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情禪:閔齊伋《六幻西廂記》編撰思想之佛學(xué)解讀

2022-10-22 01:25:58喬光輝沈欣儀
關(guān)鍵詞:西廂西廂記禪師

喬光輝 沈欣儀

(東南大學(xué) 人文學(xué)院,江蘇 南京 211189)

閔齊伋(1580-1662)刊《六幻西廂記》將元稹《鶯鶯傳》(幻因)、董解元《西廂記》(搊幻)、王實甫《西廂記》(劇幻)、關(guān)漢卿《續(xù)西廂記》(賡幻)、李日華《南西廂記》(更幻)、陸天池《南西廂記》(幻住)等六部作品匯集,以“六幻”加以統(tǒng)攝,且以“如幻”系列彩色套印圖解西廂,不僅在《西廂記》版本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開啟了清初《西來意》等禪釋西廂之先,在《西廂記》闡釋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閔齊伋刊刻《六幻西廂記》與西廂版畫之思想,集中體現(xiàn)在《六幻西廂記》卷首序言《會真六幻》中,為下文論述方便,特此引出:

云何是一切世出世法?曰真曰幻。云何是一切非法非非法?曰即真即幻、非真非幻。元才子記得千真萬真,可可會在幻境;董、王、關(guān)、李、陸,窮描極寫,攧翻簸弄,洵幻矣!那知箇中倒有真在耶!

曰微之記真得幻即不問,且道箇中落在甚地?昔有老禪,篤愛斯劇,人問佳境安在?曰:“怎當(dāng)他臨去秋波那一轉(zhuǎn)。”此老可謂善入戲場者矣。第猶是“句中玄”,尚隔“玄中玄”也!我則曰:“‘及至相逢一句也無’,舉似‘西來意’,有無差別?”

古德有言:“頻呼小玉元無事,只要檀郎認(rèn)得聲”,“不數(shù)德山歌,壓倒云門曲”。會得此意,逢場作戲可也,褏手旁觀可也。黃童白叟朝夕把玩,都無不可也。不然,鶯鶯老去矣,詩人安在哉?耽耽熱眼,呆矣!

與汝說“會真六幻”竟。(1)閔齊伋:《明致和堂刻本六幻西廂記》第1冊之首,文化藝術(shù)出版社影印本,2012年版。

閔齊伋借此論述了其禪釋西廂的基本主張,然既有學(xué)界尚不見對閔齊伋編撰《六幻西廂記》及該序的詳盡解讀。綜觀閔序之論述層次,大致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談閔齊伋之真幻觀,包括真與幻之關(guān)系;第二部分談閔齊伋對西廂“句中玄”與“玄中玄”的理解,強調(diào)西廂之佳境在于“玄中玄”;第三部分正面提出禪意西廂閱讀法;第四部分是其對“六幻西廂記”的具體劃分(為節(jié)約篇幅,未引)。重點是前三部分,第四部分是其前三部分思想在編撰六部西廂系列作品中的運用。筆者擬由此入手,剖析閔齊伋編撰《六幻西廂記》及套刻西廂版畫之思想(2)筆者另文《如幻:德藏閔刻“西廂版畫”之于文本關(guān)系再探》有述,閔刻套印“西廂版畫”,其思想根源于此。。

一、真幻觀:閔釋《西廂》之邏輯起點

閔齊伋提出禪釋西廂,根源于其觀世界的基本態(tài)度。閔序《會真六幻》首句“云何是一切世出世法?曰真曰幻”,即如何看待“真與幻”,是一切世間基本解脫之法?!耙磺惺馈睘榉x土之總稱。佛教之“世間”類別也多,說法不同?!洞笾嵌日摗肪砥呤骸笆篱g有三種,一者五眾世間、二者眾生世間、三者國土世間。”(3)釋厚觀:《大智度論講義》,臺灣大學(xué)哲學(xué)系漢傳佛學(xué)研究室,2014年內(nèi)部印,第1985頁?!洞蟪似鹦耪摗贩Q:“一切世間有為之法,無得久停,須臾變壞?!篱g一切有身,悉皆不凈,種種穢污,無一可樂。”(4)[日]湯次了榮:《大乘起信論新釋》,豐子愷譯,浙江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2015年版,第200頁。因一切世皆有不凈,故要尋求出世之法?!俺鍪婪ā庇址Q“出世間道”,即出離有為迷界之道。依閔齊伋句意,理解“真與幻”的關(guān)系便是出離一切世間迷界之前提。

佛學(xué)認(rèn)為,一切法有真、妄二者,隨無明之染緣而生起之法為妄,隨三學(xué)(戒、定、慧)之凈緣而生起之法為真。《大乘起信論》將大乘法分為二種門:真如門與生滅門。真如為體,生滅為相,一切諸法唯依妄念而有區(qū)別(5)[日]湯次了榮:《大乘起信論新釋》,豐子愷譯,浙江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2015年版,第66頁。。閔齊伋之“曰真曰幻”與佛學(xué)之真、妄、真如與生滅當(dāng)屬同一意?!盎谩敝讣傧?,一切事象皆無實體性,唯現(xiàn)如幻之假相,即幻相;其存在則謂幻有。所顯現(xiàn)之如幻現(xiàn)象,猶如魔術(shù)師之化作,故稱幻化?!靶蘖?xí)觀者,當(dāng)觀一切世界有為之法,無得久停,須臾變壞……應(yīng)觀過去所念諸法,恍惚如夢。應(yīng)觀現(xiàn)在所念諸法,猶如電光。應(yīng)觀未來所念諸法,猶如于云,歘爾而起。”(6)[日]湯次了榮:《大乘起信論新釋》,豐子愷譯,浙江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2015年版,第200頁?!督饎偨?jīng)》亦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yīng)作如是觀?!遍h齊伋之“曰真曰幻”,真為本體,幻為現(xiàn)象;與真如門不離生滅門、生滅門不離真如門一樣。舉真如之體,不離生滅幻相;舉生滅幻相,不離真如之體。兩者相互容受。

