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白虎通義》中的“中和”

2022-11-26 00:00:26姚成鳳
理論界 2022年2期
關鍵詞:春秋繁露中和黃帝

姚成鳳

關于《白虎通義》〔1〕的“中和”,張濤在《〈白虎通義〉與易學》〔2〕中指出了《白虎通義》與易學在中和理論上存在繼承關系,但沒有深入分析“中和”的具體內容。謝金良在《略論〈周易〉對兩漢經(jīng)學美學的影響》〔3〕中進一步佐證了張氏的觀點,并指出《春秋繁露·循天之道》《春秋繁露·如天之為》中展現(xiàn)的“中和”審美思想與儒家的中庸思想一致,與《周易》中的“中正和諧”如出一轍。張峰屹在《董仲舒“〈詩〉無達怙”與“中和之美”說探本》〔4〕中認為,《禮記·中庸》中的“中和”是針對人的情感而言,而董仲舒在《春秋繁露·循天之說》中展現(xiàn)的“中和”是將它納入了天人感應的思想系統(tǒng)中,已絕然不同于《中庸》。張氏認為,董仲舒的“中和之美”是法天順天的必然結論,不是內心的自覺要求。

如上所述,謝氏與張氏在儒家的中庸思想與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展現(xiàn)的“中和”思想是否一致的認識上有偏差,那么《白虎通義》中展現(xiàn)的“中和”在繼承問題上是否也會有偏差?如果有偏差,那么又是什么樣子的?本論試圖通過整理《白虎通義》里“中和”的具體內涵,來探究《白虎通義》中“中和”的繼承問題。

一、《白虎通義》中“中和”的內涵

《白虎通義》的正文中共計出現(xiàn)十次“中和”字樣,即:

黃者,①中和之色,自然之性,萬世不易。黃帝始作制度,②得其中和,萬世常存;〔1〕

殷者,中也。明當為③中和之道也。聞也,見也,謂當?shù)乐姠苤泻椭疄橐?;?〕

稷者得⑤陰陽中和之氣,而用尤多,故為長也;〔1〕

故樂者,天地之命,⑥中和之紀,人情之所不能免焉也;〔1〕

木者少陽,金者少陰,有⑦中和之性,故可曲直從革;〔1〕

土味所以甘何?中央者,⑧中和也,故甘,猶五味以甘為主也;〔1〕

月令十一月律謂之黃鐘何?黃者,⑨中和之色。鐘者,動也。言陽氣于黃泉之下動,養(yǎng)萬物也;〔1〕

夷狄者,與中國絕域異俗,非⑩中和氣所生,非禮儀所能化,故不臣也?!?〕

根據(jù)上文①⑨可知“中和之色”為黃色?!洞呵锓甭丁氛J為黃色是五色中最盛之色;〔5〕《通典注》 認為黃色“德最盛淳美”?!?〕那么,為什么軒轅能夠享有“黃帝”的美稱呢?〔6〕《白虎通疏證·附錄六》中記載:“……黃帝A 始制法度,得道之中,萬世不名黃自然也。后世雖圣,莫能與同也。后世德與天同,亦得稱帝,B 不能立制作之時,故不得復稱黃也?!薄?〕根據(jù)上文可知,黃帝因為A 而“得道之中”,因而能享用中和之色“黃”;后世因為B,故而不得復稱“黃”。如果從字面意義上理解,那么這里的“得道之中”與上文②應該是同義。也就是說,“中”即為“中和”。那么,黃帝始做制度(法度)得到的“中和”(中)具體是什么樣子的呢?

根據(jù)《漢書·律歷志》可知,黃帝在制度上的一大貢獻為“調律歷”?!?〕那么,“律歷”又是什么,為什么“調律歷”就可以“得其中和”?

