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學強
(聊城職業(yè)技術學院 山東 聊城 252000)
黨和國家高度重視法治中國建設和社會公民法治素養(yǎng)的培育。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第二次會議上指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需要全社會共同參與,需要全社會法治觀念增強,必須在全社會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1]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明確了“提高全民族法治素養(yǎng)”的重要目標,描繪了到2035年基本建成法治國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會的宏偉藍圖。在2018年8月的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堅持立德樹人,德法兼修,創(chuàng)新法治人才培養(yǎng)機制,努力培養(yǎng)造就一大批高素質法治人才及后備力量”[2],同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又做出了“要在全黨全社會深入開展尊崇憲法、學習憲法、遵守憲法、維護憲法、運用憲法的宣傳教育活動,弘揚憲法精神,樹立憲法權威,使全體人民都成為社會主義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堅定捍衛(wèi)者”[3]的重要指示。2020年的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工作會議確立了習近平法治思想在全面依法治國中的指導地位,進一步強調了要“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提供有力法治保障”[4]。2021年印發(fā)的《法治中國建設規(guī)劃(2020—2025年)》作為“十四五”時期統(tǒng)籌推進法治中國建設的總藍圖,更是將習近平法治思想落實到法治中國建設各個方面。因此,全面提升大學生法治素養(yǎng),培育新時代懂法、守法、護法、用法的學生青年,既是高職院校落實習近平法治思想的有力舉措,更是當前高職院校育人工作面臨的時代課題。
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蘊含著豐富的法治思維和法律智慧,為新時代開展大學生法治教育提供充足的歷史借鑒,馬克思主義對法治思想的闡述是高職院校開展法治教育的理論來源和思想立基,習近平法治思想更為高職院校如何在新時代、現(xiàn)階段開展好大學生法治思想教育提供了切實可遵循的行動指南和思想指導。
中華傳統(tǒng)法律文化是中華民族五千年以來為構建良好的社會政治秩序,在政治生活中凝練形成的智慧結晶。中華傳統(tǒng)法律文化以提高社會生產(chǎn)力、打造君民和諧關系、實現(xiàn)國富民強為宗旨,在處理天與人、國與民、民與吏等關系上所形成的法律智慧體系,它包含著尊重天倫法則與政治主權、維持有序統(tǒng)治與國民教化等價值理念。
第一,在處理天與人的關系上,傳統(tǒng)法律文化注重順應“天道”。在中國古代文化中,“天”的威力無窮、變幻莫測,尤其是在生產(chǎn)力和文化水平較為落后的社會,人民大眾無法深度把握、科學理解“天”及發(fā)生在“天”上的自然現(xiàn)象。在各種自然災害面前,人類更是顯得無力和無助,社會大眾往往把自然災害看成是由于人類做了錯事導致的“天”對人的懲罰。因此,面對這種無法全面掌控的自然現(xiàn)象,古人強調必須對“天”保持一顆敬畏之心,力爭與天和諧,避免“天怒”和懲罰。因此,國家會通過制定具體的規(guī)章制度保證民眾的行為,切莫“傷天害理”,古代學者們更從“天人合一”等哲學理念出發(fā),強調“國法”要符合“天”的要求,要合乎天道和天理。古代統(tǒng)治者特別重視各種祭祀與祭典,力圖通過“禮樂”踐行天道和取悅天道,從而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第二,在處理國與民的關系上,傳統(tǒng)法律文化強調順應“民意”。中華傳統(tǒng)文化特別重視國家與人民的關系,“諸侯之寶三:土地,人民,政事。寶珠玉者,殃必及身”[5]。儒家學者孟子尤其主張“民貴君輕”的治國理政思想,重視民情民性,統(tǒng)治者不能“強民所難”。正所謂“天下歸之之謂王,天下去之之謂亡”[6]。古代學者“國以民為本”的思想主張,強調和承認人民擁護是政權合法性的唯一來源。在面對“自古忠孝兩難全”的糾結狀況下,古代學者倡導人們可以有“為父絕君,不為君絕父”的權利,旨在通過緩和君民之間的關系,著力營造一片祥和、友愛的社會氛圍,以此來保證社會的和諧與穩(wěn)定,避免民眾反抗與國家戰(zhàn)爭的發(fā)生。古代司法上強調“視民如殤”,官員要經(jīng)常反思自己的行為,反省民眾犯罪的根源是否與自己的治理有關,從而改善吏治。