與第一句從正面說不同,第二句:“云何是一切非法非非法?曰即真即幻、非真非幻?!眲t從反面言說,對第一句作拓展延伸。關(guān)于“非法非非法”的理解,可以參照無趣如空禪師的一段公案:

無趣空參,每呈見解,師諧不諾。一日謂趣曰:我有一言,要與汝說。空聳耳而聽,師但笑而不語??赵偎膽┱垺煆?fù)笑??帐季咄x作禮,跽而哀懇。師乃曰:“祖師西來,直指人心,見性成佛,貴在直下體究;子若果信得及,可放下萬緣,參個一歸何處?!比拇怂佬目丛掝^,經(jīng)三載,一日聞雞鳴有省,詣師求證。師反覆徵詰,后付衣拂。

復(fù)示偈曰:非法非非法,非性非非性。非心非非心,付汝心法竟。(7)(清)聶先編:《續(xù)指月錄》卷十四“嘉興東塔野翁曉禪師”,見藍(lán)吉富主編《禪宗全書》第十四冊,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4年版,第797-798頁。

此段是無趣禪師(1491-1580,字如空)“放下萬緣、死心看話頭”“聞雞鳴開悟”的公案。野翁曉禪師結(jié)尾所示“非法非非法”之偈語,對無趣如空禪師的開悟作了總結(jié)。用閔齊伋的話來說,就是“云何是一切非法非非法?曰即真即幻、非真非幻” 。

解讀這個公案的切入口就是野翁曉禪師的偈語。六祖慧能“風(fēng)動幡動心動”公案為后世公案定下了基調(diào)。無論是風(fēng)吹幡動還是經(jīng)幡自己動,都是眾生可以理解的客觀現(xiàn)象。甚至根據(jù)物理定律,一旦測知風(fēng)速與作用于經(jīng)幡的受力面積,我們便可以計算出經(jīng)幡所受之推力大小。但是,一個物理學(xué)可以解決的客觀現(xiàn)象,被慧能轉(zhuǎn)為主觀的精神現(xiàn)象。以趙州和尚“柏樹子”公案為例:

僧問趙州:柏樹子還有佛性也無?州云:有。僧云:幾時成佛?州云:待虛空落地。僧云:虛空幾時落地?州云:待柏樹子成佛。(8)(宋)賾藏主(僧挺守頤)編:《古尊宿語錄》卷十四,見藍(lán)吉富主編《禪宗全書》第43冊,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4年版,第154頁。

弟子想得知一個確切的答案,但趙州和尚以循環(huán)論證打破了弟子的執(zhí)著。與此繞路說禪不同,歸省禪師與弟子的對答,則從正面回應(yīng)“柏樹子”之機鋒:

當(dāng)歸省禪師以“汝還聞檐頭水滴聲么”啟發(fā)弟子時,弟子瞬間頓悟,以“檐頭水滴,分明歷歷。打破乾坤,當(dāng)下心息”作答,“師為忻然”意即歸省禪師對學(xué)生的回答很滿意??梢姡瑲w省禪師的發(fā)問:“汝還聞檐頭水滴聲么?”并不是希望得到一個肯定或否定的回答,而是測試弟子能否將“檐頭水滴聲”覺悟為佛法,在“水滴聲”中見自性之空。

明乎此,回頭再看無趣如空禪師“一日聞雞鳴有省”公案,雞鳴聲與水滴聲、鐘聲一樣,屬自然現(xiàn)象,但“也可以把它聽為另一些東西,如把它聽作釋迦牟尼的說法。于是,鐘聲就成為‘真空’或‘法’的現(xiàn)象了?!@里,鐘聲已經(jīng)被從物理的時空背景剝離,而還原為純粹的聽覺現(xiàn)象?!瘬艄模挂圭娐暋?,它們并非世俗生活的標(biāo)志?!?10)張節(jié)末:《禪宗美學(xué)》,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06年版,第145頁。借聽聲以覺悟不僅要將聲音剝離特定的時空背景,還原為純粹的精神現(xiàn)象,而且還要于聲音中直觀佛法,將聲音觀作佛法的見證。所以,百丈懷海說:“一切色是佛色,一切聲是佛聲。”(11)(宋)賾藏主(僧挺守頤)編:《古尊宿語錄》卷第二“大鑒下三世語之余”,見藍(lán)吉富主編《禪宗全書》第43冊,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4年版,第18頁上。能否將聲、色從變動不居的時空背景中剝離出來,并直觀佛性,則視個體之資質(zhì)與歷練等而有差異。無趣如空禪師“經(jīng)三載,一日聞雞鳴有省”,也是量變引起質(zhì)變之結(jié)果。

