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曉靜
1.體會眾人大笑時的不同情態(tài),掌握場面描寫的方法;
2.通過圈畫、品味劉姥姥的語言,把握人物性格特點;
3.感受賈府“禮出大家”的行事風格。
品味分析法,支架式教學法。
圈點勾畫法,合作探究法,誦讀品悟法。
一、默讀“閱讀提示”,明確閱讀任務
師:同學們,今天我們來學習古代小說的巔峰之作《紅樓夢》的經典選段——《劉姥姥進大觀園》。這是一篇自讀課文,課前同學們自己讀過課文了嗎?
生(齊):讀過。
師:大家不僅要讀課文,還要讀課文后面的“閱讀提示”和課文旁邊的批注。下面請同學們默讀“閱讀提示”,看看“閱讀提示”讓我們在閱讀時要完成哪些任務。
(生一邊默讀,一邊動筆圈畫。)
生:閱讀時,畫出描寫其語言、動作的語句,把握其性格特點。
師:把握誰的性格特點?
生:劉姥姥。
師:好,閱讀這篇課文,我們要把握劉姥姥的性格特點。
(師板書:性格。)
師:還有其他閱讀任務嗎?
生:閱讀時要注意體會眾人大笑時的不同情態(tài)。
師:哦,還要注意體會“眾人之笑”。
(師板書:笑。)
二、瀏覽“旁批”,鎖定“眾人之笑”
師:下面請同學們快速瀏覽課文旁邊的六個批注,看看哪個批注是指向“眾人之笑”的。
(生快速瀏覽。)
生:第7 段旁邊的批注指向“眾人之笑”——“此處寫眾人的笑,繪聲繪色,各具情態(tài),體會其中的妙處”。
師:你能為大家讀一讀“眾人之笑”的具體文字嗎?
(生讀。)
師:同學們,曹雪芹可是場面描寫的高手,你們能從這場“眾人之笑”中發(fā)現(xiàn)他的寫作技巧嗎?
(生沉默。)
師:咱們看看作者先寫了誰的笑?然后再寫誰的笑?最后寫了誰的笑?
生:作者先寫了眾人的笑,然后再分別寫湘云、黛玉、寶玉等人的笑,最后寫的應該是丫鬟們的笑,所以他是按照由總到分的順序來寫眾人之笑的。
師:先整體寫,再具體寫,這是一種點面結合的寫法。
生:我覺得這里還有由主到次的順序——先寫主子,再寫丫鬟,也就是先寫主要人物,再寫次要人物。
師:你們真是善于思考的孩子!除此之外,這里還有什么高妙的寫作“絕招”呢?請大家看屏幕,在括號中填入相應的詞語。
屏顯:
湘云噴著笑;
黛玉()著笑;
寶玉()著笑;
賈母()著笑;
王夫人()著笑;
……
丫鬟們躲著笑,蹲著笑,忍著笑。
師:來,這列同學一人一句,依次填讀。
生:黛玉伏著笑。
生:寶玉滾著笑。
生:賈母摟著笑。
生:王夫人……我不知道。
師:沒關系!咱們把描寫王夫人的句子讀一讀。
生:“王夫人笑的用手指著鳳姐兒,卻說不出話來?!?/p>
師:所以,我們可以填入括號的詞是——
生:指,王夫人指著笑。
師:好!大家再看丫鬟們怎么笑?
生(齊):躲著笑,蹲著笑,忍著笑。
師:同學們發(fā)現(xiàn)曹雪芹的寫作絕招了嗎?
生(七嘴八舌):使用動詞,寫人的動作……
師:也就是說,作者是通過描寫人物的動作來展現(xiàn)不同人物的情態(tài)的。
(師板書:動作。)
師:那么,曹雪芹為什么要花這么大力氣來描寫“眾人之笑”呢?
(生沉默。)
師:我們來看看在這場“笑劇”中,眾人所承擔的角色是什么?
生:眾人是演員,是主角。
師:那劉姥姥呢?
生:劉姥姥是觀眾,賈府上下都表演給劉姥姥看,因為劉姥姥是客人。
師:誰有不同意見?
