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夢
(河北工業(yè)大學外國語學院,天津 300401)
隨著我國對外交流的日益頻繁,國人對雙語新聞的閱讀需求也不斷增加,《經濟學人》《時代周刊》《大西洋月刊》等老牌英文雜志近年來愈發(fā)受到追捧。作為其中的佼佼者,《經濟學人》雜志板塊眾多,內容豐富,涵蓋財經、政治、科技等數(shù)個主題,報道評論嚴肅而又不失詼諧,國內相關雙語閱讀軟件紛雜多樣、公眾號層出不窮。
經對比分析,筆者發(fā)現(xiàn),多數(shù)軟件與公眾號所提供的中文譯文以直譯為主,雖然保持了原文風格特點,但在如今快節(jié)奏的時代,人們對信息的選擇、接收越來越“快餐化”,新聞正逐步步入“讀題時代”,新聞標題的優(yōu)劣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一篇新聞的閱讀量。報刊翻譯也不同于單純的文字翻譯,后者側重忠實于原文,而報刊翻譯不得不注重傳播效果[1]。在這一前提下,可可英語App中不拘泥于原文形式、頗為精妙的中譯本在一眾軟件與公眾號中脫穎而出。因此,文章將基于變譯理論,以可可英語App中的譯本為例,結合具體案例分析總結《經濟學人》新聞標題的漢譯技巧。
變譯與全譯是以對原作內容與形式完整性的保留程度為標準而劃分開來的一對翻譯范疇,全譯力求兩全原作的內容與形式,而變譯則是對原作進行取舍或改造,力求達到信息傳播的最佳效果[2],與新聞翻譯的原則標準不謀而合,因此筆者將變譯理論作為文章的理論基礎。
我國的變譯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兩千年前,著名的翻譯學家鳩摩羅什曾提出“當增則增,當削則削,以達其要旨為歸”的翻譯觀念[3],自此我國對變譯的研究從未中斷,嚴復對《天演論》的翻譯、1951年張中岳提出的“翻譯自然科學可以改動原文”無一不是對變譯觀的肯定與實踐,但變譯理論的正式提出與確立則是在20世紀末21世紀初。
1995年黃忠廉于第五次全國科技翻譯學術研討會上指出,對外國文獻的翻譯,全譯已然不能滿足需求,要對原文信息、內容和形式進行部分改變,采用摘譯、編譯、綜述等方法快速且準確地引入科技信息知識[4]。1997年黃忠廉基于增、減、拆等各類微觀翻譯技巧,從宏觀角度總結出與全譯這一翻譯正體相對的翻譯概念——翻譯變體(變譯),指出翻譯變體(變譯)是對國外信息的形式采用擴充、取舍、濃縮等方法傳達信息的中心內容或部分內容的一種宏觀方法[5],并對其基本原則與方法進行了厘定。其后幾年,黃忠廉又對變譯的相關概念進行了改進,將定義中的“傳達”改為“攝取”[6],強調了譯者的主觀能動性;將“參考譯”簡稱為“參譯”[7],進一步規(guī)范術語體系;基于翻譯實踐,增加了一種的變通手段“仿”,擴充理論體系[8]。至此,變譯理論最終得以確立,并逐漸為譯界所認可,其實踐類別和應用領域也逐漸多樣化。其中,郭繼榮還特別指出,摘譯等變譯方法最適用于新聞題材的翻譯,譯者須要對原文的形式、內容進行必要刪減與改動以突出新聞的“新”和“趣”[9]。由此文章將首先概述變譯理論的核心內容,接著結合《經濟學人》新聞標題的特點在變譯理論的視角下探究新聞標題的漢譯技巧。
變譯,指譯者根據(jù)特定條件下特定讀者的特殊需求采用變通手段攝取原作有關內容的翻譯活動[10]。其本質是變通加翻譯,核心在于一個“變”字,包括八種變通手段,十二種變譯方法。
