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俊
(中山大學 歷史學系,廣東 珠海 519082)
蔣介石以張學良被扣為契機,進行西安事變善后,著手處理東北軍、十七路軍和中共問題。中共在事變善后中發(fā)揮關鍵作用,協助蔣介石勸說東北軍和十七路軍接受撤兵命令。當東北軍和十七路軍的善后工作取得成效,中共則成為蔣介石善后的主要對象。其時,中共也在考慮與蔣介石建立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遂在東北軍和十七路軍撤兵之際,積極聯蔣抗日。蔣介石雖基本實現停止“剿共”承諾,但仍有收服中共心理。至于如何收服,因國共雙方所持目標不同,不免在國共談判中圍繞各自的戰(zhàn)略意圖展開較量。較量內容主要涉及中共的黨、政、軍。其中,紅軍問題是雙方最大的爭議。紅軍關乎中共生存,是故,中共十分重視紅軍安置。那么,究竟如何妥善安置紅軍?國共談判即以紅軍改編為中心進行討價還價。之所以會如此,它既有國際因素的影響,也有國內局勢變化的作用,在某種意義上呈現出中國政治的國際化色彩和國內政爭特征。博弈的結果,紅軍改編談判取得成效,改編方案基本形成,而改編卻未落地。這樣的結局,既有蔣介石防共及滅共心理的作用,也有國內外勢力博弈的影響。目前學界對紅軍改編問題已有一些研究成果。(1)張家康:《紅軍改編八路軍的艱難歷程》,《黨史博采》2012年第2期;劉家國:《紅軍改編前后國共兩黨談判斗爭評述》,《軍事歷史研究》2003年第3期;楊牧、路寶平:《紅軍改編為八路軍及其歷史意義》,《中州學刊》1985年第4期;丁家琪、李鵬聰:《中國工農紅軍主力改編為八路軍的談判斗爭》,《軍事歷史》2009年第4期;岳思平:《八路軍史》,江蘇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楊奎松:《抗戰(zhàn)前后國共談判實錄》,新星出版社2013年版。其給筆者諸多啟發(fā),然也存在一些不足,大多成果靜態(tài)敘述較多,僅用中共方面資料從中共角度分析居多,籠統(tǒng)概述較為普遍,鮮有利用國共雙方資料,從國共較量乃至國內外形勢變化的動態(tài)場景,呈現多方勢力博弈的軌跡,進而追溯八路軍產生歷史。有鑒于此,筆者著重從動態(tài)角度還原紅軍改編談判中國共較量實態(tài),討論國共雙方由不同的意圖和認知,經博弈最后達成協議,紅軍改編何以未能實現?
蔣介石究竟是否聯共抗日?其具有不確定性。中共在東北軍和十七路軍尚未完全撤離西安之際,以“三位一體”為籌碼,要求蔣介石與其盡早和談,實現紅軍改編。蔣介石固然有收服中共指日可待的心理,“則于其窮無所歸時收服之,未始非一良機也”。(2)《蔣中正日記》,1937年1月30日,中國臺灣地區(qū)抗戰(zhàn)歷史文獻研究會整理PDF2015年版,第15頁。但對中共推動之和議,蔣介石并未拒絕。究其原因,一是他擔心中共會阻礙東北軍和十七路軍撤兵,二是中日關系日趨緊張,蔣介石想聯蘇,就須考慮處置中共的妥善辦法。由此,蔣介石委托顧祝同與中共先談。當二者商談有成效時,他將親自與中共面商。(3)⑥《1937年國共談判中毛澤東、周恩來、洛甫等的一組來往電文》,《中共黨史資料》2007年第2期,第6頁。
中共對國共談判期望很高,想重點解決防地、軍隊編制、待遇及人事安排等問題,同時要爭取與蔣介石合作。中共與蔣合作,不僅是中共的戰(zhàn)略,也是蘇聯的指示。1937年1月19日,斯大林、莫洛托夫和季米特洛夫等人,在克里姆林宮就中國問題進行討論,要求中共對國民黨和南京政府停止內戰(zhàn),使南京政府團結中國的一切力量反對日本侵略,中共要從蘇維埃制度向人民革命的管理制度及時轉變。(4)[保]季米特洛夫著、馬細譜等譯:《季米特洛夫日記選編》,1937年1月19日,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52—53頁。隨之,共產國際要中共爭取停止內戰(zhàn),使國民黨和南京政府放棄消滅紅軍的政策,爭取同南京共同抗日。中共公開宣布和堅決執(zhí)行的方針應為:支持國民黨和南京政府所采取的一切旨在停止內戰(zhàn)、聯合中國人民的一切反對日本侵略、捍衛(wèi)中國領土完整和獨立的措施;同張學良、楊虎城等人的軍隊合作,應服從于完成這一主要任務的需要,向這些軍隊施加各種影響。(5)《共產國際執(zhí)委會書記處致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電——關于中共領導在西安事變之后的方針問題(1937年1月19日)》,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編:《共產國際、聯共(布)與中國革命文獻資料選輯(1931—1937)》第17卷,中共黨史出版社2007年版,第362頁。
