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貽隆
(安慶師范大學 人文學院,安徽 安慶 246011)
《安徽先賢傳記教科書初稿》由安徽通志館與安徽省立圖書館編纂出版發(fā)行,是特定時期為特定對象而給特定人物編纂特定內容的教科書,因而與普通教科書相比,帶有明顯不同的特點,既不是簡單的安徽人物傳記,又不是一般意義的安徽鄉(xiāng)土教材,它在中華民族的抗日戰(zhàn)爭時期,為中學生編寫的培育民族精神讀物,目的使“先賢言行,不致湮沒無聞,青年學子,亦獲有所矜式?!盵1]
全國推選鄉(xiāng)賢活動在中華民族面臨亡國滅種的深重危機下產生。20世紀30年代,“日本軍國主義勢力為實現(xiàn)征服中國、稱霸亞洲和世界的目的,悍然發(fā)動企圖滅亡中國的侵略戰(zhàn)爭,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刻?!盵2]“空前的民族災難喚起了空前的民族覺醒。九一八事變后,中日民族矛盾逐漸上升為主要矛盾……抗日救亡運動在全國迅速興起?!盵3]在民族危亡之際,國民政府期望追懷中華先賢,從中挖掘與汲取精神營養(yǎng),以此振奮民族精神,呈現(xiàn)民族力量,共同抵御外侮,為青年民眾樹立精神榜樣。1934年6月,國民政府負責人蔣介石在南昌通令各省,要求“將有益于國家民族與人倫政治經(jīng)濟之歷代鄉(xiāng)賢事略,照中學教科書體裁,擇要編輯”,[4]以彰先哲芳烈,而為青年學子矜式。青年有理想,國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此令發(fā)布后,全國各省市紛紛轉發(fā)落實,由此,全國各地掀起了推選鄉(xiāng)賢活動的熱潮。
安徽推選先賢活動在全國推選鄉(xiāng)賢活動的熱潮中應時而生。各省選鄉(xiāng)賢通令下達后,江蘇、浙江、江西、山西、河北、湖南、云南、陜西、梅州、寧波云起響應,開展推薦鄉(xiāng)賢、編寫鄉(xiāng)賢事略活動。1934年8月,安徽省政府亦遵照通令之精神,以選賢舉能、修德進益為急務,決定推選安徽先賢,編寫先賢傳記,該項活動交由安徽通志館與安徽省立圖書館共同負責。20世紀30年代初,安徽通志館、安徽省立圖書館與省立安徽大學鼎足而立,是安徽省文化、教育與學術中心,集中了省內外一大批優(yōu)秀的學者,在徵文考獻過程中,注重安徽先賢與民族英烈史料的搜集、整理和研究,為順利開展推選安徽先賢活動、編寫先賢傳記奠定了厚實的基礎。
《安徽通志稿·人物傳》的出版發(fā)行為推選安徽先賢提供了重要參考依據(jù)。安徽推選先賢活動時,安徽通志館編纂金天翮主撰的《安徽通志稿·人物傳》10冊已經(jīng)付梓,金天翮認為通志館排印本“編列次第漫無倫脊,字模既劣,訛謬至多”[5],他將該書另名的《皖志列傳稿》先期印行2冊?!栋不胀ㄖ靖濉と宋飩鳌贰锻钪玖袀鞲濉啡宋飩黜樞虿煌瑑热莼疽恢拢盀榘不胀ㄖ攫^印刷出版,后為金天翮個人籌資私印。兩書蔚為大觀,收錄明清鼎革之際至民國人物近千人,“借一端以攝全體,則囊括閎矣,即一事以昭定理,則法戒彰矣。”[6]兩書薈聚了安徽各方人物,是對明清之際至晚清安徽人物的系統(tǒng)爬梳和整理,為高質量而快捷推選安徽先賢提供了堅實的選擇依據(jù)。
安徽省立圖書館則以館刊《學風》為陣地,闡發(fā)安徽文獻,表彰先賢事功。安徽自古多開風氣之先,“安徽的人文,自古即稱繁盛……總觀我國二千年來的學術概要,約為先秦諸子的哲學,漢代的經(jīng)學,宋明的理學,清代的樸學,各在一個時代代表一種特質,對于后之學術思想社會制度都有很大的關系。而在這些學術之中,安徽先賢往往皆居于主要的地位,堪為中心人物?!盵7]為表彰先賢,獎掖后學,《學風》自1933年起于每卷之首,“擇本年中應行紀念之先賢,作為傳略,以期紹介,而樹風聲”[8]。