第三,在民與吏的關系上,傳統(tǒng)法律文化重視“吏治”。法家代表人物韓非子強調“吏者,民之本,綱者也。故圣人治吏不治民”[7],指出了“吏”在維持社會秩序的功用,強調“吏”的社會導向作用,在此基礎上衍生出古代治吏中的一些選吏從優(yōu)、治吏從嚴的法治智慧。
從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科學思想出發(fā),馬克思主義法治理論科學地揭示了何為“法”,法的本質是什么。馬克思主義對法的起源、功能和作用的論證,主要體現(xiàn)在他們對法與經(jīng)濟、法的本質、人民主權思想、法律權威及法的職能的經(jīng)典論述上。
第一,從對法與經(jīng)濟關系的論述來看,“法的關系正像國家形式一樣,既不從他們本身來理解,也不能從所謂人類一般精神來理解,相反,它們根源于物質生活條件”[8]。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中,馬克思鮮明地表達了法與經(jīng)濟的關系。他認為,“作為上層建筑的法,取決于經(jīng)濟基礎,服務于經(jīng)濟基礎”。第二,從對法的本質的論述來看,馬克思立足于階級概念的科學分析,指出法是統(tǒng)治階級意志的體現(xiàn)。雖然在《共產(chǎn)黨宣言》中,馬克思恩格斯所論述的“法”的本質是針對資產(chǎn)階級的,但是對于無產(chǎn)階級和工人階級來講,依然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第三,從對人民主權思想的論述來看,馬克思認為它是社會主義國家政權合理合法性的理論基礎,“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無產(chǎn)階級上升為統(tǒng)治階級,爭得民主”[9]。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chǎn)黨宣言》中論述了國家的主權屬于人民,人民享有對國家的管理權、治理權,只有建立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用制度化的形式確保法治社會建設的順利進行。第四,從對法律權威的論述來看,馬克思認為,在社會主義民主社會中,法律權威是保證民主社會建設的重要補充。他強調法律權威的重要作用,指出“所有通過革命取得政權的政黨或階級,就其本性來說,都要求由革命創(chuàng)造的新的法律基礎得到絕對承認,并被奉為神圣的東西”[10],社會所有成員都要服從法律的規(guī)定、尊重法律的權威。第五,從對法的職能的論述來看,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對國家與法的職能進行了深入論述,指出“既包括執(zhí)行一切由社會屬性而產(chǎn)生的各種公共事務,又包括由政府同人民大眾相對立而產(chǎn)生的特殊職能”[11],明確了國家與法的重要職能,為其法的階級性與社會性相統(tǒng)一思想的形成奠定基礎。恩格斯在1787年進一步豐富了法的職能理論,指出“政治統(tǒng)治到處都是以執(zhí)行某種社會職能為基礎,而且政治統(tǒng)治只能在它執(zhí)行這種社會職能時才能持續(xù)下去”[12],明確了法的社會職能是管理公共事務。
在實現(xiàn)中國夢征程的新時代誕生的習近平法治思想,是在2020年11月召開的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工作會議上提出來的,是馬克思主義法治理論中國化的新發(fā)展和新飛躍,是全面開展依法治國歷程的時代思想精華,更是高職院校開展法治育人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習近平法治思想是一個論述深刻、邏輯嚴密、博大精深的科學理論體系。