與此同時,蔣介石也想早日解決中共問題,較為重視和談,專門派參加過中蘇談判的張沖赴西安,協助顧祝同。(6)《蔣中正電顧祝同(1937年2月7日)》,臺北“國史館”藏,“蔣中正總統(tǒng)文物”,編號002-010200-00172-016。2月8日,顧祝同率軍進駐西安。11日,周恩來等人與張沖、顧祝同開始談判。張沖提出蔣介石的甲、乙兩案。蔣介石旨在統(tǒng)一,意想將蘇區(qū)改造成“國中之國”,將紅軍改造成具有國軍意識形態(tài)的國家軍隊,將中共其他武裝地方化。周恩來認為蔣介石的甲、乙兩案過于簡單,所提條件意味著蔣介石要干涉紅軍,主張以甲案為基礎交換意見,針對乙案提出涉及紅軍改編的內容(7)⑥《1937年國共談判中毛澤東、周恩來、洛甫等的一組來往電文》,《中共黨史資料》2007年第2期,第6頁。,即紅軍改為國軍,享受國軍同等待遇,但受中共領導絕對不能改變,紅軍的數量不能裁減,政訓處不可干涉軍政,只起中共武裝與國軍的聯絡作用,國民政府按月提供足額經費。
對于國共談判,共產國際十分重視,就中共給國民黨五屆三中全會的電報提出具體意見,即中共最好僅限于申明共產黨和紅軍的決心:支持國民黨和南京政府一切旨在停止內戰(zhàn)、集中國力抵抗日本侵略者的措施;說明共產黨和紅軍愿意同國民黨和南京政府簽署協定,以便本著民主原則改組蘇區(qū)的體制,在承認南京政府為全中國之政府的基礎上調整南京政府和蘇區(qū)政府的關系。在三中全會即將召開之際,針對紅軍問題,共產國際再次要求中共向三中全會決議做出承諾,紅軍改名并受軍事委員會和南京政府統(tǒng)一指揮。(8)《共產國際執(zhí)行委員會書記處致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的電報(1937年2月5日)》、《共產國際執(zhí)行委員會書記處就中國國民黨三中全會致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的電報(3月5日)》,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編:《共產國際、聯共(布)與中國革命文獻資料選輯(1931—1937)》第17卷,第484—485頁。隨即,中共代表于2月12日將中共中央致國民黨五屆三中全會電交顧祝同,雙方形成協議草案。(9)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周恩來年譜(1898—1949)》上卷,中央文獻出版社2007年版,第359頁。但中共中央獲悉草案后,覺得它存在諸多不足,進一步細化條件(10)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年譜(1893—1949)》上卷,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年版,第654—655頁。,力爭擴展紅軍的生存空間,盡量接近蘇聯,要求游擊隊的發(fā)展超出陜甘區(qū)域,拒絕國民黨政訓人員向中共武裝灌輸不良思想。