生:眾人是觀眾,劉姥姥才是主角,因為眾人是在劉姥姥說了“老劉,老劉,食量大如牛:吃個老母豬,不抬頭”這句話之后才哈哈大笑起來的。
生:我認為這里用了側面襯托的寫法,寫眾人的笑是為了側面襯托劉姥姥表演得很賣力,很成功。
師:有道理!劉姥姥為何能笑翻全場?讓我們走近劉姥姥其人。
三、借助“臺詞”,走近劉姥姥其人
師:劉姥姥的這句“臺詞”為什么好笑?大家先讀一讀。
屏顯:
老劉,老劉,食量大如牛:吃個老母豬,不抬頭!
(生齊讀。)
師:這句話為什么好笑?你來說。
生:我看不出來。
師:那你和老師一起再讀一遍。
(師重讀“劉”“?!薄邦^”三個字。)
生:我覺得有點像農民勞動時的號子,比較順口。
生:劉姥姥采用了順口溜的形式。
師:賈府里的太太小姐們會作這樣的順口溜嗎?
生:不會。牛和豬都是賈府里的太太小姐們平時很難見到的,聽起來很俗,但又很新鮮。根據“閱讀提示”開頭“社會底層的一個農家老婦,來到京城貴族之家”這句話,可知劉姥姥的身份,所以劉姥姥的語言帶著農家老婦特有的樸素與直率。
師:太棒了!大家還有其他發(fā)現(xiàn)嗎?
(生沉默。)
師:請同學們再讀這句話。
(生齊讀。)
師:“食量大如?!?,誰的食量大如牛?
生(齊):劉姥姥的。
師:和牛在一起比較,但劉姥姥是——
生(齊):人。
生:劉姥姥用了比喻的手法,把自己比成牛。劉姥姥在貶低自己,有自嘲的意味。
師:你能讀出感嘆號的意味嗎?
(生讀。)
師:劉姥姥吃得下老母豬嗎?
生:吃不下。哦,作者還用了夸張手法。
師:這里可以看出劉姥姥具有什么樣的性格特點?
生:我覺得劉姥姥挺幽默風趣的。
生:能在一句話中運用這么多技巧,可以看出她很機智。
師:難怪劉姥姥的這句“臺詞”能笑翻全場,堪稱經典。下面就請大家以剛才的分析為范例,細讀課文,用筆畫出劉姥姥的其他“臺詞”;畫好后,每個學習小組選擇一句感觸最深的“臺詞”加以討論評析,并選派一個代表發(fā)言。
(生細讀圈畫,小組討論,師巡視。)
師:好,討論完畢,哪個小組先發(fā)言?
生:我們組先來。我們感觸最深的“臺詞”是劉姥姥的“嘆”——“一兩銀子也沒聽見個響聲兒就沒了”!這句話體現(xiàn)了劉姥姥惋惜的心理。
師:你能讀出感嘆號里的情感嗎?
(生讀。)
師:這是她的表演還是真情流露?從哪里可以讀出來?
生:我認為更多的是真情流露,從感嘆號和“也”字中可以讀出來。
(師讀全句,重讀兩個“沒”字。)
師:從這里你能發(fā)現(xiàn)劉姥姥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生:兩個“沒”字體現(xiàn)了劉姥姥的內心特別不舍,說明她生活貧窮,注重節(jié)儉;她能直接把內心的想法說出來,也說明她是個樸實直率的人。
生:我們組也選擇了這句話。我們認為這句話還反映出賈府的奢侈浪費已成習慣,平時賈母她們吃東西如果掉在地上,肯定都是扔了,浪費了。
師:這個發(fā)現(xiàn)很珍貴!其他小組呢?
生:我們組選的“臺詞”是“這里的雞兒也俊,下的這蛋也小巧,怪俊的。我且得一個兒”!說明劉姥姥是一個沒見過世面的人,竟然把鴿子蛋當成了雞蛋。
師:你是說一個七十幾歲的老人連鴿子蛋都不認識嗎?有沒有不同意見?
生:我認為劉姥姥是故意這樣說的。她說“這里的雞兒也俊,下的這蛋也小巧”,“這里”就是指賈府,劉姥姥這是在故意恭維賈府。
師:咱們看“俊”這個字,通常用來形容什么?
生:人。
師:那劉姥姥到底是想夸人還是夸雞和蛋?
