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珍珍
愛默生成長于19世紀的美國,而19世紀又恰是美國社會轉型的特殊時期。這一時期,美國的自然科學、商業(yè)經(jīng)濟都取得了全面繁榮,輪船、貿易等現(xiàn)代文明產(chǎn)物迅速融進世俗生活。人們的目光不再駐足于農(nóng)業(yè)社會下的鄉(xiāng)村,不再局限于神性的召喚,反而越來越迷失于物質欲望中。前現(xiàn)代社會的神圣自然被科學推理、物性規(guī)則所拆解,自然不再是人們的精神慰藉處,也失去了倫理、審美意義上的存在感,人們逐漸丟棄了對自然的敬畏心。這引發(fā)了愛默生的反思,他寫道:“這種用金錢、信譽、輪船鐵路對自然的入侵,威脅著人類的平衡,將建立一個比巴比倫和羅馬更加專制的新的獨裁世界”〔1〕。價值信仰跟不上科技發(fā)展的步伐,工具理性控制著美國社會,愛默生意識到重構信仰迫在眉睫。為了重拾神圣精神,愛默生向詩意審美尋求力量,鼓勵“我們去考慮詩人或者美的發(fā)現(xiàn)者的本性和功能,引導我們去接近他運用的手段和材料”〔2〕,從詩性思維中找到調和路徑。詩人隨之成為了愛默生改變技術理性諸多問題、克服信仰危機的救贖者。
愛默生將詩人定義為“命名者”“言說者”,這一定義顯然不是由語詞所派生出的。就詞源而言,“詩人”一詞源于希臘單詞poiētēs,意為“制造”,也與梵語單詞cinoti相關,意為“整合,堆積”,指的是編輯整合已有素材的人。這與愛默生眼中“命名”“言說”的詩人形象區(qū)別明顯。首先,命名意味著命名前要對命名對象有所預測,這需要運用詩人洞察、想象的能力,而不是組合、制作的本領。其次,命名潛藏著辨別區(qū)分事物本質的要求,言說重心也隨之指向對事物本性的洞見。這就要求詩人不再一味追求格律節(jié)奏、華麗辭藻,而應不受限于形式,成為洞察事物內核的預言家。這符合愛默生對詩人的期許:成為擺脫形式束縛的學者和美國精神的代表。
他的這一期許是基于對理性形式的反思。在工具理性的統(tǒng)治下,原本整一相連的人類社會被分割為一個個僵硬固化的部分,框入了分門別類的理性形式中。工具理性主導的機器化生產(chǎn)致使原本完整的人類成為生產(chǎn)線上的組成零件。“每一個人都好比從軀體上鋸下的一段,它們昂然行走,形同怪物……從來不是完整的人?!薄?〕在理性形式面前,對利益、科技的追求代替了對人類思想的關注,這是愛默生所不能接受的。他認為崇高的心靈從來沒有停止過探索形式背后的含義,人類不是內容的載體,“不是運火者和舉火把者,而是火的孩子,是用火造成的”〔2〕。而最能代表崇高心靈的人是詩人,他說:“詩人具有代表性,他在局部的人中間代表著完整的人,他提供給我們的不是他的財富,而是全民的財富”〔2〕。在其看來,詩人具備統(tǒng)一與解放的雙重力量,既能整合還原支離破碎的人類社會,也能沖破形式的藩籬,解放人類思想、恢復精神自由。
詩人的功用首先便展現(xiàn)在對科學自然形式的有機整合上。愛默生所處的時代是美國科技蓬勃發(fā)展時期,以天文學、光電學為代表的自然科學見證了人類理性邏輯的無限潛能,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對自然宇宙的認知。對此,他肯定道:“一個窮人現(xiàn)在也享有為他建造的城市、船只、運河和橋梁”,“他駕駛火車急速穿越田野,從一座城鎮(zhèn)到另一座城鎮(zhèn),就像一只蒼鷹或燕子掠過天空……”〔2〕但他也清楚地意識到科技的蓬勃興盛給人類思想、自然社會所帶來的負面價值。