蔣介石卻對談判表現出“居高臨下”姿態(tài),談判前對中共軟硬兼施,答應南京政府每月支付紅軍二三十萬元軍費,由楊虎城間接領發(fā),紅軍番號暫照舊,防地及改編視情形再作商定。(11)《西安行營顧祝同主任電話報告(1937年1月31日)》,秦孝儀編:《中華民國重要史料初編——對日抗戰(zhàn)時期》第五編,“中共活動真相”(一),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85年版,第261頁。為便于行文,后文將此文獻統(tǒng)一標注為“《史料初編》第五編(一)”。這表明蔣介石只愿給紅軍提供一些物質支持,至于紅軍的活動空間和改編問題,蔣介石有意拖延。他這樣做,既有籠絡紅軍的意味,又有等待時機另做打算的意思。當東北軍、十七路軍正在撤離時,蔣令中央軍半包圍陜北中共防區(qū),進行監(jiān)視、威脅,到萬不得已時用武力“圍剿”(12)《顧祝同作:“西安事變”憶往》,秦孝儀編:《史料初編》第五編(一),第243頁。,統(tǒng)制中共。以此思路,2月9日指示顧祝同,“對周恩來除多說舊感情話以外,可以派親信者間接問其就撫后之最低限度之方式,與切實統(tǒng)一之辦法如何,我方最要注重之一點,不在形式之統(tǒng)一。一國之中,決不能有性質與精神不同之軍隊也?!?13)王正華編注:《蔣中正總統(tǒng)檔案:事略稿本》第40卷,臺北“國史館”2010年版,第17頁。他的態(tài)度很明確,旨在統(tǒng)一,兼并中共武裝。只要中共同意實行三民主義,不作“赤化”宣傳,其他問題都好商量。(14)《蔣委員長致顧祝同主任指示改編共軍方針電(1937年2月8日)》,秦孝儀編:《史料初編》第五編(一),第262頁。蔣介石進而決定“編共而不容共”方針。(15)《蔣中正日記》,1937年2月16日,第21頁。
中共為使交涉成功,在堅持拓展紅軍生存空間和保證紅軍生存前提下,做出讓步,對蔣介石的甲、乙兩案有所修正,提出具體及臨時辦法。具體辦法以周恩來提出的條件為基礎略有改動,政訓工作只能由中共承擔,中共必須掌握自己的武裝,絕不容許國民黨插手;為便于軍事溝通,南京政府可在紅軍中派少數聯絡員,他們只負責一些日常事務的相互傳送,不能介入軍政事宜。若此不易施行,可暫擬臨時辦法,暫劃一區(qū)供紅軍駐扎,每月酌予接濟紅軍經費,士兵每人每月最低伙食非7元以上不敷維持。蔣介石欲統(tǒng)制中共,極力壓縮紅軍編制,只準紅軍編四團制師之兩師,八團兵力在1.5萬人以上,其余由國民黨中央設法編并與安置,各師參謀長和師內各級副職,自副師長乃至副排長由南京派充。軍事商妥,周恩來即可到南京協商其它政治問題。(16)《西安行營主任顧祝同呈蔣委員長報告與周恩來談話情形電(1937年2月13日)》《蔣委員長致顧祝同主任補充指示改編共軍方針電(1937年2月16日)》,秦孝儀編:《史料初編》第五編(一),第262—264頁。既然蔣介石如此強硬,何不回歸“剿共”老路?當然不能排除蔣的這種心理,但迫于現實,他不能這樣做,為了聯蘇和抗日,繼續(xù)“剿共”行不通。蘇聯的加倫將軍曾要國民黨駐蘇武官鄧文儀轉達蔣介石,要蔣聯合紅軍。(17)陳暉譯:《加倫與鄧文儀1936年會談紀要》,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資料》編輯部編:《近代史資料》,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6年版,第242頁。顯然,消滅中共對蔣而言不現實。
蔣介石無法消滅紅軍,則想通過縮減紅軍編制、撤換軍隊領導人并控制紅軍思想,壓迫中共屈服??尚蝿輰κY不利,一方面東北軍和十七路軍撤離時仍與中共藕斷絲連,另一方面中日關系急劇惡化,特別是華北問題引起國民強烈不滿,抗日氛圍日漸濃厚,內斗為國人不容。蔣介石為應對時局,想借五屆三中全會處理中共和抗日問題。在會上,以汪精衛(wèi)為首的親日派和反共分子,攻擊蔣介石在西安被捕后曾向中共和張、楊妥協,接受西安方面條件,他們認為,中國存在兩種完全不同的政府和軍隊進行著長期內戰(zhàn),沒有團結全國抗戰(zhàn)的可能,阻止大會通過國共合作抗日決議。(18)郭德宏編:《王明年譜》,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年版,第333頁。蔣介石為消弭反蔣活動,背棄西安口頭承諾,僅將張學良等人意見報告三中全會,利用大會親日、反共氣氛,強調統(tǒng)一,誣蔑中共,詆毀中共生活沒有人倫、不道德,信仰的主義無國家、反民族(19)《蔣中正日記》,1937年2月18日,第22頁。,破壞中共形象,從精神上打擊中共。中共嚴厲駁斥蔣的言論,堅持中共組織及其信仰絕對不能改變,中共非反國家、反民族而依附外力的團體,信仰共產主義與服從三民主義不矛盾。(20)④《1937年國共談判中毛澤東、周恩來、洛甫等的一組來往電文》,《中共黨史資料》2007年第2期,第7、9頁。