野翁曉禪師在反覆徵詰后,予以認(rèn)可,并復(fù)示偈曰:“非法非非法,非性非非性。非心非非心,付汝心法竟。”依據(jù)佛學(xué)解釋,“法”指所有之存在,“性”指受外界影響亦不改變之本質(zhì),“心”指遠(yuǎn)離對象仍具有思量(緣慮)之作用者?!胺?、性、心”指修行的不同領(lǐng)域,曉禪師所傳授的心法,指出概念與事實有聯(lián)系但又不同,修行者應(yīng)“既不執(zhí)著于什么,又不執(zhí)著于‘不執(zhí)著于什么’”?!癆即非A”也是《金剛經(jīng)》常用言說句式,諸如“如來說一切相,即是非相。又說一切眾生,則非眾生”“如來說有我者,則非有我”“所言法相者,如來說即非法相,是名法相”“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叭粢陨娢?,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笔篱g之色與聲,不過是視覺與聽覺表象,如果執(zhí)著于聲色,則為世俗所迷,不見如來。具有大乘佛法總經(jīng)性質(zhì)的《金剛經(jīng)》稱:“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如來所說法即無上覺,即無念,無念不可??;佛法離言說相,了無能說,故不可說。如果執(zhí)著于般若或執(zhí)著于沒有般若,皆不見如來。修行者對于“法、非法、非非法”等,皆不應(yīng)執(zhí)著。

由此,野翁曉禪師之“非法非非法,非性非非性。非心非非心,付汝心法竟”偈語,是對無趣禪師聞雞鳴而開悟的學(xué)理總結(jié)。無趣如空禪師“聞雞鳴有省”,此雞鳴已非彼雞鳴,已從報時等特定實用功能中剝離,化為單純靜觀之表象,并被聽作佛音之見證。雞鳴聲依舊,但于無趣禪師,三年前與如今,已經(jīng)發(fā)生了由”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到“看山依舊是山,看水依舊是水”的質(zhì)變。

再回到閔齊伋,其對“云何是一切非法非非法”的回答是“即真即幻、非真非幻”。如上所述,“非法非非法”是大乘佛學(xué)開悟之關(guān)鍵?!凹凑婕椿谩敝盎谩敝溉缁枚鵁o實體之假相。以佛教立場而言,諸法皆由因緣和合而生,由因緣離散而滅,本身并無實體,其因緣和合之際,雖可形成一一之法,然實為幻假之相。《大智度論》曰:“眾生如幻,聽法者亦如幻?!胰缁谩⑷鐗?,眾生乃至知者、見者亦如幻、如夢。諸天子!色如幻、如夢,受想行識如幻、如夢。”(12)釋厚觀:《大智度論講義》卷五十五“釋幻人聽法品第二十八”,第1547頁。由此,閔齊伋“即真即幻、非真非幻”描述大乘法觀世界之關(guān)鍵,在于從實體上超脫,在幻與真之間不作二分。

閔齊伋之“真幻”觀用于西廂題材系列作品,稱:“元才子記得千真萬真,可可會在幻境;董、王、關(guān)、李、陸,窮描極寫,攧翻簸弄,洵幻矣!那知箇中倒有真在耶!”其首先對作品作了“真”與“幻”的區(qū)分,即讀者公認(rèn)的“真”是元稹《會真記》(即《鶯鶯傳》),因為該作有史實依據(jù);而董、王、關(guān)、李、陸則是基于元稹《鶯鶯傳》基礎(chǔ)上的改編,屬于虛構(gòu),皆是虛幻,“洵幻矣”!同時,他對這一看法又提出質(zhì)疑:“元才子記得千真萬真,可可會在幻境?!奔丛〉摹稌嬗洝繁M管有史實依據(jù),但恰如一幻(13)閔齊伋“五劇箋疑”之“佛殿奇逢”釋“行一步可人憐”稱:“可,猶言恰恰也?!币姟睹髦潞吞每瘫尽戳梦鲙洝怠返?冊,文化藝術(shù)出版社,2012年版。。“會真記”的“真”指“仙真”崔鶯鶯,張生會鶯鶯,恍如一夢,恰恰是真中有幻;而“董、王、關(guān)、李、陸,窮描極寫,攧翻簸弄,洵幻矣!那知箇中倒有真在耶!”董、王、關(guān)、李、陸之改編創(chuàng)作,雖屬于虛構(gòu),但是戲如人生,其中也可悟出“真”來。閔齊伋《題〈西廂〉》又云:“使其升關(guān)、閩、濂、洛之堂,聰明膽識不下某某輩,成一家言,黼黻六經(jīng)。即祭祀血食,寧異人任?……道器命性,徵角宮商,究竟亦無異?!?14)楊緒容整理:《王實甫〈西廂記〉匯評》,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496頁。實際是將《西廂記》與關(guān)(張載)、閩(朱熹)、濂(周敦頤)、洛(程顥)之學(xué)并列,視《西廂記》為“黼黻六經(jīng)”之作,道器不二,從“徵角宮商”的戲曲演唱中參透性命之學(xué)。

閔齊伋《六幻西廂記》之“賡幻·五劇箋疑”識語稱:“世界原是疑局,古今共處疑團。不疑何從起信,信體仍是疑根。我今所疑,孰非前人之確信?我今所信,孰非來者之大疑?”(15)(明)閔齊伋:《明致和堂刻本〈六幻西廂記〉》第8冊尾“五劇箋疑識語”,文化藝術(shù)出版社,2012年版。盡管他說“疑者不箋,箋者不疑”,但他并不執(zhí)著,“我今所信,孰非來者之大疑?” 事實上,閔齊伋之“五劇箋疑”對于劇作字詞的注音、釋義、??焙芤姽α?。然“五劇箋疑”署名“湖上閔遇五戲墨”,“戲墨”就是隨意戲作的筆墨,可見閔齊伋之淡然。

二、西來意:《西廂記》之“句中玄”與“玄中玄”

閔齊伋序言之第二部分,承襲第一部分意思展開:“曰微之記真得幻即不問,且道箇中落在甚地?”將議論由上轉(zhuǎn)下,即使不追問元稹《鶯鶯傳》的“真中寓幻”的“幻”究竟體現(xiàn)在哪里,那董、王、關(guān)、李、陸作品之“幻中寓真”的“真”又落在何處?“箇中”即其中,指與“真中寓幻”相對的“幻中寓真”作品。由此,閔齊伋以自問自答形式,提出了他對《西廂記》的理解:

昔有老禪,篤愛斯劇,人問佳境安在?曰:“怎當(dāng)他臨去秋波那一轉(zhuǎn)。”此老可謂善入戲場者矣。第猶是句中玄,尚隔玄中玄也。我則曰:“‘及至相逢一句也無’,舉似‘西來意’,有無差別?”(16)(明)閔齊伋:《明致和堂刻本六幻西廂記》第1冊之首,文化藝術(shù)出版社影印本,2012年版。

其中,閔齊伋所說的“句中玄”“玄中玄”源于臨濟宗創(chuàng)始人臨濟義玄?!段鍩魰肪硎惠d:“(義玄)乃曰:大凡演唱宗乘,一句語須具三玄門,玄門須具三要。有權(quán)有實,有照有用。汝等諸人作么生會?”(17)(宋)普濟:《五燈會元》,中華書局,1984年版,第645頁。但對“三玄”,臨濟義玄禪師并沒有留下明確論述。后代發(fā)揚者以“古塔主”薦福禪師(970-1045)為最。他將三玄釋為“體中玄、句中玄、玄中玄”,言三玄非臨濟門風(fēng),而是諸佛普度眾生之法(18)張云江:《北宋薦福承古承嗣云門文偃禪師之“公案”探析》,《西南民族大學(xué)學(xué)報》,2014年第3期。?;莺椤抖U林僧寶傳》卷十二“青原八世·薦福古禪師”對“三玄”記錄甚詳:

古(即古塔主薦福承古禪師)曰:“三玄者,一體中玄,二句中玄,三玄中玄。此三門是佛祖正見。學(xué)道人但隨人得一玄,已具正見,入得諸佛閫域。”

僧問:“依何圣教參詳,悟得體中玄?”古曰:“……如此等,方是正見。才缺纖毫,即成邪見,便有剩法,不了唯心?!?/p>

僧曰:“何等語句是句中玄?” 古曰:“……若于此等言句中悟入一句,一切總通。所以體中玄,見解一時凈盡。從此已后,總無佛法知見,便能與人去釘楔、脫籠頭,更不依倚一物。然但脫得知見見解,猶在于生死不得自在。何以故?為未悟道故。于他分上所有言句,謂之不答話。今世以此為極則,天下大行,祖風(fēng)歇滅,為有言句在。若要不涉言句,須明玄中玄?!?/p>

僧曰:“何等語句時節(jié)因緣是玄中玄?”古曰:“……此等因緣方便門中以為玄極,唯悟者方知。若望上祖初宗,即未可也?!?/p>

僧曰:“三玄須得一時圓備,若未見圓備有何過?”古曰:“但得體中玄,未了句中玄?!^之偏枯。此人以不忘知見,故道眼未明,如眼中有金屑,須更悟句中玄乃可也;若但悟句中玄,即透得法身。然返為此知見奴使,并無實行,有憎愛人我,以心外有境,未明體中玄也?!矊W(xué)道人,縱悟得一種玄門,又須明取玄中玄,方能不坐在脫灑路上,始得平穩(wěn),腳踏實地?!?……古曰:“蓋緣三世諸佛所有言句教法,出自體中玄。三世祖師所有言句并教法,出自句中玄。十方三世佛之與祖所有心法出自玄中玄。”(19)(宋)惠洪:《禪林僧寶傳》,中州古籍出版社,2014年版,第86-91頁。

這段文字詳盡敘述了體中玄、句中玄、玄中玄的關(guān)聯(lián)與差異。如其所云,“體中玄”是合于教乘、不脫義理邏輯的佛學(xué)正見,是“三世諸佛所有言句教法”;“句中玄”是“于此等言句中悟入一句,一切總通”,是“三世祖師所有言句并教法”,意在引導(dǎo)學(xué)人于言句下悟得真理;“玄中玄”則為“不涉言句”,是“十方三世佛之與祖所有心法”(20)關(guān)于“三玄”,可參讀(釋)鑒印著《試論義玄禪法思想與門庭設(shè)施》(《臨濟宗研究》,宗教文化出版社,2016年版,第68頁)及郭慶財之《惠洪的文字禪與句法論》(《徐州師范大學(xué)學(xué)報》,2012年第9期第63頁)。?!绑w中玄”與“句中玄”均涉及言語,前者是如來教中正見言語;后者是以文字禪形式,于言語處令人醒悟。據(jù)薦福禪師所言,“三玄”中“學(xué)道人但隨人得一玄,已具正見,入得諸佛閫域”,但“凡學(xué)道人,縱悟得一種玄門,又須明取玄中玄,方能不坐在脫灑路上,始得平穩(wěn),腳踏實地?!焙苊黠@,“古塔主”薦福禪師所說的“玄中玄”,因不涉語言,屬于比“體中玄”“句中玄”更高級別的悟法層次。明乎此,我們再看閔齊伋的論述。閔齊伋舍棄了“體中玄”,針對《西廂記》“箇中落在甚地”之發(fā)問,提出《西廂記》之“句中玄”與“玄中玄”讀法,借以回答《西廂記》“幻中寓真”之“真諦”究竟落在甚地?

