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梅爾維爾小說中的疾病書寫與倫理隱喻
——以“波利尼西亞三部曲”為例

2022-11-22 23:30王雅靜吳永強秦江麗
關(guān)鍵詞:殖民者梅爾殖民

王雅靜 吳永強 秦江麗

[提要]疾病書寫是作家在文學(xué)作品中發(fā)展故事情節(jié)、塑造人物形象、聯(lián)結(jié)人與社會、反映政治進程的重要手段。通過對文學(xué)作品中疾病書寫的分析,既能了解作者個人的道德批判,又可窺探當時的社會倫理觀念。梅爾維爾在其早期創(chuàng)作的“波利尼西亞三部曲”中展開了諸多與疾病相關(guān)的書寫,其中對個體疾病、群體疾病和特殊疾病三類不同疾病的書寫分別折射出作家對身份問題、殖民問題和種族問題的思考,體現(xiàn)了作家對殖民者身份困境的焦慮、對殖民主義反向沖擊的擔憂,以及對傳統(tǒng)種族優(yōu)越論的保留態(tài)度?!叭壳敝械募膊鴮懠润w現(xiàn)作家的進步性,也反映其局限性。

疾病一直是古今中外各時期文學(xué)作品中的母題。后疫情時代下,疾病書寫受到了更為廣泛的關(guān)注。疾病在文學(xué)中不僅是一種生理現(xiàn)象,還是作家在文學(xué)作品中發(fā)展故事情節(jié)、塑造人物形象、聯(lián)結(jié)人與社會、反映政治進程的手段,具有重要的隱喻功能,能折射出作家的文學(xué)審美、政治思考和道德訴求。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曾在《疾病的隱喻》(IllnessasMetaphor,1978)一書中對疾病的各種隱喻類型展開研究并指出:“疾病常常被用作隱喻,來使對社會腐敗或不公正的指控顯得活靈活現(xiàn)?!盵1](P.65)文學(xué)中的疾病書寫被深深地打上了人類思維的印記,它離不開人類賴以生存的社會物質(zhì)文化,既承載了當時的社會文化狀況,也塑造了時代特征;既折射出作家對人性與道德問題的關(guān)注,也體現(xiàn)了其倫理反思。

身為美國經(jīng)典作家,赫爾曼·梅爾維爾(Herman Melville,1819-1891)的小說自20世紀以來一直受到國內(nèi)外學(xué)者的廣泛關(guān)注。已有學(xué)者對其部分小說中的疾病書寫進行過研究,如貝雅(Morris Beja)[2]和菲利普斯(Jerry Phillips)[3]深入剖析了《書記員巴特爾比》和《奧穆》中的精神分裂癥,論述了精神疾病與社會之間的聯(lián)系;理查德·J·薩洛加(Richard J.Zlogar)[4]論述了《書記員巴特爾比》中的麻風病、治愈與基督教之間的關(guān)系;周娜[5]曾對《白鯨》中亞哈的瘋狂進行解析,并闡釋了十九世紀美國資本主義的理性話語;黃鵬飛[6]用拉康的欲望理論解讀了《白鯨》,并指出“瘋狂”是小說中被欲望所驅(qū)使的人喪失人性的結(jié)果。但已有研究或是對梅爾維爾單部小說中的疾病展開分析,或是對其幾部小說中的同類疾病意象加以闡釋,并未關(guān)注作家的多部小說,特別是其早期小說中對多種疾病的書寫及其關(guān)聯(lián)?!短┍取?Typee,1846)、《奧穆》(Omoo,1847)和《瑪?shù)稀?Mardi,1849)(統(tǒng)稱“波利尼西亞三部曲”,以下簡稱“三部曲”)是梅爾維爾早期根據(jù)自己在南太平洋群島上的冒險經(jīng)歷創(chuàng)作的系列作品,無論從小說背景、故事主題、敘事方式,還是人物塑造上看,都可歸為一個整體,能較完整地反映作家早期的倫理思想以及19世紀美國文學(xué)與美國在南太平洋殖民活動之間的關(guān)系。而作為承載社會文化現(xiàn)狀、塑造時代特征的重要手段,疾病書寫對于理解“三部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鑒于此,本文擬聚焦梅爾維爾的“三部曲”,分別對三部小說中的個體疾病、群體疾病和特殊疾病所涉內(nèi)容進行解讀,探索作者對身份問題、殖民問題和種族問題的思考,剖析作家倫理觀念的時代性和特殊性,闡釋小說承載的道德訴求與倫理內(nèi)涵。