第一,始終堅持黨對全面依法治國的領導。堅持黨在一切工作中的領導地位,堅定不疑地跟黨走,中國共產(chǎn)黨是進行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保證,全面依法治國的全過程、各方面都離不開黨的領導。第二,法治建設是為了人民,更要依靠人民。人民是推動法治中國建設的中堅力量,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依法保障人民的權益,保證人民享受各項法定的權利,履行相應的義務,法治進程秉承公平正義,用法律的威嚴為人民的生活帶來幸福感和獲得感。第三,始終堅持中國特色法治道路。從五千年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吸取傳統(tǒng)法治文化的力量,在黨的百年奮斗史中探索符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學習借鑒世界各國和人類法治文明建設的有益成果,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吸收借鑒,為我所用。第四,始終堅持全面依法治國要堅持依憲治國。憲法是國家根本大法,是國家法律的立本之基,更是黨和人民意志的集中體現(xiàn),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樹立憲法的法律權威,為全面開展依法治國鋪平道路。第五,始終堅持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依法治國各項工作的開展,必須穩(wěn)穩(wěn)抓住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這個總抓手,努力形成完備的法律規(guī)范體系、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嚴密的法治監(jiān)督體系、有力的法治保障體系,形成完善的黨內(nèi)法規(guī)體系。
在2020—2021年的高職院校人才培養(yǎng)方案調研中發(fā)現(xiàn),高職高專類學校的大學生培育的課程設置目前有英語類、體育類、語文類、數(shù)學類、計算機類,基本滿足了大專學生實現(xiàn)“專升本”愿望的需求。但從學校課程設置的整體上來看,法治素養(yǎng)培育的公共必修課和選修課的種類不多、數(shù)量較少,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新時代大學生法治素養(yǎng)的培育。課程中除了必修課程《思想道德與法治》中含有法律基礎知識外,其他基礎類的必修課程很少涉及法律常識部分,非法學專業(yè)的學生很難全面詳細地接受法律課程教育?!端枷氲赖屡c法治》作為高職院校必修課,雖然為學生講解了法律的基本常識,但其“法治”部分僅僅用了一章的內(nèi)容,篇幅較少。在選修課程設置上,高職院校關于法治教育的課程數(shù)量較少,學生選課的人數(shù)不多,學生法治素養(yǎng)的培育任重而道遠。
當前學校法治教育以法律知識課堂傳授為主、教學模式單一,法治教育存在明顯的灌輸性,缺乏法治教育的實踐性和主動性,因而大部分學生無法從實踐活動中體驗法治精神,法律的“學”與“用”環(huán)節(jié)脫離嚴重,學生學習法律常識的自主性不夠。雖然部分高職院校也開展了大學生法治教育的相關活動,如法治教育講座、法治宣傳活動、法治知識競賽等,但是形式不夠新穎,學生興趣度不高,學生的參與感較低,法治教育效果不明顯。法庭旁聽等校外實踐活動雖然能夠讓學生直觀地感受法治現(xiàn)場,接觸真實案例,感受法庭威嚴,增強法治成效,但是一般允許參與的學生數(shù)量較少,學生覆蓋面不足,學生幾乎很少有機會參與其中。
大學生法治素養(yǎng)的提高離不開法律實踐活動,高校只有依靠高職院校法治社團、興趣小組等團隊,利用12·4“國家憲法日”、日常周末、寒暑假社會實踐等時機開展社會法治實踐活動,增強法治教育的體驗感,寓教于樂,才能真正讓法治的種子在學生心田生根發(fā)芽。
調研結果顯示,目前高職院校從事法治教育的教師存在法治素養(yǎng)參差不齊,法治水平不一等問題,對高質量完成大學生法治教育存在一定難題。第一,《思想道德與法治》的授課教師主要以哲學類、政治類等相關專業(yè)教師為主,他們雖然具備一定的法律常識,但是由于沒有接受專門、系統(tǒng)的法律專業(yè)訓練,法治理論薄弱,對法律條文的分析、法治案例的解讀、法治術語的把握都不是十分精準和到位,部分教師在授課時強化思想道德教育,弱化法律教育,影響了法治育人的效果。第二,專業(yè)課教師主攻專業(yè)教學,雖然在課程思政教育的背景下,部分教師注重大思政育人,并積極融合思政元素,但是以法治、法律為主要元素開展課程思政教育的教師較少,缺乏法治元素融合課程教育的優(yōu)質教學案例,專業(yè)課教師法治教育知識薄弱,也讓法治教育的成效大打折扣。第三,輔導員教師作為學生的“知心朋友”,與學生接觸時間長、交流深入,非常有利于開展日常法治教育。但由于輔導員專業(yè)背景差異大、教育層次不同、日常工作繁雜等原因造成輔導員法治教育成效不突出。法治教育陣地建設不完善等因素,也讓輔導員在法治育人方面心有余而力不足。