生:其實劉姥姥就是要夸賈府的人,她還用了兩個“也”字——雞也俊,蛋也俊,她想表達的是賈府的人本來就俊。
師:所以劉姥姥這句話為何引人發(fā)笑?
生:這句話用了一語雙關的手法,故意把鴿子蛋說成雞蛋,可以看出劉姥姥很聰明,讓人贊嘆。
師:你也很聰明!下面還有哪個小組繼續(xù)分享?
生:我們組感觸最深的是文章開頭,劉姥姥稱贊老太太正房里的家具時,并沒有用什么花言巧語,只是連用了幾個“大”,還跟自己住的房子進行比較,體現(xiàn)了一個農家老婦的率真質樸。
師:嗯,還有補充嗎?
生:我覺得這里面還有劉姥姥對富貴人家的羨慕。
生:她說話還很得體。
師:對,這就是劉姥姥的智慧!其他組接著來。
生:我們組選的句子是“去了金的,又是銀的,到底不及俺們那個伏手”。從劉姥姥的話可以看出她性格直率,有什么說什么。
師:“去了金的,又是銀的”,意思是非金即銀,可見賈府的什么特征?這句話帶有什么感情?
生:說明賈府很富有,這句話帶有贊美、恭維的感情。
師:大家把后一句連起來讀一讀,看看還能讀出什么?
(生反復讀并思考。)
生:即使是金的、銀的筷子,也比不上自家材質差的筷子好用,在劉姥姥眼里,筷子只要能吃飯就行了。
師:所以前兩句話劉姥姥是在恭維賈府,而后一句話也沒有貶低自己,可見劉姥姥還具有什么性格特點?
生:不卑躬屈膝。
生:不唯唯諾諾。
生:沒有媚態(tài)。
生:不卑不亢。
師:真好!咱們繼續(xù)。
生:我們組選擇的句子是第5 段的“姑娘放心”和第11段的“姑娘說那里的話?咱們哄著老太太開個心兒,有什么惱的!你先囑咐我,我就明白了,不過大家取笑兒。我要惱,也就不說了”。這兩處相互照應。其實劉姥姥心里什么都知道——她知道大家拿她取笑,也知道積極配合能得到賈府更多的幫助。
師:她心里很通透。
生:對,就是很通透,也很聰明,有些出于無奈的圓滑與世故。
師:咱們這組同學分析得很透徹,讓老師感受到了劉姥姥這個社會底層農家老婦的生活智慧與辛酸。
四、挖掘難點,解碼“禮出大家”
師:我發(fā)現(xiàn)有一個小組還沒有發(fā)言。你們組誰來試試?
生:我們組選了這句話——“別的罷了,我只愛你們家這行事!怪道說,‘禮出大家’”。
師:你們讀出了什么?
生:我們讀出賈府是講究“禮”的。比如早飯放好后,賈母對劉姥姥說了聲“請”,可以看出賈府非常講禮貌。
師:嗯,大家看看賈府還有哪些“禮”?
(生翻閱課文并思考。)
生:我看到賈府里連早飯都要用“攝絲戧金五彩大盒子”來裝。
生:她們用的筷子都是上好的材質,有四楞象牙鑲金的,還有烏木鑲銀的。吃早飯的時候,鳳姐兒用西洋布手巾裹著筷子,特別講究。
師:西洋布手巾,看來賈府已經用上進口產品了,確實講究!還有什么發(fā)現(xiàn)?
生:我發(fā)現(xiàn)她們吃個早飯要分三桌。
師:三桌嗎?有沒有不同意見?
生:四桌,最后一段,鳳姐她們又放了一桌。
師:大家算算一共多少人在一起吃早飯。
(生翻閱課文并計算。)
生:一共14人。
師:平時我們這么多人在一起吃飯,一般坐幾桌?
生:一桌。
師:為什么賈府的人不坐一桌?
生:說明賈府有很多繁文縟節(jié),等級很森嚴。
師:有道理!原來大觀園里處處都講究“禮”,你贊同嗎?
生:我覺得賈府也有不講究“禮”的地方,比如鳳姐兒和鴛鴦戲弄劉姥姥就是不講究“禮”的表現(xiàn)。因為劉姥姥既是老人,又是客人,她們竟然還取笑她。
師:她們知道自己的行為不符合“禮”嗎?