就人類思想而言,人類精神活動被具體經(jīng)驗歸納、推理、論證過程所取代,精神受限于經(jīng)驗物性中,受限于形式邏輯的控制下,失去了本應具備的自由?!叭藗儼l(fā)現(xiàn)的機器閹割了使用機器的人。他在織布中獲得的東西在一般力量中又失去了?!薄?〕技術理性成為滋養(yǎng)形式主義的土壤。就自然宇宙觀念來看,隨著人類理性思維能力的膨脹,人們將自然視為無生命的客體,縱容形式邏輯拆解著本應渾圓一體的自然。自然從神性、超驗的代言者逐步淪為人類可以掠奪、改造的對象。這些都推動著愛默生思考如何從本質上糾正技術理性的形式影響,在思考中他洞見到價值理性對技術理性的引領意義。
他發(fā)現(xiàn)科學研究本質上只是幫助人類認識自己、認識宇宙的方式,其最終目的是探索人自身的價值。科學研究應服務于人自身思想的完善,其研究只有關注到人自身才有切實意義。而技術理性的負面價值恰恰在于沒有關注到人自身,簡單將事物形式變化、表象更新當作事物發(fā)展的全部意義,沒有挖掘其本質內涵?;诖?,愛默生給出的解決方案是讓科學接受思想的指導,讓內容決定形式,讓科技力量在詩意的想象力、超驗力中實現(xiàn)價值輸入,并且將方案的執(zhí)行者賦予詩人。
在其眼中,詩人天生具備這一能力:透過形式表象發(fā)現(xiàn)精神真理,并以真理法則引領科學研究、整合宇宙萬物。他指出詩人有隱秘的智力直覺(intellectual intuition),憑此,詩人不僅能理解事物的形態(tài)構造,更能洞察到形式背后所潛藏的本質屬性。在認知事物、洞察心靈上,詩人“是一個沒有障礙的人……跨越經(jīng)驗的整個范圍”〔2〕,這是科學家無法企及的??茖W家的研究停留于事物的經(jīng)驗層面,“只憑感官來對待”,從未逃開形式表象,“因而變得缺乏詩意”,“是感性的,因此也是膚淺的”〔2〕??茖W家需要詩人為膚淺的研究提供方向。也正因此,愛默生認為詩人的言說“才是真正的科學……他不是停留在這些事實面前,而是把它們當作標志來使用”〔2〕。對此,后來的實用主義大家杜威有過相似的表述,他說正是由于科學研究對象是關于形式、關系這類理性推演的抽象物,才使得人們很容易將追求私利作為目的,“使得道德的、美感的和宗教的對象受到損害”〔4〕。為改變這一弊端,杜威也同樣沒有徹底否定技術理性,而是以審美經(jīng)驗作為連接技術理性與價值理性的橋梁,在深層的審美經(jīng)驗中獲取擺脫形式枷鎖的可能。
相較于杜威,愛默生的思路則理想得多。他傾向于依附看不著、說不透的直覺洞察神秘精神,將形式歸攏于神圣精神的照拂。這樣處理主要還是源于愛默生對詩人的偏愛,對個人獨立精神的倚重。他堅信詩人可以憑借直覺與心靈的力量,“把人工和違背自然的東西重新歸于自然”〔2〕。在其看來,“無論具體情況是多是少,精神事實仍然不可更改”〔2〕。事物的增減變化、更新發(fā)展都不過是形式的改變,這些表象終將會歸于心靈永恒的“一”。也就是說,在詩意自然面前,技術理性不再是改造自然的方式,它既無法改變自然的神圣價值,也無力分割自然的能動形態(tài)。因為詩人活動所運用的形式是有機的,而不是機械的。