國民黨五屆三中全會通過的《根絕赤禍案》,提出南京政府對中共最低限度辦法:必須統(tǒng)一編制,統(tǒng)一號令,徹底取消所謂“蘇維埃政府”及其他一切破壞統(tǒng)一的組織,停止赤化宣傳,停止階級斗爭。它看似有“反共”味道,然在中共看來,卻有很大進步,接受國共合作主張。因蔣介石一直拖延討論紅軍改編,而在大會上提出軍隊的統(tǒng)編問題,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國民黨愿與中共商討紅軍改編及其政權的改組。由此,周恩來建議中共應在不失立場、不放棄原則情況下接受對國民黨一切可以讓步的條件,以重登全國政治舞臺。于是,中共將先前想通過一攬子解決的爭議暫時擱置,采取逐一突破,首先解決紅軍改編的人數和編制。2月27日,周恩來同張沖繼續(xù)交涉,主張紅軍改編人數至少六七萬,以六師計,每師三團。張沖表示,蔣介石只準紅軍編四師、4萬人。(21)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周恩來年譜(1898—1949)》上卷,第360—362頁。這與蔣之前提出的兩師、1.5萬人相比,已有明顯進步。然顧祝同只準紅軍編一個軍,轄三師,劃延安、膚施、延長、洛川等縣為紅軍防地。(22)《顧祝同作:“西安事變”憶往》,秦孝儀編:《史料初編》第五編(一),第243頁。人數及編制與中共目標差距甚遠,遭到周恩來拒絕。
為促成紅軍改編,中共同意在人數、編制上做出讓步。3月1日,毛澤東和張聞天將中共中央提出的紅軍改編新方案電周恩來等人。接到中央指示,周恩來當即與張沖再談,張沖建議:紅軍主力編四師十六團,再編兩個徒手工兵師八個團,人數6萬人,表示此數已達蔣介石接受上限。如要蔣同意,中共可通過在蘇聯的蔣經國做蔣介石的工作(23)④《1937年國共談判中毛澤東、周恩來、洛甫等的一組來往電文》,《中共黨史資料》2007年第2期,第7、9頁。,以協助蔣經國回國為條件,要蔣增加人數和編制。得此消息,毛澤東和張聞天指出,可接受紅軍主力編四師十六團及兩個工兵師共6萬人之條件(24)⑧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年譜(1893—1949)》上卷,第660、661頁。,盡早使談判成功,中共取得合法地位。但是,蔣介石對紅軍改編條件并未放寬,在原有八團基礎上只許紅軍編九團。(25)《蔣中正電示張沖(1937年3月4日)》,臺北“國史館”藏,“蔣中正總統(tǒng)文物”,編號002-010200-00173-004。顧祝同酌情允許紅軍編四師十二團。此與張沖提出的十六團差距太大。周恩來等人找張沖再談,達成協議:紅軍中最精壯者編為四個步兵師,人數可達4萬余人,四師設某路軍總指揮部。紅軍中精壯者選編為兩個徒手工兵師,人數2萬余人。紅軍軍委直屬隊改編為總指揮部的直屬隊。紅軍的地方部隊改編為地方民團、保安隊及特別行政區(qū)的警衛(wèi)隊。紅軍編余的老弱殘廢者由南京政府給資遣散。(26)⑨《周恩來關于與張沖談判結果向中央的報告(1937年3月4日)》、《周恩來關于一月來與國民黨談判結果向中央的報告(1937年3月8日)》,中央統(tǒng)戰(zhàn)部、中央檔案館編:《中共中央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文件選編》中卷,檔案出版社1985年版,第421、424—426頁。其回避了因團數、編制引起的矛盾,最大限度地滿足中共的師數和人數要求。蔣介石雖同意人數和編制有所增加,但不準紅軍改編后成立軍部或總指揮部,以限制中共對其武裝的直接領導。
