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然霞
(山東省淄博第十七中學(xué),山東 淄博 255000)
1903年,美國作家杰克·倫敦憑借《野性的呼喚》開始馳騁文壇。在眾多以動物為主角的作品中,這部小說可謂是獨樹一幟、經(jīng)久不衰。作品講述了一條叫巴克的狗所經(jīng)歷的回歸自然之路,其中包含了巴克被人鞭笞奴役下獸性的迸發(fā)和張揚,包含了它與同類之間生死較量中智力的歷練和成熟,包含著它對真愛的忠誠和回報,也包含著它對荒野難以抵抗的親近和回歸。伴隨著作品的出現(xiàn),出現(xiàn)了一系列的解讀文本。本文著意從生態(tài)批評的角度重新品讀《野性的呼喚》。
生態(tài)批評源于20世紀(jì)70年代,面對人類社會越來越嚴(yán)重的生態(tài)災(zāi)難,生態(tài)批評開始把自然環(huán)境作為一種新的批評范疇,深入探討自然與人類、社會、文化、精神之間的關(guān)系,鞭撻人對自然的征服統(tǒng)治,揭示欲望的膨脹和對自然的瘋狂掠奪終會導(dǎo)致人類的災(zāi)難,以建立一種科學(xué)的整體自然觀?;谝陨系纳鷳B(tài)觀念,分析杰克·倫敦《野性的呼喚》,可以看到作品滲透著濃郁的生態(tài)觀念。
征服自然和尊重自然是人類一直存在的兩種對立的自然觀。貫穿西方主流基督教文化的是以人類為中心的控制、征服和利用自然的思想?!拔鞣降幕浇涛幕鲝堊匀唤缰庥幸粋€更高的目的,即超自然的目的,因此,對于認識和開發(fā)自然界并無任何限制,甚至將認識開發(fā)自然界看成是自我救贖、由此得到神的恩寵、實現(xiàn)德福一致的重要途徑?!睆呐喔摹懊钭匀弧?,到笛卡爾的“要使自己成為自然的主人和統(tǒng)治者”,再到康德的“人是自然的立法者”等都表現(xiàn)了人類優(yōu)于自然,從而形成了要征服自然、利用自然的思想。較早揭開對自然的掠奪的莫過于美國的淘金熱潮。早在羅馬詩人奧維德的《變形記》中就描寫了鐵器時代人類對地球的暴力:“富裕的地球被人類無限地索要:他們挖掘她的要害,試圖挖出一個更仁慈的地主,隱藏在黑暗陰影里的財富。所有那些寶貴的金屬,都是罪惡的根源。”在欲望的驅(qū)使下越來越多的人涌向了北方——有黃色金屬的地方,繼續(xù)著對地球的暴力,同時也伴隨著對他者、對動物的奴役。
在小說中,作者通過寫巴克的幾任主人對拉橇狗慘無人道的虐待,凸顯出人性中的獸性。這種獸性起初是在文明的外衣遮蔽下顯得溫情脈脈,但在原始的荒野中則暴露無遺,顯得比動物更加恐怖和無情。人類在掠奪中污染著自然,也污染著自身的精神,泯滅著善良純美的本性。米勒大法官在作品中可謂是文明的象征,但是對待巴克也只不過是把它當(dāng)作“一個勞動的伙伴”“一個自負的保鏢”,最好也不過是“一個高貴榮耀的朋友”。被園林主的傭人販賣是它噩夢的開始,穿紅衣衫的男人用棍棒將它馴服,而不馴服的狗則被活活地打死了,人在這里對動物、對生命沒有絲毫的憐憫和尊重,人類掌握動物生殺予奪大權(quán)的中心主義論調(diào)暴露無遺。這時作者并沒有將自己的愛憎分明地表露出來,他讓人物一個個出場,在愈演愈烈的惡性一一展露之后,開始時情感不動聲色,最后卻又是直抵內(nèi)心的批判,讓他們有來而無回,走向覆滅。
如果說佩羅和弗朗索瓦對巴克這群拉橇狗還有些許溫情的話,那么蘇格蘭混血兒的拉郵車的活兒,卻是在不停地耗費著它們的生命。它們的勞累是在幾個月漫長的辛勞里,體力逐漸消失中的生命干耗,它們“每一塊肌肉,每一根纖維,每一個細胞,全都累了,累得要死”。在這里作者懷著一種深沉的同情悲憫之心來寫這一群動物,仿佛那是他一起受苦的難兄難弟。然而這種累似乎還不夠,作者要讓人的丑惡一面痛快淋漓地表現(xiàn)出來,讓人們看到人類自身隱藏的那種比動物更野蠻更沒有同情心的獸性,揭開文明溫情的面紗,從而讓巴克更徹底地反抗,走向光明的原野。