詩人的功用還體現(xiàn)為以有機形式(Organic Form)替代機械的理性形式(Rational Form),以連續(xù)、變化、生成的方式迎合精神自由、獨立的需要。回到詩性中,愛默生的有機形式便是用心靈的自由置換形式的完整,讓詩人直覺到的自然精神決定其外化形式,而不是由詩人去刻意設計事物的表達模型。如其所言,“詩人運用形式,依據(jù)的是生命,而不是形式本身”〔2〕。生命、精神才是形式的根基,詩人要做的就是在雜亂的自然事物中發(fā)現(xiàn)神圣精神,再依據(jù)精神給予事物以嶄新形式,形成詩歌?!笆挛镛D化為詩歌正像它們轉變?yōu)楦呒壍挠袡C形式一樣”,“在每個造物的形式內都有一種推其升入更高形式的力量”〔5〕。這意味著形式成為了新舊更替、不斷動態(tài)發(fā)展的生命載體,依賴于詩人的自由精神,而“有機”則是其形式論的關鍵詞。
對于有機形式的看重,除了愛默生還有杜威。與之不同的是,杜威不認可其通過直覺洞察,將自然多樣的表象形式升華為精神形式的美學構想〔6〕。杜威認為事物可感表象本身就已經(jīng)指示著自然深層的連續(xù)性?!靶问绞亲髌匪鶐淼幕雨P系在時間上的主動的連續(xù)性,其目的是為了經(jīng)驗的實現(xiàn)?!薄?〕因此,杜威的有機形式依靠的是有機體通過感官經(jīng)驗,尤其是身體經(jīng)驗,參與到同自然的互動中,在做(doing)與受(underdoing)的統(tǒng)一中實現(xiàn)形式的變化與生成。相較于杜威在物性層面解決信仰問題,愛默生則努力在詩性王國中構想著詩人的功用,并通過自己的詩歌創(chuàng)作引導著這種構想。
作為詩人的愛默生,在其詩歌創(chuàng)作中也努力實踐著有機形式論。他反對詩歌一味追求形式優(yōu)美有序、格律協(xié)調整一,而忽視了詩歌的主題與情感?!耙驗樵炀鸵皇自姼璧牟皇琼嵚?,而是催生韻律的主題——一種熱烈奔放、生氣勃勃的思想?!薄?〕為了思想完整,他毫不顧忌詩歌格律的不流暢。在《日子》中,他便放棄了傳統(tǒng)的韻文形式,以長短不一的詩行訴說著日常生活的神性。在《梅林》中,愛默生則直接表明了對詩人傳達思想,擺脫形式束縛的期許,“偉大的詩藝/必定有偉大的氣質/詩人不會用節(jié)奏和格律/將他的思想束縛”〔9〕。受其影響,惠特曼在創(chuàng)作《草葉集》時,大膽擺脫了傳統(tǒng)的抑揚格五音步形式,轉而采用自由體服務于詩歌思想。當惠特曼將詩集寄給愛默生時,愛默生稱贊道:“對《草葉集》的價值我絕不能視而不見,我覺得它是美國出版的最偉大的、充滿智慧的經(jīng)典之作”〔10〕。但實際上,《草葉集》出版后卻遭到了批評家們的持續(xù)攻訐,稱其違背了詩學傳統(tǒng)。而這一攻訐恰恰印證了愛默生對詩人的時代定位:詩人是追求精神自由的先驅,“由于追求真理、獻身藝術,詩人在同時代人中間落落寡合”〔2〕。
愛默生主張形式應配合思想主題,這是其塑造理想詩人的第一步。在確立了詩人思想權威后,他進而思考更為重要的“思想”問題:詩人如何洞見神圣精神,詩人的思想應該具有哪些特質,詩人的神圣思想如何引領眾人思想等,對思想實質的探索才是理想詩人的根本任務。因為價值理性對技術理性的引導不僅是對理性形式的反撥,更在于價值本身的重塑。而詩人的思想價值就在于改變世俗生活信仰缺失的現(xiàn)狀,將宗教信仰、倫理法則融進塵世事功中。
帶著這一目的,愛默生希望詩性思想與宗教倫理能融為一體,共同教化于人類心靈。事實上,這并不是一條新路徑,早于愛默生的不少哲人已把宗教體驗與審美體驗看作一回事,如普羅提諾就曾表達過,審美經(jīng)驗是“經(jīng)過清修靜觀而達到的一種宗教神迷狀態(tài),在這種狀態(tài)中,靈魂……達到與神契合為一”〔11〕。愛默生認可他用靈魂洞察神祇的路徑,并沿著這一路徑繼續(xù)說道,人神契合是因為上帝就存于詩人的靈魂中。詩歌情感與宗教信仰的融合,確立了詩歌本質神圣,定位了詩即真理、道德的洞見,真、善、美統(tǒng)一于詩人的心靈。愛默生多次表達,“什么會阻止我們感受上帝的運行,會阻止我們相信先知以賽亞和詩人彌爾頓在圣靈活動中的一致性”〔12〕,“你自己是從圣靈那里新誕生的詩人”〔2〕,“吟唱時的詩人是神圣的……”〔2〕愛默生將詩人推為宗教神圣的代表,“詩人的召喚比牧師更神圣”〔13〕。這或許就是愛默生辭去牧師一職轉而成為詩人的真正原因。至此,詩人的思想、情感活動都將與宗教倫理直接裹挾。
