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大彪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fā)展,國家文化安全日益成為全球關注的社會問題。近年來,中外學界圍繞國家文化安全展開了多維度的研究,但主要聚焦在國家文化安全的現(xiàn)實境遇和應對策略,而關于何為國家文化安全的研究則相對較少,已有的文獻雖有很多真知灼見,但仍然有待深入而系統(tǒng)地研究。本文遵循歷史與邏輯相統(tǒng)一的原則,嘗試從學理層面探究國家文化安全的本質,以期揭示其實質。
國家文化安全既是國家文化沒有受到內外威脅的客觀狀態(tài),又是國家文化被視為安然無恙的主觀判斷,兼具客觀性和主觀性。
國家文化安全的結構與內容是評判其水平的客觀依據。從結構的角度看,“國家文化安全包含經濟要素、意識形態(tài)要素、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要素、核心價值觀要素、人的自由而全面發(fā)展要素”?!?〕從內容的角度看,“國家文化安全的核心是意識形態(tài)安全。此外,還包括語言文字安全、風俗習慣安全、價值觀念安全和生活方式安全等諸方面,其內涵豐富,特征鮮明”?!?〕不管是從什么角度研究,學界都普遍認為意識形態(tài)安全是國家文化安全的核心。但這種觀點還有待進一步拓展。國家層面的意識形態(tài),通常也就是統(tǒng)治階級的思想,它往往是高度抽象和概括的,在國家文化之中處于核心地位,起到統(tǒng)領各方的作用。在意識形態(tài)的外圍主要是哲學社會科學和文學藝術,前者通常以理論的形態(tài)對主流意識形態(tài)進行闡釋、論證與深化,后者通常以文藝的形態(tài)對主流意識形態(tài)進行形象化的詮釋和解讀。而在哲學社會科學和文學藝術的外圍則是民眾的生活方式和實際的價值取向,它們往往以具體的思想與行為不同程度地反映著國家的意識形態(tài)。也就是說,國家文化安全所包含的內容雖然眾多,但它們之間有內在的邏輯關系。國家文化安全由內而外形成了一個從抽象到具體的動態(tài)結構。在這個結構中,不同層次間的協(xié)調一致是國家文化安全的重要保障,如果它們之間自相矛盾,必然會產生國家文化安全的問題。評估國家文化安全的水平,不僅要評估高度抽象的意識形態(tài)、理論層面的哲學社會科學和形象化的文學藝術,而且要評估民眾的生活方式和實際的價值取向。不僅要評估國家文化安全不同層面的具體情況,而且要評估其互動情況。這些方面皆是客觀存在,能從不同的角度分析和判斷國家文化安全的水平和層次。
國家文化是否安全?安全到什么樣的程度?對這一問題的回答,不僅取決于客觀實際,而且取決于評價標準。面對同一種國家文化安全的現(xiàn)狀,依據不同的評價標準,必然會得出不同的答案。那么,國家文化安全的評判標準,主要有哪些種類呢?根據人類的歷史,我們大致可以粗略地把國家文化安全評價標準分為兩大類,即新舊安全觀視域中的兩種評價標準。舊安全觀視域中的評價標準,追求霸權主義,以“贏者通吃”和“零和博弈”為顯著特征。西方世界秉持的主要是舊安全觀,他們在文化領域推行霸權主義,從“種族優(yōu)劣論”到“歷史終結論”,從“文明沖突論”到“普世價值論”,再到“修昔底德陷阱”論,文化霸權主義已經昭然若揭。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利用其在經濟、軍事和科技等方面的優(yōu)勢,向其他國家兜售西方文化。其他國家的意識形態(tài)和傳統(tǒng)文化受到強烈沖擊,全球文化的多樣性有所削弱。與舊安全觀視域中的評價標準不同,新安全觀視域中的評價標準是追求和平共處,以“互利共贏”為顯著特征。我國古代秉持的安全觀與新安全觀雖有本質區(qū)別,但也有一定的相通之處。在鴉片戰(zhàn)爭以前的漫長古代歷史中,除了為數較少的矛盾沖突之外,我國與周邊國家長期處于和平共處的狀態(tài)。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我國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和“獨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有效應對西方文化的沖擊和挑戰(zhàn),切實維護國家文化安全,有力推進全球文化的多樣化發(fā)展,積極維護世界的和平與發(fā)展,這為新安全觀的形成奠定了實踐基礎。當然,在全球范圍,舊安全觀尚未消失,新安全觀在全球尚未全面確立。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既有舊安全觀引發(fā)的軍備競賽、貿易壁壘、環(huán)境惡化、南北失衡等全球性問題,也有新安全觀所帶來的機遇和希望。