《漢書·律歷志》中寫道:“其法以律起歷,曰:‘……故C 黃鐘紀元氣之謂律。律,法也,莫不取法焉?!薄?〕即:“律”其實是推演“歷”時應當遵守的“法”。律有形有色,其顏色“上黃”,即為中之色;對應的數(shù)是六,即為地之中數(shù)。正因為如此,“律”被認為是“六氣元”,〔7〕因此,它被定義成C。值得注意的是,作為“歷”的推演規(guī)則,“律”的“色”“數(shù)”均取“中”,只有這樣,才能達到“孳萌萬物”的效果。由此可見,“歷”遵守的其實是“色”“數(shù)”的“中”,其目的就是“孳萌萬物”。這樣一來,上文中“黃帝得其中和”其實就是得作“歷”時所遵守的“法”,即為“中”。值得注意的是,①的“中和之色”是“萬世不易”的、②的“得其中和”是可以“萬世常存的”。也就是說,“中和”有一個十分明確的追求,那就是時間上的“長久”。

“中”與“中和”的關系,如果真的可以視為等同,那么③處的“殷”,要求行“中和之道”也就可以理解了。它的具體內容應該就是④。即人的行為(聞也,見也)應該“當中和之道”,使之成為“中和之為”。也就是說,在這里人們已經(jīng)將源于自然(天)的“中和之道”轉化成了人的行為準則。《白虎通義》中寫道:“禮之為言履也??陕嫩`而行?!薄?〕在這里,“禮”是行為規(guī)范,因而可以“履踐而行”。即:人們用“禮”具體展現(xiàn)行為上的“中和之道”。與此類似,⑥同樣出現(xiàn)了以“中和”作為準則具體展現(xiàn)人情的“樂”。《白虎通義》中寫道:“樂者,樂也。君子樂得其道,小人樂得其欲?!薄?〕由此可知,“樂”是情感上的釋放,能使君子、小人都有所“樂”。結合上文“中”即“中和”這個概念,那么行為上的“禮”與情感上的“樂”,說到底都需要遵循“得中”這個原則。根據(jù)《漢書》記載,“禮”“樂”在被制定后,在其完成“太平”的任務之前,需要“順時施宜”“即民之心”〔7〕進行修改。那么,“王”如何了解“民之心”呢?《漢書·食貨志》中寫道:“……男女有不得其所者,因相與歌詠,各言其傷”;〔7〕“孟春之月,群居者將散,行人振木鐸徇于路,以采詩,獻之大師,比其音律,以聞于天子。故曰王者不窺牖戶而知天下。”〔7〕也就是說,在周室衰亡之前,民通過“歌詠”傾吐“其傷”;先王通過臣子們“采詩作樂”了解民聲。在這里“樂”還起到統(tǒng)治者“知天下”的傳媒作用。這種“民聲”應該就是“王”修改“禮樂”的依據(jù)之一?!皹贰币灿纱说靡詮淖畛鯇η楦械摹搬尫拧鞭D換成對情感的“節(jié)制”。

接下來關注⑤與⑦。根據(jù)《白虎通義》在⑤處的注解,即:

《續(xù)漢志》引《月令章句》云:“稷,秋夏乃熟,D歷四時,備陰陽,谷之貴者”《淮南時則訓》注“E 稷、牛皆食土也。F 土居中央,故得中和之氣也。而用尤多。”〔1〕

稷為五谷之長,王者為天下求福報功,其中一個行為就是立稷而祭之?!?〕稷之所以為“長”的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即為⑤(得陰陽中和之氣)。想要實現(xiàn)⑤就需要在時間上實現(xiàn)D(備陰陽)、空間上實現(xiàn)F(居中央)、所食者為E(土)。根據(jù)⑧(土所以甘何?中央者,中和也,故甘)可知,土味為甘味,即為中和之味。也就是說,在這里,⑤除了提出“中”這個要求外(E、F),另外提出了“備陰陽”(D)這個條件。那么,什么是“備陰陽”。《春秋繁露》寫道:“物莫無合,而合各有陰陽”〔9〕“(萬物)獨陰不生,獨陽不生,陰陽與天地參然后生。”〔9〕由此可知,天地萬物必備“陰陽”,天地非備陰陽才能生萬物。但“稷”的“備陰陽”需要“歷四時”這個條件,也就是說需要“四時”陰陽相調和,然后才能得“中和之氣”。

