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微公益”視角下當代大學生志愿服務現狀及激勵機制研究

2022-11-25 21:17曹艷華郭淑雯
科技創(chuàng)新與生產力 2022年4期
關鍵詞:志愿志愿者公益

曹艷華,郭淑雯

(山東工商學院,山東 煙臺 264005)

1 研究背景

當今時代背景下,“互聯(lián)網+公益”成為我國公益慈善事業(yè)發(fā)展的新模式,以“互聯(lián)網+”時代為背景的“微公益”發(fā)展勢頭迅猛,其以低門檻、低成本、易開展、高參與度等特性贏得了廣大社會民眾尤其是大學生青年志愿者的青睞。“微公益”立足于微小事件,旨在最終達成人人參與、人人奉獻的目標,以“合微小之力帶動巨大改變”為價值的“微公益”為大學生志愿服務提供了巨大推力。

“微公益”與大學生志愿服務之間存在著緊密的聯(lián)系。首先,“互幫互助,助人自助”的志愿者精神和“積小善成大德”的“微公益”理念在一定程度上高度契合;其次,“微公益”豐富了大學生志愿者參與志愿服務的內容和方式;最后,“微公益”所依托的互聯(lián)網對于大學生志愿者來說并不陌生,大學生志愿者作為互聯(lián)網的深度使用者無疑是最具潛力的“微公益”參與群體。當前,我國高校傳統(tǒng)志愿服務仍然處于轉型時期,高校青年志愿服務工作還存在著巨大的發(fā)展空間。由此看來,將“微公益”的強大活力注入大學生志愿服務中是大勢所趨,具有極其可觀的發(fā)展前景。

2 國內外研究現狀和發(fā)展動態(tài)

2.1 國內研究現狀

目前我國對“微公益”行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微公益”的概念、特點及現狀三方面。

1)“微公益”的概念。2004年,余志海創(chuàng)立“多背一公斤”公益網站,他是國內最早提出“微公益”概念的人之一。吳棉國等[1]認為一系列亟待實現的社會目標(扶貧濟困等) 促進了“微公益”的產生,一定意義上“微公益”就是一種社會服務。陳顯捷等[2]認為大學生參與的“微公益”活動不局限于單一的形式和方式,只要有愛心,何時何地都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日常小事,這些都屬于“微公益”活動。白雪苗[3]在其碩士論文中對“微公益”進行了解讀:“微公益”是由普通社會大眾發(fā)起的借助于微博這一社交媒體平臺解決日常社會問題的一種公益活動,其“微”既可以理解為微博平臺,又可以理解為微小。在本研究中,筆者認為現代意義上的“微公益”包含兩層含義:一是微小的公益活動,即做些力所能及的小事,比如說時刻維護公共衛(wèi)生環(huán)境;二是借助微信、微博等新媒體平臺的公益活動。

2)“微公益”的特點?!拔⒐妗本哂袀鞑ゼ皶r、互動性強、透明度高、影響力大的特點。楊釗[4]認為“微公益”相比于傳統(tǒng)公益具有以下獨特性:公眾參與度更高;借助互聯(lián)網信息技術和社交媒體平臺信息傳播速度更快;擁有較良好的事后反饋機制,互動性更強。田丹丹等[5]認為國內的“微公益”是一種征集志愿者的志愿活動,其借助微博平臺發(fā)布相關的公益信息,具有草根性、即時性、透明性3 個特點。

3)“微公益”的現狀。2012年,《民間組織藍皮書:中國民間組織報告(2011—2012)》 曾指出我國“微公益”發(fā)展存在的三方面問題,即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問題、規(guī)范性的問題和公開募捐資格的問題。楊婧[6]認為我國“微公益”還處于發(fā)展初期,還有很大的發(fā)展空間。目前,一方面政府這一支持者在“微公益”組織運行過程中角色定位缺失,法律法規(guī)對“微公益”組織的發(fā)展也起不到有效的保障作用;另一方面公眾對于網絡世界抱有較高的警戒心,因此對“微公益”的參與度較低,這都無疑對“微公益”的健康發(fā)展造成了巨大的威脅。曾慶香[7]認為“微公益”扭轉了過去少數人才能做公益的局面,一定意義上推動了公共政策的改變,促進了社會進步,但目前“微公益”的專業(yè)性和制度性還有待提高。

2.2 國外研究現狀

“微公益”最先起源于美國,通過大量調查研究發(fā)現國外“微公益”事業(yè)的發(fā)展較之于國內已然比較成熟且保持快速穩(wěn)步發(fā)展狀態(tài),國外也稱之為“社交媒體捐贈”或“社會化媒體籌款”,2007 年美國的約翰·布林創(chuàng)辦公益慈善網站FREE RICE時最先提出“微公益”這個概念。從大的屬性上分類,國外“微公益”屬于民間公益的一種,國外研究者對“微公益”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微公益”組織。經過長時間的實踐與發(fā)展,國外“微公益”組織已經有了一套特有的運行體系和管理制度。

