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康德與叔本華論音樂在藝術門類中的地位

2022-11-15 07:56文◎郭賓、張
音樂研究 2022年3期
關鍵詞:叔本華康德理性

文◎郭 賓、張 琴

18 世紀的歐洲,出現(xiàn)了大量世俗器樂作品。這標志著音樂實踐要求獨立于詩歌、歌劇與舞蹈,以明確自身的特性。當時的理論界,首次用“美”規(guī)定藝術,把運用審美判斷的自由藝術歸為一類,包括音樂、建筑、雕塑、園林、繪畫、詩與戲劇、歌舞劇等。純音樂的逐步興盛,讓理論界開始思考,與其他藝術門類相比,音樂本身有何獨特的審美價值,其地位何在?

在18——19 世紀,康德、黑格爾與叔本華等德國哲學、美學家,根據(jù)各類藝術感悟人與世界的方式,切近真理的程度,都給出了各類藝術等級地位高低的劃分。其中,康德認為,音樂在藝術門類中的審美價值最低。而叔本華,把藝術門類由低到高排列為建筑、雕塑或繪畫、詩歌、悲劇、音樂,尤其認為,音樂是感悟世界與人的本質(zhì)————“意力”客體化的最高形式。自叔本華起,關于音樂的哲思,已充分展現(xiàn)出一幅問題域,且蘊含彼此對立的論題。這致使理論探討可以持續(xù)展開,讓音樂哲學美學逐步發(fā)展成為一個獨立學科。

藝術門類之間沒有高低之分,如今已是被普遍接受的常識。但這種常識是如何來的,是藝術理論與美學史研究需要回答的問題。在藝術門類中,為什么康德認為音樂的審美價值最低,而叔本華認為音樂的等級地位最高?通過回答該問題,可有效理解今日藝術常識的由來:理性與非理性之爭,敉平了藝術門類等級。而且,本話題的有效澄清,還可以透視出康德與叔本華對人與世界之界定的根本差異。

一、康德論介于快適的藝術與美的藝術之間的音樂

康德認為,自由的藝術是指:“把通過自由而生產(chǎn)、也就是把通過以理性為其行動的基礎的某種任意性而進行的生產(chǎn),稱之為藝術?!雹佟驳隆晨档轮?,鄧曉芒譯《判斷力批判》,人民出版社2002 年版,第146 頁。自由的藝術,分為機械的和感性的兩類(見圖1)。前者是我們今日所指的器物、工具、機械與技術,它們是完成實用功利目標的手段,通過享用其帶來的成果、好處與利益,才可隨后帶來享受的愉悅。后者以直接產(chǎn)生愉快的情感作為意圖。感性藝術又劃分為快適的藝術與美的藝術?!八乔罢?,如果藝術的目的是使愉快去伴隨作為單純感覺的那些表象,它是后者,如果藝術的目的是使愉快去伴隨作為認識方式的那些表象”②同注①,第149 頁。。在社交中的宴會、笑話、博彩和作為快適聲響的音樂,都是快適的藝術。

圖1 康德界定自由的藝術

脫離語言的音樂為何是快適的藝術或說聲響?第一,“每一種語言表達在關聯(lián)中都有一種與表達的意義相適合的音調(diào),這種音調(diào)或多或少地標志著說話者的某種激情,并且也在對面傾聽者那里產(chǎn)生這種激情?!雹弁ⅱ?,第174 頁?!耙粽{(diào)的變化仿佛是一種對每個人都可以理解的普遍的感覺語言一樣,唯有音調(diào)的藝術是自身獨立地以其全部堅定性,也就是作為激情的語言而進行著這種音調(diào)變化?!雹芡ⅱ?,第175 頁。這就是說,音樂作為音調(diào)可以經(jīng)由聯(lián)想律,命名、識別與傳達激情,音調(diào)與激情有類比、隱喻與象征的表現(xiàn)關系。音樂中的音調(diào)變化,與激情的運動相對應且有形構關系。而且音樂是普遍的語言,通過音調(diào)的共振、共鳴,作用于人與人之間,讓激情以共情、同情的方式,獲得認識與傳達。

第二,音樂由調(diào)式、音高、節(jié)奏、旋律、和聲、復調(diào)等要素構成,其中空氣振動的數(shù)學比例與尺度關系,是音調(diào)產(chǎn)生的條件。數(shù)學關系不能直接命名與表現(xiàn)情感、激情,并肇始內(nèi)心激動。因為這中間的嘆聲詞、語言腔調(diào)、樂音感覺印象對激情的自由聯(lián)想,使音調(diào)與激情形成類比、隱喻、象征的形構關系。但是,數(shù)學關系作為條件,“把諸印象聯(lián)合起來”,并阻止印象間的相互破壞,使得所表現(xiàn)與命名的情感、共振共鳴出的激情,在運動中相互協(xié)調(diào),“并以此成為一種愜意的自我享受”。⑤同注①,第175 頁。

第三,音樂可不以表征與傳達審美理念為目標,不增進或范導人追求真知與真意。音調(diào)的自由游戲,“僅要求諸感覺的交鋒,這些感覺中每一種都具有自己對于激情的關系”,并僅與肉身相互影響,“最終沒有什么通過它們而被思考”。⑥同注①,第178 頁。綜上所述,音樂可以歸入快適的藝術。經(jīng)由音樂是快適的藝術之說明,音樂的情感表現(xiàn)說,已獲得了雛形。