生:不知道。
生:不對,她們知道,因為課文最后一段寫她們向劉姥姥道歉了。
師:既然她們知道取笑劉姥姥是不禮貌的,為什么還要去做呢?
(生沉默。)
師:想一想她們這樣做的目的是什么?
生:讓賈母高興。
師:所以取笑劉姥姥看似無“禮”,實際上是為了賈府里更大的“禮”,那就是——
生:取悅賈母,孝敬賈母。
師:真好!我們再來讀一讀劉姥姥的這句感嘆。
(生齊讀。)
師:劉姥姥愛的是什么呢?
生:劉姥姥愛的是賈母享有的尊榮,“愛”這個字飽含羨慕之情。
師:是呀!同樣都是七十多歲的老人,自己每天還在為生計發(fā)愁,賈母卻終日被眾星捧月般地尊寵,這讓劉姥姥何等羨慕!劉姥姥的語言讓我們感受到了她最樸素真實的情感。請同學們再讀劉姥姥的前半句話,讀出“愛”字和感嘆號所蘊含的感情。
(生齊讀。)
五、總結課堂,彰顯題意
(教師板書“笑”,將“動作”“語言”“性格”三個詞語連接成三角形,“笑”字居于三角形當中。)
師:這就是曹雪芹,圍繞一個“笑”字,通過動作、語言展現(xiàn)人物性格,以劉姥姥之眼去折射大觀園的豪奢、森嚴、腐朽、沒落。請同學們課后閱讀《紅樓夢》中劉姥姥“一進大觀園”和“三進大觀園”的部分,進一步了解劉姥姥在全書中起到的作用。下課!
我是有些怵懼《劉姥姥進大觀園》這篇課文的。即便曾幾番閱讀《紅樓夢》,備課時又將劉姥姥三進賈府的章回反復精讀,我仍感到忐忑。一來自己并非“紅學”專家,二來縱使有浩如煙海的“紅學”研究成果,一節(jié)課的時間也不夠“搬運”的——而且一味“搬運”材料的課堂還算是真正的語文課堂嗎?讓我來教這篇課文,我該教什么?怎么教?上完這節(jié)公開課后,我形成了以下幾點認識。
一、在文本的土壤里尋找教學內容
王榮生教授提出:“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在決定“教什么”之前,教師需要了解學情,研讀文本。《劉姥姥進大觀園》被選入統(tǒng)編教材九年級上冊第六單元,入選這個單元的課文均出自我國明清小說中的經典名著。《紅樓夢》是高中階段的必讀名著,大多數九年級學生對這部名著只知概略,尚未開展全面深入的閱讀。編者將“劉姥姥二進大觀園”的選段作為自讀課文編入九年級教材,顯然是希望教師通過對單篇課文閱讀方法的引導示范,為高中階段《紅樓夢》的整本書閱讀起到啟蒙與激趣的作用。因此,教學內容應聚焦于“這一篇”而非“這一本”。
學生初讀課文之后,很容易把握故事情節(jié),對劉姥姥留下“好笑”的印象,但這種概念化的印象并不是劉姥姥性格的全部。如何讓劉姥姥的“好笑”更具個性?在“好笑”之外,能否讓學生讀出更豐富的感受?能否從“讀劉姥姥”走向“讀曹雪芹”?帶著這些思考,我將本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確定為:體會曹雪芹通過語言、動作展現(xiàn)人物性格的匠心;以“眾人之笑”引出語言、動作的品讀,牽一發(fā)而動全身。
二、在搭建的支架上走向文本深處
作為自讀課文,教材的助讀系統(tǒng)——“閱讀提示”與“旁批”是編者為幫助學生理解文本搭建的有效支架。我充分利用這一支架,讓學生默讀并圈點勾畫“閱讀提示”,明確了本節(jié)課的兩個閱讀任務:1.把握劉姥姥的性格特征,體會“眾人之笑”的情態(tài);2.通過瀏覽“旁批”,鎖定“眾人之笑”的場面描寫,由此引出主角劉姥姥,進而在品讀劉姥姥的“臺詞”中,解碼“禮出大家”這一難點,理解文意。