國家文化安全所屬的安全范圍并非單一的,它既有屬于傳統(tǒng)安全的內容,又有屬于非傳統(tǒng)安全的成分,具有雙重屬性。
“傳統(tǒng)安全主要關注國家的政治和軍事安全”,〔3〕它的行為主體是國家,安全威脅是什么,基本是確定的,而且主要是來自國外。從傳統(tǒng)安全的角度審視國家文化安全,國家文化安全所涉及的領域雖然與政治安全和軍事安全有所不同,但它們之間卻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國家主權的部分或全部一旦被他國通過軍事手段所侵占,該國的文化主權通常也會被削弱或剝奪?!皣椅幕鳈嗯c國家的其他主權一樣,具有對內最高性、對外獨立性和平等性。一個國家有權根據國家法選擇國家文化制度、意識形態(tài)、民族文化?!薄?〕國家文化主權的削弱乃至喪失,必然導致國家文化危機。普法戰(zhàn)爭后,原屬于法國的阿爾薩斯和洛林,因被割讓給普魯士,這兩個地方的法語教育被禁止。近代中國,帝國主義的侵略使我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帝國主義不僅妄圖通過武力征服中國人,而且企圖通過教育主宰中國人的精神世界。西方列強創(chuàng)辦的教會學校帶有鮮明的宗教色彩,宣傳西方的價值觀,圖謀通過培植代理人來間接控制中國。日本帝國主義在侵略中國的過程中,還進行了奴化教育,妄圖美化其侵略的卑劣行徑。英國在侵略印度的過程中,借助軍事力量,迫使印度把英語作為官方語言。二戰(zhàn)之后,美國出于稱霸全球的目的,接受了魯思·本尼迪克特的建議,保留了日本天皇制,〔5〕目的是更好地操控日本,使其成為自己的馬前卒。美國通過“馬歇爾計劃”推進了歐洲的美國化。冷戰(zhàn)期間,美國通過“和平演變”的方式,大肆宣揚西方文化和價值觀,這是導致蘇聯(lián)解體和東歐劇變的重要原因之一。冷戰(zhàn)之后,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他國的文化滲透與擴張依然存在。美國以“人權高于主權”為借口,干涉他國內政,妄圖實現(xiàn)西方文化的全球化。文化霸權主義與“和平演變”的圖謀與行徑,基本體現(xiàn)著國家意志,具有強烈的政治性。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講,國家文化安全具有鮮明的傳統(tǒng)安全的特征。
“目前,學術界對非傳統(tǒng)安全的‘集合特征’有一個基本的認識,如非軍事武力、跨國、普遍性威脅、非國家行為體參與、從來沒有發(fā)生過、需要多國行為體共同治理等?!薄?〕那么,非傳統(tǒng)安全的本質特征是什么呢?非國家行為體應該是非傳統(tǒng)安全的根本特征?!芭c傳統(tǒng)的國家安全威脅相比,非傳統(tǒng)安全威脅不一定來自‘國家行為體’”?!?〕從非傳統(tǒng)安全的視角看,很多威脅國家文化安全的影響因素并非直接來源于國家行為。從這個意義上講,部分國家文化安全領域屬于非傳統(tǒng)安全的范疇?!跋鄬τ趥鹘y(tǒng)文化安全事件的明晰化,當前的非傳統(tǒng)文化安全問題越發(fā)隱蔽,它往往與網絡文化、大眾文化消費相交織,甚至相互雜糅而愈發(fā)難以分辨?!薄?〕對于國家文化安全而言,非傳統(tǒng)安全威脅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學術。部分學術研究不是國家行為。即便是各國智庫的研究成果,也未必都能被該國的政府所采納。由于西方發(fā)達國家的學術思想、學術評價標準、學術期刊、學術著作和學術教育對非西方國家的影響較大,這就使得非西方國家學術研究的本土性、民族性和獨創(chuàng)性受到一定的限制。