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小魁,華棟,江峰,吳蘇州,王凌,倪韜略,操瑞昌,何萍
作者單位:安徽醫(yī)科大學附屬安慶醫(yī)院整形與創(chuàng)面修復外科,安徽 安慶 246003
臉是人體最重要的形象體現(xiàn)。對于因良惡性皮膚病變、外傷導致的顏面部皮膚軟組織缺損,在做到治療疾病的同時,還要對美學方面有更高的要求,保證顏面部整體外觀的完整,避免各器官的移位畸形、雙側不對稱,盡量做到不留瘢痕,以免影響美觀。鐘世鎮(zhèn)認為SMAS 是面部皮下脂肪與腮腺咬肌筋膜之間的獨立組織層次,參與構成頭面頸部淺筋膜和深筋膜之間的連續(xù)而獨立的組織層次。對于顏面部較小的皮膚缺損(面積小于1 cm×1 cm),一般可選擇梭形切除后直接拉攏縫合,愈后也大多比較理想,并且瘢痕不明顯。但對于面積較大的皮膚軟組織缺損,如果單純采用梭形切除后直接縫合的辦法,則會因縫合傷口局部張力較大,導致傷口瘢痕增寬,甚至出現(xiàn)凹陷性瘢痕。對于面部重要器官,如眼、口、鼻、耳等附近的缺損,如果修復不當,甚至會造成重要器官的移位變形[1]。這樣會嚴重影響面部的美學要求。梯形皮下蒂皮瓣位于缺損創(chuàng)面的臨近部位,最大限度保留缺損周圍的正常組織,色澤、質(zhì)地等與受區(qū)最為接近,瘢痕更小也更隱蔽。筆者對16 例面部缺損病人采用梯形皮下蒂皮瓣修復,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 年9 月至2021 年4 月安徽醫(yī)科大學附屬安慶醫(yī)院收治的面部缺損病人16例,男6 例,女10 例,年齡范圍為15~89 歲。皮膚色素痣2例,脂溢性角化病4例,基底細胞癌6例,鱗狀細胞癌4例;缺損位于鼻唇溝6例,下眼瞼1例,內(nèi)眥1 例,額部3 例,面頰部3 例,唇部2 例;缺損面積為0.5 cm×0.8 cm~4 cm×4.5 cm。全部病人或其近親屬知情同意,本研究符合《世界醫(yī)學協(xié)會赫爾辛基宣言》相關要求。
1.2 手術方法
1.2.1 切除病變組織 在局部浸潤麻醉或者靜脈基礎麻醉下,進行創(chuàng)面清創(chuàng)或者切除病變組織。外傷性創(chuàng)面或良性皮膚病變,切口距離病變邊緣1~2 mm,皮膚惡性腫瘤的距離為5~20 mm。切下的組織應做術中快速冰凍檢查,以明確切除的范圍及深度是否有腫瘤殘留[2]。
1.2.2 設計梯形皮下蒂皮瓣 皮瓣的設計應根據(jù)創(chuàng)面的大小、創(chuàng)面周圍皮紋方向及皮膚松緊程度、血管的走行方向等,將皮瓣設計成三角形或者舌形,在創(chuàng)面的皮膚松弛一側設計,避免靠近面部重要器官(如眼、口、鼻、耳),面積約為創(chuàng)面的1.5~2倍,在一些皮膚松弛的部位,甚至可以設計和創(chuàng)面面積相同大的皮瓣,減小因手術而給人體帶來的二次損傷。切開皮瓣周圍的皮膚層,然后在真皮下向外水平剝離一段距離,再斜向深層剝離淺筋膜層,根據(jù)實際需要推進的距離,決定向外分離的范圍和深度,如果需要推進較長的距離,可以分離至深筋膜層,形成一個蒂部近似梯形的皮下蒂皮瓣,通過滑行推進的方式覆蓋創(chuàng)面,在無張力下分層縫合皮下組織層及皮膚層,術后7 d拆線。
16例皮瓣全部成活,切口1期愈合,無“不良”成活。隨訪1 個月至3 年,瘢痕均不明顯,未見凹陷及增生隆起瘢痕,無破潰,皮瓣色澤、質(zhì)地與周圍組織相近,局部平整,無“貓耳”出現(xiàn)。所有病人均達到良好的美學修復效果。
面部是人體顯露的部位,有很多重要的器官和組織,有著特殊的解剖生理特點,遭受損傷后,其正常生理功能和容貌都有較大的影響。對面部損傷的及時而正確救治,恢復及改善病人的生理功能及容貌,進而減輕和解除病人身體的痛苦及心理的壓力都是至關重要的。隨著人們對美的要求越來越高,如何做到功能恢復的同時,兼顧美學修復,是我們整形外科醫(yī)師一直努力追求的方向。面部皮膚軟組織缺損常見于外傷、良惡性皮膚病變切除術后,一般面積小1 cm×1 cm 的可采用沿面部皮紋方向梭形切除后直接縫合。若皮膚缺損面積較大,直接縫合不僅會因局部張力過大,而引起瘢痕增生甚至出現(xiàn)凹陷性瘢痕,還可能會引起周圍重要器官的移位變形,也容易在兩側形成貓耳朵畸形,影響美觀。
