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楊楊
(臨泉縣城關街道中心小學 安徽阜陽 236400)
我國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對小學語文教學提出了新要求:不僅要注重學生語文學習技能的培養(yǎng),也要在語文教學中有機滲透德育,在發(fā)展學生語文學習能力的同時,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發(fā)展,培養(yǎng)學生健全的人格。因此,教師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一定要落實德育工作。語文教師要抓好德育中的情與理這兩條主線,通過情理交融,將語文教學的德育功能發(fā)揮到最大化,讓學生的道德素養(yǎng)能夠得到充分的提高。
伴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教育改革的不斷推行,要求語文教師在語文教學中滲透核心素養(yǎng),積極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小學階段正是學生的啟蒙階段,語文是這個時期學生學習的主要內容之一,在小學語文中滲透德育,可以為學生未來的發(fā)展明確方向,培養(yǎng)學生健全的人格,讓學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和價值觀。
但是現(xiàn)階段小學語文教學存在著一些普遍性問題,正是這些問題阻礙了小學語文教學中德育的開展,不利于學生的全面健康成長。
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語文教師認識到德育的重要性,但是也存在著部分教師不重視德育的現(xiàn)象,把德育教育工作當成形式工作。對于小學語文中有關德育的內容,有的教師只是簡單地一筆帶過,并沒有對學生進行針對性的講解。
很多教師至今還存在觀念偏差,仍把學生視為“考試機器”,認為學生的學習主要是為成績服務。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只注重讓學生學習語文知識,通過背誦語文知識來提高語文成績。
以前教師對于德育大多采用口頭說教的方式,這種方式單一枯燥,很容易讓學生失去學習的興趣,喪失學習的熱情。
基于上述問題,本文提出從情和理兩個方面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
小學語文德育中滲透情,主要是指培養(yǎng)學生的情感,以情感熏陶的方式進行教育。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要具備以情感人、以德服人的素質。如果我們在教學的過程中,只是強調知識的硬性灌輸,不能以情動人,那么我們就脫離了教育的本質,很難與學生產(chǎn)生情感上的共鳴,也無法建立起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
教育的本質就是愛的教育。小學階段的學生正處于心理發(fā)展不成熟階段,認知結構剛剛建立,如果在這個階段沒有對學生進行足夠的情感上的教育,就容易讓學生的思想產(chǎn)生偏差。作為一名語文教師,關愛學生是我們的職責所在,在教師關愛下成長的學生,能夠獲得更好的發(fā)展。
在小學語文德育中滲透情感,可以讓教師和學生之間進行情感交流,明白學生情感上的需要,營造出一種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因此,我們可以說情是小學語文德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語文德育取得成功的一大基石。
以情動人是語文德育成功的基石,以理服人則是語文德育的保障。
小學階段的學生心智發(fā)展不太成熟,他們很容易聽取教師的意見和建議。因此,在小學語文德育中,教師可以通過跟學生講道理,讓學生明白事實,使學生的思想道德覺悟有所提高。
以理服人要求教師一定要做到教學工作安排合理、有關德育思想的講解富有道理。這就要求我們要做到教學工作是科學的,是與實際生活結合起來的,是有事實依據(jù)的,是建立在符合真善美原則基礎上的。
同時,我們在進行教學之前,要對班級學生的整體情況進行具體的分析,尊重班級里每個學生發(fā)展的個體差異性,做到因材施教??梢哉f,小學語文德育中,理是我們進行德育工作的突破口,它能夠讓學生提高思想自覺,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讓語文教學真正發(fā)揮德育功能。
教材是我們進行教學工作的基本載體,小學階段的每一冊教材、每一篇課文都有其包含的內在情感。這些情感就是對學生進行德育最好的素材。因此,我們在進行教學工作前,一定要充分地解讀教材,體會課文中包含的情感。
例如,我在進行小學四年級上冊《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一課的教學時,首先充滿感情地朗讀課文,讓學生在富有感情的語調中有所感悟,然后對學生提出問題:周恩來總理是怎樣一步一步走“立志為中華崛起而讀書”之路的?周恩來總理為什么要為中華崛起而讀書?周恩來總理這樣的做法,表達了他對祖國什么樣的思想感情?通過這些問題,達到了更好地啟發(fā)學生感受周恩來總理的愛國情感之目標。