二是宗教。宗教在當代世界的影響非但沒有減弱,反而有所增強。由宗教組織推動的宗教傳播,對很多國家的主流意識形態(tài)可能會造成一定的沖擊。三是文藝。隨著經濟全球化深入發(fā)展,文化產業(yè)使部分民族性的文藝成了世界性的文藝。誠如馬克思、恩格斯所言:“物質的生產是如此,精神的生產也是如此。”〔9〕對于那些文化產業(yè)處于低端或尚未起步的國家而言,以電影、電視劇、網游、動畫片為代表的外來文藝對本國民眾的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容易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進而可能危及本國的國家文化安全。四是網絡輿情。如果網絡輿情圍繞某一負面事件持續(xù)發(fā)酵,未能對其進行及時而有效的引領,那么網絡輿情就可能弱化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合理性,進而影響國家文化安全。五是人口結構。雖然各國都有人口政策,但人口的實際狀況,并非完全由各國政府所掌控。人口的數量和內在結構,可能對各國的文化發(fā)展產生一定的影響。上述各方面表明,個人、家庭、宗教組織、社會組織、文藝工作者、學者、網民等非國家行為體也能引發(fā)國家文化安全問題,從這個意義上講,國家文化安全在一定程度上也屬于非傳統(tǒng)安全。
國家文化危機往往與內憂外患相生相伴,而國家文化安全則是在內外兼修的過程中保持健康無虞的文化樣態(tài)。
國家文化安全是一種沒有文化內憂的狀態(tài)。對于一個國家而言,沒有文化內憂主要體現(xiàn)在三個方面:一是統(tǒng)治階級牢牢掌握國家文化主權。統(tǒng)治階級如果掌握了國家的文化主權,那么國家文化的階級立場、宣傳教育和目標導向就可能體現(xiàn)統(tǒng)治階級的意愿,就有利于維護和鞏固統(tǒng)治階級政權。反之,統(tǒng)治階級的思想就可能被弱化,該國主流文化的核心地位可能被解構甚至被顛覆,進而危及統(tǒng)治階級的政權。二是國家的主流意識形態(tài)能夠居于主流地位。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主導地位主要體現(xiàn)政治領域、教育領域、文藝領域、學術領域和思想道德領域這五個方面。具體來講,在政治領域,政府及其工作人員能以主流意識形態(tài)為指導思想,成為其自覺而堅定的踐行者。在教育領域,主流意識形態(tài)能被貫徹到教育全過程之中,培養(yǎng)統(tǒng)治階級所期望的人才。在文藝領域,文藝作品能以生動形象的藝術形象、以感性的方式,潛移默化地傳達主流意識形態(tài)。在學術領域,學術研究能以主流意識形態(tài)為指導,研究哲學社會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的學術問題,學術成果能起到資政育人的作用。在思想道德領域,普通百姓能以社會道德、民俗、家庭教育等方式,自然而然地或自覺地把主流意識形態(tài)內化于心、外化于行。這五個方面缺少任何一個方面,都很難保證其國家文化安全。三是國家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得以傳承與發(fā)揚。國家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推動國家發(fā)展的強勁動力,是聚同化異、凝聚共識的思想基礎,是增進民族團結和社會穩(wěn)定的精神紐帶。如果國家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得以傳承和發(fā)揚,就能構筑共同的精神家園,構建起國家文化安全的屏障。如果國家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出現(xiàn)了斷流,文化的發(fā)展就容易受到異己文化的沖擊和影響。
