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福生,王 寧,劉星宇,閆雙通,李春霖,田 慧(.解放軍總醫(yī)院第二醫(yī)學中心保健一科,北京 00853;.解放軍總醫(yī)院第二醫(yī)學中心內分泌科,北京 00853)
糖化血紅蛋白(glycosylated hemoglobin,HbA1c)是評價糖尿病血糖控制的“金標準”[1]。英國前瞻性糖尿病研究發(fā)現(xiàn)HbA1c水平越高,糖尿病慢性并發(fā)癥發(fā)生風險越大[2]。胰島素分泌相對不足是2型糖尿病的發(fā)病機制之一。當胰島β細胞功能逐漸衰退時,應用外源性胰島素補充治療是必要的手段[3]。胰島素是目前降糖作用最強的藥物,特別是在糖尿病病程較長時,胰島素治療可能是最主要、甚至是必需的措施[4]。啟動胰島素治療的主要目的是促進血糖控制達標,然而對于臨床上應用胰島素治療的2型糖尿病患者長期隨訪期間血糖控制、血糖波動的現(xiàn)狀,目前尚不清楚。本研究通過對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進行隨訪觀察,探討胰島素治療在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隨訪期間血糖控制、血糖波動中的作用。
對2007年1月 – 2011年1月在我院住院的200例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進行回顧性調查,并長期隨訪。納入標準:①老年人(年齡≥60歲);②男性;③確診2型糖尿病。排除標準:①糖尿病酮癥酸中毒、高滲性高血糖狀態(tài);②1個月內有手術、外傷、感染及其他應激狀態(tài)。本研究得到解放軍總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批文號:S2015-038-01),研究方案符合《赫爾辛基宣言》。
制定統(tǒng)一調查表,對納入患者進行回顧性調查,登記人口學資料包括年齡、身高、體重、BMI、收縮壓(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舒張壓(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等,采集臨床資料包括糖尿病病程、糖尿病治療方案、既往病史等,收集檢驗結果包括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xiàn)PG)、餐后2 h血糖(2 hour-postprandial blood glucose,2hPBG)、HbA1c、總膽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等。采用美敦力公司動態(tài)血糖檢測儀(MMT-7102)對受試者進行連續(xù)3 d血糖監(jiān)測,取監(jiān)測期間第2天0:00 –第3天24:00的48 h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算平均血糖(mean blood glucose,MBG)、平均血糖波動幅度(mean amplitude of glycemic excursion,MAGE)、血糖標準差(standard deviation of blood glucose,SDBG)、低血糖指數(shù)(low blood glucose index,LBGI)。根據(jù)基線時是否應用胰島素治療分為胰島素治療組、非胰島素治療組。胰島素治療方案包括基礎胰島素、預混胰島素、胰島素強化治療。對所有受試者進行長期隨訪觀察,平均隨訪12.5年,未進行任何干預,受試者在醫(yī)療機構接受常規(guī)醫(yī)療服務,收集診療過程中檢測的HbA1c,所有數(shù)據(jù)經(jīng)電子病歷系統(tǒng)證實,隨訪至2021年11月,隨訪期間90例(45.0%)死亡、7例(3.5%)失訪。計算每位受試者HbA1c(含基線HbA1c)的均值、標準差、變異系數(shù)。應用HbA1c均值評估長期血糖控制、HbA1c變異系數(shù)評估HbA1c變異性。FPG、2hPBG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全自動生化儀)測定,HbA1c采用高效液相色譜分析法(Variant Ⅱ檢測儀,美國Bio-Rad公司)測定。
根據(jù)1999年世界衛(wèi)生組織診斷標準確診2型糖尿病[5]。參考2022年版中國老年2型糖尿病防治臨床指南[6],以隨訪期間HbA1c均值< 7.0%作為老年2型糖尿病長期血糖控制達標的判定標準。
應用SPSS 17.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兩組間計量資料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例數(shù)(%)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胰島素治療與血糖控制指標的單因素相關性分析采用Spearman相關分析。以長期隨訪期間HbA1c均值、HbA1c變異系數(shù)為因變量,應用非條件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胰島素治療與長期隨訪期間血糖控制、血糖波動指標的相關性,P < 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共納入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200例,研究對象的基線資料見表1,胰島素治療組的年齡、糖尿病病程、2hPBG、HbA1c、MBG、MAGE、SDBG、TG顯著高于非胰島素治療組(P < 0.05),磺脲類藥物治療的比例低于非胰島素治療組(P < 0.001),其余指標無明顯差異。
表1 患者基線資料Tab 1 Baseline data of patients
