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甲飛,郭杜娟,路小麗,喬慧
1.寧夏醫(yī)科大學公共衛(wèi)生與管理學院,寧夏 銀川 750004;2. 銀川市口腔醫(yī)院,寧夏 銀川 750001
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目前仍是影響人群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1],慢性病患者的生活質量以及身心健康均呈不同程度的下降。隨著人口老齡化趨勢和慢性疾病的不斷增加,慢性病防控任務依然艱巨[2],衛(wèi)生健康服務體系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2016年,黨中央國務院將實施慢性病綜合防控戰(zhàn)略納入“健康中國”行動。在經濟相對落后的農村地區(qū),慢性病對農村居民的健康威脅越來越大。而寧夏作為西北貧困地區(qū),其人群健康特別是農村居民的健康一直受到人們的關注。本研究基于寧夏海原縣和鹽池縣支付制度改革項目2019年的隨訪數據,抽取兩縣常住居民為研究對象,了解寧夏農村居民慢性病患病現(xiàn)狀,并對慢性病主要影響因素進行分析,旨在為制訂有效的慢性病防治策略和干預措施提供參考依據。
以寧夏海原縣(山區(qū))和鹽池縣(川區(qū))作為研究樣本縣,隨機抽取常住農村居民為調查對象。
基線調查采用多階段隨機抽樣法確定研究對象,具體抽樣方法可見以往發(fā)表的文獻[3]。本研究采用2019年追蹤調查的數據。按照縣鄉(xiāng)村戶編碼,對研究對象進行隨訪。對失訪的住戶,選擇與調查戶條件相近的進行替補。現(xiàn)場調查過程嚴格按照方案進行,做好質量控制,調查員由研究生和高年級本科生組成。
本研究的慢性病指經醫(yī)療機構明確診斷的慢性感染性疾病(如乙肝、結核等),或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等)。一個人若患有多種慢性疾病,則按嚴重程度由高到低填寫前三種,疾病編碼參照第五次國家衛(wèi)生服務調查疾病分類。
本次共調查14 023人,其中患有慢性病的 3 413 人,慢性病患病率為24.3%。其中排在前三位的是高血壓病、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糖尿病,所占百分比分別為39.3%、5.3%、4.2%,其他順位見表1。
表1 調查地區(qū)農村居民慢性病前十順位
樣本縣農村居民按不同特征分類的慢性病患病情況比較結果見表2。結果顯示:不同縣區(qū)、性別、年齡、民族、文化程度、婚姻狀況、職業(yè)的慢性病患病率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1)。
在對各類變量進行單因素統(tǒng)計分析的基礎上,選擇具有統(tǒng)計顯著性的變量,對這些變量進行賦值(見表3)。以慢性病患病與否為因變量(有慢性病=1;無慢性病=0),縣區(qū)、文化程度、民族、婚姻狀況、性別、職業(yè)、年齡為協(xié)變量,進行二分類非條件logistic回歸分析。分析結果見表4。
表2 不同特征農村居民慢性病患病情況比較
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女性、高齡、其他民族、在婚及離婚或喪偶者是寧夏農村居民慢性病患病的危險因素,較高的文化程度是寧夏農村居民慢性病患病的保護因素。鹽池縣農村居民慢性病患病率高于海原縣,見表4。
雖然我國居民生活質量不斷提高,但受不健康生活方式的影響,以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為主的慢性病已成為嚴重影響農村居民健康的主要公共衛(wèi)生問題之一[4]。本研究采用多階段整群抽樣方法,選取經濟較差的海原縣和經濟相對較好的鹽池縣作為樣本縣,能夠較好地代表寧夏農村居民慢性病患病現(xiàn)狀, 研究結果對于了解寧夏農村居民慢性病流行現(xiàn)狀及分析相關因素具有指導意義。結果顯示,2019年隨訪調查項目縣農村居民慢性病患病率為24.3%,比2015年隨訪調查結果(16.0%)高8.3個百分點[5],較全國第五次衛(wèi)生服務調查西部農村地區(qū)結果(29.5%)低5.2個百分點[6],其中鹽池縣慢性病患病率調查結果(33.0%) 高于海原縣調查結果(20.7%),這可能與兩縣的經濟差異、地理位置和環(huán)境因素有關。鹽池縣地處川區(qū),經濟水平相對較好,而海原縣地處山區(qū),經濟發(fā)展相對較差,同時兩地居民的生活習慣也存在差異[7]。
研究結果顯示,寧夏農村地區(qū)慢性病疾病負擔仍較重,衛(wèi)生服務需要進一步提高。在慢性病順位中排在首位的高血壓病,研究結果與自治區(qū)內以往研究及區(qū)外研究結果一致[8]。高血壓的病因尚未明確,與遺傳因素、環(huán)境因素和不良生活習慣均有關,同時高血壓癥狀明顯,容易篩查和診斷。女性慢性病患病率(27.2%)高于男性(21.7%),與第五次國家衛(wèi)生服務調查研究結果一致,可能因為農村女性經濟地位較低、教育水平受限、健康意識較差, 還需負擔沉重的農業(yè)生產勞動, 容易忽略自身健康管理, 以及由于女性特殊的生理及心理等各方面變化都會對健康產生影響,從而使慢性病患病風險增大。慢性病的發(fā)生發(fā)展與年齡有明顯的相關性,年齡越大,身體的生理機能逐漸下降,慢性病患病風險也會增加,與王詩鑌等[9]的研究結果一致, 提示高齡人群是慢性病預防控制應關注的重點對象。研究結果還顯示,文化程度越高的個體其患病風險越低,與蔡江敏等[10]研究結論一致,積極健康的行為生活方式能明顯減緩慢性病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文化程度越高,個體的健康素養(yǎng)水平相對越高,有更高的保健意識[11]。相較未婚者,已婚、離異或喪偶的研究對象慢性病風險升高,與周娓等[12]研究結果一致,從生物-心理-社會現(xiàn)代醫(yī)學模式認識疾病與健康關系,離異或喪偶者存在更大的慢性心理應激,同時缺少配偶的陪伴和照顧,慢性病的患病概率增高。
表3 變量賦值表
表4 慢性病患病的二分類 Logistic 回歸分析
寧夏已出臺《慢性病中長期規(guī)劃(2017—2025)》,并在推行《健康寧夏行動(2019—2030)》,慢性病的預防控制,特別是重點人群的生命周期健康仍是關注的重點。女性、高齡、已婚、離異或喪偶、文化程度低的個體更易罹患慢性病,因此,在慢性病防控中應重點加強篩查力度和健康管理。首先要開展全民健康教育,倡導健康生活方式,提升居民健康素質,通過居民喜聞樂見的宣傳方式,普及慢性病防治知識,引導居民樹立正確的健康觀;其次加強農村慢性病的篩查工作,全面落實慢性病早發(fā)現(xiàn)、早診斷、早干預的三早策略;最后加強重點人群健康管理,做好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的隨訪和健康檢查。
利益沖突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