一、“無法跨越的邊界”——《泰比》中的個體疾病與身份困境

《泰比》講述的是一個年輕水手托莫(Tomo)和好友托比(Toby)從捕鯨船多莉號(Dolly)上逃脫,隨后深入馬克薩斯群島(Marquesas)的冒險故事。有學(xué)者指出,“雖然《泰比》令梅爾維爾名聲狼藉,因為在許多人心中他與食人族同行,但這本小說也贏得冒險故事的美譽,延續(xù)了丹尼爾·笛福(Daniel Defoe)和托比亞斯·斯摩萊特(Tobias Smollett)冒險小說的傳統(tǒng)?!盵7](P.74)誠然,梅爾維爾創(chuàng)作《泰比》的靈感來自其1842年7月的努庫赫瓦冒險之旅,但作家的意圖顯然不只是為了創(chuàng)作一部博人眼球的冒險小說。在這部小說中,梅爾維爾還通過書寫疾病,探討了殖民擴張背景下白人殖民者面臨的身份困境問題。

敘述者托莫原本是一個健康強壯的船員,在海上度過6個月不見陸地的時光,身體也從未有不適之感,但他一直強烈期盼趕緊前往幸福的陸地——馬克薩斯,他“寧可冒險同這些野人生活也不愿忍受多莉號的另一次航行”[8](P.18)。托莫是當時典型的白人代表,為了逃離資本主義急速擴張的美國本土,將美好愿景投向被殖民者描述得如伊甸園般美好的南太平洋群島。但托莫的這次冒險之旅并非一帆風順,他的經(jīng)歷也讓他意識到殖民者們口中所說的美好世界其實并不真實。抵達努庫赫瓦后的托莫受到雙重身份的侵擾:一方面,他身上流淌著白人的血液,是努庫赫瓦的潛在殖民者;但另一方面,自從他選擇逃離多莉號起,他就成了白人的背離者。殖民背景下的雙重身份對托莫產(chǎn)生了巨大影響,這種影響通過患腿疾這一事件得到體現(xiàn)。福柯曾指出,“身體是個人與社會、與自然、與世界發(fā)生關(guān)系的最重要的中介場域,是連接個人自我同整個社會的必要環(huán)節(jié),也是把個體自身同知識論述權(quán)力作用以及社會道德連接在一起的關(guān)鍵鏈條”。[9](P.142-143)自從離開多莉號進入馬克薩斯群島,托莫的身體就脫離了白人的社會語境,喪失了話語權(quán)利,現(xiàn)在因腿疾被困于泰比病床上,他的身體又脫離了泰比島的社會環(huán)境。因此,得了腿疾的托莫同時脫離白人社會語境和土著社會環(huán)境,演變?yōu)榧兩镄砸饬x上的個體生命存在,同時被白人社會的公民身份和泰比社會的公民身份排除在外。此外,由于托莫長時間無法行走,土著人科里克里(Kory-Kory)負責照料他的日常起居,并堅持給他喂飯。科里克里對托莫的近身照顧使托莫越發(fā)覺得尷尬,但卻無力改變,只能“乖乖地聽他的擺布”[8](P.79),科里克里的種種行為對于一個出生在西方社會中獨立的白人個體而言,是難以忍受的,但托莫的腿疾卻讓他不得不暫時接受科里克里對其身體的干預(yù)。可以假想,如果沒有腿疾所帶來的行動不便,托莫根本無需聽從他人對其身體的擺布和操控。