音樂又可以是美的藝術。第一,音樂并非僅表征與識別出那些早已在直觀圖像、思想觀念中被投射、類比、隱喻、象征出的情感與激情,且僅作為一種重復的、無新知的、終致厭煩的感性游戲,促進肉身健康運動;相反,音樂“按照在樂曲中構成主導激情的某種主題,而表達出對一種不可名狀的觀念豐富性的關聯(lián)整體的審美理念”⑦同注①,第175 頁。。審美理念“引起很多的思考,卻沒有任何一個確定的觀念,也就是概念能夠適合于它,因而沒有任何言說能夠完全達到它并使它完全得到理解”⑧同注①,第158 頁。。

第二,音樂的創(chuàng)作方式為:以空氣震動的數(shù)學關系為條件,以追求獨創(chuàng)性、為音樂創(chuàng)作樹立典范、建立新技法與風格為方式,設計出把感覺印象復合起來的形式(和聲與旋律等),通過聯(lián)想律表征與命名情感、激情;音樂進行符合情感運動,激發(fā)想象力自由游戲,超脫聯(lián)想律地孕育出審美理念,不僅意指現(xiàn)象界中未知的關于世界與人的無限豐富的意味(有規(guī)律或法律的現(xiàn)象類別的整體、全體),而且意指終極完滿、永恒超驗的本體、物自體,引發(fā)人求真知與真意的智性興趣與感悟活動。音樂作為美的藝術,其功能在于“啟真儲善”。

第三,音樂鑒賞方式與音樂創(chuàng)作方式相符合,但還可以有另外兩種方式。因為,康德將美分為“自由-形式美”與“依存美”,且依存于純音樂形式的激情是不確定的。即,人可以在不知道情感產(chǎn)生的原因之情況下,不概念性探尋引發(fā)情感的事物、事件與境況,通過音樂直接命名與識別情感。

鑒賞者可以經(jīng)由純音樂形式的美,不關注其情感表現(xiàn),跳躍性上升到審美理念之形而上意蘊中,感悟音樂作品表征出的關于人與自然的豐富意蘊,直達無限完滿與永恒的超驗者。此為漢斯力克音樂美學的基本論點,他甚至由此反向思考音樂創(chuàng)作過程,反對音樂情感表現(xiàn)論。⑨〔奧〕漢斯立克著,楊業(yè)治譯《論音樂的美》,人民音樂出版社1980 年版,第27——48 頁。漢斯力克音樂美學的合法性,不僅源自康德的道德理性要統(tǒng)治感性的肉欲與激情的說明,而且源自畢達哥拉斯的音樂數(shù)論觀:數(shù)學是萬物的本質(zhì),由數(shù)學規(guī)定的音樂,是人(小周天)與宇宙(大周天)和諧共鳴(溝通)的中介。

鑒賞者還可以僅追求激情之運動,把音樂形式與審美理念當作引發(fā)激情的手段,卻不關注它們,扼殺求真知與真意的智性興趣,關閉感悟與冥思的通道。把音樂當作快適的藝術,僅追求奢靡、享樂與撩動肉欲的激情運動,讓人最終喪失縱深感悟世界與人性之無垠、復雜、深邃的能力。

二、叔本華論音樂審美直觀理念與表現(xiàn)情感

康德對音樂的界定,被叔本華解釋為音樂審美直觀理念與表現(xiàn)情感。叔本華還要深入細節(jié),說明音樂形式如何“感性-審美”地、非概念地直接顯現(xiàn)與領悟理念,音樂表現(xiàn)情感為何是音樂超出理念,把康德不可知的本體、物自體或說世界與人的“本質(zhì)-本性”,感悟為“意志”“意力”的核心方式?

叔本華認為,音樂的和聲結構與理念等級框架,有一種符合的平行關系。音樂的和聲(Harmonie)是指,三和弦的根音、三音、五音和八度音,七和弦的根音、三音、五音和七音,構成了和聲進行的四聲部:低音、次中音、中音和高音聲部。它們分別與表象世界中的無機自然界、植物界、動物界和人類對應。音樂里的和聲規(guī)則,與作為表象世界的“本體-根據(jù)-本質(zhì)因素”、規(guī)定四類現(xiàn)象有規(guī)則與法則地運動、行動的理念相符合,可以顯現(xiàn)理念。

第一,和聲里的低音與次中音聲部間距可超八度,但次中音與中音、中音與高音聲部間距一般不超八度。這與理念對表象世界的規(guī)定有同構關系:無機自然與有機生物之間有巨大鴻溝,生命種類之間聯(lián)系密切。⑩〔德〕叔本華著,韋啟昌譯《叔本華美學隨筆》,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 年版,第179 頁。

第二,多在高音聲部出現(xiàn)的旋律進行,離不開低音聲部的支撐。這顯現(xiàn)出理念對表象世界的組織法則,“人們必須把自然的全部物體和組織看作從這個行星的體積中逐步發(fā)展出來的,而這行星的體積既是全部物體和組織的支點,又是其來源?!?〔德〕叔本華著,石沖白譯《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商務印書館2011 年版,第206 頁。