八種變通手段分別為增、減、編、述、縮、并、改、仿。其中增是指通過闡、評、寫等方式在原作的基礎上增加信息;減是指刪減對讀者來講的非必要信息;編是指對原作內容進行條理化編輯,對原作結構進行優(yōu)化;述是指舍形取義,用譯語將原文內容進行轉述或復述;縮是指用精練的語言對原作內容進行濃縮;并是指對原作順序進行調整,合合并同類項;改是指更改原作的內容或形式乃至于風格;指仿照原作或譯語作品的內容或形式進行譯語創(chuàng)作的行為。這八種變通手段組織成十二變譯方法:摘譯、編譯、譯述、縮譯、綜述、述評、譯評、改譯、闡譯、譯寫、參譯和仿譯。增對應闡譯、譯評、譯寫;減和并對應摘譯;編對應編譯;述對應綜述、譯述和述評;縮對應縮譯;改對應改譯;仿對應仿譯;參譯是全譯與幾種變譯方法的綜合運用。
首先從構成上來講,《經濟學人》雜志的新聞標題結構非常統(tǒng)一,均是由引題和主題兩個部分組成,主題是其主要的部分,用以說明新聞中重要的事實和思想,引題用來引入主題,與主題相輔相成。
例如,其中一篇報道微軟的新聞以“The method in Microsoft's merger madness”為主題,表明其新聞內容圍繞微軟的收購行為展開,以“Don't be fooled by randomness”為引題,點明微軟熱衷于收購的這一行為看似任性,實則背后大有奧秘。
經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不同于中文新聞對虛題要與實題相結合的這一要求,《經濟學人》的新聞標題有時只有虛題,標題也不涉及具體的人物、事件等,在這種情況下,讀者很難從標題中得知新聞的具體內容。
從用詞上來講,相較于中文新聞標題的全面性,《經濟學人》更傾向于精煉性,同時其名詞的使用頻率極高。比如,“Free exchange Radiant energy”這篇新聞分析了經濟對全球發(fā)展的影響,其僅以兩個名詞短語作為標題,其中“Free exchange”用以交代新聞背景:在一個自由貿易、各國往來密切的世界中;“Radiant energy”點明在此背景下經濟對世界發(fā)展的影響程度:經濟發(fā)展牽一發(fā)而動全身,因此其影響呈輻射狀,范圍廣、程度深。
從句式上來講,多為陳述句式,以去年五月份其Business板塊為例,六篇新聞中其標題中的主題部分僅一篇為疑問句式,而引題部分則均為陳述句式。
從修辭上來講,《經濟學人》新聞標題所蘊含的修辭手段豐富多樣。例如,其文藝板塊一篇報道熏肉店的新聞以“World in a dish—Closer to the bone”為標題,其主題句“Closer to the bone”中的“bone”一詞運用雙關的修辭,即指骨頭,表明該店的主營菜品,又指本質,指明該店的經營理念。又如,一篇報道動物表演的新聞以“Interspecies relations Creature discomforts”為標題,引題與主題均由兩個詞匯構成,且運用尾韻的修辭,最后一個詞匯均以字母s結尾,句式工整,朗朗上口。
總結來看,《經濟學人》中的新聞標題用詞精煉,句式單調,修辭豐富,有時需要通讀全文才能理解標題深意。
段業(yè)輝指出一則好的新聞標題必須具備下列語言條件:第一,詞語選用精當;第二,句式安排合理;第三,修辭手法得體[10]。因此,譯者可基于變譯理論,不拘泥于原文形式,靈活應用翻譯技巧,從詞匯、句式、修辭等層面對文本做出調整。
新聞表達在滿足凝練簡潔特點的同時,也應能夠充分概括全文觀點,因此,當原文標題缺少關鍵內容時,譯者需采取增的手段對其進行補充。而《經濟學人》的標題因其為復式題,某些情況下,全譯可能會導致標題繁復,此時,譯者可根據(jù)新聞內容進行取舍,采取減的手段,刪去不必要的詞匯。
例如,一篇標題為“Electric cars Pump up the voltage!”的新聞,其主要報道了電動汽車的發(fā)展趨勢——增大驅動系統(tǒng)的電壓,以便節(jié)省充電時間,增加行駛里程。若將“Pump up the voltage!”直譯為“加大電壓!”,則會令標題的趣味性大打折扣,因為無論是讀者還是消費者,最關心的是往往是效用而非具體的技術??煽捎⒄Z將其譯為:“電動汽車——升級了,升級了!”著眼新聞宏觀的主題思想,刪去了“電壓”這一細節(jié)性詞匯,增譯“升級”這一關鍵信息,不僅能夠切合讀者心理,相比直譯譯文也更能概括新聞主體內容。