然后,我會進一步讓學生闡述他們自己可以為祖國做出哪些貢獻,他們讀書的目的是什么。通過對教材內容的深入解讀,我們可以對學生進行以愛國主義為主題的德育教育,幫助學生樹立愛國意識,激發(fā)其熱愛祖國的情感和為祖國做貢獻的志向,讓學生明白自己學習的意義:不單單是為自己,也是為社會為國家。
在小學語文德育中,教師應該傾心注入自己的情感,將自己對職業(yè)、人生的熱愛滲透到每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設計中;將自己對學生的關愛體現(xiàn)在教學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中;做到以情動人,讓學生感受到教師對他們的無私關愛。這可以讓德育工作變得更加高效,能夠構建一種互相信任的師生關系。
學生發(fā)展存在著很大的差異性,我們會遇到學習成績特別好的學生,也會遇到對語文學習不感興趣的學生,甚至在語文課堂上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一些調皮搗蛋的學生。對于學生發(fā)展不平衡的情況,我們應該在情的基礎上,從愛出發(fā),秉持一視同仁的態(tài)度,給予每一個學生應有的尊重和信任。教師應該及時地發(fā)現(xiàn)每一個學生的閃光點,當學生出現(xiàn)思想上的偏差和錯誤的時候,我們不應該采取嚴厲打擊的方式,而是應該用情來感化學生,讓學生認識到自己的不足,改正自己的問題,獲得不斷進步。
教師作為學生在學校接觸最多的對象,應及時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以同理心、共情心來體諒學生所遇到的困難,能夠對學生的實際需求表示理解,和學生之間建立起一種平等、親近的師生關系。
在小學語文德育中滲透情,教師要以身作則,不僅要具有扎實的理論基礎、專業(yè)技能和敬業(yè)精神,同時也要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養(yǎng)。這種道德素養(yǎng)要求教師要熱愛教育事業(yè),要熱愛學生,要嚴格要求自己,給學生起到模范作用。
相關研究表明,教師的行為習慣會深入地影響到學生的行為習慣。教師通過以身作則,在教學中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通過身體力行,在潛移默化中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教師不能只嚴格要求學生做到,更應要求自己做到。
在小學語文德育中滲透理,就要深入挖掘語文教材中的理,將教材中的理作為教師進行德育教育的基本載體,把理和人文精神結合起來,對學生進行德育引導。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要注意尊重學生的差異,針對每個學生不同的情況,進行理的引導教育。
例如,在四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四篇課文《繁星》中,我們可以挖掘的道理就是要保護我們的環(huán)境,讓“繁星重返天空”。因此,我們在教學中要結合這個道理,讓孩子們從自己的實際行動出發(fā)去保護環(huán)境,守護人類共同的家園。
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要重視在觀點分明的基礎上進行德育教育。我們要明確地向學生表達正確的觀點,如贊成學生什么樣的行為、反對學生什么樣的行為,明確地表明自己處理問題的態(tài)度。小學階段的學生是非觀念還十分淡薄,因此教師應該加強對小學生是非觀念的培養(yǎng),在培養(yǎng)過程中,教師一定要有耐心,不要怕麻煩。
例如,教學四年級下冊《小英雄雨來》一課時,教師要告訴學生我們支持愛國主義的行為,反對背叛國家的行為,進而向學生明確地表達觀點:臺灣是我們中國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任何妄圖分裂國家的行為都是我們決不允許和堅決反對的!
情和理在小學語文德育過程中是不可分割的,我們要做到情理交融。
比如在三年級下冊《我不能失信》這一課中,在學生讀完課文以后,我提出一個問題:“如果你們是宋慶齡,處于這種情況下,遇到這樣的問題,你們會怎么處理?”有的學生說:“會準時赴約,畢竟要講誠信?!庇械膶W生說:“先去做自己想做的事,畢竟錯過了就不能再做了?!崩^而引導學生思考:“如果你是宋慶齡的伙伴,被放鴿子了,你會有什么樣的感受?你在生活中有沒有遇到過被伙伴爽約的事情?”學生們紛紛表示“很難過”,這個時候教師就可以順勢引出守時守信的重要性。
如果在教學中只是單純地向學生講述道理,小學生很容易產(chǎn)生厭煩感,結果適得其反。因此,教師講道理時,一定要注意情感內化,以情喻理,引發(fā)學生情感上的共鳴。
例如,二年級下冊《寒號鳥》一課,這篇課文主要教育我們不要懶惰,要認真地對待生活,否則后果不堪設想。如果只是單純地講道理,學生可能興致不高,感覺索然寡味。這個時候教師可以讓學生自由發(fā)言,說一說自己因為懶惰沒有做什么事情的后果。學生在交流的過程中,產(chǎn)生情感上的共鳴,更加能夠體會到課文中蘊含的道理。
教師一定要在小學語文德育過程中,充分滲透情與理來加強學生的思想道德建設,以達到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教育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