國家文化安全也是一種沒有外患的狀態(tài)。對于一個國家而言,沒有文化外患主要體現(xiàn)在三個方面:一是國外勢力無意也無力顛覆本國的文化主權。當國家硬實力非常強大的時候,國外的反動勢力就沒有能力顛覆該國的政權,該國的文化主權容易掌握在該國統(tǒng)治階級的手里。而當一個國家的硬實力較為虛弱的時候,該國的文化主權就容易受到沖擊和破壞。兩次世界大戰(zhàn)的歷史充分說明,帝國主義在軍事侵略的過程中,往往削弱甚至占有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國家的文化主權,通過強推宗教教育、語言教育和思想教育等方式,妄圖掌控其精神世界。雖然“戰(zhàn)爭和軍國主義乃是導致社會衰落的最根本的原因”,〔10〕但時至今日,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還在推行強權政治和霸權主義。擺脫國家文化主權的外在威脅,便成為很多發(fā)展中國家維護國家文化安全的重要任務。二是國外思潮無法撼動本國的主流意識形態(tài)。冷戰(zhàn)結束之后,和平與發(fā)展逐漸成了時代主題。大國之間出現(xiàn)戰(zhàn)爭的可能性越來越小,取而代之的是不同意識形態(tài)之間的思想交鋒。在思想交鋒的過程中,異己的社會思潮如果不能危及本國的主流意識形態(tài),那么國家文化安全就有了一定的保障。反之,國家文化安全就會受到沖擊和挑戰(zhàn)。從實際的情況看,西方國家所主導的社會思潮已然產生了強大的沖擊波。新自由主義思潮就是其典型代表。西方世界自摒棄凱恩斯主義之后,新自由主義思潮就開始在世界蔓延。東歐劇變、蘇聯(lián)解體、拉美經濟危機和全球金融危機,都與新自由主義密切相關。其他的西方社會思潮也不同程度地對他國起到西化、分化與瓦解的作用。三是國外文化不能危及本國文化的民族性。在文化交流的過程中,如果一國出現(xiàn)了嚴重的崇洋媚外的社會風氣,同時又不能對其傳統(tǒng)文化進行合理的繼承與光大,那么國家的文化就容易出現(xiàn)內部的斷層和外來文化的植入,國家文化的民族性就可能受到削弱。如果在文化交流的過程中能夠取長補短,產生“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效果,那么本國文化的民族性非但不會減弱,反而會有所增強??梢?,守住國家文化的民族性,就守住了意識形態(tài)落地生根的沃土。
“破”與“立”是維護國家文化安全過程中不可或缺的兩種手段,往往是不破不立而又不立不破,國家文化安全是破立結合形成的動態(tài)平衡。
國家文化安全的根本在“立”,但在“立”的過程中往往離不開“破”。不破舊,則難以立新。也就是說,國家文化安全的維護要樹立和夯實國家意識形態(tài)在國家文化中的核心地位,不斷加強國家文化建設,但與此同時,往往需要削弱和消除威脅國家文化安全的內外因素。根據威脅因素的性質采取適當的方法是切實維護國家文化安全的關鍵。如果威脅國家文化安全的因素與國家主流意識形態(tài)之間的矛盾是一種對抗性矛盾,必須采用專政的方法;如果是非對抗性矛盾,必須采取民主的方法。在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過程中,正是運用專政的方式推翻了帝國主義文化,推翻了神權、夫權、族權等封建文化,新民主主義文化才逐漸發(fā)展起來。而僅用專政的方式,卻難以充分解決非對抗性的文化矛盾。毛澤東同志指出:“企圖用行政命令的方法,用強制的方法解決思想問題,是非問題,不但沒有效力,而且是有害的。我們不能用行政命令去消滅宗教,不能強制人們不信教。不能強制人們放棄唯心主義,也不能強制人們相信馬克思主義。凡屬于思想性質的問題,凡屬于人民內部的爭論問題,只能用民主的方法去解決,只能用討論的方法、批評的方法、說服教育的方法去解決,而不能用強制的、壓服的方法去解決。”〔11〕清朝乾隆時期的思想文化高壓政策〔12〕就是反面典型。在乾隆年間,清廷試圖用行政命令的方式解決部分原本屬于非對抗性的思想問題,而這些思想問題非但沒有得到充分解決,反而越積越深,迫使當時的文化逐漸走進封閉保守、抱殘守缺、暮氣沉沉的狀態(tài)。這種思想文化高壓政策對晚清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促使晚清文化陷入“萬馬齊喑究可哀”的境地。解決人民內部的思想問題,如果只用行政命令和強制的方式,固然能產生強大的震懾力,在形式上能夠使意識形態(tài)得以外化,但這種外化有可能會產生強大的逆反心理,導致民眾難以真心認同,而要使其真心認同,則必須運用民主的方法,注重說服教育。當然,這并不意味著要取消行政命令,“沒有這種行政命令,社會秩序就無法維持,這是人們的常識所了解的。這同用說服教育的方法去解決人民內部的矛盾,是相輔相成的兩個方面。為著維持社會秩序的目的而發(fā)布的行政命令,也要伴之以說服教育,單靠行政命令,在許多情況下就行不通”?!?3〕由此可見,根據威脅的性質,采用適當的方式,才能有效地維護國家文化安全。