紅軍改編在人數和編制上取得成效,是中共的一大收獲。毛澤東和張聞天遂籌謀紅軍改編實現后下階段的工作部署,在3月5日電周恩來等,主張總部直屬隊以兩特務團編成人數約1500人為主,其余機關旅長及部隊編成人數由彭德懷和任弼時提議。紅軍完成改編,中共發(fā)表宣言,南京政府也發(fā)表宣言式的公開文件,承認中共合法地位。(27)⑧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年譜(1893—1949)》上卷,第660、661頁。7日,毛澤東電周恩來并告彭德懷、任弼時,紅軍編制以四師為宜,徐向前部須編一師,如蔣介石堅持三師,只得照辦。面對中共的真誠合作,國民黨談判方積極回應。8日,顧祝同、賀衷寒、張沖與周恩來、葉劍英協商,意見趨于一致,由周恩來寫成提案,計劃送蔣決斷。(28)⑨《周恩來關于與張沖談判結果向中央的報告(1937年3月4日)》、《周恩來關于一月來與國民黨談判結果向中央的報告(1937年3月8日)》,中央統(tǒng)戰(zhàn)部、中央檔案館編:《中共中央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文件選編》中卷,檔案出版社1985年版,第421、424—426頁。提案表明,談判雙方經過激烈較量,達成共識,即紅軍編制由四師縮編為三師,軍隊的政訓工作由國民黨派人聯絡,紅軍改編后可以設總指揮部。
然而,東北軍和十七路軍撤兵順利,楊虎城被迫辭職,蔣介石不再擔心中共阻撓其調防,便考慮如何處置中共才為得當。加之中共經濟窘迫,已按月接受國民政府提供的經費、糧食、車輛等。由此,蔣介石等人欲將紅軍改編變?yōu)槭站帯?29)楊奎松:《抗戰(zhàn)前后國共談判實錄》,第63頁。當提案轉給他時,他仍不準紅軍改編后設總部。賀衷寒等人秉承蔣意,改動提案:裁減紅軍定員,一師1萬人,共3萬人;將“服從統(tǒng)一指揮”改為“服從一切命令”。(30)④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周恩來年譜(1898—1949)》上卷,第364、365—366頁。這不僅削減紅軍數量,而且剝奪中共武裝領導權,中共難以接受。毛澤東要周恩來進一步與蔣交涉。此外,中共鑒于呼吁團結抗日取得社會各界同情的有利形勢,以及國內外局勢變化,斷定全國和平趨勢已成,蔣介石不可能再“剿共”,主張對蔣介石在政治上積極進攻,不再退讓。3月12日,中共中央書記處提出紅軍接受改編最低限度,即三個國防師組成某路軍,由中共直接領導,不許南京政府派遣副佐,不能取消政工人員,服從國防調動。每師人數1.5萬余人,地方部隊不能少于9000人。(31)《中央關于與國民黨談判方針給周恩來的指示(1937年3月12日)》,中央統(tǒng)戰(zhàn)部、中央檔案館編:《中共中央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文件選編》中卷,第428頁。
其實賀案不僅引起中共抗議,而且遭到張沖和顧祝同反對。3月15日,張沖向周恩來聲明賀案作廢,主張仍以3月8日提案為談判基礎。周恩來表示,提案已被賀案推翻,張沖等人在未獲中共同意情況下告知蔣介石交涉有了結果,這使中共覺得談判方沒有誠意,他決定回延安重新討論提案。張沖當即提議附加三項修改意見供延安討論,即政訓工作派人聯絡改為派人參加,紅軍學校辦完該期變?yōu)楦钠诨驕蕚浣Y束,紅軍改編后國民黨分期派輔佐人員到任。周恩來覺得這些條件仍與中共期許相差甚遠。張沖堅持要周恩來向中共中央轉達其意。周恩來表示,中共對原提案意見很大,何況又不信任顧祝同。受周談話刺激,張沖見顧祝同后,電話約定先與葉劍英面商,再與周恩來談。中共中央指示周恩來繼續(xù)與顧溝通,結果未獲成效。但鑒于國內的分裂活動,中共中央要周恩來速見蔣介石,將重新提出的十五項談判條件告知周。(32)④《1937年國共談判中毛澤東、周恩來、洛甫等的一組來往電文》,《中共黨史資料》2007年第2期,第7、9頁。
3月20日,周恩來將十五條示以張沖。在交涉中,中共所提條件與堅持原則,是以政黨的身份尋求與國民黨的平等地位。為實現目標,中共在保持組織及其武裝獨立前提下做了妥協,而蔣介石始終以“央地”思維對待中共,將中共行為看作是“投誠”表現,欲控制中共及其武裝??蓵r勢變化已不容蔣這么做,為抗日和聯蘇,他急需實現國內軍政統(tǒng)一,于是尋求與中共和解。3月16日,蔣介石電張沖,要周恩來在22日至25日期間到上海,約定地點與周秘密會面。(33)呂芳上主編:《蔣中正先生年譜長編》第5冊,臺北長達印刷有限公司2014年版,第263頁。周恩來先飛抵上海,見宋美齡,將中共十五項條件交宋,隨之由潘漢年陪同到杭州和蔣面談。令周恩來感到意外的是,蔣介石僅談及中共內部的改正、根本政策的決定,讓中共承認蔣的領袖地位(34)秦孝儀編:《總統(tǒng)蔣公大事長編初稿》卷四上冊,臺北財團法人中正文教基金會1978年版,第24頁。,表示紅軍可編三個師、4萬余人,可設總指揮部;絕不破壞中共部隊,糧食接濟由顧祝同設法解決。
