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雨樺
(銅仁學院,貴州 銅仁 554300)
大學英語是大學生學習英語并接觸國外文化的途徑之一,為提高英語教學質量,大學教師會導入一定西方文化,因此教學難免會受到國外文化的影響,同時,目前社會意識形態(tài)復雜,各種文化紛繁復雜,比如功利性思想、極端個人主義等,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具有一定的負面影響。因此,需要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滲透課程思政概念,不僅要教導學生英語知識,更要培養(yǎng)學生健康的三觀和人格。
首先,英語教師對課程思政理念重視不足。一方面,在高校中,大多數(shù)大學英語教師把提高學生的英語學習成績和英語應用能力培養(yǎng)作為教學的首要目的,淡化教學的思想性,忽視了“育人”的重要性,甚至誤認為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是英語課加思政課,把“兩張皮”生硬地粘在一起,變成了“四不像”課堂。另一方面,即使部分英語教師嘗試在英語課程中融入思政教育,但其本身思政知識涵養(yǎng)淡薄,無法支撐“英語+思政”融合教學的開展。
其次,大學英語教學“課程思政”難以形成統(tǒng)一標準。大學英語作為一門公共基礎課,面向各類專業(yè)的學生,而不同專業(yè)的教學目的、教學形式不盡相同,如理工科類專業(yè)偏重于實操性,文科類專業(yè)注重文化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這就需要思政教育因材施教地融入相應的課程中,加上英語教學中不可避免需要接觸到西方文化及社會背景,這就加大了“課程思政”融入高校英語教學的難度,因此難以對教學形式、內容及目標實行統(tǒng)一標準。
最后,大學英語教材缺少思政相關教學大綱及任務指導。在大學英語課堂中注入相應的思政元素需要有相應的材料內容作為參考和支撐,但就目前的英語教材來看,思政元素的注入是很少的。如《新視野大學英語》中涉及思政相關的內容僅有1.3%、《E時代高職英語》涉及約20%中國元素,但與思政相應的教學大綱和任務指導很少。英語教師在備課時缺乏指導思想和足夠資料來設計教學內容,在授課過程中又缺少合理的素材來延展出思政教育,因此,高效英語教材中缺失權威性的思政元素成了“課程思政”有效實施的一大絆腳石。
課程思政教育是隨著時代變遷的,當代教育不僅僅要教大學生知識,更要以培養(yǎng)大學生良好的三觀為目標,將思政教育元素融入大學英語教學中,使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增強社會責任感,有高尚的精神追求。一些大學的大學英語教師深受傳統(tǒng)教學方式的影響,認為英語教育無非是知識的轉移和能力的培養(yǎng),忽視了大學生的思想意識的引導。同時由于“大學英語”課程的特殊性,許多高校英語教師都有留學背景,對國外的文化比較熟悉,而對國內的政策、制度和文化不太了解,缺乏思政教育的能力,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很少涉及思想政治教育,更不用說把專業(yè)教學與之相融合了。再者,為了保證語言學習材料的原汁原味,目前中國大部分高校的《大學英語》教材里多涉及西方文化知識的閱讀材料,首先導致部分大學生受西方意識形態(tài)的影響,不利于確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其次,大學生對西方文化的習俗、生活習慣和價值觀盲目崇拜,導致對自己的母語文化的身份認同感削弱;再次,大學生缺乏用英語表達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能力,從而導致中國文化失語。因此,為了增強大學生的民族文化認同感和歸屬感,在《大學英語》這門課中滲入思政教育也就顯得尤為必要[1]。
大學英語教育的很多教材中,語言和文化都帶有濃厚的西方意識形態(tài)色彩,西方文化和價值取向對思想觀念尚未成熟的學生產生了嚴重的影響。容易引起大學生的消極思維。因此,如果在大學英語教育中不將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的概念結合起來,就很容易導致大學生的思想出現(xiàn)偏差。在大學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根據(jù)教學內容,對英語文本中所包含的人物和作品進行深入、全面的分析,拓展語言知識的內容,使學生通過學習英語,吸收深層含義,特別是西方文化的精髓。大學教師是中西文化碰撞的先行者,在教學過程中,應始終以育人理念為基礎,加強學科融合,注重思想政治實踐[2]。融入思政理念的大學英語教學,能夠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生活觀念和價值觀,使學生成為融合國際文化的中國文化的社會主義繼承者。