閔齊伋當(dāng)作“句中玄”的劇本臺詞是“怎當(dāng)他臨去秋波那一轉(zhuǎn)”句,出自第一本第一折末尾[賺煞]:“餓眼望將穿,饞口涎空咽,空著我透骨髓相思病染,怎當(dāng)他臨去秋波那一轉(zhuǎn)!休道是小生,便是鐵石人也意惹情牽?!?21)楊緒容整理:《王實甫〈西廂記〉匯評》,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21頁。明弘治戊午(1498)金臺岳本《西廂記》首次將署名“西蜀璧山來鳳道人著”之《新增秋波一轉(zhuǎn)輪》作為附文本,置諸“引首”,其文稱:

夫既因二五媾精而有此身,則情欲相感,本諸天而具于我。故凡夫婦……為欲念之所牽;況以生、鶯才美無雙,聰慧莫及,其能免是欲念乎?……況淑女于臨去之時,斂媚凝嬌,秋波一轉(zhuǎn),則彼酷嗜風(fēng)流,素耽放逸者,寧不勃然而感動耶?(22)王實甫:《新刊大字魁本參增奇妙西廂記》,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5頁。

來鳳道人以為天賦情欲,崔張為欲念所牽,勃然而感動,“秋波一轉(zhuǎn)”實為男女傳情之信號。至于此句與參禪結(jié)合,也有傳統(tǒng)(23)王同軌《耳談類增》、馮夢龍《古今譚概》、張岱《快園好古》等文獻均有記載。。其中馮夢龍(1574-1646)稱:“丘瓊山過一寺,見四壁俱畫西廂,曰:‘空門安得有此?’僧曰:‘老僧從此悟禪?!饐枺骸翁幬??’答曰:‘是怎當(dāng)他臨去秋波那一轉(zhuǎn)?!?24)(明)馮夢龍輯:《古今譚概》卷十一,中華書局,2007年版,第146頁。邱瓊山即邱浚(1420-1495),廣東瓊山人,因稱邱瓊山。這表明,明代寺院一直存在“借西廂以禪悟”之現(xiàn)象。至清初尤侗(1618-1704)則視“秋波一轉(zhuǎn)”為情禪,“有雙文之秋波一轉(zhuǎn),宜小生之眼花繚亂也哉!抑老僧四壁畫西廂,而語禪恰在個中?!?25)伏滌修等輯校:《〈西廂記〉資料匯編》,黃山書社,2012年版,第667頁。從而,本為男女傳情之“秋波一轉(zhuǎn)”演為僧家“禪悟”之機鋒。

由來鳳道人“情欲相感”到后來之僧家“禪語”,根源于觀法之差異。劇中張生從鶯鶯“臨去秋波那一轉(zhuǎn)”的動作,讀出崔鶯鶯對其有“顧盼”之意,“將一座梵王宮,化作武陵源”。僅僅靠與崔鶯鶯“打個照面”,便墮入情網(wǎng)。“臨去秋波那一轉(zhuǎn)”是個舞臺科介動作,崔鶯鶯走下舞臺之前,做了一個“旦-回顧-覷末-下”的動作,即回過頭來深情地凝視張生,并對他眨了一下眼睛,然后便迅速走下舞臺。由“秋波一轉(zhuǎn)”引發(fā)了劇中崔張各種情事,諸家評點皆認(rèn)為此句是“一部西廂關(guān)竅”。此句本是男女為“欲念之所牽”,是世間塵境;而“老僧從此悟禪”是寂滅之境。禪悟則要將“秋波那一轉(zhuǎn)”從男女相悅的特定時空背景中剝離,僅作為一個靜觀符號。至于金圣嘆評語:“眼如轉(zhuǎn),實未轉(zhuǎn)也。在張生必爭云‘轉(zhuǎn)’,在我必為雙文爭‘不曾轉(zhuǎn)’也?!?26)(元)王實甫著,(清)金圣嘆批評:《金圣嘆批評本〈西廂記〉》,鳳凰出版社,2011年版,第42頁。眨一下眼睛,可視作女方有意為之,也可視作女方生理之自然反應(yīng)。當(dāng)然,特定語境下可以成為男女傳情之信號。但究竟是自然現(xiàn)象還是傳情之信號,可有多種解讀。托名郭璞的《青囊海角經(jīng)》卷四“點穴”有云:

昔有僧看西廂,官人見而呵之曰:“若曉得一部西廂,重在那一句,我便饒。”僧對曰:“只重在‘臨去秋波那一轉(zhuǎn)’一句?!贝搜陨钪锌萧?。地理千言萬語,門例雖多,有情無情亦難辨認(rèn)。有身在千里,思憶不忘而有情者;有連袂同床,面合心離而無情者。山川性情大率相似。人能透得此關(guān),方不被他瞞過。(27)托名郭璞的《青囊海角經(jīng)》卷四“點穴”,古今圖書集成本。

古人選擇風(fēng)水也如“臨去秋波那一轉(zhuǎn)”,有情無情依靠自己辨認(rèn),貴在兩者相契。法身只有一個,因眾生而異。對于張生而言,普救寺出現(xiàn)的崔鶯鶯就是“南海水月觀音現(xiàn)”“鐵石人也意惹情牽” (第一本第一折末尾《寄生草》唱詞);對于“僧悟禪語”,則僅僅是一個靜觀的對象,已經(jīng)脫離男女相戀的語境,又何來“勃然而感動”?