不幸的是,托莫的腿疾并沒有很快得到治療,因此其行動能力遲遲沒有恢復(fù)。不僅如此,他感覺自己的腿疾由于長時間待在泰比島上而變得更為嚴重,“蒂諾的仙草靈藥,老醫(yī)生的妙手醫(yī)術(shù)和科里克里的精心照料都不能減輕”[8](P.105)這種疾病,反而使其逐漸惡化,他甚至懷疑自己快變成殘疾。此時,托莫已不再思考自己的行動是否受限的問題,而是開始懷疑,如果自己無法離開泰比島,他的腿疾就永遠無法痊愈;而若腿疾無法痊愈,他就無法離開泰比島。托莫受到腿疾帶來的身心雙重折磨。權(quán)衡再三,原本受殖民者鼓吹向往南太平洋美好生活而逃離白人世界的托莫選擇再次逃離,只不過這次他想逃離的是曾經(jīng)想方設(shè)法、千辛萬苦抵達的地方。盡管科里克里悉心照料托莫的日常生活,但在腿疾的折磨下,托莫對他能否真正融入泰比社會產(chǎn)生了動搖。對托莫而言,早一天離開泰比島,他的腿才能早一天康復(fù),他與外界世界才能保持聯(lián)系,他才能恢復(fù)為一個正常人。毫不夸張地說,如果托莫當時并未離開多莉號,繼續(xù)在白人社群中生活,他就不會體驗到這種身份困境帶給自己的痛苦。梅爾維爾筆下的腿疾書寫既是一種對身份困境的隱喻,也是一種解構(gòu)策略,它解構(gòu)了19世紀上半葉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向人民傳遞的對殖民地的無限向往之情。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自從登上泰比島后,托莫從未穿過當?shù)赝林说囊路?。在泰比島上居住的那段時間,托莫不是穿著從多莉號上逃離時穿著的那件汗衫和長褲,就是赤裸著身體,他不接受土著人服裝。但當托莫預(yù)感腿疾很可能成為自己離開泰比島的重要契機時,他決定暫時接受泰比人的衣服,這樣才能保證自己在離開時有衣服可穿。不過,他對這些泰比人的衣服作了一番改動。如同所有其他改變身體外表的機制一樣,服裝“被象征性地用來宣告群體成員身份,并表示自愿從不受重視的社會類別中排除?!盵10](P.85)彼時的托莫穿上泰比服裝并不意味著他發(fā)自內(nèi)心接受了泰比文化,正如他接受泰比刺青藝術(shù)家為自己的手臂進行刺青一樣,這是一種身處不同社會環(huán)境中為避免沖突而選擇的折衷辦法,側(cè)面反映了白人托莫與泰比人的身份沖突。在托比遭遇意外后,托莫開始意識到他的遇害是南太平洋各部落之間的相互仇視所致,而自己“根本無法跨越他們的邊界”[8](P.91)。顯然,這種“邊界”既指地理意義上的邊界,也指心理意義上的邊界,具有雙重涵義。一方面,得了腿疾的托莫無法越過泰比島的邊界回到白人世界,另一方面,托莫的白人潛在殖民者身份使得他無法跨越與被殖民者身份的邊界。梅爾維爾通過敘述者托莫的腿疾,揭示了殖民者們?yōu)槿嗣窬幙椀拿篮檬澜绲奶摶眯浴?/p>

在文學(xué)創(chuàng)作中,個人的疾病詩學(xué)常常被當作了解國家政治病源學(xué)的關(guān)鍵。[11](P.153-169)盡管《泰比》中的腿疾屬于個體疾病,卻也可以引發(fā)讀者對于自我與他者之間倫理關(guān)系和倫理沖突的思考,更重要的是,腿疾也是梅爾維爾表達殖民語境下身份焦慮的重要載體,內(nèi)在地反映出殖民進程中的白人對于遺忘和丟失自身身份的焦慮以及對于身份是否可以跨越的質(zhì)疑。面對這種身份危機,梅爾維爾在《泰比》中通過不斷強調(diào)托莫對逃離泰比島的愿望,探索了解決途徑,即遠離與自己身份存在巨大差異的地方,回到屬于自己的世界,這也從側(cè)面反映出梅爾維爾對即將大規(guī)模爆發(fā)的殖民行徑和帝國主義行徑持反對態(tài)度。當然,這種反對的深層原因并非源于對殖民地人民的同情,而是源于對美國在擴張進程中將要面臨的困境的關(guān)切。從這個角度看,梅爾維爾對身份問題的重視同時也體現(xiàn)出他作為白人作家對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妥協(xié)。

二、“與入侵文化共謀”——《奧穆》中的群體疾病與殖民主義的反向沖擊

《奧穆》以塔西提島為背景,講述了在遭到白人侵擾的土著塔希提群島和馬克薩斯群島上發(fā)生的一系列故事,也可看作是《泰比》的續(xù)篇。《布萊克伍德雜志》(Blackwood’smagazine)很欣賞這部小說,沃爾特·惠特曼(Walt Whitman)在評論《奧穆》的美國版(the American edition)時,也對這本書充滿熱情。然而,梅爾維爾在完成《奧穆》的手稿后,曾擔憂威利與普特南出版社(Wiley and Putnam)會對他在小說中描寫露骨的傳教行為表示不滿??紤]再三,他刪除了3個章節(jié),此后堅持不再給小說做任何刪減,并于1846年10月8日和10日將修改后的《奧穆》手稿先后分兩次寄給好友埃夫特·杜伊金科(Evert Duychinck),并說道:“我懇請您特別注意以下章節(jié)——第33、34、45、46、47、48、49、50章,它們都或多或少地提到了當?shù)厝说膫鹘糖闆r和生活狀況”[12](P.239)。梅爾維爾在信中還希望杜伊金科能夠公正地評判這8章的價值。①盡管杜伊金科給梅爾維爾的回信已不復(fù)存在,回信中的內(nèi)容已無從知曉,但至少我們了解到梅爾維爾對《奧穆》中上述章節(jié)的重視程度。在一部共82章的小說中,梅爾維爾在給朋友的信中特別提到這8章,并直接點明其重要性,可見作家的良苦用心。我們甚至有理由相信,這些章節(jié)很可能是梅爾維爾創(chuàng)作《奧穆》的核心。若仔細閱讀這些章節(jié),則會發(fā)現(xiàn),《奧穆》中一共提到的三類疾病均出現(xiàn)在上述章節(jié)。那么,梅爾維爾在這些章節(jié)中具體是怎樣書寫這三類疾病的?這些疾病又分別反映了作家怎樣的倫理思考呢?