國家文化安全的維護需要“破”,但在“破”的過程中必須“立”。不立新,則難以破舊。也就是說,在筑牢國家文化安全防線的同時,必須加強國家文化的建設。當國家文化形成強大文化軟實力的時候,很多內外的文化威脅,就容易不攻自破。國家文化建設的成效,往往取決于以下三點:一是在取舍中傳承。對于一國之傳統(tǒng)文化,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精華與糟粕往往是相對而言,過去的精華現(xiàn)在有的可能被視為糟粕,過去的糟粕,現(xiàn)在有的可能被視為精華。判斷精華與糟粕的關鍵,是看能否有利于當前和未來社會生產力和國家的發(fā)展。在去粗取精的過程中,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就會發(fā)揮積極的作用,有利于維護國家文化安全。二是在交流中借鑒?!拔拿饕蚨鄻佣涣?,因交流而互鑒,因互鑒而發(fā)展?!薄?4〕閉關鎖國雖能在一段時期內不受外來文化的侵擾,但長此以往,國家文化將孤陋寡聞、保守固執(zhí)、孤立無援,漸漸脫離世界文化發(fā)展的主流,進而釀成更大的國家文化危機。雖然在開放中進行文化交流,國家文化安全可能會受到一定的沖擊和挑戰(zhàn),但從整體和長遠看,通過文化交流,能夠互學互鑒,與時代同行,使本國文化得以豐富和充實,具有更多的生機與活力,進而增強其抵御外來文化威脅的能力。回顧世界歷史,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互鑒,促進了各國文化的發(fā)展,推動了人類文明的進步。三是在創(chuàng)新中發(fā)展。創(chuàng)新是國家文化建設的根本。創(chuàng)新有三個層次,即引進消化吸收再創(chuàng)新、集成創(chuàng)新和原始性創(chuàng)新。在這三個層次中,原始性創(chuàng)新是難度最大的創(chuàng)新,但也是最為重要的創(chuàng)新。在思想理論、自然科學和國家制度等方面的原始性創(chuàng)新,能使國家發(fā)展有著充足的后勁,釋放強大的推動力量。而原始性創(chuàng)新匱乏和衰減,就容易使應用研究成為無本之木、無源之水,難以形成強大的文化軟實力。由此可見,維護國家文化安全,不僅要“立中有破”,而且要“破中有立”。
國家文化安全往往既要適應國家經濟和政治的制度,又要以先進的思想與理念推動國家的發(fā)展。
“一定的文化(當作觀念形態(tài)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的反映,又給予偉大影響和作用于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而經濟是基礎,政治則是經濟的集中的體現(xiàn)。”〔15〕文化是對一定經濟和政治的集中反映。文化不是一成不變的精神實體。雖然文化有世代傳承的特點,但傳承什么和如何傳承,往往取決于當時的經濟和政治。經濟和政治決定了文化的性質、內容和方向。在社會形態(tài)變革的過程中,雖有思想先導,但大眾文化觀念的轉變往往是在社會經濟和政治變革之后才會普遍出現(xiàn)。也就是說,國家文化的整體發(fā)展經常滯后于經濟和政治的變革,因為“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6〕在社會形態(tài)由低級向高級轉變的過程中,如果文化能夠適應經濟和政治的變革,那么文化的發(fā)展就能獲得生機與活力,就有利于維護國家文化安全。反之,國家文化就可能處在混亂和停滯的狀態(tài)。在人類歷史上,西方的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掃除了宗教神學和封建思想的障礙,為資本主義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相對于封建社會而言,資本主義社會以血腥和骯臟的方式推動了生產力的發(fā)展,但也加速了人的異化,給世界帶來了戰(zhàn)爭與苦難。