局部皮瓣是修復面部皮膚軟組織缺損中的首選皮瓣[3-4]。皮下蒂皮瓣是局部皮瓣的一種。皮下蒂皮瓣是只有皮下組織為蒂的皮瓣,不含有知名的血管,皮瓣的血供來源于皮下組織中的血管網(wǎng)[5]。由于皮下蒂皮瓣位于皮膚缺損創(chuàng)面周邊,所以在色澤、質(zhì)地、厚度等方面與受區(qū)最為接近,并且設計靈活,蒂部可有不同的切取方式選擇,修復范圍廣。最早由Gersung 用于修復癌腫切除后的頰黏膜缺損[6]。我們臨床上經(jīng)常運用的是“風箏”皮瓣[7-9]。因修復皮膚缺損創(chuàng)面后,遺留的切口瘢痕線像一個三角形的風箏拖著一個尾巴而得名,其實它也是一種改良的V-Y推進皮瓣[10]。皮下蒂推進皮瓣有很多的優(yōu)點[11]:(1)按皮紋方向,采用順行推進的方式覆蓋創(chuàng)面,且皮瓣的厚度與創(chuàng)面深度保持一致,術后傷口平整,不會形成“貓耳”,色澤、質(zhì)地與周圍組織一致,符合面部修復的美學要求;(2)皮下蒂皮瓣盡可能利用缺損的周圍組織,最大化利用周圍正常組織,避免浪費;(3)供瓣區(qū)可以直接縫合,二次損傷小,切口線沿皮紋方向,術后瘢痕??;(4)術中無需游離血管蒂,手術操作相對簡單。
雖然經(jīng)典的皮下蒂皮瓣優(yōu)點很多,且由于面部血供豐富,皮下軟組織內(nèi)血管網(wǎng)密集,通過滑行推進修復缺損的皮瓣很少出現(xiàn)血運障礙,但臨床上仍有一部分采用皮下蒂皮瓣修復的病人,術后出現(xiàn)皮瓣遠端血運不佳,小部分皮膚顏色呈紫紅色改變,影響切口的愈合,延長切口的愈合時間,導致面部形成明顯的瘢痕,極大地影響美觀??赡艿脑颍覀兛偨Y為以下幾點:(1)傳統(tǒng)的皮下蒂皮瓣設計原則是皮瓣長度為缺損長度的1.5~2.0倍,寬度略小于或近似于缺損寬度。臨床上為了減小手術范圍及創(chuàng)傷,設計的皮瓣較小,通過傳統(tǒng)的皮下蒂分離方法,無法獲得足夠的推進距離,皮瓣遠端在有張力的情況下與受區(qū)縫合,容易引起局部血運不佳,后期瘢痕亦較明顯;(2)面部較小的皮膚缺損,需要的皮瓣面積小,皮下蒂的寬度不夠,游離得過薄,均可能導致皮瓣血運不佳;(3)一些特殊部位的缺損,如眼瞼、鼻翼等,往往需要掀起皮瓣的底部來覆蓋創(chuàng)面,造成皮下蒂組織量不足,皮下蒂內(nèi)的血管網(wǎng)無法正常滿足皮瓣血運。
筆者設計的梯形皮下蒂皮瓣,在切開皮瓣周圍的皮膚層后,不是直接切開皮下淺筋膜層,而是在兩側的真皮下水平游離一段距離,再向深層切開淺筋膜層,這樣會增加皮下蒂的寬度,增加皮下蒂組織內(nèi)的血管網(wǎng)含量,從而保證皮瓣有充足的血運。傳統(tǒng)的皮下蒂皮瓣,通過垂直切開皮下筋膜層,形成的皮下蒂,移動的距離僅是其皮膚至深筋膜層這段“蒂長”的傾斜移動距離;梯形設計的皮下蒂,不僅延長了有效“蒂長”,使傾斜移動距離增加,而且可以通過松解皮瓣正下方與深筋膜層的組織連接,減少皮瓣下方的直接束縛,進一步增加的皮瓣移動距離。另外,梯形設計的皮下蒂皮瓣,切口周圍皮下水平面剝離范圍廣,周圍皮下脂肪組織松解程度大,使梯形皮下蒂皮瓣的整體移動幅度大,亦可增加該皮瓣的修復范圍。因此,針對面部較小的缺損,我們可以設計更小的皮瓣,在保證皮瓣血運的同時,也減小了手術造成的面部損傷,提高了皮瓣的有效修復面積。在面部的一些特殊部位,可以通過掀起更大范圍的皮瓣底部,進一步增加皮瓣的移動距離,供受區(qū)傷口閉合張力減小,術后愈合快,瘢痕小。另外,對于面部“口小底大”的缺損,可以利用皮瓣下方較多的皮下蒂組織來填塞缺損,使創(chuàng)面更好、更快愈合。
綜上所述,通過對皮下蒂皮瓣的蒂部改良,增加皮下蒂的寬度及組織量,皮瓣的血運更可靠,手術操作起來亦不復雜,對于特殊部位的缺損,梯形皮下蒂皮瓣也能很好地修復,而不引起重要器官的移位和畸形,通過縮小切取皮瓣的面積,減小手術造成的二次損傷,減小瘢痕增生,是修復顏面部皮膚缺損的理想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