第三,次中音和中音聲部的進行,可無限豐富和聲色彩。這類比與隱喻出不同理念對表象世界生物種類關系的設置:植物界與動物界的多樣生命種類,充盈著表象世界,萬物共生、相依而存??傊魳返倪M行,以“感性-審美”的方式,直接顯現(xiàn)四種理念,隱喻與象征出萬物與人以理念為本質(zhì)因素、被理念規(guī)定,有規(guī)律與法律地運動與生存。

康德認為,理念不僅意指現(xiàn)象界整體及其規(guī)律與法律,而且指向現(xiàn)象界里面的“物自體-本體-本質(zhì)”,二者的關系是,后者是整全的有規(guī)律與法律的現(xiàn)象界之根據(jù)。但是,人通過概念活動,不能完全認識自然規(guī)律,因而不能認識“本體-理念”;而且人的道德理性自律地構建出的道德律及其倫理秩序,僅是應然,不是實然,不能把人的行動全部變成有秩序的。但即便如此,康德依然相信,現(xiàn)象界是有規(guī)律與法律的,萬物與人的本質(zhì)與理念所提示的含義符合一致。

叔本華對理念的基本界定,與康德相當,但不認為理念是對世界與人的唯一規(guī)定,理念所提示的萬物與人是有規(guī)律與法律的,僅是萬物與人的本質(zhì)的一個方面,其另一個方面是盲動與任意性。二者的關系是,理念所規(guī)定的有概念秩序的類持存現(xiàn)象,僅是被反對出、辯證出并保持著萬物與人任意涌動與行動的中介與派生物,是二流的東西。人與萬物的本質(zhì)是生命意志力。叔本華認為,雖然康德的審美判斷或說審美直觀,因顯現(xiàn)了理念,成為與概念活動相對的感悟真理的合法方式,但是通過理性的概念活動得出的理念論,讓審美直觀成為低于概念認知的感觀活動。相反,審美直觀,不僅顯現(xiàn)了理念,而且可以超出理念,領悟出世界與人的本質(zhì)是生命意志力。

音樂如何審美直觀人類的理念,而且可以超出理念,最有效地領悟人的自由本性不是符合理念規(guī)定的規(guī)律與法律,而是任意性?第一,音樂與其他藝術一樣,反對概念活動里的表象經(jīng)驗。它經(jīng)由“審美直觀”,把時空中的個體、具體的感覺、感受、感情抽離出來,孤立為永恒理念(人類有序持存的根據(jù))的代表,于瞬間現(xiàn)永恒;而后又經(jīng)由直觀出的理念,非概念、非理性、超越概念活動地綜合、統(tǒng)合感覺印象,把最為異質(zhì)的無限多樣的個體現(xiàn)象(有死的個人的意欲運動),辯證分裂地統(tǒng)合于自身中,通過感悟與澄清人類理念(持存與秩序或說囚籠)與個人現(xiàn)象(死亡與盲動)的辯證關系,最終升入對“意志”的領悟中。而且,只有“審美直觀”個人的意欲運動,世人才能有效領悟出世界的本質(zhì)是生命意志力。?Robert W. Hall. “Schopenhauer's Philosophy of Music.” Schopenhauer. Bart Vandenabeele Edited,Chichester: Blackwell Publishing Ltd., pp.168-172.

第二,音樂并不表現(xiàn)與某物、某動機、某事件有后天概念推導關系的特殊感受與情感,而是作為具體且普遍的一般“情感(emotions)的形式”,表現(xiàn)與命名欲望、激情、愉快、痛苦、悲傷、和藹、善良與邪惡等“感受-感情”(feelings)自身。這是因為,感情變化與意欲運動有對應關系。根據(jù)和聲的數(shù)學條件,如果兩個樂音的空氣振動可以重復地偶合在一起,它們在和聲中就是和諧共鳴的;相反,如果兩個樂音不能重復偶合共振,它們在和聲中就是不和諧音響。從和聲音響經(jīng)由情感表現(xiàn)再現(xiàn)人的意欲運動層面看,和諧音響表征了意志的滿足-愉快,不和諧音響表征了意志的不滿足-痛苦。二者的循環(huán)運動凸顯了人的“我欲”行動。?同注?,第170——171 頁。音樂的形式——音型構建,作為情感的音調(diào)及其變型,是意欲運動的“感覺圖型”,表現(xiàn)出“我欲”在滿足與不滿足之間來回震顫。

第三,音樂的大、小調(diào)式調(diào)性與轉(zhuǎn)調(diào),映射出人的意欲變化。在大調(diào)中,主和弦為大三和弦,且主音和三級、六級、七級音,均構成了大音程。這種形式結構,導致大調(diào)式通常具有明亮輝煌、明朗輕快的情調(diào)色彩。莊嚴有力、音距較大的大調(diào)調(diào)性,映射出“我欲”為遠大目標而持續(xù)努力;其中大音程的明亮情調(diào),暗示出人瞬間脫離苦難,達于幸福狀態(tài)。相反,在小調(diào)中,主和弦為小三和弦,且主音與三級、六級、七級音,均構成了小音程。這種形式結構,導致小調(diào)式通常具有柔和舒緩、暗淡憂郁的情調(diào)色彩。溫柔悲愁、音距較小的小調(diào)調(diào)性,投射出“我欲”在實現(xiàn)卑微渺小目標的道路上,飽受折磨、苦悶掙扎。