拉完郵車,巴克它們需要休息、徹底地休息,但是它們的新主人哈爾、查理斯、梅賽德斯卻不允許它們有喘息的機會。同樣是對于黃色金屬的無限欲望促使他們也加入來北方冒險的行列。哈爾這個帶著左輪槍和獵刀的年輕人一開始就叫囂:“它們都是些懶家伙,我告訴你,你得用鞭子抽,它們才能幫你做點事?!北拮觾春莸睾艉糁背?,要知道“在不到五個月時間里它們旅行了兩千五百英里,最后一千八百英里只休息了五天”。即便如此,皮鞭棍棒還是如雨點般落在它們身上。這來自南方的文明人的殘忍昭然若揭,禮節(jié)與溫柔已經(jīng)蕩然無存,他們唯一的目的就是揮動皮鞭讓狗隊把他們帶到有黃色金屬的地方去。
雖然作品中展示了巴克同類世界中的棍棒和犬牙的生存原則,要以強權(quán)、霸權(quán)、力量贏得戰(zhàn)斗的勝利……被許多人引為人類生存的法則,但是人類與動物應(yīng)該是有本質(zhì)區(qū)別的。中國儒家生態(tài)哲學(xué)中講:天以“生生”為德,而人以“仁”為德。荀子認為:“人有氣、有生、有知,亦且有義,故為最為天下貴也?!保ā盾髯印ね踔啤罚┱玺敇性f:“人類的精神,是人性中一心向著完善、完美、親近、和諧的意緒和憧憬,它不僅僅是‘理智的’‘理性的’,甚至也不只局限于人的意識,它同時還是宇宙間一種形而上的真實存在,是生命的意向、自然的法則?!痹谌说耐昝赖木裰惺紫纫麥绲木褪侨祟悷o限膨脹的欲望,徹底摒棄人類狂妄自大的中心主義情結(jié)。以上出現(xiàn)在小說中的這幾位巴克的主人恰恰體現(xiàn)出人類的丑惡,體現(xiàn)出作者對人類的失望以及對動物的深切同情,字里行間滲透著作者與巴克同呼吸共命運的真摯感情。為了尋找一個感情的出口,杰克·倫敦找到了自然、找到了荒野。
史懷澤在《敬畏生命》中說道,“當(dāng)悲憫之心能夠不針對人類,而能擴大涵蓋一切萬物生命時,才能達到最恢宏深邃的人性光輝”。在作品中,作者沒有讓所有的人性都泯滅,約翰身上還閃爍著人性的光輝。他把巴克從哈爾的皮鞭下救出,并給予巴克強烈熾熱的愛,懷著敬慕的愛、瘋狂的愛,同時他會情不自禁地像對待小孩一樣對待巴克,使它快樂,一起游戲,甚至抱著巴克的頭搖來晃去并說一些親昵的粗話……他與巴克的真愛是超越了物種界限的天然之愛,到了心有靈犀的程度,體現(xiàn)出自然界中人與自然的和諧,以及人與動物真摯感情的美好圖景。
同樣,巴克也回報著約翰的厚愛。它的愛表現(xiàn)得更深沉、更含蓄,也更真摯,它總是喜歡隔著一定的距離敬慕地看著約翰,有時會一個小時一個小時地趴在約翰的腳下,有時會形影不離?!皬乃x開帳篷到返回帳篷,巴克總是緊緊跟在后面”,有時巴克在睡夢中夢見約翰離去,它便不再睡覺,而是穿過寒冷的夜晚悄悄來到主人的帳篷門簾外,站在那兒聽他呼吸的聲音。它以絕對忠誠的愛回報著約翰,兩次救了約翰的命,還為他贏得了榮耀和一大筆的金錢。
我們可以感嘆動物也可以有如此真摯熱烈的愛意,人和動物之間也可以如此完美和諧,但是令人遺憾的是這種和諧很快就被打破了。約翰可以說是作者塑造的一個比較完美仁慈的形象,但他身上同樣體現(xiàn)出人的貪欲。他們在森林里不斷地尋找“失去的小屋”,并發(fā)現(xiàn)了一處表層金沙礦,開始了夜以繼日地工作。他們的金子像一大堆柴火堆在用云杉枝搭起的小屋外面。希圖得到越來越多的金子,但是伴隨無止境的貪欲的總是悲劇的發(fā)生,人類很多生態(tài)悲劇也莫不如此。
