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強, 梁國標, 王曉剛, 高 旭, 陳立剛, 于春泳
1.聯(lián)勤保障部隊第九六一醫(yī)院 神經外科,黑龍江 齊齊哈爾 161000;2.北部戰(zhàn)區(qū)總醫(yī)院 神經外科,遼寧 沈陽 110016
頸動脈體瘤屬于富血性腫瘤,發(fā)生率較低,在頭頸部副神經節(jié)瘤中占比約60%,以頸部出現無痛性包塊為主要表現,隨著病變組織體積不斷增加,易伴隨血管壓迫及局部神經壓迫等癥狀出現[1-2]。頸動脈體瘤以良性腫瘤為主,惡變率達到5%左右,且頸動脈體瘤一旦破裂出血,會對患者生命安全造成威脅,因此需及時給予治療[3]。外科手術為臨床治療復雜頸動脈體瘤的“金標準”,但復雜頸動脈體瘤所處方位十分特殊,靠近于神經系統(tǒng),同時包繞著頸動脈組織生長,手術風險較高,手術方案的選擇至關重要[4-5]。2020年北部戰(zhàn)區(qū)總醫(yī)院神經外科收治了1例主訴頸部包塊的復雜頸動脈體瘤患者,給予頸動脈體瘤切除術治療。現報道如下。
患者男性,44歲,主訴18 d前于外院體檢時接受頸部超聲檢查,顯示“雙側頸部低回聲包塊,疑頸動脈體瘤”。2020年10月29日,就診于遼陽市第三人民醫(yī)院,經保守治療,行頸部CT血管造影檢查,顯示“雙側頸動脈體瘤(副神經節(jié))”,接受6 d保守治療,順利出院。2020年11月10日,轉至北部戰(zhàn)區(qū)總醫(yī)院神經外科一病區(qū)。入院查體:發(fā)育正常、營養(yǎng)良好、神志清楚、步行正常、語言正常、查體合作。體溫36.6℃,脈搏74次/min,呼吸18次/min,血壓117/80 mmHg(1 mmHg=0.133 kPa)。查體后發(fā)現瞳孔對光反射正常,頸軟無抵抗,四肢肌力與肌張力均正常,病理反射未引出。輔助檢查:頸部超聲檢查發(fā)現雙側頸部低回聲包塊征象,頸動脈分叉可見回聲不均狀圓形腫物,腫物內血流豐富。進一步展開頸部CT血管造影檢查,發(fā)現雙側椎動脈顱內段走形迂曲,右側纖細。2020年11月10日,局部麻醉下行全腦血管造影術,圖像顯示雙側頸動脈體瘤,左側1.70 cm×1.88 cm,由左側頸外動脈供血,腫物存在造影劑染色;右側2.50 cm×3.40 cm,由右側頸外動脈供血。診斷:雙側頸動脈體瘤,Shamblin分型為Ⅱ型,擬行分期頸動脈瘤體切除術,先切除瘤體小或者癥狀較輕的一側,對側觀察后手術。2020年11月13日,全身麻醉下,行左側頸動脈體瘤切除術,定位患側胸鎖乳突肌前,給予8 cm斜向切口,常規(guī)手術入路(同頸動脈內膜剝脫術),充分顯露瘤體,術中發(fā)現病變組織與基底部粘連十分緊密,以纖維剪將腫物完全剪除,可見血管破損,取出瘤體,大小1.70 cm×1.88 cm,置入標本袋送檢。以6-0血管縫合線對血管進行縫合,重建頸動脈血管結構,用肝素生理鹽水充分沖洗管腔,取出動脈阻斷夾,見動脈搏動良好,術野下放置引流管,徹底止血,清點器械、紗布、棉片無誤后,使用可吸收線分層連續(xù)縫合頸闊肌,皮內連續(xù)縫合皮膚,術畢。2021年1月27日,全身麻醉下,行右側頸動脈體瘤切除術,操作過程同左側頸動脈體瘤切除術。通過頸動脈體瘤切除術,成功切除瘤體,瘤體送檢后,病理檢查結果顯示為良性。隨訪至今,患者無并發(fā)癥、瘤體無復發(fā)。
復雜頸動脈體瘤是發(fā)生于主動脈體、頸動脈體的一種化學感受器腫瘤,瘤體肉眼顯示為紅棕色,以卵圓形或者圓形為主,存在分葉且外有包膜[6]。復雜頸動脈體瘤臨床上較為罕見,以30~40歲人群為主要對象,且女性發(fā)生率高于男性,發(fā)病早期無特異性自覺癥狀,隨著病變組織不斷增大,部分患者會有頸動脈綜合癥出現,并對頸動脈竇造成壓迫感,引起上腹部不適、直立性眩暈等癥狀,若未給予及時處理及治療,易引起嚴重性腦血管合并癥,病死率增加[7-8]。
復雜頸動脈體瘤診治難度較大,因臨床表現與神經鞘瘤、頸部淋巴結腫大、腮源性囊腫及頜下腺囊腫類似,因此術前易出現誤診[9]。有研究表明,復雜頸動脈體瘤患者的病理形態(tài)及其癥狀表現并非完全一致,導致診斷難度增加[10]。本研究所選病例經超聲檢查后,發(fā)現頸部有低回聲包塊出現,頸動脈分叉可見回聲不均,瘤體血運豐富,與頸動脈體瘤的病理特征相符。對于病情復雜者,建議選用股動脈穿刺血管造影進行病情確診[11-12]。
既往研究認為,頸動脈體瘤確診后,需及時進行手術切除治療[13]。在對復雜頸動脈體瘤患者進行治療時,需綜合分析其臨床表現與病情狀況,給予制定個性化手術方案,并對手術難度、術后預后情況及并發(fā)癥發(fā)生風險進行綜合考量[14-15]。有研究顯示,術前對頸動脈體瘤載瘤動脈的栓塞可降低術中出血量,改善手術視野,從而有利于Shamblin Ⅱ/Ⅲ級頸動脈體瘤的手術切除,減少術中血管重建可能及手術并發(fā)癥[16]。本研究病例的Shamblin分型為Ⅱ型,瘤體體積較大,部分包繞頸動脈組織,且與頸動脈粘連,同時是雙側頸動脈體瘤,因此制定手術方案時,擬行分期頸動脈瘤體切除手術,先將體積較小且癥狀較輕的左側瘤體切除,隨訪觀察右側瘤體情況,判斷是否存在神經損傷。確定術后無異常后,2021年1月27日,全身麻醉下,給予右側頸動脈體瘤切除術,手術已順利完成,術后有壓力感受器衰竭綜合征出現,經過積極處理后,癥狀已恢復,頸動脈瘤成功切除,頸動脈通暢良好,無并發(fā)癥且無復發(fā)。對于雙側頸動脈瘤患者優(yōu)先處理體積較小、較容易處理的一側,按照先易后難的原則。在切除頸動脈體瘤時盡量沿包膜切除,對附近的神經進行最大限度的保護。優(yōu)先剝離頸外動脈側瘤體逐漸向頸內動脈方向剝離,最后完整剝離瘤體后切除,術中血管重建后,如遇到滲血情況,可采取偏向頸外動脈一側縫合,盡可能保障頸內動脈的供血。
綜上所述,復雜頸動脈體瘤較為罕見,診斷與治療難度均偏大,臨床實際中,需充分了解復雜頸動脈體瘤的影像學資料,重視對其Shamblin分型的判斷,制定個性化手術方案,從而提升手術成功率,改善預后,預防并發(fā)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