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新 劉鳳霞 廖桃玲
(1.江西省萍鄉(xiāng)市第二中學 江西萍鄉(xiāng) 337000;2.武漢工程大學郵電與信息工程學院湖北武漢 430079)
美國社會學家Park 于1928發(fā)表的《人類遷移與邊緣人》一文中指出,在人類的遷移過程中,當一種文化環(huán)境中的人,遷往另一種社會文化制度中,又沒能夠很好融入其中,就會處在兩種社會文化的邊緣,這一類遷移中的人被稱為“邊緣人”[1]。美國的社會學家Dickie-Clark 認為,關于“邊緣人”應排除心理學現象加以研究,其是一種“邊緣情境”導致發(fā)生的純粹的社會學現象,是一種在社會情境下身份、地位、財富、權力的不平等態(tài)勢,將處于中層或下層的群體排除到邊緣位置的邊緣情境[2]。亓玉慧等人認為,課堂“邊緣人”是由于各種身、心及教學情境因素,拒絕參與課堂的學生[3]。
體育課作為非學科類、非智力因素課程,上課的教學場域、教學手段、教學方法、教學模式與其他學科類課程有著巨大的差別。在體育課中,“非邊緣人”是指圍繞體育課教學活動的學生,“邊緣人”則是選擇游離、排斥,甚至遠離體育教學活動的個體或群體。筆者認為,體育課堂的“邊緣人”是指身處體育課堂之中,因內部主觀原因(心理、性格、身體狀況等)或者外部結構性因素(教師、同伴或氣候等)導致的遠離或脫離教師教學活動中心,或不能享受良好的課堂成果,在體育課堂中處于一種邊緣地位的個體或群體。
體育課堂“邊緣人”是生理、心理、管理、文化、社會多方面機制促成的。人們依然可以從教育心理學、教育社會學兩條“脈絡”出發(fā),尋找體育課堂教學“邊緣人”形成機制的本真:一是外部結構化邊緣情境機制,二是內部邊緣心理機制。
2.1.1 社會文化邊緣化機制
(1)重文輕體的文化機制
中國社會從古至今都是一個“重文輕體”的社會。當一個朝代的政權穩(wěn)定時,統(tǒng)治階級內部為了自身政權的統(tǒng)治,就會出現“去武行文,廢力尚德”的爭論[4]。從西漢董仲舒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開端,先秦所倡導的“禮樂射御書數”中“書”的重要性已經是超過了“樂射御數”。北宋詩人汪洙“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詩中,道出了宋代對于“文”的推崇。宋朝對行武人臉上刺字等侮辱性政策,而又對讀書的極力推崇的做法,使得重文輕體在宋朝得到了進一步發(fā)展[5]。明代統(tǒng)治階級用八股文取仕,讓天下人的精神消磨在無用的文字之中。清代沿襲明朝策略,使民氣消沉,決絕爭奪天下的決心,清朝末期,整個國家更是萎靡不振。國力荼弱,武風不振,民族之體質,日趨輕細,此甚可憂之現象也[6]。偉大領袖毛澤東同志在《體育之研究》開篇就指出國力弱的原因在于體質弱。從古至今,中庸忍讓、內斂、不張揚、好靜不好動,薄肢體而重精神形成了人民的民族性格,重文輕體成為人們骨子里的一種文化[7]。
(2)社會話語體系機制
通過“你的XX是體育老師教的”“體育老師又生病了”等網絡用語來看整個社會的話語體系。體育課、體育教師一直被污名化,長期處在社會話語的弱勢層面。從這些矮化、窄化、異化、污名化的語境中可以看出,整個社會對體育和體育教師都有一個共識,就是相對于其他的學科課程(語、數、英、史、地、生、理、化、地),體育教師水平差、體育課水平低,這使學生家長對體育的重視度遠遠達不到其他學科水平,也會潛移默化地使學生對體育課缺少積極的態(tài)度,導致學生游離于體育課堂上。
(3)學校體育課管理機制
在一般中學,學校體育課課時通常會與其他科目課時相博弈,在中學體育學段,體育課課時安排通常由中考指揮棒和高考指揮棒及教育政策決定。
在初中階段,由于體育中考對中考成績的要求越來越高,以往一直處于邊緣地帶的體育課,逐漸也成為主干課程。但體育課由于中考指揮棒的指引,初中階段的體育課程就淪為中考而設立的體能課、訓練課。上課的內容也只有考試的幾項內容,應試成為初中學段體育課的全部,甚至運動會也成了體能成績測試會。初中學段過度多的體能課、訓練課磨滅了學生對體育課的熱情。