如果說終日韁繩的煎熬和掙扎讓巴克難以忍受,并最終以死相抵抗,那么約翰對它的愛是讓它始終無法割舍的,可以說是它回歸自然路上的無形的韁繩,使它出現(xiàn)了回歸上的延宕。盡管有日日夜夜來自森林深處的同伴的呼喚,有來自內(nèi)心深處所壓抑地奔向遠方的沖動,盡管它總是不知疲倦地在森林里奔跑尋找祖先遺留下來的夢,但是它還是會回到約翰的身邊。最后一次見到約翰,“巴克突然沖進營地,滿懷愛意發(fā)狂地向他撲去,把他推倒,趴在他身上,舔他的臉,咬他的手”,“兩天兩夜巴克都沒離開營地,和約翰形影不離”。等巴克再一次回到營地時,災(zāi)難已經(jīng)降臨了,面對死亡的場景,它又一次向人發(fā)起了挑戰(zhàn),它終于讓感情戰(zhàn)勝了狡詐和理智,因?qū)s翰·桑頓巨大的愛而失去理性,它像惡鬼一樣以瘋狂的方式進行著殺戮,它的獸性又一次得到演練,直到印第安人被追得七零八落。最后巴克回到孤寂凄涼的營地,一整天憂郁地靜坐在池邊。這種愛人離去的傷痛讓人動容。
在自然這個有機整體中,萬物的相互依存性要求人類要與動物、與一切存在物為友。這或許也是作者在展現(xiàn)了巴克與約翰的真摯情感之后所要傳達給讀者的。這是人與動物的和諧圖景的頌歌,同時也是挽歌,因為這種美好的自然畫面隨著約翰的死去而終結(jié)。這種精神的覆滅比肉體的覆滅更為可怕。在此作者寄予了無限悲涼和失望的意味,同時也向讀者提出了一個問題:如何重建美好人性,如何實現(xiàn)真正的自由和諧?對巴克來說或者是對杰克·倫敦來說,回歸自然、回歸荒野、回歸自由野性奔騰的生命形式或許是最好的選擇。
“大地不是歷史長河的一個片段,它更像一本書,一張張交疊起來。留給地質(zhì)學(xué)家和考古學(xué)家去考察翻閱;大地也不是一塊石頭,而是充滿了活力的生命,同它的內(nèi)在的生命相比,一切動植物的生命都是寄生蟲。”大地的內(nèi)在生命一直在永遠地默默地召喚著生命的回歸,巴克聽到了這種召喚,在一步步地走向回歸。在巴克回歸的道路上有三種力量的交織:外力即人的力量、自身與同類的較量以及原始力量的召喚,在這三種力量的共同作用下巴克完成了由社會向自然、由束縛向自由、由奴役向統(tǒng)治,最終由狗變?yōu)槔堑幕囊盎貧w之路。
巴克從它一出生就受到人的擺布,當(dāng)被園林主的傭人販賣之后,它就開始了回歸。紅衣衫男人第一次讓它記住了血的教訓(xùn),記住了棍棒法則,它的本性中所潛在的狡猾也在醒來,可以說這是它從文明社會中學(xué)到的第一課。巴克不斷地變換著主人,它在拉雪橇途中筋疲力盡,但還是兢兢業(yè)業(yè),哈爾的暴行讓它以死抵抗,約翰的溫情讓它難以割舍,但是約翰的死使一直徘徊在自然與人類之間的巴克徹底地離開了人類社會,最后義無反顧地奔向同伴的召喚。
在與同類的較量中巴克不斷地走向成熟,野性不斷地復(fù)歸??吕谋瘧K之死使它意識到競爭的殘酷。漸漸地,巴克學(xué)會了睡雪洞、偷竊,而偷竊也表明了它在北方這個懷有敵意的環(huán)境里適合生存下去,在此它的早已死去的本能再次復(fù)活了?!霸诩澎o、寒冷的夜晚,當(dāng)它仰望著一顆星發(fā)出長長的、狼一般的嗥叫時,是它已死去化為塵土的祖先們,也在穿過數(shù)百年、穿過它自己,仰望著一顆星發(fā)出嗥叫”,“這是一首古老的歌,這歌在它的體內(nèi)洶涌澎湃,使它又恢復(fù)了自己的本性;這歌標(biāo)志著生命多像一場傀儡戲”。在人的力量操縱之下,在追逐黃色金屬的熱潮下,巴克才走向了回歸之路。與斯皮茨的較量,不斷激發(fā)著它從未有過的原始獸性,它的體力、智力得到了一次又一次的演練,并且越來越成熟,像一位久經(jīng)沙場的老手,戰(zhàn)無不勝、攻無不克,最終以勝利者的姿態(tài)站在了領(lǐng)頭狗的位置。它一次次以實力證明了自己的與眾不同,證明了它的領(lǐng)導(dǎo)才干,證明了它在荒野之中能夠以強者、英雄的形象生存下去。