比較兩組長期隨訪期間HbA1c控制達標率的差異,胰島素治療組隨訪期間血糖控制達標率為39.13%(36/92),顯著低于非胰島素治療組的65.74%(71/108,P < 0.001)。兩組隨訪期間平均每年HbA1c檢測次數(shù)無明顯差異。比較兩組長期隨訪期間血糖控制、HbA1c變異性的差異,胰島素治療組隨訪期間HbA1c均值明顯高于非胰島素治療組,兩組間HbA1c標準差、HbA1c變異系數(shù)無明顯差異。見表2。
表2 兩組長期隨訪期間血糖控制、血糖波動的差異Tab 2 Differences of long-term glycemic control and glycemic variability between two groups
對胰島素治療與長期隨訪期間血糖控制、HbA1c變異性的相關性進行單因素Spearman分析,結果顯示胰島素治療與長期隨訪期間HbA1c均值、HbA1c標準差相關,與平均每年HbA1c檢測次數(shù)、HbA1c變異系數(shù)無關。見表3。
表3 胰島素治療與長期隨訪期間血糖控制、血糖波動的單因素相關分析Tab 3 Spearman correlate analysis of glycemic control, glycemic variability and insulin therapy during long-term follow-up
分別以長期隨訪期間HbA1c均值(HbA1c≥7.0%= 1,HbA1c < 7.0% = 0)、HbA1c變異系數(shù)(Q4 = 1,Q1 ~Q3 = 0)為因變量,以基線時年齡、BMI、糖尿病病程、FPG、MAGE、LBGI、雙胍類藥物治療(應用雙胍類藥物治療= 1,未應用= 0)、磺脲類藥物治療(應用磺脲類藥物治療= 1,未應用= 0)、格列奈類藥物治療(應用格列奈類藥物治療= 1,未應用= 0)、胰島素治療(應用胰島素治療= 1,未應用= 0)為自變量,應用非條件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在調整相關混淆因素后,結果顯示胰島素治療是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長期隨訪期間HbA1c均值的獨立相關因素(OR =3.23,95%CI:1.33 ~ 7.85,P = 0.010),而與HbA1c變異系數(shù)無關,見表4。
表4 胰島素治療與長期隨訪期間血糖控制、血糖波動的多因素回歸分析Tab 4 Multivariat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of glycemic control, glycemic variability and insulin therapy during longterm follow-up
本研究發(fā)現(xiàn),與非胰島素治療組比較,胰島素治療組長期隨訪期間HbA1c水平升高、HbA1c變異性無明顯差異。胰島素治療是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長期HbA1c水平的獨立相關因素,但是與長期血糖波動無關。胰島素治療既是控制高血糖的重要手段,也可能是此后血糖控制達標率下降的相關因素。本研究為臨床上應用胰島素治療提供更多證據(jù)。
胰島素治療可有效改善血糖,51.94%的住院老年糖尿病患者使用胰島素治療[7]。預混胰島素是目前中國2型糖尿病患者最常用的胰島素起始治療方案[8]。一項多中心隨機對照研究發(fā)現(xiàn)門冬胰島素30注射液治療24周可顯著降低HbA1c水平[9]。一項研究[10]納入552例口服降糖藥治療不達標的2型糖尿病患者,比較患者主導甘精胰島素劑量調整與醫(yī)生主導劑量調整的差異,結果發(fā)現(xiàn)兩組間療效、安全性均無明顯差異[10]。然而,臨床在啟動胰島素治療后,對患者血糖控制達標狀況調查的研究較少。2009年中國成人2型糖尿病血糖達標狀況調查發(fā)現(xiàn)[11],應用胰島素治療的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達標率為27.2%,顯著低于單純口服降糖藥治療的達標率(40.0%)。本研究與該研究結果一致,發(fā)現(xiàn)胰島素治療組長期隨訪期間血糖控制達標率低于非胰島素治療組。其原因可能為:糖尿病病程是血糖控制達標的重要影響因素,胰島素治療組糖尿病病程更長,胰島β細胞功能更差,血糖控制達標難度更大,故HbA1c水平更高。低血糖是胰島素治療最常見的不良反應,本研究中胰島素治療組的低血糖指數(shù)與非胰島素治療組無差異,單因素相關分析也提示胰島素治療與低血糖指數(shù)無關,提示胰島素治療并未增加患者低血糖風險,這可能是HbA1c變異性無明顯增加的主要原因。由于兼顧低血糖風險,或者出于對低血糖的恐懼,可能導致胰島素治療不充分,這也是胰島素治療組HbA1c水平更高的原因[12]。
此外,本研究中胰島素治療組患者年齡更大,病情更復雜,合并癥及并發(fā)癥更多,HbA1c控制目標不宜過于嚴格,導致HbA1c水平更高。更為重要的是,啟動胰島素治療多繼于生活方式聯(lián)合口服降糖藥物干預失敗[13],這部分2型糖尿病患者,在應用胰島素治療前,已經(jīng)比其它2型糖尿病患者基礎更差,即使啟動胰島素治療,也很難比其它患者實現(xiàn)更有效的血糖控制。本研究結果顯示在調整年齡、糖尿病病程、低血糖風險、血糖波動等諸多混淆因素后,胰島素治療仍然是長期血糖控制達標率下降的獨立相關因素,即胰島素治療本身與長期隨訪期間HbA1c水平升高相關,這需要在老年2型糖尿病治療過程中加以重視。然而由于本研究的樣本量較少,研究結果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要大樣本臨床研究證實。
綜上,本研究通過對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進行長期隨訪觀察,發(fā)現(xiàn)胰島素治療組HbA1c均值升高,HbA1c變異性無明顯變化,這是目前臨床上應用胰島素治療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長期血糖管理的現(xiàn)狀,在以后糖尿病治療過程中應引起重視,進一步優(yōu)化該類患者的長期血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