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趙爾巽 柯劭忞 等
塤字牖如,江蘇長洲人。以官學教習議敘知縣??滴跏吣辏诘欠饪h,單騎之任。途中與登封吏同宿逆旅,吏不知也。至縣三日,拜岳,誓不取一錢,不枉一人。衙前樹巨石鐫曰“永除私派”。設柜,民自封投,無羨折①。招集流亡,督之耕種,相其土宜,課植木棉及諸果實。大修學宮,復嵩陽書院,宋四大書院之一也,延耿介②為之師。導諸生以程、朱之學。自縣治達郊鄙,立學舍二十一所。課童子,以時巡閱,正句讀,導之以揖讓進退之禮。間策蹇驢歷諸郊問所苦,有小爭訟,輒于阡陌間決之。西境有呂店者,俗好訟。塤察里長張文約賢,舉為鄉(xiāng)約,俾③行化導,澆風一變。里長申爾瑞負課且受杖,路拾人輸稅金,返之,寧受責,不利人財,塤義之,旌其門。鄉(xiāng)民高鵬舉死,妻孟年少,舅欲強嫁之,孟哭夫墓將自縊,塤適微行,問其故,給以銀米勸還家而免其徭,歲時存問,俾終其節(jié)??h故多胥役④,時獄訟日尟⑤,奸偽無所容,諸胥多自引去。其更番執(zhí)事者,退則操耒耜為農(nóng),以在官無所得錢也。開萼嶺二百里,復古轅路。建古賢令祠,修鄢公墓,崇禎末為令守城抗賊死者也。在官五年,民知向方⑥,生聚日盛,大書“官清民樂”于門。耿介嘗嘆曰:“年來嵩、洛間,別一世界矣!”二十二年,以卓異薦,擢廣西南寧通判。去之日,民遮道哭,立祠于四鄉(xiāng),肖像祀焉,榜曰“天下清官第一”。至南寧,未幾,乞歸。母喪,服除,赴京師,卒。
(原文據(jù)中華書局1977年版《清史稿》)
【注釋】
①羨折:羨,喪失。折,損失。
②延耿介:延,邀請。耿介,清初大力提倡講學的學者,曾參與編修《明史》《大清會典》等。
③俾(bǐ):使、讓。
④胥役:胥,掌管文書的小官吏。役,專供驅使的仆役。
⑤尟:同“鮮”,少。
⑥方:指禮義之方,即道理。
【譯文】
張塤,字牖如,江蘇長洲人。因為通過官學教習的選拔考試當了七品議敘知縣??滴跏吣辏?678年),張塤被授予登封知縣一職,他單身騎馬前去上任。在路上,張塤遇到了同樣前去上任的登封縣官吏,但他并沒有顯露自己的知縣身份,和他們住在同一個旅館,這些官吏都不知道張塤原來是自己的長官。到登封縣第三天,張塤就祭拜中岳嵩山,向天發(fā)誓在職期間不妄取百姓一錢、不冤枉百姓一人。張塤在自己的縣衙前樹立一塊大石頭,上面刻著“永除私派”(永遠根除地方政府私下征收各種捐稅)四個大字。還專門設立了一個舉報箱,老百姓可以自己將舉報信封好投進去,這些信從來不會丟失,都能得到及時處理。張塤還招撫匯集流亡的百姓,監(jiān)督管理他們耕種,看土地適合種植什么,督促指導他們種植木棉以及各種果樹。張塤大力修復登封本地的學校,所修復的嵩陽書院為宋代四大書院之一,于是特別延請當時弘揚書院講學精神的學者耿介來主持嵩陽學院并教授學徒,教導儒生程朱理學。從縣城到邊遠的郊區(qū),一共設立了21所學堂。按照規(guī)定教學內(nèi)容要求兒童完成任務,張塤按時巡視考察,還為學生們分章斷句,指導他們學習作揖謙讓進退等各種禮儀。有了閑暇時間,張塤就騎著一頭駑弱的驢子到各郊區(qū)調查詢問百姓疾苦,發(fā)現(xiàn)某地有小的矛盾糾紛訴訟,就在田間小路上為他們判決了。當時登封西面呂店這個地方,有喜好訴訟的惡劣風俗。張塤考察到當?shù)剜l(xiāng)里有個叫張文約的人十分賢德,就推舉他來主持鄉(xiāng)約,讓他來推行教化,引導百姓,呂店輕浮淺薄的訴訟風氣由此改變。