關于“陰陽調和”,《白虎通義》在對⑦的解釋中注解道:

孫氏星衍《尚書疏》云:“曲直者,言木可揉曲,亦可從繩正直。從革者,言金可從順,又可變革也”是也。中謂金,和謂木,中為陰,和為陽,以對太陽太陰言,故云“中和之性”也。〔1〕

根據(jù)著重號部分可以發(fā)現(xiàn),“中”與“和”分別被解釋成了“陰”與“陽”。可以認為,這里“木”與“金”兩者結合,即“太陽”與“太陰”兩者結合的狀態(tài)就是“陰陽調和”的一種狀態(tài),因而能得“中和之性”,即“曲直從革”。

《春秋繁露·循天之道》中寫道:“中之所為,而必就于和,故曰和其要也。和者,天之正也,陰陽之平也……”〔9〕由此可以發(fā)現(xiàn),“中”其實是方式,“和”是目的?!昂汀弊罱K達到的狀態(tài)是“陰陽相平”,這才是“天之正”。也就是說,“中”實現(xiàn)“和”這個目的之時,便是“陰陽相平”之時,便是“中和”。

通過上文,可以發(fā)現(xiàn)“中”是黃帝“調律歷”之法,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它與“中和”可以視為一體。其追求的是時間上的“長久”?!岸Y”“樂”是為了使得人們在行為上、人情上實現(xiàn)“中和”的具體操作,需要遵循“得中”這個原則。而“得中”的最終目標是為了實現(xiàn)“陰陽相平”?!瓣庩栂嗥健边@種狀態(tài),并不是“固定不變”的,它具備“曲直從革”的靈活性。

二、關于“禮”與“樂”

上文的⑩處“夷狄”被認為是“非中和氣”所生,因而“非禮儀”能化,于是“不臣”。然而,《白虎通義》中又明確表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賓,莫非王臣。”〔1〕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樣的矛盾呢?

《白虎通義》在⑩的相關注釋中寫道:

班氏《漢書·傳贊》云:“《春秋》內諸夏而外夷狄,夷狄之人,G 貪而好利,披發(fā)左袵,人而獸心,H 其與中國,殊章服,異習俗,飲食不同,言語不通?!薄癐 是以圣人外而不內,疎而不戚,政教不及其人,正朔不加其國也。”〔1〕

“夷狄”與“諸夏”存在H 這樣的差異,他們的品性具體表現(xiàn)為G,于是圣人對他們的態(tài)度是I。上述的“非中和氣”“非禮儀能化”具體指的應該就是H 與G?!安怀肌钡木唧w表現(xiàn)為I。在《禮樂》篇中寫道:“夷狄無禮儀,不在內。”〔1〕也就是說,是否行“禮儀”是“王者”是否“臣”他方的一個標準。既然如此,那么為什么不給“夷狄”制“禮儀”呢?《禮樂》篇中寫道:“王者制夷狄樂,不制夷狄禮何?以為禮者,身當履而行之。夷狄之人,不能行禮?!薄?〕也就是說,《白虎通義》認為“夷狄”G的本性(非中和氣)使得其不能“履而行之”。因此,圣人在對待他們時,索性就采用了I 這樣的方式。

盡管“中國”認為“夷狄”無禮儀,但他們卻是有“樂”的?!抖Y樂》篇中寫道:“誰制夷狄之樂?以為先圣王也。先生推行道德,調和陰陽,覆被夷狄。故夷狄安樂,來朝中國,于是作樂樂之?!薄?〕由此可見,調和陰陽的道德是樂于為“夷狄”所接受的,這也是他們愿意朝“中國”、“中國”也樂于接受他們“來朝”的原因。

如果說在“禮”上,“中國”與“夷狄”存在認識上的差異,因而《春秋》將其列為“外”;那么,在“樂”上“中國”與“夷狄”是能夠達成共識,因而也是相互認可的。上述“天下觀”的矛盾,其實就是“禮”“樂”在認識上與接受上的差異。因此可以認為,“禮”與“樂”作為“中和”的標準,可以是兩套不一樣的系統(tǒng)。