蔣介石對待中共的態(tài)度何以會有如此大的轉變?可能緣于六個方面的因素:一是東北軍和十七路軍雖正在撤離,但為避免節(jié)外生枝,尤其擔心中共影響撤兵,蔣介石對中共態(tài)度好轉;二是西安事變后日本對華政策和緩,妨礙蔣的聯共抗日,隨著日本對華政策向“戰(zhàn)”轉變,蔣介石想利用中共抗日,則對中共漸趨友好;三是蔣介石正在改善中蘇關系,試圖聯蘇制日,已得到蘇聯支持。(35)《中央關于同蔣介石談判經過和我黨對各方面策略方針向共產國際的報告(1937年4月5日)》、《西安事變結束后蘇政府采取的外交步驟》,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編:《共產國際、聯共(布)與中國革命文獻資料選輯(1931—1937)》第17卷,第488、419—420頁。蔣既然要取得蘇援,自然要與蘇聯支持的中共搞好關系,以進一步實現聯蘇戰(zhàn)略;四是陜局剛有轉機,川局不靖,給蔣介石的“安內”方針造成困擾;(36)《蔣中正日記》,1937年1月8日,第9頁。五是蔣介石有收編紅軍之心,讓其部屬在交涉中提出苛刻條件,但他畢竟在西安期間對中共有過承諾,雖未留書面協議,但作為國家領袖的他考慮到個人聲譽,豈能信口開河,則以寬容態(tài)度,表明他在履行承諾;六是他接連不斷遭到政權內部挑戰(zhàn),為緩和矛盾,需借助外力支持,而中共是他外部的有力支持對象。這也許是蔣介石態(tài)度轉變的關鍵因素。
周恩來于3月30日攜帶與蔣介石聯系的密碼返回西安,當晚與顧祝同討論接濟紅軍給養(yǎng)。(37)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周恩來年譜(1898—1949)》上卷,第368頁。中共著手改編紅軍,計劃在5月10日左右召開改編代表大會,6月初紅軍實行編遣。如南京政府嫌紅軍改編耗時過長,只要蔣介石核準國共合作綱領,中共愿提前發(fā)表取消蘇維埃及紅軍的稱號,南京政府發(fā)表紅軍改編后的部隊長官。(38)《西安行營主任顧祝同上蔣委員長報告為周恩來回西安帶來共黨輸誠及新定綱領請早日核準電(1937年4月28日)》,秦孝儀編:《史料初編》第五編(一),第265—266頁。這樣做,一則中共向蔣介石表明積極合作態(tài)度,二則急于擺脫生存困境,因紅軍的西進戰(zhàn)略受阻,只能寄望于統(tǒng)一戰(zhàn)線,與蔣介石聯合抗日,進而擴大陜甘根據地,解決紅軍生存危機。
對于中共改編紅軍的工作部署,蔣介石甚為滿意,覺得對中共應以誠意感召之,遂讓顧祝同與周恩來商定紅軍改編手續(xù)、日期與名單,使陜甘問題早日明朗化、中共發(fā)表宣言。隨即張沖要求中共確定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的將領和共同綱領,公開聲明取消蘇維埃及紅軍名義,再由南京政府發(fā)表紅軍改編后的番號。但是,中共擔心蔣介石使詐,堅持軍事與政治同步解決,要求南京政府確定共同綱領、發(fā)表承認中共宣言。為此,周恩來與張沖再度交涉,達成紅軍改編協定。(39)《陳布雷主任上蔣委員長轉呈張沖自西安來電報告洽談改編共軍情形電(1937年5月8日)》,秦孝儀編:《史料初編》第五編(一),第266頁。
結果,中共獲取公開地位的要求,與蔣介石“編共”意圖不合,引起蔣態(tài)度大變。他主張對中共方針、處置步驟及辦法不能公開,要求中共取消名稱、改編組織,否則中共不能公開,企圖消滅中共。(40)《蔣中正日記》,1937年5月12日、13日,第55頁。并要中共誓行三民主義,限定中共領導人的地位與權責,中共重要首腦外出且不能留隊。這表明,蔣介石又回到“編共不容共”立場。其態(tài)度的明顯變化,除與“編共”意圖有關外,還受到一些客觀因素制約,一是陜局基本得到解決;二是中蘇聯盟未遂、川局和緩;(41)《蔣中正日記》,1937年5月17日、20日、21日,第57—58頁。三是蔣介石擔心公開國共關系會激化中日矛盾。他在和共同時,也考慮來自日本的壓力。日本駐華大使川越茂在3月6日見蔣介石時就曾指出:“報載中國政府已與共產黨妥協,究竟如何?”蔣稱:“我國政府對共產黨之政策,并未有何變更,此點可于前次三中全會之宣言與決議案證明之?!?42)呂芳上主編:《蔣中正先生年譜長編》第5冊,第254頁。
