熱波特·肉孜,陳平波,融 愷
原發(fā)性骨質疏松癥(OP)是臨床常見骨代謝性疾病,發(fā)病后患者可出現(xiàn)疼痛、下肢酸軟乏力、骨骼變形等癥狀,嚴重者甚至還能造成骨折[1]。近年來,OP的發(fā)病率呈上升趨勢[2]。在臨床治療中,西醫(yī)多給予增強骨密度(BMD)、調節(jié)骨代謝等藥物治療,并輔助一定的運動、心理療法等,但臨床效果欠佳,而且長期西藥治療還可能存在一定的不良反應[3]。中醫(yī)認為,OP屬“骨痿”“骨痹”范疇,與肝腎密切相關,是本虛標實之證,故臨床治療當以補肝益腎壯骨為主。臨床中亦有諸多研究證實了中醫(yī)藥治療原發(fā)性OP的效果,但同時也提出需長時間治療才能達到理想效果[4]。膏方是中藥特殊劑型,既能發(fā)揮常規(guī)內服中藥的治療作用,又便于患者攜帶和服用,尤其適用于此類需長時間治療的慢性疾病。本研究以益元壯骨膏方對原發(fā)性OP患者進行治療,探討臨床效果及對BMD的影響?,F(xiàn)報告如下。
1.1臨床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7年10月—2021年6月我院骨科收治的肝腎陰虛型OP 106例的臨床資料。納入標準:臨床表現(xiàn)符合OP西醫(yī)診斷標準[5];中醫(yī)辨證為肝腎陰虛證[6],癥見:腰背疼痛,酸軟乏力,頭暈目眩,筋脈拘攣,五心煩熱,咽干口燥,耳鳴,盜汗,舌紅或絳,苔少或黃,脈細數(shù);BMD比正常同齡人峰值低2.5個標準差值;近3個月內未使用改善OP藥物治療者;對本研究知情且簽訂知情同意書者。排除標準:繼發(fā)性OP者;合并嚴重肝腎功能不全、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及其他內分泌疾病者;合并影響骨代謝疾病者;精神障礙溝通困難者。按治療方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53例。2組性別、年齡、體質量指數(shù)(BMI)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本研究經(jīng)我院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
表1 2組原發(fā)性OP一般資料比較
1.2方法 2組均給予低鹽、高鈣飲食,禁止服用可能對骨代謝產生影響的其他藥物及保健品。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西藥治療:碳酸鈣D3片0.5 g,1/d,餐后口服;骨化三醇膠丸0.25 μg,2/d,餐后口服,共治療6個月。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益元壯骨膏方治療。益元壯骨膏方組方:熟地25 g,山茱萸肉12 g,山藥12 g,丹皮10 g,澤瀉10 g,茯苓10 g,杜仲25 g,淫羊藿20 g,續(xù)斷30 g,菟絲子15 g,肉蓯蓉30 g,鹿角膠5 g,川牛膝25 g,丹參15 g,雞血藤15 g,海桐皮12 g,阿膠6 g,甘草6 g。膏方制作及服藥方法:取方5劑,經(jīng)浸泡、煎煮、濃縮成稠厚清膏后加入200 g飴糖,加工制成半固體狀膏方裝入清潔干凈的密封容器內,存放于陰涼干燥通風處,10 g溫水沖服,2/d。共治療6個月。
1.3觀察指標
1.3.1中醫(yī)證候積分[7]:分別于治療前、治療后6個月對患者腰背疼痛(0~3分)、腰膝酸軟(0~3分)、下肢疼痛(0~3分)、下肢痿弱(0~3分)等中醫(yī)證候進行量化評分,評分越高則癥狀越重。
1.3.2疼痛程度:分別于治療前、治療后6個月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8]進行評估,評分范圍0~10分,評分越高則疼痛越明顯。
1.3.3BMD:分別于治療前、治療后6個月使用GE lunar prodigy雙能X線骨密度儀檢測患者L2~4、股骨頸、股骨大轉子BMD水平,每次同一部位測量3次,取平均值為最終結果。
1.3.4骨代謝指標:分別于治療前、治療后6個月采集2組空腹靜脈血,經(jīng)ELISA法檢測骨鈣素(BGP)、骨堿性磷酸酶(BALP)、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TRACP-5b)、Ⅰ型原膠原N-端前肽(PⅠNP)水平。
1.4療效判斷標準 根據(jù)患者臨床癥狀、體征改善情況、疼痛程度及BMD水平評價。顯效:臨床癥狀、體征基本消失,無疼痛,BMD變化率>2%;有效為臨床癥狀、體征明顯改善,疼痛明顯緩解,BMD變化率-2%~2%;無效:臨床癥狀無明顯改善甚至加重,疼痛無明顯緩解,需藥物控制,BMD變化率≤-2%[9]??傆行?(顯效+有效)/總例數(shù)×100%。
2.1臨床療效 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2組原發(fā)性OP臨床療效比較(例)