教材提供的支架僅適用于閱讀教學的起點。要引導學生從已知走向未知,“向青草更青處漫溯”,教師還應在學生的“不知”處搭建支架。劉姥姥的語言看上去好笑,學生知其然,卻不知其所以然。正如孫紹振先生所言:“每一位作家在寫文章的時候,都有自己獨到的語言密碼?!比绾我龑W生在抽絲剝繭中不斷解密?我設計了“劉姥姥的話為什么好笑”這一主問題。為了讓學生“拾級而上”,我采用搭建支架法,先帶領學生研讀引發(fā)“眾人之笑”的經典“臺詞”:“老劉,老劉,食量大如牛:吃個老母豬,不抬頭!”待學生掌握品讀方法后,我?guī)ьI他們進行遷移訓練,用學到的方法去品味劉姥姥的其他“臺詞”。在引導學生品味“眾人之笑”的場面描寫時,我設計的“填讀動詞”環(huán)節(jié)也是搭建支架的體現(xiàn)。
三、在激烈的思辨下實現(xiàn)思維進階
因為與賈府這樣的京城貴族之家沾親,處于社會底層的劉姥姥有幸深入大觀園,大開眼界。我們常說“貧窮限制了想象”,面對物質財富的巨大差別和精神世界的雅俗碰撞,生活在當代的中學生如何跨越時空,感受經典的魅力?受孫紹振先生“還原法”的啟發(fā),我將書中“吃早飯”的相關細節(jié)“還原”為具體的生活問題:這頓早飯共多少桌?有多少人?同時聯(lián)系當下生活,問學生如果家里有這么多人,吃早飯時一般坐幾桌?在這樣的思維訓練中,學生自然明白,賈府的“禮”常常是繁文縟節(jié)的表現(xiàn)。
教師善于在不合常理的矛盾處設置問題,可以引發(fā)學生激烈的思辨活動?!岸Y出大家”到底是“禮”還是“不禮”?這個問題形成了強烈的思維沖擊。“禮”如何理解?“不禮”又如何理解?為何明知“不禮”而為之?“大家”之“禮”到底是什么?學生開展思辨活動,勾連文本前后內容,反復咂摸涵泳、討論辨析,最終得出結論:課文中所有“禮”與“不禮”的行為都服從于賈府最大的“禮”——取悅賈母,孝敬賈母。其實,思辨的結果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每個學生都參與了這場高階思維的訓練與實踐,實現(xiàn)了邏輯思維的進階發(fā)展。
四、在慢滯的時光中靜候學生獲得
曹雪芹用語言建構出劉姥姥這一底層農婦形象,同時也建構起自己思想的大廈。教學時,教師只有將語言作為閱讀對象,引導學生反復品讀,才能讓他們充分感受到劉姥姥的個性,體味出作者的意旨。品讀之旅并非坦途,本節(jié)課在“場面描寫的技法”“‘眾人之笑’的寫作目的”等探究環(huán)節(jié),都不順暢。我認為課堂不順之處更需“駐足”,因為教給學生“點面結合、比喻夸張、一語雙關”等閱讀知識固然容易,但學生更需要的是掌握閱讀技能。我能做的就是讓課堂慢下來,用引導朗讀代替知識的直接授予,這種“以讀代教”的方式在品讀劉姥姥的“臺詞”時被多次用到。運用閱讀知識指導自己的閱讀,學生逐漸能從劉姥姥妙趣橫生的話語中感受到底層人物的艱辛、淳樸與智慧。隨著閱讀的不斷深入,他們對劉姥姥這一典型人物形象的感受,由最初的“好笑”轉化為悲憫與敬佩。
呂叔湘先生說過:“技能的獲得要通過學生的活動,教師是無法包辦代替的。”自讀課文的教學應有別于教讀課文,我選擇放手讓學生自主品讀,以小組合作探究與全班分享交流的方式,推動閱讀走向縱深。這堂課讓我深切領悟到,理想的語文課堂不是學生配合教師完成教學任務,而是教師配合學生從已知出發(fā),在深度學習中培育語言、思維、審美和文化素養(yǎng),讓學習真實發(fā)生,最終學有所得。因此,在思考“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過程中,認真研讀教材,確定合理的教學內容,設置有思維張力的教學活動,采取適切學生發(fā)展的教學策略,是我在這節(jié)課中所做的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