高中學段,體育課程由于不涉及高考,其邊緣地位仍然存在。高中體育課除了教師的公開課,其余時間仍然是準備活動結束就解散活動的課程。以國家體質監(jiān)測800m/1000m測試成績來看,高中學段學生的長跑水平,并沒有與初中學段的水平顯示出明顯的差異,甚至更差。高中體育課給了學生更多的活動空間,但是更多的空間卻是更少的運動量和更方便遠離體育課堂。
(4)家庭—學校資本機制
青少年身體活動差異,主要源自家庭階層,學校體育資源的培養(yǎng)作用相對較弱。家庭階層越高,父母對子女身體活動的陪伴、支持和引導作用越強[8]。家庭的經濟水平、家庭的階層會直接影響學生的身體活動。
在體育教學場域中,體育課材、場地因素、氣候因素、環(huán)境噪音等都構成了教學場域的情境端。在課程資源、器材資源、場地資源相對豐富的學校,體育課堂能建構出更加豐富的形式,能給教師和學生更多的課堂設計和課堂選擇。例如,南方在3~6 月份進入梅雨季節(jié),除了為數不多的擁有室內運動場館的學校能夠開展體育課外,大多數學校的學生只能在教室上自習。以江西省萍鄉(xiāng)市2021年3月至6月統(tǒng)計為例,下雨的天數為85 天,對于基礎設施薄弱的學校來說,這樣的天氣上節(jié)體育課都是奢望。
2.1.2 體育課堂結構邊緣化機制
(1)體育課堂等級結構失序
在課堂教學地理位置中,處于“中心”還是“邊緣”,取決于上課情境中的各種形式。體育課堂的建構過程,是在教師的引導下,主動或被動地形成多種模式的互動交流:合作—競爭、模仿—示范、沖突—妥協、分工—協作、分工—協作、分離—接觸,這些行為構成多元化的課堂互動行為。在“邊緣情境”學者眼中,只要存在著分層或等級結構,就必然會產生邊緣化的情境。在課堂這樣相對簡單的情境過程中,仍然會產生心理上和空間上的“中心—邊緣”,而是否處于邊緣化地位的個體或者群體,只能以當下所處的課堂教學情境進行判斷[9]。
(2)體育課堂教學語言標簽化
體育課堂作為社會的一個縮影是由“教師—學生—教學場域”相互建構起來的。在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體育課堂中,體育教師掌握課堂的權力與課堂的話語主導。作為課堂互構的權力主導和語境主導的體育教師側,在體育課堂教學互動過程中,學生產生的越軌行為時,教師則會給學生“貼上標簽”。在教學互動過程中,評價、運動負荷、沖突、技能學習、合作練習等方式都會成為“貼標簽”的信息來源。主動或被動選擇“邊緣”的學生會游離于課堂的任意時刻。在體育課堂中,教師具象地對學生行為的經驗感知、教師對學生行為的規(guī)范性標定、學生對自我邊緣人形象的再確認,通過這3個階段,教師不自覺地將“邊緣人”的標簽貼在學生身上。
(3)體育課堂混亂認知機制失范
體育教師因自身的原因造成體育課堂混亂,把體育課上得枯燥無味;體育課的內容重復,無生趣;放羊式教學。學生在體育課感受不到一點運動帶來的競爭感、速度感、力量感。把體育課變?yōu)闊o味無趣、不出汗的體育課,產生大量低質、低效、低趣、低運動量的體育課程,使得學生對體育課無感覺、無所期盼,導致學生上課認知失范,從內心遠離、游離、逃離體育課堂。這集中體現在體育教師教學的“能而不為”與“不能而為”兩方面?!澳芏粸椤斌w現在體育教師職業(yè)倦怠上,有能力上好課,卻由于某些原因造成課堂的混亂[10]?!安荒芏鵀椤斌w現在體育教師教學能力不足上,在面向新時代的核心素養(yǎng)下的體育課程,沒有做好充分的準備。教師的教學能力不足,也是導致課堂“邊緣人”出現的直接原因。
2.2.1 沖突型邊緣心理機制
從學生的個體分析,失趣、缺乏關注、運動負荷過載或無負荷、負面的同伴效應,這4種情況是導致學生逐漸成為“邊緣人”的主要原因。
(1)失趣
對體育課失去興趣,在體育課堂上,由于某一部分學生在體育課的學習過程中,運動參與的程度不高或者不參與運動,無法掌握體育教師傳授的運動技能,對上課的教學內容不感興趣,而導致遠離體育教師和教學活動中心,久而久之,成為體育課堂中的“邊緣人”。
(2)缺乏關注