閔齊伋借用老僧“句中玄”,“于此等言句中悟入一句,一切總通”,將此句作為“一部西廂關(guān)竅”。毋庸置疑,“臨去秋波那一轉(zhuǎn)”帶動了整個西廂劇情之發(fā)展。此句只是白描,并沒有訴諸言語,與禪宗“教外別傳,不立文字”也相吻合。閔齊伋贊嘆老禪“此老可謂善入戲場者矣”,與諸家評論一樣,他承認(rèn)“臨去秋波那一轉(zhuǎn)”是劇本最重要的情節(jié),但依舊屬于從《西廂記》文本中覓“文眼”,借文字以禪悟的“句中玄”層次。即沒有脫離文字功夫,非為禪家第一義。

閔齊伋所說的“玄中玄”,指“不涉言句”的“十方三世佛之與祖所有心法”,他更推崇“及至相逢一句也無”句,并認(rèn)為這句可視為“祖師西來意”。該句出自第五本第四折[沈醉東風(fēng)]:“不見時準(zhǔn)備著千言萬語,……將腹中愁恰待申訴,及至相逢一句也無,只道個‘先生萬?!!边@句敘寫崔鶯鶯思念張生,縱有千種風(fēng)情,見面后卻說不出一句,只淡淡說了句“先生萬福”(28)楊緒容整理:《王實甫〈西廂記〉匯評》,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382頁。。閔齊伋稱此為“玄中玄”,蓋此種感情無法訴諸文字。崔鶯鶯原先準(zhǔn)備著千言萬語,及見面,瞬間化作烏有,大腦一片空白。錢鍾書《宋詩選注》云:

此外還有經(jīng)楊萬里稱賞而保存的《寄友人》一聯(lián)好句:“胸中襞積千般事,到得相逢一語無?!庇H友久別重逢,要談起來是話根兒剪不斷的,可是千絲萬縷,不知道拈起哪一個話頭兒才好,情意的充沛反造成了語言的窘澀。尤袤的兩句把這種情景真切而又經(jīng)濟地傳達出來了。全首詩已經(jīng)失傳,斷句也因此埋沒,直到它經(jīng)過擴充和引申,變?yōu)橥鯇嵏Α段鲙洝返谖灞镜谒恼鄣摹冻磷頄|風(fēng)》:“不見時準(zhǔn)備著千言萬語……待伸訴,及至相逢,一語也無,剛則道個‘先生萬福!’”仿佛一根折斷的楊柳枝兒,給人撿起來,插在好泥土里,長成了一棵亭亭柳樹。(29)錢鍾書校注:《宋詩選注》,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2017年版,第332頁。

錢鍾書所指出的“情意的充沛反造成了語言的窘澀”現(xiàn)象,與“非言教經(jīng)典”所能傳達之禪悟現(xiàn)象頗為類似,均是某一剎那的瞬間直覺頓悟。初祖達摩說:“我法以心傳心,不立文字?!比嫔舱f:“法身空寂,見聞之所不及。即語言文字,徒勞施設(shè)也?!?30)(唐)凈覺撰:《楞伽師資記》,藍(lán)吉富編《禪宗全書》第1冊,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4年版,第10頁下。崔鶯鶯精心準(zhǔn)備的“腹中愁恰待申訴”,剎那之間化作烏有。劉應(yīng)襲本中李卓吾評云:“無上妙諦?!毙煳家苍u此句云:“欲言不言,若疏若親。的的真情,亦的的至情?!?31)楊緒容整理:《王實甫〈西廂記〉匯評》,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382頁。此種語境下,非色即是空,或空即是色,而是色空合一,語言成為多余。此時,張生或理解,或不理解,已與鶯鶯無關(guān)。

前句“臨去秋波那一轉(zhuǎn)”描述肢體動作,“秋波一轉(zhuǎn)”對張生而言是“留情”,是鶯鶯對其“顧盼”之意;對禪悟僧人而言,則屬于自然生理反應(yīng),壓根不存在眉目傳情之說。劇本只是描述舞臺動作,如何解讀是另外一回事;“及至相逢一句也無”則不然,蓋瞬間銷情,預(yù)設(shè)好的千種風(fēng)情、千言萬語,瞬間空化,進入色空一體之境。前者法身只有一個,因眾生而異。對“饞口涎空咽,空著我透骨髓相思病染”的張生而言,“臨去秋波那一轉(zhuǎn)”是崔鶯鶯對自己發(fā)出的信號;其意義不啻五祖弘忍“以杖擊碓三下而去,惠能即會祖意,三更入室”而得傳法衣缽(32)齊云鹿:《壇經(jīng)大義》,宗教文化出版社,2014年版,第29頁。;但臨去“以杖擊碓三下”,于他人而言終究為浮云;鶯鶯“秋波那一轉(zhuǎn)”,于他人仿佛什么也沒有發(fā)生。“及至相逢一句也無”,于相逢之剎那,當(dāng)事人鶯鶯瞬間忘情;前者,于鶯鶯“臨去秋波那一轉(zhuǎn)”的剎那,張生則瞬間生情。情生則智隔,“秋波一轉(zhuǎn)”恰是張生進入“瘋魔”之時。

從文學(xué)角度而言,“秋波一轉(zhuǎn)”都意味著女子留情,令男生“勃然而感動”,心領(lǐng)神會,從而引發(fā)劇情發(fā)展。金圣嘆也不否認(rèn)“及至相逢一句也無”在《西廂記》文本中的關(guān)鍵作用,但他推崇“盡人調(diào)戲”四字,以為“天仙化人,目無下土,人盡調(diào)戲,曾不知也”,“《西廂記》只此四字,便是吃煙火人道殺不到。千載徒傳‘臨去秋波’,不知已是第二句?!?33)(元)王實甫著,(清)金圣嘆批評:《金圣嘆批評本〈西廂記〉》,鳳凰出版社,2011年版,第40頁。突出鶯鶯之天真自然。但“盡人調(diào)戲”與“秋波一轉(zhuǎn)”,孰為第一、二“關(guān)竅”句,屬見仁見智,其質(zhì)并無差別;“及至相逢一句也無”句,在于言說一種生活體驗,情至濃極必歸平淡。