大學生法治素養(yǎng)培育是高職院校育人的一項系統(tǒng)工程,需要全方位、多方面開展,通過構筑以立德樹人為核心的“學科教學—法律武裝—日常教育—隊伍建設—評價督導—保障實施”“六位一體”的大學生法治素養(yǎng)培育體系,全面提高學生法治意識,培養(yǎng)新時代發(fā)展需要的懂法、守法、護法好青年。
“當代青年是同新時代共同前進的一代”[13],青年學生肩負振興中國夢的時代重任,青年學生的綜合素質影響著建設法治強國的質量和進程,法治素養(yǎng)是提高學生修養(yǎng)必不可少的因素。
第一,法治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各高職院校應制定和完善高職院校法治教育的制度和文件,落實“大思政”的課程理念,做好專業(yè)課程中法治因素的滲透,實現(xiàn)思政育人與法治育人齊頭并進、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協(xié)同推動。第二,在課程改革上,鍛造高職院校大學生法治素養(yǎng)培育的課程體系,細化《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的法律部分,深化法律基礎課程改革,從社會實例中充實教學內(nèi)容,豐富法治素養(yǎng)培育的相關選修課程,打造適合高職院校學情的特色法治教育課程;在內(nèi)容編排上,注重提煉和挖掘專業(yè)課程中蘊含的法治因子,以“課程思政”的方式融入法治教育的實例,強化法治精神引領,深化法律的學理支撐,提升法律基礎素養(yǎng)。第三,做好線上課程的深入延伸,充分利用好新媒體、短視頻等大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創(chuàng)設高職院校示范網(wǎng)絡課程和精品資源共享課程,推出更多的法律教育“金課堂”。
豐富高職院校法治育人內(nèi)容,完善高職院校法治育人機制,需要構建堅強的法律武裝體系作為必要依托,打造“價值引領—情懷培育—價值引導”一體的法律武裝體系,為高職院校法治育人提供組織保障。
第一,在思想引領上,注重傳統(tǒng)法治文化、馬克思主義法治理論的課程滲透和活動滲透,自覺融入“三全育人”,把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全面依法治國、法治素質培育的重要論述落實到教學任務中,以學生全面發(fā)展為育人初心,開展專業(yè)化、特色化的法治教育培訓;第二,在情懷培育上,把法治信仰貫穿到大學生法治教育的全過程,深入挖掘本土特色文化、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國革命紅色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中的法治教育資源,培育“四化”育人的法治教育模式,用好用活身邊的法治教育場館,提高學生的法治感受,厚植法治情懷和信仰;第三,在價值引導上,變革法治教育的講授為法治價值觀的培養(yǎng),推廣大學生法治年度人物、法律授課教師先進典型,以價值觀引領引導大學生法治精神培育的全過程。
大學生法治教育僅依靠學科教育是不夠的,還需要不斷進行課堂延伸,將法治精神的培育融入學生的日常,打造“專題教育—法治實踐—主題升華”日常教育體系。
第一,專題教育豐富學生學習內(nèi)容。在短視頻“熱”的當代,新媒體大大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要正確利用網(wǎng)絡育人的資源優(yōu)勢,因勢利導,拓展教育資源的寬度和廣度,引導和扶持學生創(chuàng)作網(wǎng)絡法治文化產(chǎn)品,充分利用網(wǎng)絡渠道講好中國的法治故事,弘揚法治理念;各高職院校要注重營造法治氛圍,通過宣傳欄、條幅、LED屏幕等,潛移默化地培育大學生的法治意識,樹立法治信仰;邀請法治模范、守法好公民等進課堂,分享守法好故事。第二,法治實踐感受法律力量。要發(fā)揮校社聯(lián)合育人功能,與法院、法律事務所等部門建立合作關系,構建“法治育人實踐綜合指導小組”,為大學生提供較多的法律實踐崗或者志愿服務崗,提高學生法治實踐能力。高職院校要積極推動法治實踐的日?;ㄟ^組織學生學習學校相關法律規(guī)范、簽訂協(xié)議書、法律演講與辯論等,讓法律意識走進學生的日常生活。第三,主題升華培育法律素養(yǎng)。應通過開展案例分析等相關知識競賽、法治評論論壇等,進一步升華大學生法治認識,爭做守法和護法的新時代青年,要敢于同違法行為做斗爭,同時引導身邊的同學向法治榜樣學習,敢為人先、敢于人先。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德才兼?zhèn)涞姆ㄖ稳瞬抨犖榻ㄔO,強調要通過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建設革命化、職業(yè)化、正規(guī)化和專業(yè)化的法治隊伍,培養(yǎng)“學生—教師—專家”三個層次的法治培育隊伍,為順利開展法治素養(yǎng)養(yǎng)成奠基。