在音樂進行中,通常會以某個大、小調(diào)為主調(diào),隨著旋律進行與和聲發(fā)展,總會出現(xiàn)不同調(diào)式的轉(zhuǎn)換變化,最后再回歸到主調(diào),以輔助音樂進行的終止。這種離調(diào)或轉(zhuǎn)調(diào)作曲手法,易于讓人感悟人重復的生活過程及其艱難險阻。?同注?,第207 頁。

第四,音樂的旋律及其和聲進行,作為曲調(diào),生動準確、深入細節(jié)地講述著經(jīng)審美感悟照明了的意志的故事,映射出心靈的動態(tài)。?同注?,第207 頁。例如,音樂旋律中的延留音,和聲中的阻礙進行等,折射出意志對滿足的渴望,因阻撓遲到而更加強烈。曲調(diào)的這些輾轉(zhuǎn)曲折,表現(xiàn)出欲求目標的實現(xiàn)總是受到擾亂,個人不得不殫精竭慮地尋找滿足欲求的途徑。

第五,音樂的曲式結構總是充滿不厭其煩的重復,這與意欲運動在滿足、無聊與不滿足之間反復循環(huán)相對應。同一個主題的循環(huán)往復,表征出意志不斷追求欲望的滿足。欲求不會有滿足停止的狀態(tài),滿足了上一個,下一個又會接踵而至,目前不需要的、感到無聊的東西,過不了多久,又會變成所急需的。所以個人不會有完滿停止的狀態(tài),除非死亡。

三、叔本華與康德論人

叔本華經(jīng)由音樂表現(xiàn)出的“滿足-愉快”、“無聊”與“不滿足-痛苦”的意欲運動,經(jīng)由有死的個人,審美地感悟人類的本性、“本體-理念”與規(guī)定人性的“意力”。

本工程托換結構采用鋼筋混凝土托換承梁的受力體系。在托換梁兩側各布置直徑1.5m混凝土灌注樁,并對現(xiàn)有橋墩采用鑿毛、植筋形式與新增托換梁有效連接,新托換梁支承于兩側新建的樁基上,通過在樁帽上頂升千斤頂來控制既有老橋上部結構的變形,利用千斤頂控制托換梁高程,穩(wěn)定后澆筑樁頂混凝土,完成老橋基礎托換。

第一,叔本華用痛苦的減輕、消逝來定義愉快,愉快是短暫的需要滿足狀態(tài)。這是因為,首先,個人一生下來就受生命死亡之威脅,不得不追求欲望滿足以維持生存。這導致人必須不斷地重復滿足肉欲,才能延期死亡,繁衍個體,維持生命種類的持存。所以,個人的生存只是“不斷被攔阻了的未即死亡,只是延期又延期了的死亡”。?同注?,第241 頁。個人作為意欲者,是匱乏者、一個負值。其次,人的欲求動機與行動,建立在對某物的需要之基礎上,但一切需要物都不能一次性完全滿足人,人永遠不能獲得寧靜而完滿的永福。因為人就像一個漏了的水桶,想裝滿水而不得,這導致一切滿足都不是永恒的。于是,為了追求永福,人不僅欲求所需之物,而且會欲求“對所需之物的欲求”?!皩τ蟊旧碇蟆?,讓人不斷尋找新的所需之物,擴大對事物的占有。?Bernard Reginster. “Schopenhauer, Nietzsche,Wagner.” Schopenhauer, pp.350-351.最后,個人不僅追求幸福以擺脫瀕死之畏與匱乏之苦,甚至窮兇極惡地希望他人痛苦以炫耀自己,這似乎減輕了自己的痛苦。總之,個人生下來就是“受罪-原罪者”。?〔蘇〕貝霍夫斯基著,劉金泉譯《叔本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 年版,第104——105 頁。

第二,當一切確定的需要都暫時獲得滿足之后,個人尚未經(jīng)過滲漏而重新變得匱乏與瀕死,以再次重復欲求相同之物時,會“無事可做”。在“對欲求之欲求”的驅(qū)使下,此時人又沒有發(fā)現(xiàn)新的事情可做,于是人便處于一種“空洞的渴望”之中,它反對地產(chǎn)生出無聊的情感。無聊的情感提示了對已有的、不完滿的、不斷重復的所需之物的厭煩,且永福是永遠沒有希望與前景的,但此時個體又“無事可做”,這抑制著“空洞的渴望”。因此,無聊的情感,意味著作為痛苦減輕的愉快之停止,滿足的愉快不能持久。在無聊中,人時常會回憶痛苦,哀嘆生活困苦。而且,因匱乏、不滿足而來的痛苦,在無聊的情感中,伴隨著被壓抑的空洞渴望,也悄悄潛入、彌散開來。當個體的“消化、排泄”完成后,痛苦會吞噬掉無聊的情感,以彰顯自己才是生命的永恒主旋律。?同注?,第351——352 頁。