目前,網(wǎng)絡信息資源魚龍混雜,各種不同的價值觀、思想形態(tài)都會對學生的思想帶來影響。因此,中國高校必須確保通過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學生的國家和社會意識,促進其健康成長。大學英語教師還應結合英語學科的特點,加強對學生的整體引導,使學生正確感知中西文化,正確面對東西方文化的沖突,樹立本土情感,在國際交流中,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文化。
大學英語與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很強的融合優(yōu)勢。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使用英語作為學習媒介,通過學習英語內容,教師可以分析和闡釋西方文化的精髓,使學生正確認識西方文化和歷史的起源,幫助學生培養(yǎng)民族文化意識,引導學生利用自身優(yōu)勢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和文化意識,提升高校英語教育效果。
大學英語的教材中蘊含著豐富的思想政治內容,需要教師進行有效的運用,將其與英語教學相結合。一些高校開始形成課程思政教育的理念,在教材方面也進行了一些改革。大學教師應充分利用這個機會,聯(lián)系教材內容、國內外動態(tài)、黨政政策,整合英語教學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讓學生認識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在國家經(jīng)濟發(fā)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及我們應該如何努力使這個夢想成真。通過挖掘英語教材中的思想政治材料,結合多種教育方法,使學生在獲得英語技能的同時,樹立正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現(xiàn)代大學生思維靈活,樂于接受新事物。如果教師在英語課堂中生硬地加入思想政治內容,可能會引起一些大學生的反感。因此,大學英語教師可以通過微課的形式將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在課前進行滲透。例如,《國際進階英語》這本教材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重視對導入活動的設計,在教學中結合中國制造方面的內容,或者可以在課前播放有關華為公司歷史的視頻,讓大學生表達自己觀后的感想,巧妙地融入一些思政元素,增強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在設計閱讀和寫作活動的同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線上閱讀,閱讀后進行班級小組討論,然后讓學生寫一篇關于中國制造的文章。這種方法不僅有利于學生提高英語表達能力和寫作能力,而且有利于加強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學生的民族自信心。
隨著信息時代和互聯(lián)網(wǎng)、大數(shù)據(jù)等技術手段的發(fā)展,網(wǎng)絡信息化教學在大學教育中逐漸流行起來。傳統(tǒng)的思想政治教學不再局限于傳統(tǒng)的課程教育,教師可以通過各種線上線下教育渠道提升思想教育效果。例如,教師可以引導大學生學習微信公眾號的文章,在學習平臺閱讀英語文章,進而促進學生學習和表達,而閱讀時政材料有助于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時政學習習慣。例如,教師可以推薦學生閱讀《共享人類未來的共同體》等相關文章,引導學生了解正確的意識形態(tài),保障思想政治教育的順利有序開展。此外,教師可以通過MOOC、翻轉課堂等教學方式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利用國內外在線教育平臺,完善英語教材庫,應用線上思政英語資源,進行思想政治教育[3]。
教師是學生的學習榜樣,教師在英語教育中應注重思政意識的言傳身教。很多高校教師的年齡與學生的年齡相差并不大,教師可通過加強與學生的溝通交流,增進師生感情,以人格吸引力來影響學生,讓學生認識到品德高尚、視野開闊是個人成長的目標。教師用自己的行為和思想感染學生,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
加強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改革,廣泛收集課程思政教學素材,提高自身綜合素質,提升能力,采用先進的教學手段和方法,理論聯(lián)系實際,解答同學們關注的重點、難點、熱點問題。與專業(yè)知識融合,對社會熱點問題進行解讀,傳遞愛國情懷和理想信念教育。與就業(yè)緊密聯(lián)系,授課方式新穎,教學手段多樣化。在知識傳授過程中,幫助學生提高思想認識,增強社會責任感,提升綜合分析能力和專業(yè)素養(yǎng),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使學生們有獲取知識的成就感,有興趣自主學習,拓展視野。