民族精神是一個國家賴以生存和發(fā)展的柱石,《學風》在宣傳安徽先賢的同時,發(fā)表培養(yǎng)民族意識與當時中日時局關聯(lián)的文章,以此喚醒國民意識,號召民眾進行民族自衛(wèi)。安徽省立圖書館人對中華民族危急存亡高度關注,九一八事變爆發(fā)一個月,館員高正方即在《學風》發(fā)表《國難當頭青年最緊要的努力》一文,指出日本“從明治維新到現(xiàn)在,朝野上下軍閥政客,無時無刻不抱著一貫的大陸政策,對我實行其侵略?!碧栒佟案魅硕紤龈魅说臒嵫?,各人都應負各人的責任,青年是國家的柱石,是民眾的精強分子,是群眾運動的領導者”。吳景賢、劉華錦相繼在《學風》發(fā)表文章,明確告訴中國人,日本有一顆吞并中國的野心,九一八事變便是這種吞并的開始,國人當警醒。
國難當頭,坐在書城的安徽省立圖書館人,身在安徽,心在東北,放眼天下,對國家的命運和民族的前途的深深擔憂,看破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野心,譴責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高喊打倒日本軍國主義,為中華民族自強自救尋找出路?!爸袊允艿蹏髁x者政治經(jīng)濟不斷之侵略以來,民族基礎,根本動搖;歧路徘徊,幾近百載。自失敗中得來之經(jīng)驗,于以知復興民族,為今后圖存至要之機。民族意識之培養(yǎng),實為刻不容辭之事?!盵9]《學風》的呼喊,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喚醒中華民族的自信心和振興中華民族精神的作用。
安徽推選鄉(xiāng)賢重在培養(yǎng)民族精神和增進國家認同。安徽先賢評選擴大安徽影響,是為安徽增光,也是為中華民族增光,先賢精神是從綿延不絕的歷史深處發(fā)掘出汩汩清泉,展現(xiàn)出強大的精神支撐和民族凝聚力。一個有發(fā)展的省區(qū)不能沒有鄉(xiāng)賢,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先賢,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英雄,樹立先賢典范,有利于增強民族的認同感和凝聚力。也正是因為如此,安徽先賢推出分為安徽省內初步推選、社會人士廣泛參與、國內各界精英選取等三個步驟進行。
安徽省內初步推選先賢。即使是安徽通志館與圖書館謹慎推舉安徽先賢,《安徽通志稿·人物傳》為推選安徽先賢提供重要參考依據(jù);《學風》雜志刊發(fā)了培養(yǎng)民族意識,打倒日本軍國主義系列文章,安徽學人心中有自己的先賢標準,但推舉安徽鄉(xiāng)賢是全國推選鄉(xiāng)賢活動組成部分,絕非安徽一省之事,事關中華民族整體利益,安徽先賢標準應符合中華民族先賢標準,與各界精英、社會人士心中鄉(xiāng)賢標準一致,安徽通志館與安徽省立圖書館故而未能擅自確定先賢名單。1934年11月,安徽通志館同安徽省立圖書館草擬備選名單一份,列舉以供推選安徽歷代先賢61人,包括先秦的管仲,漢代的馮異、文翁、毛義、趙孝,魏晉的曹植、劉宏、胡威、桓溫,隋唐五代的汪華、李紳、楊行密,宋代的包拯、呂公著、魯宗道、朱熹、吳淵、汪立信,元代的余闕,明代的朱元璋、徐達、吳良、左光斗、金聲、江天一、常三省、吳應箕、方以智、黃得功,清代的江永、戴震、金榜、程瑤田、汪紱、胡匡衷、洪榜、姚際恒、凌廷堪、俞正燮、梅文鼎、方東樹、吳廷棟、程廷祚、戴名世、方苞、姚鼐、吳敬梓、年羹堯、李鴻章、孫家鼐、程嗣立、呂賢基、陳艾、施閏章、鄭成仙、周轂、聶士成、楊文會、吳越、吳旸谷與倪映典,最終產生30人。安徽兩館推選先賢活動公開、透明,這61人名單刊發(fā)在《學風》雜志上,接受全國各界人士的建議與質詢。