我國的五四運動,使當時的很多仁人志士認識到封建改良主義和資本主義道路在中國是行不通的,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在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過程中,隨著新民主主義政治和經濟的建設,新民主主義文化應運而生,我國的文化開始向著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方向闊步前行。由此可見,必須從經濟和政治的角度審視和評定國家文化安全的程度和水平。從一定意義上講,國家文化安全是國家文化對國家經濟和政治的基本適應。
國家文化安全不僅體現(xiàn)在文化對國家經濟和政治的適應,而且體現(xiàn)在文化對國家發(fā)展的積極推動。一國之文化,只有符合歷史發(fā)展趨勢,代表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才能持續(xù)推動國家的發(fā)展。如果國家文化在一段時期中與該國的經濟和政治相適應,但從全球的整體格局和未來走向看,處于相對落后和停滯不前的狀態(tài),那么國家文化的積極作用就會逐漸遞減,最后將成為阻礙國家發(fā)展的障礙。“歷史告訴我們,一個國家要發(fā)展繁榮,必須把握和順應世界發(fā)展大勢,反之必然會被歷史拋棄?!薄?7〕這一現(xiàn)象在人類歷史上曾反復出現(xiàn)。比如,西方漫長的中世紀,雖然文化與經濟和政治具有較高的一致性,但宗教對科學的打壓和排斥,卻使西方社會停滯了近千年。自儒學成為我國封建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tài)之后,出現(xiàn)了漢唐盛世。儒學倡導剛健有為的入世精神,長期推動了古代中國社會的發(fā)展。但在“康乾盛世”的背后卻隱藏著一個三千年未有的潛在危機。1793年,英國人馬戛爾尼覲見乾隆皇帝,盛世中的乾隆皇帝,沒有看到中西國力之間的巨大差距,沒有看穿西方人的狼子野心,沒有作出趕超西方的重要舉措。乾隆皇帝的失誤給后代子孫留下了巨大的安全隱患?!耙粋€人口幾乎占人類三分之一的大帝國,不顧時勢,安于現(xiàn)狀,人為地隔絕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盡善盡美的幻想自欺。”〔18〕雖然晚清的儒學已然與晚清的經濟和政治基本融為一體,但缺少科學精神和民主精神的儒家文化,在西方列強的侵略和踐踏之下,走到了生死存亡的邊緣。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后,中華文化逐漸在苦難中獲得了新生。我國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不斷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實現(xiàn)了古為今用、洋為中用,推動中國文化持續(xù)創(chuàng)新發(fā)展,現(xiàn)在正向著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目標闊步前行。中外的大量史實說明,維護國家文化安全不僅要立足于當前,更要著眼于長遠。沒有高瞻遠矚的眼光和變革求新的能力,就很難保障國家文化不受到威脅和挑戰(zhàn)。從這個意義上講,國家文化安全又是由國家文化對國家發(fā)展的積極推動而形成了的安全態(tài)勢。
總之,國家文化安全的本質,蘊含在各國文化演進的歷史與實踐中。國家文化安全本質的探究,不僅需要“通古今之變”的歷史思維,而且需要“不畏浮云遮望眼”的理論思維。綜合看來,國家文化安全具有多維屬性,它們之間相互作用,構成了國家文化安全的內在依據。把握國家文化安全的本質,有利于國家文化安全理論的構建,有利于國家文化安全的維護,有利于國家文化的健康發(fā)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