第三,由于人生下來就是一個“匱乏-滲漏者”,而匱乏是一種欲求得不到滿足時的痛苦、瀕死狀態(tài),所以痛苦總是直接與肯定的;相反,滿足之愉快的情感,是間接與否定的,僅存在于痛苦的減輕與暫缺形態(tài)中。在痛苦暫時缺席的前提下,理智便不再被“我欲”操控以服務于意欲活動,這為人暫時成為一個非功利的審美感悟主體創(chuàng)造了條件。心靈為擺脫無聊的情感、空洞的渴望,反對即將到來的痛苦的情感,可經(jīng)由發(fā)自“內(nèi)心-心靈”,而非“頭腦-理智”的審美直觀,“看或聽”表象世界的理念,感悟其“意力”本質(zhì),以獲得審美愉快。但此種審美愉快,也是消極的,僅讓個體短暫自由地脫離他的具體欲望,免于焦慮不安與折磨。而且,人因又生成了一種追求心靈審美愉快之欲望,再次落入意欲運動的生存圈套、紅塵苦海中。?同注?,第353——355 頁。

根據(jù)康德,自由理念界定了人的本質(zhì),自由是人的形式構建能力,是人的“本性-超驗本體”,它在表象世界顯現(xiàn)為:(1)自由是使得自身無條件地開始一個狀態(tài)的能力;(2)自由是不受束縛,免于某個事情的能力(否定的自由);(3)自由是自行選擇,系縛于、趨向于某個東西的能力(肯定的自由),第二、三條是康德之有欲求的、追求幸福層面的自由;(4)自由是對感性的統(tǒng)治能力(理性與感性、德行與幸福二分的非本真自由);(5)自由是從本己的本質(zhì)法則出發(fā)進行的自身規(guī)定(本真的自由),即立法、構建形式之自律能力。?? 〔德〕海德格爾著,王丁、李陽譯《謝林:論人類自由的本質(zhì)》,商務印書館2018 年版,第171——172 頁。? 〔德〕康德著,鄧曉芒譯《實踐理性批判》,人民出版社2003 年版,第36——37 頁。? 同注?,第58——73 頁。第五條包含了上述四條中對自由的規(guī)定,而且指向倫理秩序的構建:人處在一切自然因果關聯(lián)之外,從他自己出發(fā)建立本己的倫理道德法則,并根據(jù)法則行動?!拔ㄓ袦蕜t的單純立法形式才能充當其法則的意志,就是自由意志?!?? 〔德〕海德格爾著,王丁、李陽譯《謝林:論人類自由的本質(zhì)》,商務印書館2018 年版,第171——172 頁。? 〔德〕康德著,鄧曉芒譯《實踐理性批判》,人民出版社2003 年版,第36——37 頁。? 同注?,第58——73 頁。

康德的自由意志作為本體,導致心靈表達出主觀的永福與至高的善理念,只有二者綜合為至善理念,才符合康德用自由理念把感性與理性在人的本性內(nèi)統(tǒng)一起來的目標。而且,康德的自然目的論許諾:雖然自然的本質(zhì)不可知,但人在審美判斷與藝術活動之范導下,通過理性地、有規(guī)律與法則地構建形式,有德行地追求幸福,可讓人類的歷史發(fā)展,雖然不能達于至善,但將不斷朝向至善進步。藝術與科學的啟蒙,讓人類的倫理生活越來越完善。

相反,叔本華根據(jù)上述對個人生存方式的感悟,首先認為表象世界的自然規(guī)律,對人而言是鐵律與囚籠,被肉欲控制的個人,生存于紅塵苦海、人間煉獄之中。其次,叔本華不認為人可以理性地構建出人人認同、彼此和諧的倫理道德法則。因為,根據(jù)概念活動構建的法律及其社會秩序,總是有限與充滿矛盾,無法讓人彼此承認、互相幫助,且被異化為囚禁個人自主行動、讓人與人相互反對傷害的東西。最后,叔本華把人的自由本性定義為永恒地反約束、反鐵律之解放(liberum)的感性(sensitivum)“我欲”之任意(arbitrium)。?? 〔德〕海德格爾著,王丁、李陽譯《謝林:論人類自由的本質(zhì)》,商務印書館2018 年版,第171——172 頁。? 〔德〕康德著,鄧曉芒譯《實踐理性批判》,人民出版社2003 年版,第36——37 頁。? 同注?,第58——73 頁??档碌闹辽评砟畋磉_出的人與人在有機和諧關系中的永福訴求,是假象。而真相是,表象世界的規(guī)律與法律,總是反對任意的自由。人類的理念,作為人類持存與有秩序的根據(jù),實則是作為世界與人的本質(zhì)之意志派生的,僅為了保持意志之永恒的盲動與任意性而存在。運動的個人生存與持留的世界秩序,或說生存圈套、鐵箍、大篩,只有處于永恒的矛盾對抗中,“意力”方能保持其盲動。

總之,叔本華經(jīng)由審美地感悟個人的意欲運動,見出康德的人類理念終究無法統(tǒng)一個人“我欲”之任意行動,這讓他由人及物地認為,生命意志力客觀化為規(guī)定萬物種類、世界秩序的理念與作為個體的萬物,萬物作為個體,任意運動地與秩序?qū)?,最終在現(xiàn)象界全部滅亡,但萬物作為類別、理念持存。理念肇始的表象世界之秩序與物種持存,矛盾反對地、相反相成地促成了“意力”促逼個體盲動與死亡。如此一來,生命意志力在持存的表象世界中,經(jīng)由個體永恒地,“無中生有、有歸于無”地任意涌動。

四、音樂的審美價值是否最低?