其中,詩人的想象力成為了愛默生最為重要的主題。因為詩意想象不僅可以讓他將思想重心轉為對自身情感、精神的關注,而且還能如其所愿地讓自我精神融于宗教倫理中。誠如桑塔亞納所說,“他罕見的智慧與其說是由于他的理性,不如說是由于他的想象力”〔14〕。也正因此,愛默生的宗教倫理觀其實是一種對自我道德本性的詩意表達,他看重審美想象所含有的道德意蘊。他在日記中寫道:“對神圣主題的最高推理是某種道德想象力的產(chǎn)物,而不是推理機器?!薄?2〕因而他反對洛克、休謨以經(jīng)驗思維來推理道德,贊同蘇格蘭常識學派將人類道德感視為“一種原始的、普遍的思想原則”〔15〕,它是屬于我們人類自身的基本信念,也就是其日記所說的“某種道德想象力的產(chǎn)物”〔12〕。道德想象便也成為了人類靈魂的先天內容,先于感官所給予的經(jīng)驗知識,可以判斷經(jīng)驗、引導形式,道德想象的主體如同上帝,而這將成為人類精神神圣化、宗教世俗化的開端。
詩人努力發(fā)揮著想象的力量,從可見的事物中洞察其背后不可見的道德真理。在其看來,自然是“神圣精神的解釋者。它是固定的基準點”〔16〕。他希望詩人借助想象完成心靈與自然的勾連,想象便是人內心對自然萬物的洞察。在洞察中,人們的視力回到原初的純凈,擺脫了物的束縛。他寫道:“我們在叢林中重新找到了理智與信仰……所有卑微的私心雜念都蕩然無存了。此刻的我變成了一只透明的眼球。”〔2〕在其言語里,他非??粗貍€體視力對自然的透視意義,透視即洞察。個體不是借助眼睛感覺自然物性知識,從而分析推理物性法則,而是憑借自身的道德想象,用視力去透視自然背后的精神實體〔17〕。伴隨透視,眼球、自然都將丟棄其物性,呈現(xiàn)出空靈化、象征化的精神屬性,心靈與自然在精神層面達到了神圣的統(tǒng)一。愛默生認為這是生命最美妙的時刻,因為這一刻“是對更高力量的美妙覺醒,以及大自然對上帝的虔誠退隱”〔16〕,上帝同我們聯(lián)系在了一起。人類在自然中尋到了神啟與真理,而有機自然也不斷映射著人類的道德本質〔17〕,教義、德性都蘊藏于自然中。詩人對自然神圣精神的探尋之旅成為了宗教日漸融入塵世事功的過程。
但這并不是道德想象的全部,詩人的想象力還在于創(chuàng)造自然嶄新的價值。愛默生指出,“人的想象力可以說成是理性用來創(chuàng)造物質世界的工具”〔2〕,“創(chuàng)造是神圣存在的證明……如果人沒有創(chuàng)造,那么神的純粹外流就不是他的”〔12〕。也就是說,詩人要想真正具備上帝的德性,則必須發(fā)揮思想的創(chuàng)造力,去創(chuàng)造“第二自然”。實際上,第二自然是由第一自然所派生的,就像詩歌是由詩人靈魂生出的德性。當詩人的靈魂成熟時,詩人便“借助于所謂的‘想象力’表現(xiàn)自己”〔2〕,將靈魂(即德性)言說出來,讓它“獲得了永生”〔2〕,并以此“賦予我們一種新思想”,“他們回報的已經(jīng)不再是原來的東西,而是一個嶄新的、超驗的整體”〔18〕。從這個意義而言,“詩人就是解救萬物的諸神”〔2〕。上帝、美德統(tǒng)統(tǒng)蘊藏在了詩人的靈魂里,靈魂的成熟即精神的升華、道德的完善。