受“編共”心理作用,蔣介石決定對中共在政治和經濟上從寬,在軍事和防區(qū)上從嚴,質問中共,如各省軍閥借口“中央容共”叛變,中共是否配合南京政府共同討逆?以此為借口,要中共承認“領袖”,限定權責。中共若要公開,須取消黨名。(43)《蔣中正日記》,1937年5月25日、29日,第60—61頁。此舉不僅未給中共合法地位,還要淡化中共影響,從社會意識層面消滅中共。面對蔣介石反復無常的變化,中共決定派周恩來與他再度交涉。為響應中共提議,蔣介石計劃在5月23日與周恩來在洛陽見面,后因楊虎城在洛影響蔣的行程。(44)《1937年國共談判中毛澤東、周恩來、洛甫等的一組來往電文》,《中共黨史資料》2007年第2期,第17—18頁。他要周恩來先到上海,由張沖轉約會期。(45)《蔣中正電告顧祝同(1937年5月22日)》,臺北“國史館”藏,“蔣中正總統(tǒng)文物”,編號002-010200-00175-065。6月4日,周恩來攜帶《關于御侮救亡復興中國的民族統(tǒng)一綱領草案》以及13個需要討論的問題到廬山與蔣面談。針對紅軍改編,蔣提出:先由中共對外發(fā)表宣言,南京政府再公布紅軍編制為三師十二團、4.5萬人,三師以上設政訓處;朱德、毛澤東離開紅軍;中共派人聯絡南方游擊隊,經調查后實行編遣,游擊隊領袖離開部隊。(46)《中共中央關于與蔣介石第二次談判情況向共產國際的報告(1937年6月17日)》,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編:《共產國際、聯共(布)與中國革命文獻資料選輯(1931—1937)》第17卷,第492—493頁。從蔣所提條件看,他在軍隊編制上基本滿足中共要求,但仍不準設立總司令部或總指揮部,而是由政訓處代替,實質要“異化”中共武裝,不僅從思想上掌控中共軍隊,而且要通過撤換紅軍領導人,奪取中共武裝的領導權。
面對蔣介石的苛刻條件,周恩來堅持設總司令部或總指揮部。雖經宋子文、宋美齡從中協調,但蔣介石仍不松口,只準紅軍改編后設政訓處,要毛澤東出洋,主張軍隊政治主任只能轉達人事指揮,三師的管理及教育須直屬行營,三師參謀長由南京調派,政治主任由周恩來或林伯渠擔任,軍人不得充任。不過,蔣又允許毛澤東做副主任。(47)③《1937年國共談判中毛澤東、周恩來、洛甫等的一組來往電文》,《中共黨史資料》2007年第2期,第22頁。很明顯,蔣介石要通過“偷梁換柱”的手段弱化中共政治部功能,強化國民黨政訓處乃至行營的作用,同時指責中共要求甚多,要中共改變觀念,降低目標,注重實際,恢復社會信用等。(48)秦孝儀編:《總統(tǒng)蔣公大事長編初稿》卷四上冊,第45頁。周恩來力爭無效,赴南京和上海觀察時局變化,建議紅軍自行改成三個方面六個單位的統(tǒng)一組織,每個方面軍編足1.5萬人,各獨立軍師都編入,各方面軍的獨立工作在干部指導下展開。(49)③《1937年國共談判中毛澤東、周恩來、洛甫等的一組來往電文》,《中共黨史資料》2007年第2期,第22頁。
中共根據時勢變化,適當調整交涉內容,保證在自主掌控武裝前提下,邊區(qū)政府的領導人選可做讓步。6月25日,中共中央起草談判新提案,提出蔣介石若同意設立軍事指揮部,紅軍將在南京政府正式發(fā)表其國民革命軍的番號后進行改編,否則在8月1日將自行宣布改編,采用國民革命軍暫編師名義,編三個正規(guī)師,共4.5萬人。每師以1.4萬人左右為標準,每師轄兩旅兩團,每團人數與原來紅軍師相同,約2700人。其余編為師直屬隊,總部編3000人,地方部隊連同保衛(wèi)隊在內編1萬人。編余的老弱、殘廢、婦女及機關工作人員約三四千人,另設法安置。(50)《中央關于與國民黨談判的方案問題致彭德懷、任弼時、葉劍英電(1937年6月25日)》,中央統(tǒng)戰(zhàn)部、中央檔案館編:《中共中央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文件選編》中卷,第518頁。朱德為紅軍改編后的指揮官,毛澤東可以外出做事,需在適當時機離去。