第一類疾病被稱為“法-法”(fa-fa),又名“象皮病”,是一種本土慢性寄生蟲病,不具備遺傳特征,且病程很慢。19世紀,象皮病曾在亞洲和太平洋等熱帶地區(qū)盛行,對當?shù)厝嗣竦纳婧徒】祮栴}造成了巨大威脅。然而,小說中的這種病“只傷害腿腳,個別病例會使病人一直腫到腰部,使皮膚長滿麟屑。人們也許認為,病到這份兒上的人可能連路都不能走了。實際上,他們在外表上幾乎與任何人一樣活躍,看上去毫無痛苦,他們默默地承受不幸的那股樂觀精神實在令人稱奇?!盵13](P.132)可見,在梅爾維爾筆下,象皮病并不可怕,影響也沒有想象中的那么嚴重。此外,小說中的象皮病雖是一種本土疾病,卻并非只在土著人社群中感染,敘述者保羅就曾在一個偏遠島嶼上見到過一個白人水手遭到此病的折磨,這也是他“所見到或聽到的第一個患上此病的白人”[13](P.133),而且該水手最終死于此病??梢钥闯觯趯ο笃げ〉臅鴮懮?,梅爾維爾與其后輩杰克·倫敦(Jack London)完全不同。一方面,倫敦在其小說中大肆渲染象皮病,甚至指出:“有理論認為這里的人們屬于易染病的體質(zhì),另外還有氣候適應(yīng)問題?!盵14](P.50)而梅爾維爾對象皮病的介紹只是一帶而過,并未有更多主觀的解釋;另一方面,倫敦筆下沒有對白人感染象皮病的描寫,而梅爾維爾對白人感染象皮病的描繪甚至比對土著人感染相同疾病的描繪還要詳細具體。由此可見,梅爾維爾并未通過文學(xué)創(chuàng)作參與當時的主流“社會達爾文主義”思潮。在梅爾維爾眼中,殖民行徑影響的不止是被殖民“他者”的生命健康,對殖民者白人自身也造成了難以挽回的重大損失。

小說中的第二類疾病雖沒有名字,但經(jīng)保羅了解,“這無疑是由一種惡疾造成的”[13](P.132)。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白人發(fā)現(xiàn)這些島以前,這種疾病以及人們身體上的其他疾痛是當?shù)厝寺勊绰劦?。”[13](P.132)也就是說,土著人中流傳的這種可怕疾病并非遺傳疾病,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與白人最初抵達島嶼有著密切聯(lián)系,很可能是白人攜帶這種病毒進入島嶼后傳染給土著人,隨后擴散開。

第三類疾病并不特指某一種具體的疾病,而是各種惡性疾病的綜合,這些疾病異常兇狠,使得塔希提人口數(shù)在不到100年的時間從20萬減少到9千。人口的劇減與疾病密切相關(guān)。小說中提到,某些惡性病就已經(jīng)“感染至少島上三分之二平民百姓的血液,并且還以某種形式父子相傳”[13](P.204)。在這種疾病的災(zāi)難性影響下,島民感到萬分痛苦。

如果說梅爾維爾在描寫象皮病的病源時還比較隱晦,那么他在描寫這種疾病的病源時已經(jīng)是在明示其對殖民行徑的批判態(tài)度了。這種疾病隨著殖民行徑跨越地域,跨域種族,無疑是殖民主義背景下,白人對南海土著人侵襲后造成的惡果。曾經(jīng)風景秀麗、民風淳樸的塔西提島門大開后,白人帶來的所謂文明并未給當?shù)厝嗣駧硇腋#峭磺昂徒鯊氐椎臏缃^。梅爾維爾對殖民行徑的批判再現(xiàn)了被殖民“他者”在白人殖民者和所謂宣揚幸福生活的傳教士的統(tǒng)治下經(jīng)歷的非人遭遇。

“殖民的過程不僅是軍事上的占領(lǐng)和經(jīng)濟上的掠奪,更是一場以文學(xué)文本為武器的沒有硝煙的倫理戰(zhàn)”[15](P.71)。梅爾維爾在《奧穆》中通過群體疾病隱喻了白人殖民者對被殖民“他者”的爭奪,揭示了小說中殖民倫理的荒謬本質(zhì),駁斥了在殖民主義者看來合情合理的統(tǒng)治者身份。此外,必須指出的是,梅爾維爾并非無差別對待所有的殖民者。當保羅請求夏威夷水手杰克(Jack)替自己傳達島上傳教士講話的內(nèi)容時,他特別強調(diào)自己要“盡量用杰克的原話,以免回譯而有所損失”[13](P.183)。