在體育教學中,尤其是在較大的場地里開展教學,在大班額的教學中,由于教師對每一個學生的關注度不可能都是一樣的,在開展教學活動中,不能及時對學生的運動姿態(tài)、運動成績,做出正向或負向的反饋,會導致部分學生被動成為體育課上的“邊緣人”。
(3)運動負荷過載或無運動負荷
運動負荷過載是體育課運動量超過學生的生理負荷,在課中及課后不能及時恢復,過度身體負荷會造成運動損傷,使學生不能跟上體育課程,造成學生自我的邊緣化。無運動負荷、不出汗的體育課,自由散漫,導致低效的課堂。
2.2.2 選擇型邊緣心理機制
(1)特定氣質類型
每個人都有獨一無二的氣質特征。四型人格理論,把人的氣質分為多血質、粘液質、膽汁質、抑郁質。多血質活潑外向、粘液質持久均衡、膽汁質沖動暴躁、抑郁質靦腆內向。體育課堂上,活潑、沖動的學生更喜歡同場對抗型的運動;持久、均衡的學生對于耐力型、難美型運動更加青睞;靦腆、內向的學生更適合技能準確型的項目。中學在以行政班級作為上課班級的情況下,在同一課堂之中,教師的教學內容不可能滿足于所有班級的學生。在沒有經過篩選的行政班級中,每一位學生的氣質類型與對項目的喜好不能達到一致。這必然會因為個人對課程內容的喜好,產生主動或者被動的邊緣化。
(2)人群類型
體育運動鍛煉是公認的能消除抑郁、緩解心理壓力的有效途徑。筆者從對中學5位心理教師訪談的情況中獲知,在中學,在來過心理咨詢室的學生中,女生占比達90%,而且大多呈現出兩個相同的特質,即畏光、不愛運動。在體育課堂中,以各種理由請假,申請見習的也是女生居多,這部分學生也和體育課堂“邊緣人”相重合。從調查中可以發(fā)現,體育課堂“邊緣人”個人或群體中,女生比例要遠遠高于男生。在體育課堂上,身體患有臟器疾病、肢體殘疾、智力殘疾、有自閉癥的學生是較為多見的“邊緣人”群體。這類學生在體育課中,被遠離課堂中心,上課時,被教師安排在休息觀察的區(qū)域,抑或從來都沒有出現在體育課堂之上,一直在教室里,從來都沒有到操場上,感受過運動的氛圍。
(3)負面的同伴效應
在體育課堂中,往往是個體在出現邊緣化現象的時候,會影響到與之相近的同伴,共同形成“邊緣人”現象。例如,女生中一人主動遠離課堂,會邀請一個或多個同伴一起陪伴。而這部分學生,有時并不一定是身體不適而請假,更多的是為了獲得其他同學享受不到的課堂權益而做出的行為。部分女生群體為了逃避上課或者進行大運動量的身體鍛煉,會以例假、身體不舒服等理由請假。男生更多的是厭惡體育課內容,為自己爭取更多的打球時間。
體育課堂教學“邊緣人”形成的機制,既有內部的,也有外部的。在外部結構化邊緣機制中,導致體育課堂教學“邊緣人”的社會情境、家庭情境、學校情境、課堂情境中,學生所處的環(huán)境、地位與角色、能力與個人權力是與“邊緣人”形成正相關的。在內部心理邊緣化中,體育課堂教學中“邊緣人”的心理因素凸顯出來,是在體育課中,學生對課堂失去興趣、缺乏關注、運動損傷(包括心理),以及教師對學生貼標簽的行為、課堂不作為或者亂作為行為產生的“邊緣心理”效應。體育課堂教學“邊緣人”在“邊緣情境”下能夠產生“邊緣人”的效應,“邊緣心理”也能產生“邊緣人”的效應。但是更多的時候是“邊緣情境”中也有“邊緣心理”,“邊緣心理”也在同時建構“邊緣情境”,它們是相互塑造、互構互生、互相存在的。對于體育課堂“邊緣人”的轉化路徑,應回歸到課堂教學之外的“社會—家庭—學校”和課堂教學“教師—學生—教學場域”兩條路徑上。
3.1.1 摒棄“重文輕體”的傳統(tǒng),重拾體育育人的價值
“重文輕體”的傳統(tǒng)一直存在于社會生活中。政府應加大對體育的投資,增強體育的輿論引導,提倡全民體育運動,改變“重文輕體”的傳統(tǒng)。
3.1.2 打破對體育存在偏見的共識,塑造全社會對體育和諧兼容的話語語境
面對社會對“體育課”“體育教師”存在偏見的共識,首先要提升體育教師群體的專業(yè)素養(yǎng),樹立良好的群體形象,同時在政策法規(guī)的引導下,加強輿論的宣傳,在遇到“體育教師經常生病”“你的XX 課是體育老師教的”等話語時,體育教師要堅決抵制。體育教師應在社交媒體、網絡視頻、短視頻等宣傳陣地宣傳自身的專業(yè)水準。通過整個群體的努力,打破對體育存在的偏見,塑造全社會對體育和諧兼容的話語語境。