康德根據(jù)語言表達之“詞語——觀念”“圖像——直觀”“聲音(吐詞、姿態(tài)和音調(diào))——感覺”三個層面,把美的藝術分類為“語言的藝術、造型的藝術和感覺游戲的藝術”,?? 同注①,第166 頁。? 同注①,第174 頁。? 同注①,第176 頁。? 同注①,第156——157 頁。? 同注①,第159——161 頁。且音樂作為感覺的藝術,“憑理性來判斷”,“比美的藝術中任何別的一種更少價值”。?? 同注①,第166 頁。? 同注①,第174 頁。? 同注①,第176 頁。? 同注①,第156——157 頁。? 同注①,第159——161 頁。

第一,從感覺的被動接受與理性主動地構建形式之張力來看,聽覺的主動性低于視覺。由于耳朵與眼睛不同,無法自動關閉,導致希望安靜的康德,不得不忍受鄰居的音樂聲。?? 同注①,第166 頁。? 同注①,第174 頁。? 同注①,第176 頁。? 同注①,第156——157 頁。? 同注①,第159——161 頁。聽覺接受的感覺印象,是瞬間的東西,短暫升起與逃離,快速浮出與消逝,但理性只能認識持存、共相、重復循環(huán)的東西,或者說理性不得不在形式結構中、持存的規(guī)律里,認識事物的運動與變化,而那些瞬間消逝的東西,被理性看作無、不存在與假象。音樂必須以持存的數(shù)學結構為條件,方能把聽覺印象的雜亂運動轉(zhuǎn)化為有結構的、相對持存的運動。因此,對于理性而言,音樂僅表達出了空洞與不確定的感覺運動,缺失了在持存的直觀圖像上觀察出的具象內(nèi)容。而空間圖型,是先驗概念活動的重要基礎之一。相反,雕塑與繪畫,以自然與生活的靜態(tài)與持存為基礎,不僅可以再現(xiàn)持存的自然美與人體美,而且還有限地擺脫了實存事物的束縛,“通過某種看起來令人喜歡的隱喻或象征”,來表現(xiàn)死亡與戰(zhàn)爭,“復仇女神,疾病,兵燹等作為禍害都能夠描述得很美”。?? 同注①,第166 頁。? 同注①,第174 頁。? 同注①,第176 頁。? 同注①,第156——157 頁。? 同注①,第159——161 頁。這些內(nèi)容,對于追求無限完滿與永恒的理性而言,可以給出理解與解釋:死亡、殺戮與苦難,因其虛無本性,是非本質(zhì)、可以克服的東西,永恒的美與善是世界與人類的本質(zhì)。因此,在理性看來,時間性、非空間性的音樂,不利于感悟永恒完美的東西,而永恒完美者,被理性懸設為萬物運動的根據(jù)、開端與終點。

第二,從聽覺印象、視覺直觀與觀念幻想激發(fā)理性概念活動的強度來看,作為語言藝術的詩藝價值最高。理性的邏輯概念活動,分析與綜合一切,試圖把萬物及其運動都統(tǒng)合進作為大全的超驗理念中,用持存的規(guī)律與法律界定、確定萬物,并把理念看作萬物的根據(jù)、本質(zhì)。由于理念超出了感性直觀,這為想象力的自由游戲創(chuàng)造了條件,審美理念意指用有限的、想象力自由創(chuàng)制的觀念幻想,隱喻與象征出世界與人的起源、終點與發(fā)展過程等形而上主題,把無限豐富的現(xiàn)象經(jīng)由幻想積聚起來,范導邏輯概念規(guī)定現(xiàn)象。詩藝可以把理念感性化,超出經(jīng)驗限制地表達上帝、天國等彼岸性內(nèi)容,用地獄之國隱喻此岸中的非本質(zhì)的死亡與罪惡,還可以通過自然美,象征美德,而且在詩藝的戲劇中,人與自然、人與人的互動現(xiàn)象最是復雜,可有效引發(fā)理性的概念思考。?? 同注①,第166 頁。? 同注①,第174 頁。? 同注①,第176 頁。? 同注①,第156——157 頁。? 同注①,第159——161 頁。相反,音樂雖然也能激發(fā)審美理念,顯露生命運動,但是缺乏對萬物的具象表達,意象性觀念模糊,不利于理性的理解與解釋。