盡管梅爾維爾并未言明這段話是從哪個國家的傳教士口中說出的,但從講話的內(nèi)容可知,這位傳教士是個英國人,他在塔希提島民面前對法國殖民者大肆批判,而對自己國家的殖民者大加贊賞。在敘述者的這段話中,法國傳教士被視為邪惡的強盜,而英國傳教士則被描繪成如同英雄一般趕走法國傳教士、拯救塔希提的好人。但事實是怎樣的?塔希提人是如何對待這些殖民者的?梅爾維爾在小說中提到,最初英國傳教協(xié)會效仿1836年左右的“三維治群島復(fù)興”②,試圖把沒有清醒的道德信念的塔希提人優(yōu)先選為傳教對象,但最終卻證明這是個錯誤的決定。從殖民倫理的角度看,歐洲白人與塔希提人就如同“文明與原始、家長與孩子”[16](P.70)之間的關(guān)系,有學(xué)者還指出:“未發(fā)育完善的(unformed)和邪惡(evil-like)的孩子是界定被殖民種族的最貼切比喻。該比喻與原始主義的暗喻結(jié)合在一起證明了歐洲殖民者對被殖民者實施的教化行為的合理性;在歐洲殖民者的教化下,被殖民者轉(zhuǎn)變成文明且有責任心的成年人。”[16](P.70)但《奧穆》中的被殖民者塔希提人遠非通過殖民者轉(zhuǎn)化為文明且有責任心這么簡單,相反,他們整日“無事可做,隨處可見的閑散行為成了惡習的根源”[13](P.202)。先后從歐洲引進的棉花種植、織布機、甘蔗種植等還沒有開始興盛,就被他們丟在一旁,置之不理了。盡管有些被殖民“他者”會認為“奴役了他們的痛苦與屈辱帶來了好處——自由的思想、民族自覺意識和高技術(shù)商品”[17](P.21),但同樣地,“統(tǒng)治會引起抵抗”[17](P.411)。塔希提島民對于殖民者和傳教士的態(tài)度是“虛偽”[13](P.185)的,塔希提人“舉止上所顯示出來的柔弱、表面上的極端率真以及溫順”[13](P.185)也都只是誤導(dǎo),這些都給傳教士的工作造成了嚴重的阻礙。即使皈依了基督教,那也只不過是塔希提島民們營造出的一種假象。小說中的這些內(nèi)容基本符合真實的歷史情況。從18世紀90年代末開始,直至19世紀上半葉的近40年時間里,在塔希提的倫敦傳教會駐地曾多次派出專職人員勸說當?shù)厝损б阑浇蹋M管當時有31人當場宣布他們已放棄自己信奉的偶像和宗教崇拜,并表示自己想要成為基督的門徒,但絕大多數(shù)人并不打算拋棄自己原本信奉的偶像,傳教活動以失敗告終。[18](P.206)可見,塔希提人對待殖民者和傳教士的方式是一種“雜糅(hybridity)”行為,即“在兩種沖突的文化之間,身份被動搖和解構(gòu)”[19](P.49)時,把“毀滅性的文化沖突”轉(zhuǎn)化為“對差異性的接受”[20](P.35-36),通過具有顛覆性的逆寫和歷史與現(xiàn)實的重構(gòu),力圖跨越中心與邊緣的文化界限,在文化妥協(xié)與雜糅之中達成“與入侵文化的共謀”[21](P.263)。再結(jié)合梅爾維爾寫給杜伊金科的信可看出,“梅爾維爾把恬靜優(yōu)美的原始泰比生活與歐美入侵給土著島民所帶來的災(zāi)難加以比較,旨在指出是殖民行徑使得純樸的南海島民染上了疾病,不得不接受奸詐的法律制度和狂妄的基督教傳教士的呵斥”[22](P.206)這種殖民地人民被動接受殖民和傳教的觀點是不成立的。

此外,在美國開始大規(guī)模海外擴張的重要時期,梅爾維爾在《奧穆》中將波利尼西亞人基督化50年中的現(xiàn)狀基本如實客觀地反映在讀者眼前,把英法殖民者的殖民行徑真實地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卻只字不提當時美國殖民者的情況,也是有其深意的。梅爾維爾通過規(guī)避美國殖民者在當?shù)亻_展殖民的方式和殖民的后果,讓美國讀者在閱讀這個故事時,首先對英國殖民者的滿滿信心感到震撼,但進一步了解到塔希提島民在被殖民的歷史進程中遠非想象中那么“聽話”時,就很容易形成對殖民行徑的反思與保守態(tài)度,甚至產(chǎn)生對美國海外殖民擴張必要性及效果的質(zhì)疑。