相較人類的殘酷貪婪,自然才具有永恒的魅力。作品中不乏對自然的優(yōu)美描寫,“復(fù)蘇的生命綻開著,突破著,跳動著,陽光燦爛,和風(fēng)低語”,巴克在不斷地接受著自然的召喚。和約翰在一起的時候,那種神秘的、令它激動和富于誘惑力的呼喚,引導(dǎo)它向著森林深處沖去,不斷向前,但是此時的巴克還不知道沖向哪里、為何而沖。在約翰忙于采金礦時,巴克常常趴在火旁沉思冥想,一個毛茸茸的人在它的腦海中反復(fù)出現(xiàn),在小說中也是反復(fù)出現(xiàn),作者以一種象征的方式說明人類在初始蠻荒時代的影子,也可以說是杰克·倫敦對于原始人、自然人的一種反復(fù)冥想。這種對于遠古的恍惚的夢憶,成了巴克無法抵御的致命的誘惑,形成了無比強烈的“野性的呼喚”,這些呼喚“使它朦朧甜蜜地感到高興,意識到某些瘋狂的渴望和躁動”,“它總把鼻子伸進冷涼的木頭苔蘚里,或者長著深草的黝黑泥土里,為聞到肥沃土地的氣味高興地噴著鼻音”。它在干枯的水道上自由地奔跑,仔細尋找那呼喚所帶來的神秘的東西,自然在這里溫馨甜蜜給巴克以自由和輕松。后來它終于找到了那神秘的來處,現(xiàn)實和記憶交織在一起,它在曠野里自由奔跑,腳下的土地十分松軟,頭上的天空廣闊無邊。它和它的同伴肩并肩奔跑在荒野,越來越遠離人類社會,回到另一個世界?,F(xiàn)在巴克的身心已經(jīng)完全融入自然,同時也可以說是作者完成了他精神上的回歸,給人也指出了一條解脫之路。這種生命的自由奔跑正體現(xiàn)了一種宇宙的意志,自然的本真和個體的智慧與力量,這種奔跑中的精神正是一種蓬勃昂揚的力量,也是自然和諧的真實體現(xiàn),是回歸自然這一永恒主題的原因所在。
作者在小說中說巴克的故事結(jié)束了,但是有一只皮毛華麗的大狼——狼群中的英雄,帶領(lǐng)著它的狼群不斷地挑戰(zhàn)著印第安人。讀者知道那就是我們的巴克,但是此時我們已經(jīng)不能以人的強意志力來命名它了,它現(xiàn)在屬于另一個世界,它是另一個世界的國王。作者在這里以狼來稱呼也體現(xiàn)了他對于自然生命的敬慕和崇拜。其實故事還沒有結(jié)束,那個狼群中的英雄每年夏天都要獨自穿過林地,來到林中的那片空曠地,沉思一段時間,發(fā)出悲哀的長嗥。讀了整部作品的人都會知道,那是約翰死去的地方,那里有約翰為之付出生命的黃色金屬。那位狼群之王執(zhí)著地守護著這片山谷,守護著這片凈土,守護著約翰對它的愛。在這里與其說是一個故事,毋寧說是一個寓言、一個象征,象征著自然的永恒、愛的永恒。
在最后人們可以看到,這位狼群英雄跑在狼群的前面,“穿過蒼白的月光、朦朧的北極光,像巨人一樣飛躍于它的伙伴之上,巨大的喉部高歌一曲,唱著世界之初的一支歌——野狼之歌”。在此杰克·倫敦對于野性的贊美是從心底流淌而來的,因而在他的字里行間所蘊含的熱情贊美便具有了感人至深的力量。
奧爾多·利奧波德曾說過:“這個世界的啟示在荒野。大概,這也是狼的嗥叫中隱藏的內(nèi)涵,它已被群山所理解,卻還極少為人類所領(lǐng)悟?!苯芸恕惗鼐褪窃缭珙I(lǐng)悟了野性內(nèi)涵的人,他就讓他的小說主角遭遇現(xiàn)實人類社會的種種愛與痛,然后回歸自然野性。在今天來解讀這部作品,可以說體現(xiàn)出他在生態(tài)學(xué)上的前瞻性,或許他本人從沒有意識到,或許現(xiàn)在很多人還不曾意識到。
巴克回歸了自然,那人如何回歸呢?提倡回歸自然是生態(tài)文學(xué)批評的一個呼聲,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回到食不果腹、衣不蔽體的蠻荒自然中去,并不意味著倒退或退化,而是要回歸人類自然善良的本性,減少永無止境的欲望,摒棄征服自然的妄想,能夠以一種平等友善的態(tài)度愛自然、愛宇宙中一切的存在物,與自然達到一種和諧共處的狀態(tài),即“端正人的生存態(tài)度,發(fā)掘人的生存智慧,調(diào)整人與自然的關(guān)系,糾正人在天地間被錯置的位置”。這是生態(tài)批評的意義,也是《野性的呼喚》帶給我們的深切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