3 研究結論

本研究對山東省煙臺市部分高校的大學生展開問卷調查,由于疫情原因,本次調查問卷主要通過線上發(fā)放,累計發(fā)放問卷210 份,回收210 份,有效問卷210 份,有效率為100%。

通過對問卷調查報告進行數據分析,針對以下問題可以得出當前高校志愿服務的一些相關結論。

對于“您參加過以下哪些志愿服務活動”這一問題,77.99%的學生選擇“捐款或捐贈物資”,59.33%的學生選擇“清潔活動”,43.54%的學生選擇“去敬老院看望老人”。對于“您通常通過下列哪種方式獲取志愿服務活動的相關信息”這一問題,81.34%的學生選擇“公益社團”,68.42%的學生選擇“網絡平臺推廣宣傳”,其余方式占比不大。

大學生對志愿服務活動的參與頻次并不是很高,對于“進入大學以來,您參與過幾次志愿服務活動”這一問題,44.98%的學生選擇“1~3 次”,27.27%的學生選擇“4~6 次”,僅有11.00%的學生參與過10 次以上。

通過對大量已有文獻資料的整理以及對問卷數據的分析可以得出當前大學生志愿服務仍處于發(fā)展階段,這一過程中還存在著亟待解決的問題。

1) 志愿服務內容傳統(tǒng),缺乏創(chuàng)新。當前,物質生活的發(fā)達使得高校大學生有富余的財力參與到志愿服務中去,然而這些志愿服務活動形式老套單一,缺乏挑戰(zhàn)性和創(chuàng)新性,與大學生的新時代社會需求不匹配。應用型高校大學生志愿服務形式大多仍然是捐款或捐贈物資、參與清潔活動、去敬老院看望老人、去福利院看望孤兒等。

2) 志愿服務信息來源過于狹窄,不夠廣泛?;诒敬窝芯康南嚓P數據分析可知,當前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的方式仍然比較傳統(tǒng),大多集中于學校公益社團和相關網絡公益平臺,借助于互聯(lián)網的相關公益途徑和方式較少。

3) 部分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持續(xù)性不強。近年來,大學生高校志愿服務活動的參與度有了明顯提高,他們參與志愿服務的熱情度和積極度也是顯而易見的,但是大部分志愿者參與志愿服務活動只是偶然行為,或者說相比于持續(xù)時間長的志愿服務活動,大部分志愿者更傾向于參與一次性的志愿服務活動。

4) 專業(yè)結合不緊,相關性不強。志愿服務能力不足是大學生志愿服務工作中的常見問題之一。許多學生在參與志愿服務活動時都無法發(fā)揮自己的專業(yè)特長和優(yōu)勢,即“所學無所用”,大部分高校組織的志愿服務活動或“微公益”活動更偏向于大眾化,在專業(yè)特色化提升問題上少有探索,大學生的專業(yè)特長得不到發(fā)揮。

正所謂“術業(yè)有專攻”,應讓大學生志愿者在參與志愿服務活動時發(fā)揮自己的專業(yè)特長和優(yōu)勢,在實現自我價值的同時學以致用。例如,組織計算機學院的大學生志愿者開展電腦義診活動,教育專業(yè)的大學生志愿者參與支教活動。

5) 缺乏保障因素,認同度不高。高校志愿服務工作中的保障因素主要有法律保障、制度保障、資源保障,而這些恰巧是當前高校志愿服務所缺少的。法律保障方面,維護青年志愿者權益的相關法規(guī)政策還不健全,仍處于探索階段;制度保障方面,目前大部分高校制定的一些指導本校志愿服務工作的相關辦法和意見都比較簡單籠統(tǒng);資源保障方面,主要是資金、信息、師資等方面的缺乏。保障因素的缺乏使得青年志愿者參與志愿服務活動時心有余而力不足,導致志愿服務效果不佳。

4 相關激勵機制的探索

4.1 推動“微公益”理念在高校中的傳播

以“微公益”助推“微志愿”旨在實現志愿服務的常態(tài)化,這里的“微”可以指“微服務”“微愿景”“微平臺”“微機構”,其核心理念就是隨時隨地都能參與志愿服務,人人都可以成為志愿者。將“微志愿”理念注入到高校大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中,打破部分學生對傳統(tǒng)志愿服務的錯誤認知,使其意識到參與志愿服務活動不再局限于時間、地點和方式,不再局限于轟轟烈烈的公益行為,參與志愿服務活動可以從生活的方方面面做起。大力宣傳“微公益”理念,使其內化到高校大學生的日常行為習慣中,讓“隨手做志愿”成為舉手之勞的日常習慣,讓“志愿者”3 個字變得不再那么高高在上。

