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靖
國慶節(jié)后的第一個星期二,我照例走進了主題實踐課程的教室。今天的氛圍有點不同,孩子們圍坐在自己小組的桌子旁,拿著照片和筆記本興奮地討論著。
開課后我回顧了國慶假期之前布置的一個小任務——“利用假期出游的機會,找一找哪些地方的英語標識是可以改進的?想一想怎么改?!毙∥纳吓_投影了自己拍的照片?!斑@是學校旁邊的黃花園大橋,‘橋的英文拼寫成了‘Brigde,爸爸開車經過的時候,我發(fā)現它的拼寫錯了,然后趕緊用爸爸的手機把它拍下來?!蔽液屯瑢W們在旁邊聽著,都覺得恍然大悟,暗暗想自己經過了那么多次怎么都沒發(fā)現呢?小干活潑機靈,但平時有點喜歡偷懶,但這次他出乎意料地認真完成了作業(yè),竟然打印了四張大大的照片。其中一幅寫著“保護文物,翻越危險”下面的英文卻是“Protection cultural relic, Surmonts the danger.”這樣的英文表達無論在語義和語法上都錯漏百出?!拔沂窃诓┪镳^里發(fā)現這張標識牌的,我查了一下,發(fā)現它有好多錯誤。我們國家的歷史和文化這么好,可是外國朋友來參觀的時候會被這樣的標識牌誤導的?!毙「蛇€拍了一張“請在一米線外等候”的標識,下面的英文是“Please wait outside a noodle”他興致勃勃地說自己去查了詞典,此“米”非彼“米”,發(fā)現這一點的時候感到既吃驚又有趣。小周就“便后請沖水 Wash after relief”這張標識牌手寫了一頁的分析報告,說明了這樣的英文表達在用詞、語法上的錯誤,然后分享了她的改進版本……
看著臺上積極分享自己的發(fā)現和臺下聽得津津有味的同學,我的思緒不由像十月翻飛的金黃樹葉,緩緩回到了學期初剛開始上“我是雙語街區(qū)設計師”這門課的時候。開始的幾節(jié)課,每個孩子眼中都帶著一些疑惑和好奇,他們在想什么是雙語街區(qū)?為什么要設計雙語街區(qū)?他們能為此做什么?我很喜歡他們的疑問,因為問題是一把金鑰匙,它可以打開通向嶄新世界的窗戶,有時候問題本身就是答案。所以我也回他們以問題,我找了很多真實的例子,問他們有沒有看到過這樣雙語書寫不規(guī)范、意義表達錯誤,甚至缺乏英文標識的情況。答案是肯定的。我又問他們在我們美麗的家鄉(xiāng)越來越國際化的同時,這樣的問題會有什么后果,要怎么解決。孩子們陷入了對難題的思考中,我知道現在是時候拿出第二把金鑰匙——合作。我把13個同學跨班級分成了三個小組,每組選出組長,然后分組討論。每個同學都必須在這個過程中打破自己的“社交壁壘”,學會溝通、分享、傾聽。完成了這些準備之后,我決定讓同學們真正走進自己生活的街區(qū),去感受、發(fā)現真實的雙語使用問題。并先自己嘗試解決問題,于是便有了國慶假期前的任務和上面的精彩分享。
一陣騷動打斷了我的思緒,將我拉回這個熱火朝天的小小課堂。剛剛小鄒分享了她去十八梯時發(fā)現的令人迷惑的指路牌,上面英文大小寫和漢語拼音的使用比較混亂,好多地名街道的表達也令人迷惑,引得臺下的同學七嘴八舌地討論起來。小鄒說:“外國朋友來我們美麗的家鄉(xiāng)山城也會被它繞暈的,我們不應該讓這樣的路牌繼續(xù)留在熱門景點?!痹瓉硗瑢W們在發(fā)現日常生活中身邊的雙語使用問題和絞盡腦汁解決的過程中,對自己所處的社區(qū)、家鄉(xiāng)、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了解得以加深,并進一步形成了認同感和責任感。站在他文化的角度思考問題,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世界的多元性,幫助他們形成開放包容的心態(tài)和全球意識。原來本土情懷和國際視野并不是二元對立、非此即彼的,而是可以共生共長的。
通過這段時間的課程學習,孩子們既學會了更好地理解自己身處的社區(qū)、家鄉(xiāng)和文化,培養(yǎng)了對家鄉(xiāng)和本土文化的熱愛,增強了社會責任感;又學會了更好地理解他人,尤其是來自他文化的人,能夠以包容的心態(tài)、開放的視野去對待他人,與他人相處。我希望這門課程能為孩子們打開理解之窗,透過窗戶他們可以看到更全面、更立體的自我和他人。打開這扇窗可以用到兩把金鑰匙——“問題”和“合作”。問題應該源于真實,鏈接孩子的真實生活和經驗,增強學生的感受、體驗和領悟,回歸探索的生活意義和價值。以這樣的問題引領和驅動孩子去親身實踐才能最大限度地調動他們的興趣和積極性。合作則幫助他們學會尊重和溝通。我也驚喜地發(fā)現只要我們幫助孩子打開理解之窗,他們可以更敏銳地發(fā)現許多有創(chuàng)意的事物,進行許多有深度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