2.2中醫(yī)證候積分 治療后6個月,2組各中醫(yī)證候積分均較治療前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2組原發(fā)性OP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分)
2.3疼痛程度 治療后6個月,2組VAS評分均較治療前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2組原發(fā)性OP治療前后VAS評分比較分)
2.4BMD 治療后6個月,2組L2~4、股骨頸、股骨大轉子BMD水平均較治療前升高,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5。
表5 2組原發(fā)性OP治療前后不同部位BMD比較
2.5骨代謝指標 治療后6個月,2組血清BGP水平較治療前升高,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5);治療后6個月,2組血清BALP、TRACP-5b、PⅠNP水平較治療前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6。
表6 2組原發(fā)性OP治療前后骨代謝指標比較
原發(fā)性OP是臨床常見的全身性骨病,發(fā)病后患者可出現(xiàn)腰膝疼痛、下肢軟弱無力等,嚴重者可導致骨折。調查數(shù)據(jù)顯示,OP的發(fā)生率可隨年齡增長而增加,已逐步成為我國公共健康問題之一[10]。中醫(yī)對原發(fā)性OP的認識歷史悠久,早在《內經(jīng)》中即有相關記載,后世各大醫(yī)家的經(jīng)典著作中也有相關描述,并將其稱之為“骨痿”“骨痹”,針對其病因病機,均認為腎主骨,生髓;肝主筋,肝腎同源,導致肝腎虧虛為本,寒、濕等外邪為標,臨床治療時應將補肝益腎與活血化瘀相結合,標本兼治,改善患者臨床癥狀,提高臨床治療效果。筆者檢索國內大量相關文獻發(fā)現(xiàn),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是臨床治療原發(fā)性OP的主要方式,并取得了滿意效果[11-12]。
膏方是中醫(yī)特色藥物劑型,因辨證施治、儲存方便等優(yōu)勢及“救偏卻病”的作用,被廣泛應用于各種慢性疾病治療中[13]。本研究使用的益元壯骨膏方是由六味地黃湯加減化裁而來,具有補肝益腎,益髓壯骨之功。方中六味地黃湯滋陰補腎,在此基礎上給予續(xù)斷、杜仲、淫羊藿、菟絲子能增強補肝益腎、益髓填精、強筋壯骨的作用,而聯(lián)合使用鹿角膠、肉蓯蓉可于陽中求陰,加強滋陰的效果。正如張景岳所言:“善補陰者,必陽中求陰,則陰得陽升而泉源不竭”。牛膝、丹參、雞血藤、海桐皮活血化瘀、通絡止痛,引藥入肝腎;阿膠既能補陰,又能增強膏方的黏稠度;甘草可調和諸藥。全方配伍可補肝益腎、益髓填精、強筋壯骨、通絡止痛,同時還可通過山藥、澤瀉、茯苓發(fā)揮健脾益氣之功,一方面能補充后天之本,另一方面則依據(jù)“氣行則血行”的理論依據(jù),促進精血津液運行,濡養(yǎng)全身,最終達到標本兼治的目的。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后中醫(yī)證候積分、VAS評分較對照組降低,而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提示益元壯骨膏方能有效改善肝腎陰虛型原發(fā)性OP患者臨床癥狀,提高臨床療效。分析原因可能是益元壯骨膏方標本同治,既能補肝益腎、益髓填精、強筋壯骨,又能活血化瘀止痛,改善患者臨床癥狀。
BMD是臨床檢測、確診原發(fā)性OP的主要指標,但因人體骨骼為動態(tài)變化的組織,單純BMD檢測對骨代謝的動態(tài)變化過程并不能準確衡量[14]。因此臨床常將BMD與骨代謝相關標志物聯(lián)合檢測,確定人體骨量變化情況。BGP是骨形成的特異性指標,其水平升高可直接反映患者骨細胞活性和骨形成更高[15]。BALP增高則可反映成骨細胞活性降低[16]。TRACP-5b可反映破骨細胞活性,評估骨吸收情況[17]。PⅠNP能反映骨形成的活躍程度及骨量丟失狀態(tài)[18]。有學者指出,OP患者血清BALP、TRACP-5b水平與BMD水平呈負相關[19]。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不同部位BMD及血清BGP水平高于對照組,BALP、TRACP-5b、PⅠNP水平低于對照組。分析原因可能是益元壯骨膏方能促進骨形成并抑制骨吸收,改善穩(wěn)定骨結構。另外,現(xiàn)代藥理學研究也顯示,熟地可通過促進成骨細胞分化來發(fā)揮抗骨質疏松作用[20];杜仲能促進骨細胞增殖,增強免疫力,且能直接或間接作用于靶點,調控多條信號通路干預OP的進展[21]。
綜上所述,益元壯骨膏方治療肝腎陰虛型原發(fā)性OP效果顯著,能有效改善患者臨床癥狀,降低疼痛程度,增加BMD,提升骨代謝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