4.2 推動高校志愿服務多元化發(fā)展

在大學生志愿服務領域中合理運用“互聯(lián)網+”信息技術,以大學生志愿者的志愿服務需求為導向,利用智能軟件、基礎數據庫和線上服務平臺以及線下服務圈的各自優(yōu)勢滿足大學生志愿者在參與志愿服務過程中個性化、多元化的需求。各高??山柚盎ヂ?lián)網+志愿服務”模式創(chuàng)立校園“微志愿”模塊,充分利用現有的志愿服務資源和相關實踐平臺實現大學生志愿者的自我管理,同時學校在資金、指導等方面給予支持,發(fā)揮其在青年志愿服務活動中的主力軍作用,創(chuàng)建高效的“微志愿”平臺。

4.3 完善相關激勵機制

傳統(tǒng)志愿服務所強調的無私奉獻和不求回報顯然與當代志愿服務的價值觀截然不同,大部分高校青年志愿者參加志愿服務活動后無法獲得相應回報的現象比比皆是,以筆者所在學校為例,雖然校方對志愿者的服務時長有所記錄,但在激勵機制上仍有所欠缺。久而久之,大學生志愿者在服務社會過程中的獲得感愈來愈弱,其參與志愿服務活動的熱情度也隨之消減。

高校可以根據青年志愿者參與志愿服務活動的表現對其進行一定的物質激勵。首先,對志愿者們因參與志愿服務活動而產生的一系列花費給予報銷,解決他們參與志愿服務的后顧之憂;其次,高??梢詫嵭蟹諘r長置換學分計劃,以此鼓勵更多大學生加入到青年志愿者的隊伍中。除此之外,各高校也要注重對大學生志愿者的精神鼓勵。

4.4 搭建專門的“微公益”平臺

各大高校無疑是高?!拔⒐妗逼脚_的搭建主體,高校要緊跟時代潮流,借助網絡信息技術建立高效且多樣的“微平臺”,推動志愿服務工作在高校中有效進行。微博、微信作為當今國內使用率較高的兩大社交媒體平臺,在“微公益”活動的高效傳播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志愿服務組織可借助此類微平臺傳播“微公益”活動的相關信息,進而呼吁更多大學生參與到青年志愿者的隊伍中,參與到高校志愿服務事業(yè)的建設中。

在建立實踐平臺的同時,學校也要注重事后反饋交流平臺和資源共享平臺的建設,可以創(chuàng)立專門的論壇、貼吧和微信公眾號,讓志愿者們對志愿服務活動提出疑問,相互交流,由教師、專家及時解答,使高校志愿服務活動更加專業(yè)化。資源共享平臺可以采取校校聯(lián)合、高校與社會組織聯(lián)合、高校與公益機構聯(lián)合、高校與政府聯(lián)合等方式多主體協(xié)同推動高校志愿服務工作的發(fā)展。

5 結束語

目前,我國大學生志愿服務發(fā)展呈良好態(tài)勢,傳統(tǒng)高校志愿服務正逐步向新型志愿服務轉變。在這一過程中,依托于互聯(lián)網信息技術的“微公益”充當著不容小覷的角色,其以低門檻、低成本、易開展、高參與度等特性贏得了大學生志愿者的廣泛關注,也為大學生志愿服務提供了無限的契機和動力。助推大學生志愿服務持續(xù)良好地發(fā)展需要政府、高校、志愿服務組織的多方努力和積極參與,在“互聯(lián)網+”時代背景下,借力于“微公益”理念推動傳統(tǒng)高校志愿服務的轉型升級可謂是明智之舉。

猜你喜歡
志愿志愿者公益
志愿者
我志愿……
我是志愿者
公益
公益
擁有《鹿鳴》書與卡,填報志愿成行家
公益
為志愿者加油
小小志愿 大大愛心
我是小小志愿者
桃园县| 舞钢市| 耒阳市| 鹤壁市| 天峻县| 文昌市| 都昌县| 和田市| 垣曲县| 进贤县| 赤壁市| 衡南县| 左贡县| 灵丘县| 苏尼特右旗| 米林县| 马公市| 舟曲县| 湟源县| 扶风县| 罗田县| 盱眙县| 麦盖提县| 基隆市| 德钦县| 平原县| 稷山县| 丹棱县| 正蓝旗| 遂平县| 两当县| 交口县| 随州市| 吴旗县| 临漳县| 邵阳市| 泾阳县| 华阴市| 信宜市| 宁陵县| 祁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