1935年4月,安徽通志館與安徽省立圖書館將61人名單修訂為66人,公開發(fā)布,再一次接受全國各界人士的認可與質問。這66人,增加了哲學家李耳、莊周,政治家孫叔敖、范增、曹操,名醫(yī)華佗,外交家魯肅,軍事家周瑜,民族革命家和民族英雄常遇春、沐英、苗沛霖等11人,減少了清代洪榜、姚際恒、凌廷堪、俞正燮、方東樹和孫家鼐等6人,減少的6人雖然屬于政治與學術優(yōu)秀人物,但不能突出《學風》雜志“培養(yǎng)民族精神”宗旨。所選人物突出民族氣節(jié)和革命英烈這個重要標準,與民族革命、英勇氣節(jié)緊密相連。
國內各界精英遴選安徽先賢。安徽通志館與安徽省立圖書館將上列66人名單確定后,函請名流張治中、胡適、梁漱溟、柳翼謀、陳垣、程演生、許世英、姚永樸等七十余人分別圈選,并酌量增列“但每省最多以三十人為限,其近代如清末民初之有功黨國者,亦應選擇二三人一并編入”。[4]兩館從各界推薦名單中選取30人擬為安徽先賢,呈報安徽省政府省府,最終報國民政府批準。1935年5月,安徽歷代先賢經(jīng)批準最終確定,計有先秦管仲,漢代文翁、華佗、魯肅、周瑜,魏曹植,宋代包拯、李公麟、朱熹,明代朱元璋、徐達、常遇春、李文忠、沐英、左光斗、金聲、方以智,清代梅文鼎、戴名世、江永、戴震、方苞、姚鼐、姚瑩、鄧石如、李鴻章、吳汝綸、吳越、吳暘谷與倪映典共30人,此前爭議比較大的曹操以及桓溫、苗沛霖都落選了。安徽所推的李耳與莊周還有馮異進入河南鄉(xiāng)賢,這并不是說安徽與河南爭名人,恰恰反映兩省認識一致,構成安徽人心目中的先賢,也能成為河南人心目中的先賢,李耳與莊周不是一省一地的先賢,是中華民族共同先賢。
安徽30先賢確定后,由安徽通志館和安徽省立圖書館開始撰寫先賢傳記。因為該書以中學生為閱讀對象,文字要求簡潔扼要,內容書寫偏重于修德進益,以期青年學子,讀后獲得教益,至于先賢學說事功之詳情,均有專書可供閱讀研究,遂多從略。安徽省立圖書館陳東原館長任《安徽先賢傳記教科書初稿》主編,館員撰寫分傳。眾手修書,文風做到了一致,先對人物所處時代背景進行論述,多有對人物進行評價,重在表彰安徽文獻,培養(yǎng)民族意識。
安徽先賢,功在國家,益在民族。鄉(xiāng)賢精神與民族精神并行不悖,推崇先賢,即為尊重民族,尊重國家,“鄉(xiāng)賢精神既是一省之榮耀,同樣也是整個中華民族光榮歷史之縮影?!盵10]從管仲輔佐齊桓公二千七百年以來,安徽群賢閃爍,名動歷朝,在中國歷史上產生重大影響,“至于經(jīng)世人才,管仲而后,先秦尚有孫叔敖,以相才見稱后世。其后如漢之周瑜、魯肅,魏之曹操,晉之劉宏,明之朱元璋,清之李鴻章,類皆雄才大略,功在民族。民國以來,安徽之功在國家的,亦曾輩出,堪與他省相埒。他如宋之包拯,明之桐城左光斗,休寧金聲,貴池吳應箕等,清廉正直,剛毅節(jié)烈,清末之桐城吳越,合肥吳暘谷、倪映典等,努力民族革命,尤能特放異彩而為歷史家當大書特書的,更是安徽人文的精英”。[11]安徽先賢留下了極其寶貴的人文財富,其內在的經(jīng)世尚武、崇文重教、重視氣節(jié)、清廉禮讓精神的傳承,是中華民族經(jīng)久不衰的動力所在。