對宗教信仰、道德準則的追求轉化為自我對心靈真諦的挖掘,而宗教、道德情感也隨之轉為心靈崇高的精神情感。愛默生寫道:“我們用‘啟示’這個詞來辨別靈魂的宣告,即它對自己個性的顯示。這些總是由崇高的感情伴隨著?!薄?〕而“一切事物都是道德的……總是與精神本質維持著一種不間斷的聯(lián)系……它用它所有的壯麗景色來增進人們的宗教情感”〔2〕,都會引發(fā)心靈的崇高感。愛默生將崇高感的來源歸于自然對心靈的啟發(fā),歸于人自身天性的流露。而當詩人“進入創(chuàng)造意境,并因擁有知識而感覺到生存的特權時,那又是怎樣的一種延展生命的崇高感情??!”〔2〕在詩人的創(chuàng)造中,萬物又以全新的面貌表達出來,那是詩的語言,也是心靈的語言。詩人以語言的有機形式不斷延展著思想的深度??梢哉f,崇高感是神圣心靈的伴隨狀態(tài),它既是詩人審美體驗的產(chǎn)物,也是宗教、道德的情感,既是神圣的,也是凡俗的,表現(xiàn)為一種世俗化的神圣精神。
崇高精神世俗化意味著宗教倫理情感的世俗化,意味著崇高情感融進了美國世俗文化生活里,而這正是愛默生的目的?!皩τ趷勰鷣碚f,新世界的美國起碼有可能是人類最崇高希望之所在。”〔9〕在其看來,美國不是只會做生意的民族,它“還要每一種有實用價值的藝術、每一種優(yōu)雅的藝術、每一次想象力的發(fā)揮……最純潔的宗教”〔9〕。也正因此,看似是詩人憑借詩性智慧尋找從世俗通往神圣精神的道路,但就目的而言,愛默生則是力圖實現(xiàn)神圣精神向塵世事功的回歸。這一回歸并不是回到中世紀神學對上帝美的虔誠,而是回到個體的精神價值,基于個體創(chuàng)造價值的世俗生活。這對于思想尚未獨立的美國來說,意義可想而知。愛默生在為技術理性統(tǒng)治下的世俗生活注入價值元素的同時,也為現(xiàn)代美國注入了重要的精神內涵,即以自我為中心的獨立精神?!八鼘⑷祟悅€體推向宇宙的中心,替代了所有的超自然力、圣靈以及神?!薄?9〕可以說,愛默生在理論上不斷增強著個體精神的獨立性,實現(xiàn)著個體的思想自由。但當理論與現(xiàn)實相結合,精神獨立則遠沒有那么樂觀。
愛默生試圖憑借詩人的力量,用有機形式服務思想的自由,用想象力、崇高感將思想與宗教倫理相勾連,以求在形式與思想兩方面實現(xiàn)對技術理性的制衡,這是愛默生的理想。然而,現(xiàn)實卻并沒有如其所愿。
就形式變革而言,詩人的努力是不徹底、不現(xiàn)實的。不徹底是說作為詩人的愛默生并沒有放棄理性主義形式,尤其體現(xiàn)在他的詩歌創(chuàng)作中。在19世紀的美國,新古典主義的詩歌形式依舊是公認的詩歌樣式,是學校老師所教授的重要創(chuàng)作形式。學生時代的愛默生受到新古典主義詩歌形式的嚴格訓練,其早期詩歌都是根據(jù)新古典主義詩歌的形式規(guī)則創(chuàng)作的,不是英雄式的五拍,就是不太嚴肅的四拍。這對于愛默生的影響是深遠的,在整個詩歌生涯中,他一直被年輕時所學的不恰當?shù)?8世紀詩歌形式所束縛〔20〕。他在激進的理論革新與謹慎的行動間尋找著中庸的方式,這一方式就是他最常使用的不規(guī)則的四重音押韻形式。這種形式意味著其對新古典主義詩歌形式的妥協(xié),因為“理性時代”的新古典主義詩人優(yōu)先會考慮的詩歌形式就是四聯(lián)韻。于是,愛默生將變化的重心頻繁地放在了“不規(guī)則”上,以押韻四拍或未押韻的四行來展現(xiàn)自己對理性主義形式妥協(xié)般的反抗,如在《致南方的艾倫》中,愛默生以雙音節(jié)開篇,隨后又轉變?yōu)槌R?guī)的韻律節(jié)奏,緊接著在雙音節(jié)、長短律間來回變化,想要通過不規(guī)則的韻律來捍衛(wèi)自己對形式自由的主張〔20〕。從這個意義上說,愛默生自己都沒有徹底執(zhí)行形式變革。但這并不能全然責備于他的謹慎,更在于“有機形式”本質上就難以找到匹配的韻律與節(jié)奏。
