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楊靜 朱 翀 馬亞婷 葉曉萌 許婷婷
安徽財經大學,安徽 蚌埠 233000
根據2021年5月11日國家統(tǒng)計局發(fā)布的第七次人口普查最新數據顯示,A市15~59歲常住人口人數為1970135,占總常住人口的59.77%。A市大學集中分布在1區(qū)與2區(qū),而1區(qū)與2區(qū)15~59歲常住人口分別占總常住人口的61.97%和63.69%。人口性別比為102.61,較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降低1.33,人口性別比趨于失衡。當代大學生處于人生中“承上啟下”的階段,其婚戀觀不僅影響其未來對另一半和家庭模式的選擇,也對A市未來人口走向具有重要的影響?;閼儆^是人們對于婚姻和戀愛的看法和態(tài)度[1],婚戀觀也是人們人生觀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人與人之間的婚戀觀各不相同,由于認知與價值觀等多方面的差異,不同性別婚戀觀也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大學生的婚戀觀正處于動態(tài)發(fā)展時期,此時他們的婚戀觀具有不成熟性與不穩(wěn)定性、理性與感性并存、多元化、自主性強等特征。
為了得到更加翔實的數據準確反映研究主題,本次調查采取無記名式網上問卷填寫,同時,為了使得出的結論更加全面,此次調查兼顧了不同學校不同年級不同性別的A市內的大學生,問卷的題目設置偏重于戀愛和婚姻方面,同時在性別方面也做出了區(qū)分。
問卷調查對象為A市內各所高校的大學生,共發(fā)放問卷200份,收回問卷200份,有效問卷199份,有效率為99.5%,其中大一學生占30%,大二學生占23.75%,大三學生占27.5%,大四學生占18.75%,男女生各占48.2%和51.8%。
1.男生校園戀愛預期高于女生。問卷顯示,有47.6%的男生贊成大學校園戀愛,而剩下52.4%的男生則認為大學戀愛應該順其自然。相反有98.7%的女生對大學戀愛的看法是無所謂的。男生對大學戀愛期待度高,因而對戀愛的憧憬也更多。
2.男女生都傾向于AA制消費方式。由于社會環(huán)境和思想的變化,加之大一學生剛脫離高中校園不久,大多數學生的積蓄主要來自父母,由于手中的可供支配的財產較少,絕大部分學生傾向于AA制的消費模式,以此來減輕戀愛消費壓力。
3.女生的婚戀觀更成熟。根據調查,96.64%的男生認為高校沒必要加強對學生戀愛觀的教育,而有100%的女生認為開展戀愛觀的教育是有必要的。在戀人選擇方面男生似乎更注重女生的人品,而女生則將另一半的人品和性格放在首位,外貌、才智、家庭條件被列為次要因素。相對來說,女生在選擇戀人方面考慮的因素更多、方面更全,而并不僅僅停留在表面上。
1.男生的戀愛動機較單純。在眾多影響選擇另一半的因素中,占比最大的分別是戀人的外貌和才智,而人品、性格和家庭條件占比較小,女生則恰恰相反。在這一時期,男生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總體還未成熟,與外界接觸時間短、機會少,戀愛次數較少,在女生的外貌和才智方面要求較高也就可想而知了。
2.在戀愛與婚姻關系上,女生開放度更高。根據問卷,有73.4%的男生認為學生時期的戀愛不會發(fā)展成婚姻,與之形成對比的是100%的女生認為學生時期的愛情可以走入婚姻的殿堂。在看待大學時期結婚上,有81.82%的女生認同大學時期結婚,認為結婚不限于社會人士,大學時期找到志趣相同的人,結婚也未必不是一種最佳的選擇。相反,有76.32%的男生不贊成大學時期結婚,認為這一時期應該將學業(yè)放在首位,結婚的問題可以等到畢業(yè)后考慮。