《安徽先賢傳記教科書初稿》合為時而著,是命題作文,為特定人物安徽30位先賢立傳。這些特定人物是經(jīng)歷安徽通志館和安徽省立圖書館的初選,經(jīng)過各界精英的遴選,經(jīng)過社會人士的認可和質論,并最終得到國民政府認定而產生的安徽楷模。
《安徽先賢傳記教科書初稿》作為中學生讀物,崇尚志節(jié),目的讓青年學子讀后受到教益,《安徽先賢傳記教科書初稿》的寫作形成安徽話語體系,弘揚中國文化,闡發(fā)安徽文獻,培養(yǎng)民族意識,突出管仲輔佐齊桓公成為五霸之首,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文翁在漢景帝末年為蜀郡守,興教化,政績卓著,著名循吏。周瑜、魯肅,皆以卓異之才,助吳成鼎立之勢。宋代包拯清正廉直,立朝剛毅,不附權貴,鐵面無私,英明決斷。至于學術文章,代不乏人,朱熹集宋代理學大成,理學思想影響很大,成為元明清三朝的官方哲學端緒。華佗的醫(yī)藥,李公麟繪畫,鄧石如書法,又各以技藝,名傾一時,超前賢而絕后世。如“朱元璋奠定中原,完成民族革命。徐達、常遇春、李文忠、沐英諸將武功稱最,明之季世,內政荒亂,外患迭乘,左光斗之排斥閹奴,金正希之舉義抗清,方以智之支持名節(jié),戴南山之緬懷故國,或以高節(jié)風勵于當時,或以大勇自拔于濁世?!盵12]清代末葉,桐城人吳越炸五大臣,“蓋中國之有炸彈,此為第一聲也?!盵13]合肥多民族志士,倪映典發(fā)難于廣州,吳旸谷舉義于江淮,此皆義烈之士,而為民族精英。
《安徽先賢傳記教科書初稿》表彰的是安徽先賢,展示的是國家大義、民族氣節(jié),因此,推選安徽先賢活動和撰寫《安徽先賢傳記教科書初稿》如同一根連串珍珠的線,一以貫之,不僅將20世紀30年代初期安徽省立圖書館、安徽通志館文化,甚至安徽大學教育、文化、學術事業(yè)貫穿起來,構成一幅宏大的畫卷,凝聚在整理中國文化,表彰安徽文獻,培養(yǎng)民族意識主旨中。因而,安徽省立圖書館《學風》所刊發(fā)的“有益于國家民族與人倫政治經(jīng)濟之歷代鄉(xiāng)賢事略”文章都展現(xiàn)出別樣的意義。
安徽省立圖書館將推選安徽先賢活動繼續(xù)推進。安徽推選先賢活動結束后,《學風》自1935年第5卷始,分期刊登姚永樸先生的《舊聞隨筆》,表揚前言往者之嘉言懿行,文章德業(yè),以此達成“民族意識之培養(yǎng)”宗旨。圖書館多方搜集40幅先賢像,用于安徽各級學校及文化教育機關懸掛,搜羅標準體現(xiàn)“其人之德業(yè)嘉行見于史冊而為舉世共仰,或以其人之學術著述傳流后世而有偉大貢獻,或以其人從事革命而樹特殊功勛。”[16]這些安徽先賢,功在國家,名留后世,讓后來青年有所學習。
安徽先賢精神大放光芒。創(chuàng)刊于1940年的《安徽兒童》繼續(xù)刊發(fā)《安徽先賢傳記教科書初稿》中先賢傳記,傳記翻譯成通俗文字,供給小學高年級小朋友閱讀?!跋M∨笥褌儯堰@些鄉(xiāng)賢的史實,細心研究一下,以后做事要踏著他們艱苦卓絕的路線,努力向前邁進?!盵14]
1999年,第一批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安徽名人館入選重點人物中,1935年推選出來的30位安徽先賢,有先秦管仲至清李鴻章等17人入館展示,初選的66人中有40人入選重點人物。“哲人日已遠,典刑在夙昔。風檐展書讀,古道照顏色?!盵15]安徽先賢昭示的民族精神和愛國氣節(jié)充溢天地,萬古長存,闡明的是:“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