前文提到,過多的陳述句式已經不能很好地在這個快節(jié)奏的時代激發(fā)讀者的閱讀興趣。因此,譯者可采取改的手段,根據(jù)文意適當?shù)馗木涫剑瑢㈥愂鼍滢D化為問句,以設置懸念,激起讀者一覽究竟的好奇之心。
例如,《經濟學人》于今年二月份發(fā)布的一篇關于華爾街銀行現(xiàn)狀的新聞,其標題“Wall Street's banks Topsy turvy”直截了當?shù)馗嬖V讀者:華爾街銀行現(xiàn)狀慘淡。如此一來,讀者可能就會失去了點開新聞、仔細閱讀的興趣,可可英語App將其譯為:“銀行現(xiàn)在盆滿缽滿?”以問句為標題,會在潛意識中引發(fā)讀者對該問題進行思考,進而激發(fā)其閱覽新聞、驗證猜想的好奇。
前文提到,《經濟學人》新聞標題所蘊含的修辭手段豐富多樣。劉金龍指出,一個好的新聞標題,須在具備信息傳遞功能的同時具備美學欣賞價值[11]。因此,譯者應盡力保留原有標題的修辭形式與語體風格,當直譯無法滿足該需求時,可基于變譯策略,適當轉變詞匯。
例如,以“World in a dish—Closer to the bone”為標題的這一新聞運用語意雙關的修辭,用“Closer to the bone”既指其主營菜品熏肉靠近骨頭,又指該店的經營理念是靠近本質,追求自然。而由于英漢兩種語言的體系差異明顯,譯者只能擇一而譯,如此一來,勢必會丟失一份趣味??煽捎⒄ZApp另辟蹊徑,將該標題譯為“食界——靠近本質”,將引題“World in a dish”(食物的世界)縮譯為“食界”,運用諧音雙關,既保留了“世界”的讀音與語義,又點明了該篇新聞的主題與食物有關,同時還保留了原文標題的雙關修辭,用引題彌補了主題部分丟失的趣味性。
當對詞匯、句式某一層面進行調整之后的譯文依然不能夠精準傳達文意時,就要從整體效果的層面出發(fā),綜合多種變譯手段,結合全文內容對原新聞標題進行大膽創(chuàng)譯。
例如,其中一篇分析視頻軟件Cameo盈利原理的新聞:Platform economics The price of fame,通過其標題讀者只能了解到該篇新聞內容大概是在講基于名氣價值的平臺經濟,但新聞分析的對象是什么,讀者并不能從標題中了解到,同時過于嚴肅的語氣還可能會令讀者喪失閱讀興趣。可可英語App將其創(chuàng)譯為:“小紅書升級版App”,首先用小紅書App這一款在中國知名度非常高的視頻軟件引發(fā)讀者閱讀興趣,同時點明該篇新聞是以視頻App為分析題材;在小紅書App中,每個人都可以在規(guī)則下隨意上傳視頻,利用流量賺取利潤。而該篇新聞介紹的Cameo App則是用戶向名人發(fā)出邀請,定制視頻,名人利用其名氣賺取利潤,因此,可可英語App用“升級版”表明該篇新聞分析的視頻App類似小紅書,卻又有其獨特優(yōu)勢,在進一步引發(fā)讀者興趣的同時精確闡明文本含義。
由于新聞標題承擔著總括全文、吸引讀者的任務,而《經濟學人》雜志中的新聞標題往往語言精煉、修辭豐富、注重評價,有時需要通讀全文才能理解標題深意,因此,譯者可以基于變譯理論,靈活應用翻譯技巧,根據(jù)新聞內容,在詞匯層面進行取舍,補充關鍵信息,刪減非必要詞匯;在句式層面,適當轉換句式,設置懸念,激起讀者一覽究竟的好奇之心;在修辭層面,適當轉變詞匯,保持語體風格;在整體效果層面,綜合多種變譯手段,大膽創(chuàng)譯,以更好地傳達文意,吸引讀者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