3.1.3 加大對學校體育的投資,抹平各社會階層間資本對體育的鴻溝
很顯然的是,資本雄厚的家庭和學校能夠給學生提供更多的體育資源。本著教育公平的原則,政府應加大對學校體育基礎設施的投資,消弭校與校之間的基礎設施和師資鴻溝,使每個學生都能享受到良好的體育資源。
3.1.4 學校落實國家出臺各項政策,保證體育課開展
升學依然是普通中小學的目的,體育課因行政行為或教師個人行為被侵占的情況仍然是常態(tài)。教育主管部門曬課表、抽查體質健康等情況很多,學校依然會有兩張課表,將特定班級作為檢查對象。只有中小學校切實落實國家義務教育階段每周3 節(jié)體育課、高中兩節(jié)體育課、保證30min 大課間的政策,才能切實將學生的運動面貌得以徹底改變,將所有的學生容納到體育運動的軌道上。
3.1.5 改革課堂模式,將翻轉課堂模式、運動競賽模式、走班模式等引入課堂
新時代體育課,依然沿用準備部分—基礎部分—結束部分三段式的體育課程模式。在課堂教學中,雖有著其優(yōu)勢,但這卻是相對于單一的一節(jié)課而言。整個體育課是連續(xù)的、完整的、跨越學年學段的。在體育課的安排上應該以體育項目為主導、體能訓練為主體,從學段—學年—學期為時間跨度,利用學校的器材、場地為空間跨度,將體育課的翻轉課堂模式、運動競賽模式、走班模式等融入體育課的課程中。設計能兼容所有學生的體育課程,而不僅僅只是把體育課作為某個教師的教學任務。
3.2.1 利用數字化教學形態(tài),建立學生大數據體育健康檔案
在體育課中,跑步、跳遠、跳繩等項目的成績,是按照時間、距離、數量等來計算的,學生的心率、脈搏、肺活量都能用儀器測量和記錄。數字化形態(tài)是體育的天然形態(tài)。體育教師應掌握先進的體育數據儀器,記錄學生各方面的運動數據,建立學生的大數據體育健康檔案。在大數據分析下,分析學生的體能特征、運動喜好、運動強度、恢復水平。通過科學的方法,使每個學生都能有一套適合個人的運動處方。
3.2.2 通過心理層面介入,消除特定學生群體的心理壓力
對于部分殘疾、自閉癥等學生,或者由于各種不適,產生逃避體育課心理的學生,應與學校心理教師一同積極介入學生心理,找出產生“邊緣化”的心理因素。體育教師也要提高自身的敏感度,能夠在語言上以及課堂安排上,更加周全地照顧這部分的學生。
3.2.3 科技賦能課堂,實時監(jiān)測學生課堂的運動過程
在2020 年重慶市級體育公開課上,學生帶上了擁有運動檢測系統(tǒng)的手表,它能夠實時檢測學生上課的心率、運動量。通過控制臺,教師能夠一目了然地看到每個學生的運動情況。這種做法也應該推廣到體育課中,讓體育教師能夠憑可視化數據,觀察學生的運動情況,避免學生“邊緣化”。
3.2.4 調整教師思維方式,拋棄貼標簽等落后思維
在專業(yè)化的成長過程中,教師應學習更多的知識,拋棄落后的思維,拒絕貼標簽的情況出現。將每個學生平行而視,從學生的能力出發(fā),制訂每個學生適合的運動量和運動項目,積極做到有教無類。
3.2.5 提升教師教學能力,從課堂結構上解決邊緣化效應
從組織邊緣化的理論中可以看出,結構上的“邊緣化”效應是客觀存在的情況。教師只有不斷提升自己的教學水平與教學能力,將每個學生融入體育課堂,讓每個學生享受到運動的樂趣,才能避免體育課堂“邊緣人”出現。
體育課堂的“邊緣人”是指身處體育課堂之中,因內部主觀原因或外部結構性因素,導致的遠離或脫離教師教學活動中心,不能享受良好的課堂成果,在體育課堂中處于一種邊緣的地位的個體或群體。體育課堂“邊緣人”,主要是由生理、心理、管理、文化、社會的多方面機制促成的。形成機制主要有外部結構化邊緣情境機制及內部邊緣心理機制兩個方面。外部結構化邊緣化機制可分為社會文化邊緣化機制和體育課堂結構邊緣化機制,內部邊緣心理機制可分為沖突型邊緣心理機制和選擇型邊緣心理機制。體育課堂教學“邊緣人”外部結構化邊緣機制轉化路徑一般為“社會—家庭—學?!保瑑炔窟吘壭睦頇C制轉化路徑主要是“教師—學生—教學場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