第三,音樂因表達激情的運動,缺少教養(yǎng)。激情多與感性欲望有關,欲望的激起,源自人的肉身、自然屬性,它有不服從道德理性的一面,所以,很多情緒、情感與激情是反道德的。例如,在暴怒的情緒之中,人無法理性思考,易導致悲劇的發(fā)生;在極度恐懼的情感中,人明知有危險,但會喪失行動能力;在仇恨的激情中,人可以罔顧法律與道德,精心謀劃復仇。所以,人從音樂中,不容易獲得道德理性所提示的內(nèi)容,靡靡之音會激發(fā)人的獸性與淫欲,遮蔽人性中善良的一面。而那些被道德理性馴化、教化了的崇高、勇敢、坦誠、友愛、謙遜、堅強與溫柔等趨于持存的內(nèi)心情調(diào),因音調(diào)的運動特征,無法如美術與詩藝那樣,找到合適的表征方式,會因為激情的運動而被擾亂,無法獲得明確的識別??档逻€舉例說:夜鶯的鳴囀令人著迷,而人用哨管模仿鳥鳴,就讓人覺得虛假,提不起興趣。?? 同注①,第145 頁。? 同注①,第139 頁。? 同注?,第362——363 頁。? 劉金泉《叔本華學說及其生平簡述————代譯序》,載注?,第1——28 頁。而且,社交中的藝術鑒賞活動,作為魅力展示,總是表現(xiàn)出愛慕虛榮、矯揉造作與自以為是。?? 同注①,第145 頁。? 同注①,第139 頁。? 同注?,第362——363 頁。? 劉金泉《叔本華學說及其生平簡述————代譯序》,載注?,第1——28 頁。這些觀點似乎是在補充說明,音樂作為表演藝術,總是與假裝、賣弄與偽善相伴。音樂的本性似乎是希望脫掉衣服、撕開遮羞布,反倫常,赤裸展示“肉身-肉欲”。

康德是啟蒙運動的代表人物,他把人規(guī)定為有理性的有限存在者,認為有限的人類在理性范圍內(nèi)自由的知與做,可經(jīng)由藝術與科學的復興,讓人類朝向至善無限進步。相反,叔本華被看作非理性主義的代表,認為至善是假象,無目的、非理性、盲動的意志是世界的本質(zhì),它在沒有運動以前,是飽滿充盈的,而一旦涌動起來,就再也回不到此種狀態(tài)了。不完滿的四類永恒理念,是確?!耙饬Α庇篮忝?,把現(xiàn)象界規(guī)定為循環(huán)往復與永久的鐵箍、圈套的東西,于生命個體、個人而言,現(xiàn)象界是永遠不進步的紅塵苦海、人間煉獄?!耙饬Α笔翘摕o,虛無即是一切,一切皆為虛幻,要回歸虛無之極動的寂靜、寂滅中。?? 同注①,第145 頁。? 同注①,第139 頁。? 同注?,第362——363 頁。? 劉金泉《叔本華學說及其生平簡述————代譯序》,載注?,第1——28 頁。

叔本華對人與自然的本質(zhì)之解釋,不是借助理性的邏輯概念活動而推演出的,而是通過審美直觀獲得的,其出發(fā)點在于感悟有死的個人之意欲運動,最終把個人自由的任意、盲動與理念給出的規(guī)律與法律對峙起來,使得理念的普遍性無法容納個體的多樣性,并最終用盲動的生命意志力規(guī)定世界與人,把理念看作二流的成就意志盲動的東西。而且,如果個體的多樣性與種類的普遍性總是辯證反對的,那么,叔本華反對康德的道德理性構建和諧秩序,就順理成章了。

因此,康德用于說明音樂的審美價值最低的理由,反而進一步澄清了音樂的特性,成為叔本華說明音樂最適合于感悟人與世界的本質(zhì),因而最切近真理的原因。音樂為何在藝術門類中地位最高?

第一,音樂表達出感覺的運動,對于鑒賞者感悟生命瞬間中的偶然生滅、個體生命的變化與死亡最是有效;相反,空間性持留的具象,適宜表征萬物的合法則性,將不能見出個體對理念秩序的反約束之本性。

第二,音樂表現(xiàn)情感,讓音樂進行與個人的意欲運動有直接的符合關系。音樂中激情的涌動,最不理性,遠離概念推導,從對意欲運動的審美聆聽中可見,個人如同受難的魔鬼,有關性欲、名利、財產(chǎn)、愛情等千姿百態(tài)的痛苦永遠伴隨他們。人間是紅塵苦海,要是有人敲墳墓的門,問死者愿不愿意再生,他們一定都會搖頭謝絕。經(jīng)由音樂感悟個人的一切情欲的普遍形式及其攜帶著的感性任意,可上升到對“意力”任意涌動的虛無本性之領悟:在理念等級秩序中的表象世界,只有類別持存,一切個體都要死掉,為后來的個體騰出地方,繼續(xù)顯露生命意志力之任意涌現(xiàn)。因此,個體只有死亡,才能與“意力”的無約束本性達到最終的契合;相反,只要個體求生存地活著,就無法擺脫人間鐵律、枷鎖與圈套的束縛與逼迫,無法純粹地任性、任意。?? 同注①,第145 頁。? 同注①,第139 頁。? 同注?,第362——363 頁。? 劉金泉《叔本華學說及其生平簡述————代譯序》,載注?,第1——28 頁。