對于中共新提案,蔣介石認為“共黨輸誠條件亦可接受”,電催周恩來再談。中共表示擬好國共合作宣言并得蔣介石復電后,周恩來才去談。蔣介石卻有些著急,致電中共要其做出讓步,否則自7月起南京政府將不接濟紅軍糧餉。(51)楊奎松:《抗戰(zhàn)前后國共談判實錄》,第79頁。糧餉斷絕,紅軍會再度面臨生存困境。這使中共不得不重視蔣之威脅。可蔣介石只許紅軍改編后設政訓處,中共只好修正提案,認為可利用政治機關名義指揮部隊,軍隊須有等同于指揮機關的組織和職能,如爭取不到朱德為政治機關主任,則自行改編。為此,中共中央召開政治局常委會,周恩來覺得交涉癥結仍在軍隊,如南京政府準設政訓處,建議中共在交涉中確定政訓處權力。(52)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周恩來年譜(1898—1949)》上卷,第375—376頁。毛澤東認為,中共在談判中必須保持獨立性,蔣介石限制中共及其武裝,嚴重妨礙中共獨立性,不能因蔣限制中共獨立性就與其決裂,必須反對蔣限制中共的秘密活動和紅軍生存。(53)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年譜(1893—1949)》上卷,第686頁。
蔣介石何以會對中共再趨強硬,甚至采取決裂態(tài)度?這與西安事變善后接近尾聲不無關系。至5月,東北軍移防完畢,接著被整頓。被改編后的東北軍由原來的25個師縮減為10個師。十七路軍剩余3萬多人,被改編為第38軍。楊虎城被免職,且不斷受到排擠,在6月29日由上海登輪出國考察。(54)呂芳上主編:《蔣中正先生年譜長編》第5冊,第341頁。受此影響,國共雙方在紅軍改編問題上達成的一些協議被擱置,蔣介石企圖收編紅軍,中共當然不會將其武裝拱手讓于蔣,使其組織被瓦解,結果紅軍改編未能實現。
盧溝橋事變發(fā)生,中共與西安行營進一步交涉,推動紅軍改編。蔣介石仍欲掌握紅軍領導權,不愿公開承認中共合法地位,國共博弈再次進入拉鋸狀態(tài)。隨著日軍侵華加劇,蔣介石對中共態(tài)度略有變化,但始終覬覦紅軍領導權,不同意紅軍實行改編。對此,中共決定自行改編紅軍,著手改編的準備工作。鑒于日軍侵華壓力以及中共與閻錫山進行合作的現實,蔣介石在紅軍改編問題上做出讓步,改變思路,想借日軍消滅紅軍,讓紅軍盡早開赴前線抗日,同意紅軍改編。淞滬抗戰(zhàn)爆發(fā)和《中蘇互不侵犯條約》簽訂,意味著南京政府主動抗日與聯蘇制日政略的實現,使蔣介石改編紅軍之心日益迫切,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于8月22日正式宣布紅軍編入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序列,隨即紅軍完成改編。
蔣介石西安事變善后取得成效,表示不再“剿共”,卻有收編紅軍的臆想,乃至在國共談判中過分壓制中共關于紅軍改編的要求,使紅軍改編問題成為國共較量的重心。蔣介石視掌控武裝的中共為“死敵”,欲消滅中共,紅軍即成為他滅共的首要突破口。蔣介石“圍剿”紅軍多年,然消滅紅軍企圖始終未能得逞,則借紅軍改編談判想再次控制甚或奪取中共武裝。中共很清楚武裝的重要性,當然不會受蔣威逼利誘,更不會放棄紅軍,反而借談判與蔣介石博弈,為紅軍生存和發(fā)展爭取空間。由此,紅軍改編引起國共之間激烈的政治交鋒。這種較量既不遜于直接武裝對壘,也反映出復雜的時代特質。它不單純是國共之間爭奪武裝的博弈,具有國內外勢力較量的歷史面相。
在博弈中,蔣介石時而對中共態(tài)度強硬,時而和緩。其態(tài)度變化與東北軍和十七路軍的撤兵進程、楊虎城被解職有直接關系。張、楊軍隊被調離,中央勢力把控西北,蔣介石覺得“安內”方針基本實現,進而對中共再趨強硬,企圖兼并中共武裝,導致紅軍改編談判取得成效卻未付諸實踐。南京政府內部的和日派對蔣聯共有一定阻力。此外,國際力量也是影響紅軍改編的重要因素。隨著日本侵華加劇,蘇聯為制衡日本,積極推動中共與蔣介石改善關系,要求中共爭取與蔣介石合作,要紅軍改編并服從蔣介石和南京政府的領導。相應地,中國為制衡日本,需要蘇聯支持。蔣介石想和蘇聯建立抗日聯盟,對中共的態(tài)度不如從前惡劣,況且蘇聯不贊成南京過分擠壓中共。中蘇關系如愿,蔣介石對紅軍改編條件較為寬松,一旦中蘇關系不理想,蔣對中共就趨強硬??梢?,八路軍產生是國內外勢力博弈的結果,也是全球政治結構變遷的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