有一個叫申爾瑞的里長虧欠賦稅將要受到棍棒的處罰,但他有一次在路上撿到了別人繳納租稅的金錢,卻很老實地全部返還給失主,寧可自己遭受責罰,也不從別人的錢財中非法獲利,張塤得知后深感申爾瑞很有仁義節(jié)操,于是到他家里對他進行了大肆表彰。有一個叫高鵬舉的鄉(xiāng)民死了,妻子孟氏還很年輕,她的兄弟想要強行將她改嫁,但是她卻不同意,在夫君墳墓前痛哭一場后正準備上吊自殺,正好張塤微服調查民情從這里經(jīng)過,問清楚緣故以后,贈送給她一些錢糧,勸她回家,并且免除她的徭役,每年都定時去慰問她,最終讓她得以按照自己的本意守住貞節(jié)。此前登封縣有很多掌管文書、專供驅使的官吏差役,自從張塤上任以后訴訟案件越來越少,弄虛作假的奸猾之事沒有了容身之處,這些官吏差役便大多離開了縣衙,另謀工作。留下來的官吏輪流處理公事,不當值的時候就回家拿起農(nóng)具做農(nóng)活,因為在官署里工作也沒有多少收入,不足以養(yǎng)家。張塤組織百姓在萼嶺開墾了二百里的土地,又修復了自古以來就有的形勢險要的山路。為本地古代賢人修了祠堂,還專門為崇禎末年守城抵抗賊軍而殉職的登封縣令鄢廷誨修繕了陵墓。張塤在登封縣任職5年,老百姓便都懂得禮義之道,生活積蓄也越來越多,不少百姓都在大門上刻寫了“官清民樂”四個字。5 年來經(jīng)常在登封縣講學的耿介曾經(jīng)深有感慨地說:“近年來嵩洛一帶,仿佛變成另一個世界了!”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張塤因為政績卓著而受推薦,被提拔為廣西南寧通判。他離開登封縣的那一天,老百姓都哭泣著攔路挽留,張塤走了以后,百姓們都懷念他,在很多地方為他建了祠堂,畫了他的肖像并經(jīng)常祭祀,祠堂匾額上刻寫著“天下清官第一”。張塤到了南寧后不久,便因母親生病向朝廷乞求回家。后來他母親去世,服喪結束,張塤又去京城任職,死于任上。
【簡析】
學界一般認為,清朝的人物傳記,《清史列傳》比《清史稿》敘述得詳盡得多,但也不盡然。以《張塤傳》而言,兩書記載內(nèi)容、文字體量都基本相同,但《清史稿》記載的事情更多,《清史列傳》中記載了張塤與申爾瑞的具體對話,還增加了康熙二十一年(1682 年)登封春夏干旱張塤祈雨與鄉(xiāng)長郭九合輸送賦稅路遇老虎提及張塤之名便令老虎俯首避去這兩件事情,看似人物形象更有感染力,實則顯然是作者有意煽情,反而減損了其史料的可信度。相比之下,《清史稿》的記載文字更加樸素,張塤清官的形象也更加平實真切而令人敬仰。整篇傳記中,作者都以“寓褒貶于行事”的春秋筆法而對張塤的大小事跡贊不絕口,主要有三條線索:一是張塤上任途中不暴露知縣身份,與后面騎驢探訪民生疾苦、正好碰見高鵬舉妻子將要自縊兩件事情前后呼應;二是上任之初祭拜中岳并發(fā)誓“不取一錢,不枉一人”、衙門前立石刻字“永除私派”,與離任之時登封生聚日盛、獄訟日少、百姓大書“官清民樂”于門、祠堂刻匾“天下清官第一”并予以祭祀前后呼應;三是大修學宮、重視禮義教化、請耿介為師,與親自教導學生作揖謙讓進退之禮、舉用張文約主持鄉(xiāng)約改變風俗、旌獎申爾瑞和孟氏、耿介感慨近年來登封氣象改舊換新前后呼應。三條線索章法井然,從而大大凸顯了張塤清官的典型模范形象,令人敬佩之心油然而生。
隨筆:
冷靜的心,在任何環(huán)境里,都能建立更深微的世界。
——冰 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