第一,完善法治學生干部隊伍建設。培養(yǎng)專門的學生干部隊伍,讓學生深入宿舍、班級,參與各項學生活動,用他們擅長和貼近學生的方式傳遞法治案例,分享法治感受,營造法治氛圍,共同成長和進步,讓學生干部隊伍在法治宣傳教育中起到引領示范和輻射帶動作用。第二,打造法治教師隊伍建設。教師是高職院校開展法治教育的主體,注重教師法律知識學習,豐富教師法治崗位實踐,提高教師法治教育的能力,切實培養(yǎng)高質量的法治建設隊伍,積極推動法治教師隊伍建設規(guī)范化。第三,形成專家法治隊伍建設。積極拓展和補充高職院校合作育人方式與途徑,選聘素質高、學識高的高職院校優(yōu)秀法學學者擔任學校法律顧問、指導專家,不定期到校開展法治教育講座;加強與法律事務所的溝通與聯(lián)系,聘請法院、檢察院、公安、仲裁、專業(yè)律師擔任社團指導教師、普法指導,開展法律實踐活動。
高職院校應該積極構建和完善法治育人的評價機制和評估體系,確保法治教育成果明顯、成效突出。
第一,把依法治校、依法辦學、法治育人等工作質量作為考核學校領導班子的重要指標。第二,在學生評價方面,深化法治育人評價體系。通過構建分層評價機制,開展過程性評價,實施“教師評價+第二課堂評價+自我評價”多元評價模式,大力引導學生在課堂中吸收法治知識,在社會中踐行法治精神。
大學生法治素養(yǎng)培育工作的順利開展,離不開一套保障體系,建設自上而下一系列實施保障體系,為大學生法治培育工作保駕護航。
第一,加強高職院校法治教育的頂層設計。加強大學生法治教育的科學謀劃與設計,離不開學校黨委、行政的整體規(guī)劃和全面指導。高職院校黨委要成立工作小組,親歷親為,切實全面抓好學生法治素養(yǎng)培育的具體工作,力戒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確保將大學生法治培育工作落小落實,統(tǒng)籌培育工作的各領域、各環(huán)節(jié),合理分配教育資源,讓每一個大學生在法治教育中有收獲,進一步提升法治知識和法治理念,提高守法自覺和護法擔當。高職院校要將大學生法治素養(yǎng)培育作為“三全育人”格局下的重要一環(huán),落實法治教育的全員、全方位、全過程育人。第二,構建大學生素養(yǎng)培育的協(xié)同聯(lián)合育人機制。大學生法治素養(yǎng)的培育離不開“高職院?!鐣彝ァ钡膮f(xié)同與合力,他們各司其職、協(xié)同配合,共同培育新時代青年。高職院校要發(fā)揮法治育人的主體功能,通過學科教育、法律武裝、日?;顒?、人才隊伍等,將大學生法治素養(yǎng)培育落實到位,充分發(fā)揮《思想道德與法治》的課程育人、法治校園建設的環(huán)境育人功能;在政府的支持下,積極探索大學生法治教育聯(lián)合培育中心,整合社會上的法治教育資源,開展相應的法治教育工作,為高職院校、各聯(lián)合育人單位等提供充足的專項經(jīng)費支持;社會要形成良好的法治教育環(huán)境,通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大力宣講,形成人人自覺遵守法律的良好氛圍;法治培育離不開家庭成員的正確示范,在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家長要給予學生正確的價值觀、法治觀引導,監(jiān)督和督促學生法治意識的養(yǎng)成、法治行為的實踐。
青年是社會主義建設的生力軍,是社會主義事業(yè)的接班人,青年的價值取向決定了未來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14]新時代,全面提升大學生法治素養(yǎng),既是全面依法治國的時代需要,更是培養(yǎng)優(yōu)秀社會公民的現(xiàn)實需要,高職院校應積極構建完備的法治教育模式,切實增強大學生法治教育,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添磚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