關于“禮”《漢書》中寫道:“人性有男女之情,妒忌之別,為制婚姻之禮;有交接長幼之序,為制鄉(xiāng)飲之禮;有哀死思遠之情,為制喪祭之禮;有尊尊敬上之心,為制朝覲之禮?!薄?〕由此可以發(fā)現(xiàn)“禮”是緣人情而制定的。人們制禮的目的是“禮節(jié)民心”,從而進一步實現(xiàn)“安上治民”?!?〕

或許與用“詩歌詠言,鐘石管弦”〔7〕把握“樂”調和人情陰陽(剛柔)“得中”相比,“享獻辭受,登降跪拜”〔7〕這種約束人的行為“得中”的方式,更易于執(zhí)行和體察?!栋谆⑼x》作為古代社會生活、政治制度、文化、倫理道德等各方面的行為標準,更多的是對后者的貫徹。

漢代的經(jīng)學分為今文經(jīng)學與古文經(jīng)學,漢章帝為了得出統(tǒng)一的看法,下詔統(tǒng)一經(jīng)義,命有關官吏及學者議論各家經(jīng)義是非?!栋谆⑼x》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最后由班固撰寫完成的當時統(tǒng)一的、可以通行天下的結論。通過上文對“中和”的檢討可以發(fā)現(xiàn),《白虎通義》在概念上展現(xiàn)了“中和”的各個面貌,其最終目標是通過“陰陽相平”實現(xiàn)時間上的“長久”。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白虎通義》的“中和”繼承了《周易》“中正和諧”的思想。就其具體內容而言(在社會生活、政治制度、文化、倫理道德等各方面統(tǒng)一的、可以通行天下的結論),它其實是一部具體展現(xiàn)漢朝社會“禮”(約束人的行為“當中和之道”)的作品,強調了“得中”這種方式。這極有可能是源于《白虎通義》繼承了董仲舒“‘中’為方式”的思想。“得中”的目標是為了實現(xiàn)“陰陽相平”這種“中和”狀態(tài)。根據(jù)“夷狄”對“禮”“樂”的接受差異,遵循“得中”原則而被制定的“禮”是否真正指向“中和”,恐怕也是存在討論的空間的?!?/p>

猜你喜歡
春秋繁露中和黃帝
也談中和反應
中學化學(2024年2期)2024-06-17 04:01:47
帛書《黃帝四經(jīng)》之“道”的“入世”特征
免疫塞內卡病毒滅活疫苗后豚鼠、家兔與豬的血清中和抗體相關性研究
論《春秋繁露》中的“利”觀念
銀幕內外(2020年4期)2020-11-25 02:42:39
范揚:博采與中和的風范
藝術品鑒(2020年5期)2020-07-27 02:43:08
《春秋繁露》與董仲舒的儒學政治思想
試探《春秋繁露》的郊祀論
中州學刊(2019年6期)2019-09-09 03:20:53
牟宗三論德治及其不足
船山學刊(2018年3期)2018-07-27 08:47:08
涿鹿黃帝泉(外三首)
岷峨詩稿(2017年4期)2017-04-20 06:26:41
在幽深與高古中追尋中和之美——讀段朝林中國畫作品有感
丹青少年(2017年2期)2017-02-26 09:10:51
和静县| 怀集县| 兰坪| 永寿县| 炎陵县| 固镇县| 苏州市| 高雄县| 莱芜市| 泾阳县| 牡丹江市| 定日县| 中阳县| 土默特右旗| 民勤县| 开原市| 柘城县| 兴仁县| 曲靖市| 京山县| 沂源县| 绍兴县| 仙居县| 桦川县| 淳化县| 深圳市| 长沙市| 侯马市| 罗甸县| 绩溪县| 乌恰县| 靖远县| 茌平县| 乐都县| 凤阳县| 洛扎县| 玉龙| 大宁县| 法库县| 平定县| 神池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