第三,音樂在顯露生命運動時,缺乏對萬物的空間具象表達,導致意象性觀念模糊,這最有效地促成了審美鑒賞擺脫意欲運動之干擾,忘我感悟“意力”極動中的寂靜、寂滅之虛無。悲劇“演出邪惡的勝利,嘲笑著人的偶然性的統(tǒng)治,演出正直、無辜的人們不可挽救的失陷”。?? 同注?,第202 頁。? Alex Neill, “Schopenhauer on Tragedy and the Sublime.” Schopenhauer. pp.206-218.? 同注?,第160 頁。? Ernst Cassirer. “Language and Myth: A Contribution to the Problem of the Names of the Gods.” The Warburg Years (1919-1933): Essays on Language, Art, Myth, and Technology. S. G. Lofts trans., New Haven and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p.179.但是,悲劇的特點是,先要激起人對紅塵苦海、人間煉獄的恐懼,而后又提示人,劇中可能發(fā)生的可怕與痛苦的事情,因遠離觀眾、讀者,是無害的、不致命的。只有認識到危險是可能的,但觀眾此時是安全的,與令人恐懼的東西有距離,人才能克服恐懼中的躁動,并從具體的欲望行動中超升出來,進入審美直觀,經(jīng)由令人恐懼與痛苦的生存圈套、理念秩序,感悟自然與人的“意力”本性。?? 同注?,第202 頁。? Alex Neill, “Schopenhauer on Tragedy and the Sublime.” Schopenhauer. pp.206-218.? 同注?,第160 頁。? Ernst Cassirer. “Language and Myth: A Contribution to the Problem of the Names of the Gods.” The Warburg Years (1919-1933): Essays on Language, Art, Myth, and Technology. S. G. Lofts trans., New Haven and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p.179.相反,由于音樂表達意象的模糊與多意性,使鑒賞者不會像觀賞悲劇那樣,總是離不開概念活動,并被恐懼情感時刻擾亂,因劇情對情欲與人間苦難的顯露,常常從審美直觀的忘我狀態(tài)中跌落出來。因為,理想的審美狀態(tài)是指,鑒賞者從意志的奴役下解脫出來,忘卻個人的特殊意欲,成為純粹的位于一切具體、相對關系之外的感悟主體,沉浸于藝術作品中,把握著藝術作品的形而上意蘊,感悟“意力”“它給出與滅亡”之極動的寂靜、寂滅。?? 同注?,第202 頁。? Alex Neill, “Schopenhauer on Tragedy and the Sublime.” Schopenhauer. pp.206-218.? 同注?,第160 頁。? Ernst Cassirer. “Language and Myth: A Contribution to the Problem of the Names of the Gods.” The Warburg Years (1919-1933): Essays on Language, Art, Myth, and Technology. S. G. Lofts trans., New Haven and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p.179.

結 語

綜上所述,康德與叔本華使用形式、數(shù)學結構、隱喻與表現(xiàn)情感等概念界定音樂,均認為音樂是不同于概念活動的感悟世界與人的方式。音樂是什么,音樂創(chuàng)作與鑒賞的關系為何,音樂與人、與世界的關系如何,音樂與真理的關系是什么,音樂與其他門類藝術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是什么?這些音樂哲學美學的基本問題,被設置起來,為音樂哲學美學學科的建立鋪平了道路。所不同的是,康德是在理性范圍內(nèi)思考音樂,而叔本華要超出理性思考音樂。

康德單維度地強調(diào)世界與人類整體秩序的和諧有序,于是對音樂表現(xiàn)情感這一評價不高,甚至反對音樂表現(xiàn)情感。相反,叔本華單維度地強調(diào)自然的混沌涌現(xiàn),個體反約束之任意自由,最是看重音樂表現(xiàn)情感的獨有方式。二者針對音樂在藝術門類中等級地位的反對說明,能否給出決斷,用一方否定另一方?不能。

新康德主義者卡西爾發(fā)現(xiàn)了神話符號中的孤立原則,“直覺被集中近單一的點中”?? 同注?,第202 頁。? Alex Neill, “Schopenhauer on Tragedy and the Sublime.” Schopenhauer. pp.206-218.? 同注?,第160 頁。? Ernst Cassirer. “Language and Myth: A Contribution to the Problem of the Names of the Gods.” The Warburg Years (1919-1933): Essays on Language, Art, Myth, and Technology. S. G. Lofts trans., New Haven and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p.179.。根據(jù)該原則,理性主義用善理念————“有”統(tǒng)合無序與死亡,叔本華用極動的寂滅————“無”統(tǒng)合理念秩序,都是神話思維的體現(xiàn)。這種思維錯認了赫拉克利特“弓與弦相反相成”的本意,有與無、有序與混沌、普遍與個體,作為兩個極點,誰也無法取消或統(tǒng)治另一方。理性主義與非理性主義作為兩股相反相成的力,共同決定著人類與個人的生存方式,要求人在其間尋求動態(tài)平衡。這讓藝術種類無高低之分,是平等的,都能有效追問真知與真意。

猜你喜歡
叔本華康德理性
“雙減”的路向反思與理性審視
欲望膨脹
叔本華:正直還是偽善
人人都能成為死理性派
人為什么會無聊
藝術百家
理性思考嚴謹推理優(yōu)先概念
“毒舌男”叔本華
漫畫
康德的時間觀
额济纳旗| 霍林郭勒市| 确山县| 读书| 宜州市| 牡丹江市| 贡嘎县| 吉林省| 永善县| 霍州市| 招远市| 黄平县| 资中县| 防城港市| 晋宁县| 清苑县| 四子王旗| 额济纳旗| 和田县| 永川市| 洞口县| 南京市| 阳泉市| 晴隆县| 夏邑县| 历史| 武功县| 杨浦区| 连平县| 屯门区| 宜城市| 内江市| 长子县| 土默特右旗| 华亭县| 仙游县| 南漳县| 保靖县| 剑川县| 阳春市| 进贤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