如果說,作家在文學(xué)作品中是通過疾病書寫“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23](P.99),那么梅爾維爾則是在《奧穆》中借助對群體疾病的書寫,傳達他對英法在南太平洋地區(qū)殖民統(tǒng)治的批判,以及對美國在該地區(qū)殖民擴張的焦慮和擔憂。此外,和許多其他維多利亞時代的人一樣,梅爾維爾也對19世紀美國本土與殖民地之間宗教信仰問題的沖突進行了重新評估。在他看來,“基督教為眾多疾病承擔責任,而這些疾病都是由西方文明造成的。”[12](P.240)因此,由基督教派生的傳教活動也與疾病有著密切聯(lián)系,當然,這種“疾病”并非上文所述的三種疾病實體,而是對基督教及傳教活動弊端的隱喻。如果說,“早年的吐溫曾是一個‘滿腔熱血的帝國主義者,渴望美國的帝國之鷹撲向太平洋的每一個角落’”[24](P.157),那么早年的梅爾維爾則對殖民行徑給殖民國帶來的反向沖擊保持清醒,并對這種可能影響美國殖民擴張進程的沖擊表示擔憂。從這個角度看,梅爾維爾既是進步的,也是局限的。

三、“她似乎來自另外一個種族”——《瑪?shù)稀分械奶厥饧膊∨c種族的建構(gòu)性特征

《瑪?shù)稀肥敲窢柧S爾繼《泰比》和《奧穆》后創(chuàng)作的第三部南太平洋小說,也是其“波利尼西亞三部曲”的終篇。國內(nèi)外學(xué)界主要圍繞敘事方式(如Wenke[25],Sears[26])、冒險主題(如于建華,楊金才[27])、帝國意識(如Banerjee[28];楊金才[29])和文化闡釋(如Weinstein[30];Miller[31])等維度對小說進行闡釋。作為唯一貫穿整部小說的女性角色,伊勒重要且神秘。但相較于塔吉和其他幾位一直處于顯性位置的男性人物而言,國內(nèi)外學(xué)界對伊勒的探討均比較少見,也并未重點關(guān)注其怪誕離奇的身體遭遇,尤其是她在兒時染上的白化病。

《瑪?shù)稀分械囊晾毡煌林浪景⒗R挾持,并被帶到船上準備將其獻給特代迪眾神作為祭品。塔吉為解救這位美麗神秘的少女,和阿利馬等人展開激戰(zhàn)。塔吉將阿利馬殺死后,登上阿利馬的船只并進入帳篷,這是他與伊勒初見時的情景:“她兩手下垂,一雙憂傷的眼睛透過長長的金發(fā)”看著自己,“宛如神殿中的圣徒”[32](P.90)。塔吉以為自己在做夢,因為出現(xiàn)在他眼前的這位少女擁有“雪白的肌膚,湛藍的眼睛,還有一頭濃密的金發(fā)”[32](P.91)。塔吉坦言:“我實在無法將眼前的這位神秘少女與那些膚色褐黃的土著聯(lián)系在一起,她似乎來自另外一個種族?!盵32](P.91)毫無疑問,從外表上來看,膚色雪白、眼睛湛藍、頭發(fā)金黃,都是典型的歐洲白人女性的特征,與其他地區(qū)的女性有著顯著差異。

隨后,伊勒將自己的離奇遭遇告訴了塔吉。這一略帶神話色彩的故事講述了伊勒膚色轉(zhuǎn)變的經(jīng)歷,讀者看到這里才明白原來伊勒本身的膚色并非白色。作為土生土長的波利尼西亞人,伊勒的膚色原本是橄欖色,頭發(fā)是黑色,而她的膚色卻在某天突然間轉(zhuǎn)換成白色,頭發(fā)也隨之變成金黃色。如果不是神的授意,就只有一種情況能夠讓人發(fā)生如此轉(zhuǎn)變,即白化病。白化病使伊勒原本的橄欖色肌膚和黑色頭發(fā)瞬間轉(zhuǎn)變?yōu)榘咨徒瘘S色,這使伊勒變成和當?shù)仄渌林送耆煌摹爱愵悺?。伊勒的這一遭遇被老祭司阿利馬發(fā)現(xiàn),為了獲得神的庇佑,阿利馬找到伊勒,并將其帶到幽谷中的阿波神廟供奉為女神。

