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河顧三·退休干部
我生于新中國成立第二年,是在紅旗下長大的一代。我們小時候雖然物質生活很貧乏,但精神生活卻很豐富。
我讀初中時,最喜歡去的地方是學校里的圖書室。我們的圖書室藏書十分豐富,有文學、歷史、地理、政治、哲學等各種類型。我最喜歡看的書當然是革命經典小說了,《林海雪原》《青春之歌》《苦菜花》都是那個時候看的。在圖書室里,這些書最搶手,跟其他的書比起來,它們明顯更破舊一些。
要說對我影響最大的一本書,就屬愛爾蘭作家艾捷爾·麗蓮·伏尼契寫的《牛虻》了。60年過去了,我還能清晰地回憶起書中的內容:意大利青年亞瑟參加了革命活動,但在懺悔時泄露了機密,導致戰(zhàn)友被捕。后來他得知,自己竟然是崇拜已久的神父的私生子,從此不再篤信上帝,并在流亡中成長為堅定的革命者,還化名“牛虻”。最后,他不幸被捕,面對嚴刑拷打和生父的勸降,不為所動,從容就義。
在強烈的戲劇沖突中,牛虻對革命的信仰顯得尤為堅定,也一度感染了年輕的我。彼時,我下定決心,長大后要參軍,也要做一個信仰堅定的革命戰(zhàn)士。
另一本讓我震撼的書,是羅廣斌、楊益言創(chuàng)作的《紅巖》。這本小說很受歡迎,以至于我久久未能在圖書室借到,后來是二哥用存了很久的零花錢買了一本,等他看完后,就借給我看。《紅巖》塑造了一大批英勇無畏的共產黨人,如許云峰、江姐、成崗、華子良等。解放前夕,他們在獄中與敵人斗爭,最終慘遭殺害,未能看到新中國的成立。兩位作者都是故事的親歷者,他們和小說中的英雄人物,共同經歷了那些驚心動魄的斗爭生活,也誓將“把這里的斗爭告訴后代”。
可惜的是,因為種種原因,我最終沒能參軍。后來經歷了上山下鄉(xiāng),我通過招工離開農村,當了一名工人。那時,工作辛苦,生活條件也差,但我從未叫苦。跟革命先烈們相比,我們都太舒服了,有什么資格叫苦呢?
我參加工作之后,把錢節(jié)省下來,買了不少書看。這個時期,我最喜歡的是蘇聯(lián)作家尼古拉·奧斯特洛夫斯基寫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不是一本講煉鋼的書,而是講貧苦少年保爾·柯察金是如何成長為鋼鐵戰(zhàn)士的書。我將最喜歡的一段話,抄在了日記本里:
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每個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當回憶往事的時候,他不會因為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因為碌碌無為而羞愧;在臨死的時候,他能夠說:“我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經獻給了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yè)——為人類的解放而斗爭?!?/p>
幾十年后,我退休的時候,還找出這段話來看。我決定,即使退休了,也不能好逸惡勞,要珍惜時間,做一些有用的事,發(fā)揮余熱。后來,我參加了市里的黨史小組,寫當?shù)氐母锩?,還參與了地方志的寫作。
回首往事,回憶我看過的一部部革命經典作品,我感到我雖然沒有實現(xiàn)參軍的理想,但我一直過得很充實,很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