為優(yōu)化大學英語課程知識,教師必須具備足夠的思想政治理論知識,使思政知識能夠合理地融入英語教育中,而不會引起沖突。在教育過程中,教師不僅在教學中扮演著主要角色,更要成為大學生的學習伙伴,積極與學生互動,拉近距離,確保教學內容貼近學生的實際需求[4]。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充分利用網(wǎng)絡資源,同時向學生推薦MOOC、微課、翻轉課堂等優(yōu)質網(wǎng)絡平臺供學生自主學習。傳統(tǒng)的大學英語教學方式不適應當前課程的思想政治訴求,大學英語教學方式亟待改革。為此,教師需要塑造正確的教學理念,改革教學內容,同時確保教學方法的靈活性。學生要積極提出對英語教學的建議和意見,教師可以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合理調整相關教學任務,提升大學英語的思政質量。
首先,要增強英語教師的思想政治意識,定期組織教師了解學習國家的政治發(fā)展及思想政治理論知識,要求教師時刻關注我國國情變化、各大時政會議及領導人講話等,提高英語教師自身的思想政治意識水平,為其后續(xù)的思政教育融入英語教學中奠定意識及知識基礎。其次,高校應該明確高校英語教師在思政繼續(xù)教育方面的職責義務,設立相關英語教師職責規(guī)范,使英語教師依照職責規(guī)范自覺承擔起“課程思政”的教育教學責任。最后,對任職英語教師開展常態(tài)化相關教學能力培訓,可以為英語教師提供更多的進修班、革命烈士紀念館參觀、觀摩學習優(yōu)秀教師與學校的“英語+思政”融合教學成果等機會,同時鼓勵英語教師創(chuàng)新“課程思政”教學模式,并給予資助。此外,英語教師要加強中國傳統(tǒng)文化學習,英語教研組要增加英語教學“課程思政”教研活動,主張集體備課,聯(lián)合兄弟院校舉辦“課程思政”教研能力評比,全方位促進英語教師“課程思政”的意識及能力提升。
加強大學英語教學“課程思政”監(jiān)督和考核,一方面,高校黨委書記等管理層領導應加強對校內英語課堂的管理,加大英語課堂參與度,公平公正地對英語教學課堂進行考評,并結合該英語教師的綜合思政素質及教學水平等方面進行打分評價,將評分納入教師年度考核表中,為教師職稱評選提供參考。另一方面,高校要鼓勵英語教師使用云錄播技術,實現(xiàn)英語課堂常態(tài)化監(jiān)控錄制,對優(yōu)秀的英語教學課堂進行表彰,并公開課堂視頻,投放到校官網(wǎng)及論壇等平臺,供學生和其他英語教師學習。
一方面,備課要備教材,要及時補充和更新大學英語教材,向教材注入更多思政元素,使英語教材能夠展示出我國政治文化,彰顯我國優(yōu)良政治風貌。另一方面,在選擇思政元素時,要緊緊圍繞我國社會主義理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及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等內容,幫助學生樹立起正確的價值觀和政治觀[5]。由此,要精確規(guī)劃好英語主題元素和思政元素的占比,在教學材料上進行優(yōu)化,實現(xiàn)課程思政與大學英語教學的有機融合。
繼承并發(fā)揚我國傳統(tǒng)文化是教育根本目標之一,在大學英語課程中,也應該加強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通過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的熏陶、映射,不僅能夠培養(yǎng)大學生良好的三觀和人格,也能夠不斷塑造學生的民族文化自信心。例如,在網(wǎng)絡教學平臺開發(fā)“中華文化英語說”板塊,讓學生用英語來說一說中華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也可引進《中國日報》英文版,供學生在線閱讀學習,這既能督促學生學習英語,又能夠引導學生繼承中華傳統(tǒng)文化。
總而言之,新時期的大學英語教育不僅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英語應用能力,而且將課程的思想政治觀念融入大學英語教育,使大學英語教育成為建設思想政治文科的重要組成部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教育體系是核心價值觀,必須充分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大學英語教學與思政教育的結合,能有效地培養(yǎng)當代大學生的愛國情懷,使其樹立文化自信、堅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課程思政理念與大學英語教學的有機融合一定會取得豐碩的實踐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