3.在看待離婚現象上,男女生持相反態(tài)度。近年來,隨著經濟和社會的持續(xù)發(fā)展,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社會的離婚率卻持高不下。在大眾關注的離婚問題上,99.21%男生表示不理解甚至很反感這種現象,98.74%的女生認為離婚都是雙方經過認真考慮的結果,是可以理解的。
1.對待失戀女生更理智。根據問卷,63.34%的女生表示可以將失戀作為教訓,有利于以后的戀愛,16.67%的女生認為失戀就失戀了,不會影響生活,21.97%的男生不能接受失戀,覺得不甘心,甚至會死纏爛打。面對失戀,男生的自我調節(jié)能力較弱,大多數無法正確面對失戀,在感情上更偏感性一些。
2.女生意愿結婚年齡遲于男生。76.9%的男生規(guī)劃結婚年齡在25~27歲之間,在這一年齡段中僅有41.67%的女生選擇,16.67%的女生將計劃結婚年齡置于28~30之間,更有25%的女生表示不想結婚。這一時期,由于學業(yè)與未來規(guī)劃的雙重影響,也為提高以后的生活質量,男女生在意愿結婚年齡問題上時間普遍較遲。
3.女生婚戀觀更前衛(wèi)。根據問卷,在談及結婚是否是人生的必選項時,75%的女生持否定態(tài)度,與此相反有78.47%的男生持相反態(tài)度,也就是說大部分男生認為有家庭才算完整。當下,社會對同性問題的關注度在不斷上升,66.67%的女生支持同性關系合法化,75.68%的男生持中立態(tài)度。
1.生育態(tài)度的性別差異顯著。這一時期的男女生面臨著升學與就業(yè)的選擇難題,經過幾年的成長與大學生活的歷練,婚戀觀也變得更加成熟,這也意味著在婚戀關系的考慮中顧慮更多。由于此時的經濟尚未完全獨立,加上生活的壓力和生育成本較高,75%男生在三胎政策上持不關心態(tài)度,66.67%的女生表示會積極響應國家號召,考慮三胎。
2.女生更加現實。由于社會現實問題的影響,社會大眾普遍認為女生未來幸福的基礎是男方有房有車,66.67%的女生認為房子和車子在婚姻準備階段中的占比是76%~100%,62.5%的男生認為房和車占比只有26%~50%,男女生站位不同,對結婚條件上的考量也各不相同。
由于先天決定的基因不同,男女生在觀念上很大程度會產生差異,加之后天所接受的教育和接觸的環(huán)境不同,會使男女生的婚戀觀逐步向相異的方向發(fā)展。在成長的過程中,男女生對自己的定位會產生差異,男生在成長中經常會聽到:“你是一個頂替立地的男孩子,你要有責任感,要有擔當去保護弱小的人”,諸如此類的話。所以他會變得越來越堅強和勇敢,不斷向著真正的男子漢的方向努力。而女生則會被告誡:“要溫柔淑良,善解人意,端莊大方”,因此在以后的生活中,逐步學會了揣摩對方的想法,學會了“善解人意”。究其原因是年紀太小,主觀意識薄弱,習慣性地順著別人的想法去做。此外,在成長過程中,男女生都會形成自己的一整套的價值體系,對待善與惡、美與丑、對與錯都有自己的判斷標準和依據,這些都是導致男女生婚戀觀產生差異的內在原因。
家庭是孩子成長的搖籃,也是孩子最重要的社會化主體。家庭教育與家庭環(huán)境對孩子價值觀和婚戀觀的形成有著不可或缺的聯系。孩子最先接受的有關婚戀的信息來自父母,婚戀觀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會受到父母的影響,在婚戀選擇上也會與父母所期望的相差甚微。與大多數西方國家不同,中國家庭崇尚的是多代同堂,因而上一輩的傳統(tǒng)思想和觀念在日常生活中對孩子思想的發(fā)展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在調查中,父母的婚姻狀況、相處模式對男女生婚戀觀的影響分別占到了80%和87.5%,受原生家庭和成長環(huán)境的影響,男女生對未來家庭模式的選擇中更傾向于傳統(tǒng)家庭(即夫妻和孩子)和復式家庭(即和父母居住在一起)。父母關系的好壞,相處方式對孩子婚戀觀和家庭觀的形成也有很大影響。