愛默生要求詩人將自然背后神秘的精神法則用“有機形式”表達出來,做自然的預言者、命名者。詩人憑借神圣精神發(fā)現(xiàn)、創(chuàng)造詩歌形式。換句話說,詩歌的精神內涵會自然生長出自己的形式,且會隨著精神的不斷升華發(fā)生變化,就像植物一樣,不斷地創(chuàng)造著奇跡?!坝袡C形式”與其說是詩歌形式的新定義,倒不如看作是一次詩意理想??此菩碌摹坝袡C形式”取代了“理性主義形式”,但實際上形式的變更只實現(xiàn)在理論層面,而非切實的創(chuàng)作領域。因為詩人的創(chuàng)作不能是無形的,精神也不能沒有物質形態(tài)作為載體。自由精神需要“有機形式”去表達,而“有機形式”則離不開它的物性規(guī)則。精神自由與形式規(guī)則間的矛盾,致使愛默生無論對理性主義形式做出何種調整與妥協(xié),在根本意義上終是徒勞的。理性主義形式所要表達的內容是判斷、推理的產(chǎn)物,它可以被表達在緊密整齊、合乎邏輯的形式中,也容易被讀者接受。而愛默生理想詩人的思想是超越經(jīng)驗的,是精神的實質與象征,理性主義那有限的、合乎規(guī)律的形式無論如何調整也無法匹配這樣神圣、超驗的思想內容。事實也的確如此。在愛默生的《哦,親愛的春天》《暴風雪》等詩歌中,明顯能感受到詩歌內容與形式的不和諧,也能體會到詩人在對物質形式的妥協(xié)與不妥協(xié)間痛苦掙扎〔20〕。在現(xiàn)實面前,不得不承認以詩人的思想去整合、變革形式規(guī)則難以真正讓精神獲得自由。
精神的自由還是要訴諸思想上的革新。愛默生也的確這樣做了,他給予了詩人無限的想象空間。但是,這卻造成了詩人想象力不受控制、難以真正指導世俗生活。愛默生認為上帝無處不在,在自然界、凡俗間,尤其是在詩人的想象中,他指出詩人所擁有的想象可以到達道德或形而上的維度,可以代表最高權威,這是有風險的。因為想象是自由的、有創(chuàng)造力的、神秘的,也是不負責任的。它不依賴于物質真實,沒有客觀實際對其制約。詩人從物性自然領悟到神圣精神幾乎沒有任何矛盾性的阻礙,詩人有著極大的想象自由,而對想象力的制衡則依賴于更為神秘的詩人的心靈本性,這是一種極其浪漫且難以令人信服的想法??茖W家可以根據(jù)人類經(jīng)驗的各種現(xiàn)象,對自然進行判斷、分類,從而得出合乎邏輯的結論。而詩人的本心與想象都是完全主觀的,它可以屬于理想的、超驗的詩意世界,而在真實的現(xiàn)實世界難以轉化成清晰明確的行為法則。也就是說,詩人與自然、與現(xiàn)實的連接極其微弱,物質體驗、感官經(jīng)驗和詩人的想象力間缺乏牢固聯(lián)系〔20〕。詩人在憑借想象力完成對常識超越的同時也就此遠離了塵世事功,用神圣精神引導現(xiàn)實生活僅能存活于理論中。愛默生在其思想后期也意識到這一問題,他指出詩人在邁向理想境界時,一定不能失去與自然現(xiàn)實的聯(lián)系,精神應該扎根在感覺經(jīng)驗的升華上,“常識的優(yōu)雅制衡是所有有效心靈的標志”〔18〕。這就是說,詩人的想象、表達不能與現(xiàn)實生活相去甚遠,最終還應帶領眾人返回到現(xiàn)實中。否則,詩人用以改變實際的變革路徑便成了虛妄。