在《瑪?shù)稀分校瑢σ晾漳w色的文字描寫并不少見,可見梅爾維爾對膚色問題的關(guān)注。在作家生活的19世紀美國社會,普遍流行以膚色為種族劃分依據(jù)的傳統(tǒng)種族主義觀念、社會達爾文主義種族觀③和以顱相學(xué)為種族劃分依據(jù)的科學(xué)種族主義觀念。依據(jù)膚色來進行人種分類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古埃及第十八王朝西替一世墳?zāi)沟谋诋嫞到y(tǒng)的“紅白黃黑”人種分類則最早出自瑞典科學(xué)家卡爾·馮·林奈(Carl von Linné,1707-1778),他在《自然系統(tǒng)》(SystemaNaturae,1735)第一版中首次提出人屬(Homo)一詞,主觀給人類也建立了一個分類框架,并進而在人屬概念下將人劃分歐洲白種人(Europaeus albus)、美洲紅種人(Americanus rubescens)、亞洲棕種人(Asiaticus fuscus)和非洲黑種人(Africanus niger),共四個人種[33](P.521)。事實上,林奈還看到了膚色與科學(xué)之間的聯(lián)系,即地理位置會引起氣候變化,而氣候和體液共同作用便會使人類表現(xiàn)出肉眼可見的特征——膚色。因此,在1758年出版的《自然系統(tǒng)》第10版中,林奈正式提出了這一理論,他認為歐洲人的體液以白色黏液為主導(dǎo),所以他們擁有白皙的皮膚,而美洲人的體液由血液所主導(dǎo),所以他們的皮膚發(fā)紅。但無論是早在3000多年前的古埃及壁畫,還是林奈的兩次人種分類框架,仍然是簡單地基于膚色對人類進行的人為劃分。

若從情節(jié)推進的必要性角度看,白化病使伊勒膚色發(fā)生轉(zhuǎn)換的情節(jié)對于整個小說故事情節(jié)的鋪陳和展開并沒有實際意義。既如此,梅爾維爾為何還要在小說中設(shè)置這樣一個看似多余的人物和情節(jié)呢?梅爾維爾為何要特別指出伊勒的膚色發(fā)生了轉(zhuǎn)變,又為何要讓塔吉等人不斷追尋伊勒呢?除去為保留冒險小說中吸引讀者的原因外,另一個重要原因與作家所處的時代及時代特征密切相關(guān)。自美國獨立革命以來,美國的種族問題激蕩起伏、愈演愈烈。內(nèi)戰(zhàn)期間,種族問題開始成為美國政治舞臺的中心。在這個種族激烈沖突的時期,對種族倫理問題的探討也成為當時政治家和文學(xué)家的論爭核心。正如有學(xué)者指出,“盡管梅爾維爾不是政治活動家,也沒有公開參與他那個時代的重大政治斗爭如奴隸制和白人至上、工業(yè)化和階級沖突、西方殖民和土著遷移、國家統(tǒng)一和地區(qū)不和、自治和帝國擴張,但他的小說中大量涉及對這些主題的思考?!盵34](P.435-458)在小說中,曾經(jīng)具有南太平洋典型膚色的伊勒膚色瞬間由棕變白,這很容易令從未見過伊勒的人將其當作貨真價實的白人女性,既然如此,膚色本身又有何意義呢?膚色又如何能作為評判一個人是否是白人或黑人的標準呢?可見,由疾病引起的膚色突變象征著膚色本身的不確定性,以及由膚色作為人種分類標準和依據(jù)的不科學(xué)性。伊勒膚色的轉(zhuǎn)變實際上是作家通過獨特的疾病書寫,對當時受熱議的種族問題做出回應(yīng)的方式,是作家對以膚色為標準進行人種劃分依據(jù)的傳統(tǒng)種族觀念和社會達爾文主義種族觀的解構(gòu)。從這個角度看,梅爾維爾的這一種族觀念與20世紀80年代誕生的“種族形成理論”④思想暗合,即認為種族并不是一種本質(zhì),而是一種“不穩(wěn)定的、‘去中心化的’復(fù)合體,它的社會意義通過政治爭斗而不斷地處于轉(zhuǎn)變之中”[35](P.68)。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在撰寫《瑪?shù)稀返倪^程中,梅爾維爾同馬薩諸塞州著名法官萊繆爾·肖(Lemuel Shaw,1781-1861)的女兒伊麗莎白·肖(Elisabeth Shaw)結(jié)婚。萊繆爾·肖是當時馬薩諸塞州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同時也是著名的1850年新逃奴法案的支持者。[36](P.26)在梅爾維爾的作家職業(yè)生涯中,肖曾給過他巨大的幫助,這無疑會對梅爾維爾小說中的價值取向產(chǎn)生影響。如果直率地在小說中表明自己反對依據(jù)膚色來定義種族差異的觀點,恐怕會影響小說的銷售量,并可能對肖產(chǎn)生負面影響。實際上,梅爾維爾并非僅在《瑪?shù)稀分惺褂眠@種隱晦的方式顯露自己的種族觀念,他在1856年出版的小說《貝尼托·切里諾》(BenitoCereno)中,就通過將黑人巴波與白人切里諾之間的膚色與角色進行倒置處理,闡述白人與黑人的主奴關(guān)系并非天生形成,而是后天建構(gòu)的觀念。身處美國南北戰(zhàn)爭前種族爭論的關(guān)鍵時期,梅爾維爾看到了種族身份的變化性、可建構(gòu)性和不穩(wěn)定性,對傳統(tǒng)種族優(yōu)越論持質(zhì)疑態(tài)度。但由于其白人主流作家的身份限制,不加掩飾地在小說中表露這一觀念對他來說是困難的。因此,通過精巧的敘事手法,把對種族倫理問題的探討隱藏于疾病書寫之中,這對于彼時想要積極參與社會議題,迫切獲得文學(xué)市場認可,得到經(jīng)濟回報,又不用擔心影響肖的梅爾維爾而言,可能是最好的選擇。