“教育是國計,也是民生,而且是民生之首?!比瞬排囵B(yǎng)、科學研究、社會服務[2]、文化傳承創(chuàng)新是我國新時代高等教育的四大功能[3]。在培育人才的同時,各大高校也在不斷關注學生的精神世界,有的學校開設了戀愛選修課來幫助同學們樹立正確的戀愛觀、婚姻觀。在上大學之前,戀愛被看成是叛逆的代名詞,不管是學校和家庭都嚴防早戀,認為學生應該將學習成績放在第一位,從而忽視了對學生戀愛觀的教育。而在初高中時期的學生大多比較叛逆,懷著對愛情的憧憬與向往開始愛的初體驗,但由于學校與家庭教育的缺失與心理的不成熟,他們的戀愛觀往往處在幼稚階段,嘗試后的戀愛大多以失敗告終。同時,雖然在校園中接受戀愛知識的學習機會少之又少,但在與其他同學的相處中和在特定環(huán)境的成長中,男女生的戀愛觀會受外界的影響并朝著為社會大眾所接受的方向發(fā)展。在步入大學后,校園中的戀愛氛圍與初高中相比濃厚很多,很多同學在遇到認為合適的另一半后就會陷入愛河,在感情出現危機時可以尋求同學和老師的幫助,在借鑒中成長,在相處中找到屬于自己的相處方式,不斷更新和完善自己的婚戀觀。
社會環(huán)境對人的生存和發(fā)展有著很大的影響,它不僅體現在物質層面,而更多在于對人習慣養(yǎng)成、性格形成、觀念建立等精神世界的事物有極大影響[4]。社會環(huán)境對男女生婚戀觀的影響是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它體現于方方面面,體現在日常生活的舉止投足間。根據問卷調查,大眾媒體對男女生婚戀觀的影響占到了35%,僅次于父母的婚姻狀況和傳統(tǒng)的觀念。社會的影響主要體現在網絡媒介的信息傳播上。如今,互聯網已成為現代年輕人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品,不僅衣食住行可以通過互聯網進行操作,信息獲取也更加便捷,而在這一過程中有關戀愛婚姻的時事新聞或觀點都會被及時獲取,他們的婚戀觀在一定程度上會受到網絡信息的影響,特別是女生無法接受“媽寶男”“鳳凰男”“孔雀男”,而“扶弟魔”“田園女”也為男生所唾棄。正確的婚戀觀可以幫助大學生們樹立一個富有營養(yǎng)的戀愛觀,指導未來婚姻與家庭的選擇,反之則會使之陷入誤區(qū)。
2005年,教育部發(fā)布的《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guī)定》對在校大學生能否結婚不再做規(guī)定[5],這也觸發(fā)了大學生們對戀愛與婚姻的探討。尤其近年來婚姻法在離婚問題上進行了修改與完善,增設離婚冷靜期,這使大學生對婚姻有了更加理性的思考。近年來女性權利也在不斷覺醒,《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家庭暴力法》是女性在面對家庭暴力時保護自己有力的武器[6]。隨著經濟社會的發(fā)展,人們的思想不斷更新,年輕人的婚戀觀也與之前大為不同,從丁克家族、單身主義到不婚主義,結婚在部分人群中已不是必選項,正如問卷中在62.5%的女生看來結婚非人生必選項,而贊成這一觀點的男生僅有25%。在問及如何看待離婚現象時,67.5%的男生認為可以理解,同樣這樣認為的女生高達92.5%,女生反應更大可能是由于近幾年關于家暴、PUA等婚姻問題層出不窮,使女生在對待婚姻上更加謹慎。
受自身、家庭、學校等多方面的影響當代大學生婚戀觀存在著不成熟性、自主極端化、婚戀觀過度理想化、戀愛動機功利化、面對失戀的不理智性等問題,相同的問題在男女生身上呈現出性別差異,而這些問題產生后將會對男女生的婚戀觀及未來的婚戀選擇影響較大,對他們在價值觀的塑造和對社會的認同感上也有一定的影響。
為使男女生的婚戀觀保持在一個相對合理的軌道上運行,首先需要對男女生分別進行分析與研究。學校應更多的關注學生的婚戀價值傾向,并開設相關課程或相關咨詢中心,因人制宜進行對癥下藥。家長需要尋求合理、有效的方法將正確的婚戀觀傳輸給孩子,同時,也應營造一個和諧互愛的家庭氛圍。社會應為學生們創(chuàng)造一個積極向上的網絡與輿論環(huán)境,大力宣傳正確的婚戀觀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