變革中的現(xiàn)實問題誕生出新的疑問,即詩人是否有能力實現(xiàn)形式與思想的變革。至少,詩人的視力就有被高估的意味。愛默生對視力的關注源于自身的一段經(jīng)歷。1825年前后,愛默生由于過度思考,視力開始急劇下降。視力的模糊為其帶來了神秘且模糊的圖像,物質形態(tài)的模糊化致使其仿佛看到了神圣永恒的“一”,以至于“在患眼疾這一年以后,愛默生再不敢忽視自己的眼睛、視力和視覺。視覺的隱喻始終出現(xiàn)在他的寫作中”〔21〕。愛默生不斷強調、重視視力對于精神本質的洞察,他認為當眼球褪去了經(jīng)驗的遮蔽便可以洞見神圣的精神。他說:“他進入這個世界,就像盲人感覺到自己逐漸恢復了完美的視力一樣,不會有過多的驚奇感?!薄?6〕但事實上,這是對詩人視力的拔高之舉。
無論詩人的眼光有多獨到、多犀利,他依舊是在看物性世界,依舊是一種感官體驗?!案兄粫c信念成正比?!薄?2〕愛默生需要詩人有洞察精神的信念,但不會因為他的需要就能讓感覺經(jīng)驗轉化為上帝般的洞見。也正因此,愛默生在實踐詩人洞察力時問道:“然而,為什么不總是這樣呢?”〔12〕詩人的思想內容有時確實沒有超驗的、精神的氣息,以《日子》為例,在詩歌開頭,愛默生寫道:日子“按人們的意愿把禮物饋贈:/面包,王國,星辰和掛滿繁星的天穹”〔9〕,“星辰”“天穹”與愛默生在《論自然》中一直強調的崇高精神是合意的,上帝的啟示常和宇宙、星空連在一起。但后面的詩句則改變了整首詩超驗的基調,他繼續(xù)寫道:“我忘記了早晨許下的心愿,倉促間/摘了一些香草和幾個蘋果,日子/轉過身,沉默地離開了?!薄?〕這似乎是說“香草”“蘋果”可以代替“星辰”和“天穹”,“香草”“蘋果”所具有的藥用價值、飽腹屬性也是“日子”的意義,對詩人也同樣具有吸引力。這不是主觀臆測,愛默生在日記里曾表達過,他的生活是凡俗瑣事的堆積,以至于他沒有時間去培養(yǎng)所渴望達到的精神的頓悟〔20〕。愛默生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誠實地說明,詩人視力洞察并不是屢試不爽的能力。詩人的視力也會向下看、向實用性看,在降低視線的同時,發(fā)掘物性生活的意義,這是基于現(xiàn)實的詩人?,F(xiàn)實詩人并不總是具有洞察的能力,那么人與上帝便又再次區(qū)分開來,價值理性如何融入世俗生活,便又再次成為愛默生要思考的問題。
不過,愛默生詩人形象的不完善、詩人理論的不完美,并不意味其構建毫無意義。理論在實踐上的缺陷,不代表理論在精神上的無用。“理想詩人”的構建體現(xiàn)出愛默生對人類精神危機的發(fā)現(xiàn)與思考,這本身就有著重要的價值,尤其體現(xiàn)在文學創(chuàng)作上。在愛默生影響下,出現(xiàn)了惠特曼、梭羅、霍桑等一批本土優(yōu)秀的作家,改寫了美國依賴歐洲文學傳統(tǒng)和沒有本國文學的歷史。此外,愛默生的詩人理論也讓杜威、詹姆斯等后來的實用主義者看到了審美、藝術對調和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的重要意義。杜威創(chuàng)造性地發(fā)展了愛默生的詩人觀,他將詩人的教化功用落實于感覺經(jīng)驗中,將經(jīng)驗統(tǒng)一于審美特質中,讓審美特質成為技術理性通往價值理性的橋梁〔22〕,使得愛默生的超驗詩人落地為依據(jù)現(xiàn)實的經(jīng)驗詩人,孕育出美國實用主義哲學美學新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