結(jié)語

通過“三部曲”中一系列與疾病有關(guān)的書寫,梅爾維爾完成了對19世紀上半葉波利尼西亞群島較完整的復(fù)現(xiàn),并以直觀和規(guī)避相結(jié)合的敘述方式對當時的政治權(quán)力話語進行了評價,滲透了他對19世紀美國大規(guī)模海外擴張這一事件的關(guān)切。與“三部曲”中的第一人稱敘述者托莫、保羅和塔吉一樣,多年的水手身份使梅爾維爾能夠走出國門。作為一個即將進入帝國主義國家美國的一員,托莫帶著希望前往新“昭昭天命論”⑤將要為大眾指向的南太平洋地區(qū),如同參與帝國主義擴張前的預(yù)演。然而真正深入這一地區(qū)后,他才發(fā)現(xiàn)自己面臨的困境和危機遠勝想象。無論是潛在殖民者的身份困境,還是殖民者在殖民主義語境下受到的反向沖擊,以及傳統(tǒng)的種族優(yōu)越論等都是殖民擴張進程中不可避免的問題。文學(xué)中的疾病書寫折射出知識分子的使命意識與民族自省之間的關(guān)系,“對于民族病狀的深入思考與自覺反思,是知識分子探索精神和擔當意識的體現(xiàn)?!盵23](P.104)作為一名肩負使命的作家,梅爾維爾在“三部曲”中始終沒有逃避對殖民擴張語境下,自我與他者之間倫理關(guān)系和倫理沖突的思考、殖民行徑合理性的思考以及傳統(tǒng)種族觀念科學(xué)性的思考,這些倫理思考對觀照當下美國社會仍然存在的膚色決定論、社會撕裂感、對人權(quán)的踐踏、單邊主義,以及重返亞太戰(zhàn)略等熱點問題也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注釋:

①需要說明的是,梅爾維爾主要作品的手稿都沒有被發(fā)現(xiàn),日記中也只記錄了他一年不到的生活,到目前為止,梅爾維爾被曝光的通訊信件還不到150封。因此,這些為數(shù)不多的材料是我們了解這位作家及其作品的寶貴文獻。

②當時有好幾千人在幾個星期的時間內(nèi)就被攬入基督教的懷抱。

③社會達爾文主義種族觀簡單而言是白色人種必須以文明教化全球的有色人種,然而還有其他更復(fù)雜的觀念,如基于基因分岔和自然選擇理論進行種族劃分。

④1986年,邁克爾·奧米(Michael Omi)和霍華德·懷南特(Howard Winant)在《美國的種族形成:從20世紀60年代到80年代》(RacialFormationintheUnitedStates:Fromthe1960stothe1980s)一書中首次系統(tǒng)性地闡述了“種族形成理論”(Racial Formation Theory,簡稱RFT)。在此后的30年里,種族形成理論脫穎而出,成為當代社會科學(xué)領(lǐng)域最有影響力的種族和族群理論之一。

⑤19世紀下半葉,隨著美國西部邊疆擴張的完成,美國的帝國主義事業(yè)開始轉(zhuǎn)向亞太地區(qū)。新“昭昭天命論”是相對于舊“昭昭天命論”而言的。如果說舊“昭昭天命論”的著眼點是陸地,那么“新昭昭天命論”的著眼點則在海外,尤其是亞太地區(qū)(參見段波,2021:141)。

猜你喜歡
殖民者梅爾殖民
徹底改變殖民者和原住民關(guān)系的那一刻 精讀
后殖民批評的“去殖民性”
——跨文化研究的一個新趨勢
梅爾:我的追求塑造了夢
梅爾維爾鯨
“熊”視眈眈
暴力、歷史與殖民——論《尤利西斯》中的暴力政治
烏干達傳統(tǒng)土地產(chǎn)權(quán)體系研究
論施叔青《香港三部曲》中的殖民者形象
三十六計之聲東擊西
夢想是眼睛,第一個攀上珠峰的盲人探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