從禪悟角度而言,閔齊伋以“及至相逢一句也無”為“玄中玄”,而“臨去秋波那一轉(zhuǎn)”為“句中玄”,旨在強調(diào)后者之重要。面對“臨去秋波那一轉(zhuǎn)”,張生與眾人反應(yīng)不一。猶如佛祖拈花,“眾皆默然,惟迦葉尊者破顏微笑?!?34)(宋)普濟:《五燈會元》卷一,中華書局,1984年版,第10頁。閔齊伋強調(diào)“玄中玄”為“初祖西來意”,則將生活體驗上升為本體真諦。崔鶯鶯“及至相逢一句也無”的心理體驗,“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不可向人說也。”(35)釋宗鏡??蹋骸哆_摩大師血脈論》,見藍(lán)吉富編《禪宗全書》第101冊,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4年版,第118頁。何謂祖師西來意?初祖達摩自西天來此傳法,究竟意思如何?究此意思者,即究佛祖之心印也?!靶行睘椤笆饺婪鹬c祖所有心法”,即《楞伽經(jīng)》所言:“諸菩薩摩訶薩依于義,不依文字。若善男子善女子,依文字者,自壞第一義”“法離文字故”“我等諸佛諸菩薩,不說一字,不答一字?!薄叭缡怯薹螂S言說指,攝受計著,至竟不舍,終不能得。離言說指第一實義?!?36)南懷瑾:《楞伽大意今譯》卷第四,復(fù)旦大學(xué)出版社,2020年版,第209頁?!凹爸料喾暌痪湟矡o”體現(xiàn)為瞬間的直覺頓悟,那一剎那,言語成為障礙,女主從久別重遇的戀人情境中剝離,“相逢”成為靜觀之表象。閔齊伋舉之比“西來意”,并無差別。《達摩大師血脈論》稱:“道非聲色,微妙難見?!糁T法從心生,不應(yīng)有執(zhí),執(zhí)即不知。若見本性,十二部經(jīng)總是閑文字。”(37)宗鏡??蹋骸哆_摩大師血脈論》,見藍(lán)吉富編《禪宗全書》第101冊,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4年版,第118頁。從有形之文字中讀出無字真義,這是閔齊伋禪釋《西廂記》的核心內(nèi)容。

三、情禪:閔齊伋之《西廂記》讀法

閔齊伋序言《會真六幻》的第三部分是:“古德有言:‘頻呼小玉元無事,只要檀郎認(rèn)得聲’,‘不數(shù)德山歌,壓倒云門曲’。會得此意,逢場作戲可也,褏手旁觀可也。黃童白叟朝夕把玩,都無不可也。不然,鶯鶯老去矣,詩人安在哉?耽耽熱眼,呆矣!與汝說‘會真六幻’竟?!焙诵脑谟凇皶么艘狻保艘鉃楹??即以西廂為禪的“情禪”閱讀法。

此段引語中的“古德”,指臨濟祖師圓悟克勤禪師(1063-1135),俗姓駱,字無著,四川成都崇寧縣人。聲名卓著,皇帝多次召其問法,并賜紫衣和“佛果禪師”“圓悟”等,謚“真覺禪師”。克勤弟子耿延禧(?—1136)撰《圓悟佛果禪師語錄序》稱:

佛以一音而演說法,故一切法同此一音。三世諸佛此一音,六代祖師此一音,天下老和尚此一音。吾有正法眼藏,分付摩訶迦葉,乃此一音?!蛔鞔艘魰髡Z言謷訛,妄生分別,無有是處。昔楊岐以此音,簧鼓天下。至圓悟大禪師,此音益震。師因頻呼小玉之音與檀郎認(rèn)得之音,然后大唱此音。不數(shù)德山歌,壓倒云門曲。凡樓子“我若無心”之音,及盤山“紅輪西去”之音,皆當(dāng)立下風(fēng),盡是老凍膿。所以于建炎中興天子前,奏此一音,四海寂默,而無敢鳴;云居安樂堂上,擅此一音,眾人憎嫉,而無敢和。且道:此老子乘誰恩力,得恁么奇特?昔孔子窮于陳蔡之間,左據(jù)槁木,右擊槁枝而歌焱氏之風(fēng),有其具而無其數(shù),有其聲而無宮角。木聲與人聲,犁然有當(dāng)于人之心。乃曰:今之歌者其誰乎?是亦此音,而世未之知也,圓悟老師其知之矣。予蚤事佛鑒,晚見老師,叩此一音,更無別調(diào)。學(xué)徒若平亦唱師家曲者,集師語要將以刊行,求為序篇,以冠卷首。若知此音,則圓悟老師功不浪施。若不知此音,而以語言文字求會解者,是人行邪道,不能見老師云。紹興三年十二月二十日序。(38)(宋)耿延禧:《〈圓悟佛果禪師語錄〉序》,藍(lán)吉富主編《禪宗全書》第41冊,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4年版,第189頁。

耿延禧序之中心是謳歌圓悟克勤之弘法貢獻。一音,一音聲也,指如來之說法?!毒S摩經(jīng)》“佛國品第一”曰:“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逼湟饧础耙挥昶諠櫍A受不同;三獸渡河,證有深淺”(39)竺摩法師:《維摩經(jīng)講話》,香港佛經(jīng)流通處印行,1991年版,第65頁。?!爸翀A悟大禪師,此音益震?!奔粗赋雠R濟宗克勤禪師開一代宗風(fēng),臨濟楊岐派由此震動天下。耿延禧提及圓悟禪師因艷情詩而開悟,《五燈會元》卷第十九“昭覺克勤禪師”也有記載:

方半月,會部使者解印還蜀,詣祖問道。祖曰:“提刑少年,曾讀小艷詩否?有兩句頗相近:頻呼小玉元無事,祇要檀郎認(rèn)得聲?!碧嵝虘?yīng)“喏喏”。祖曰:“且子細(xì)?!睅熯m歸侍立次,問曰:“聞和尚舉小艷詩,提刑會否?”祖曰:“他祇認(rèn)得聲?!睅熢唬骸暗o要檀郎認(rèn)得聲。他既認(rèn)得聲,為甚么卻不是?”祖曰:“如何是祖師西來意?庭前柏樹子!”師忽有省,遽出,見雞飛上欄干,鼓翅而鳴。復(fù)自謂曰:“此豈不是聲?”遂袖香入室,通所得,呈偈曰:“金鴨香銷錦繡幃,笙歌叢里醉扶歸。少年一段風(fēng)流事,祇許佳人獨自知?!弊嬖唬骸胺鹱娲笫拢切「悠魉茉煸?,吾助汝喜?!弊姹橹^山中耆舊曰:“我侍者參得禪也?!庇纱?,所至推為上首。(40)(宋)普濟:《五燈會元》卷第十九“五祖演禪師法嗣·昭覺克勤禪師”,中華書局,1984年版,第1254頁。

禪宗有以音聲開悟之傳統(tǒng),《古尊宿語錄》卷三十四記真凈克文禪師(1025-1102)稱:“南閻浮提眾生以音聲為佛事,所謂此方真教體,清凈在音聞。是以三乘十二分教,五千四十八卷,一一從音聲演出。乃至諸代祖師,天下老和尚,種種禪道,莫不皆從音聲演出?!?41)(宋)賾藏主(僧挺守頤):《古尊宿語錄》卷第四十三,見藍(lán)吉富主編《禪宗全書》第43冊,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4年版,第534頁下。此公案前半部敘五祖法演與提刑之交流,法演問提刑少時是否讀過小艷詩,比如“頻呼小玉元無事,祇要檀郎認(rèn)得聲”之類?提刑說讀過。此時,圓悟克勤只是侍立于邊的旁觀者,但法演禪師與提刑的對話讓他有所觸動。之后他問:“聞和尚舉小艷詩,提刑會否?”其中“會”自不同于“曾讀”。接著圓悟克勤追問:“他既認(rèn)得聲,為甚么卻不是?”同樣聲音,為什么“認(rèn)得”卻“不是”?法演回答:“如何是祖師西來意?庭前柏樹子!”

如前所述,以“柏樹子”參究佛祖之心印,實即以柏樹子當(dāng)作禪法之見證,即“青青翠竹,盡是法身。郁郁黃花,無非般若”?!邦l呼小玉元無事,祇要檀郎認(rèn)得聲”,小姐不斷呼喚丫鬟小玉,并不是要丫鬟做啥事;只是通過自己的呼喚聲,讓情郎知道,小姐在這里。因此,檀郎認(rèn)得聲,明白小姐在這里;但此聲尚不是“法身”?!皫熀鲇惺?,遽出,見雞飛上欄干,鼓翅而鳴。復(fù)自謂曰:‘豈不是聲?’”此雞鳴聲是雞表達情感的特定方式,或求偶或啼晨,當(dāng)小姐“頻呼小玉”與雞“鼓翅而鳴”從世俗的實用功能中剝離時,從音聲中聽清凈,從音聲中悟佛法,便成為“一切聲皆是佛聲”。如釋德洪(即惠洪,1071-1128)《注十明論》詩所云:“了知無性滅無明,空慧須從戒定生。頻呼小玉元無意,只要檀郎認(rèn)得聲?!?42)(宋)釋德洪:《石門文字禪》卷十五,見王國平主編《杭州文獻集成》第20冊武林往哲遺著(七),杭州出版社,2014年版,第503頁。因此,無論“金鴨香銷錦繡幃”,還是“少年一段風(fēng)流事”,都可成為悟道的工具。

耿延禧序稱:“不數(shù)德山歌,壓倒云門曲。凡樓子‘我若無心’之音,及盤山‘紅輪西去’之音,皆當(dāng)立下風(fēng),盡是老凍膿。所以于建炎中興天子前,奏此一音,四海寂默,而無敢鳴?!泵钄⒘艘詧A悟克勤禪師為代表的臨濟楊歧派一枝獨秀局面,超越了“德山歌,云門曲”(43)張培鋒:《佛教與傳統(tǒng)吟唱的文化學(xué)考察》,天津教育出版社,2016年版,第278頁。。云門曲,本指古樂曲之名,曲調(diào)艱深,公案以“云門一曲”比喻云門文偃(864-949)所立宗風(fēng)孤危聳峻,人難湊泊。“凡樓子我若無心之音”之樓子和尚開悟事,見《禪林類聚》卷五:“樓子和尚因從街市過,經(jīng)酒樓下,偶整襪帶少住。聞樓上人唱曰:‘你既無心我便休’。忽然大悟?!焙箐浻腥壮鲎圆煌U師(慈受深、寶峰明瑄、佛慈鑒禪師)的頌古詩,其中慈受深(1077-1132)頌云:“唱歌樓上語風(fēng)流,你既無心我也休。打著奴奴心里事,平生恩愛冷湫湫?!?44)(元)道泰、智境輯:《禪林類聚》卷五《悟道》,藍(lán)吉富編《禪宗全書》第088冊,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4年版,第64頁下?!凹氨P山紅輪西去之音”指與寶積禪師悟道相關(guān)的頌古詩,《禪林類聚》卷五“幽州盤山寶積禪師”載:“(嗣馬祖)初參馬祖。作街坊。一日出門,見人舁喪歌郎振鈴云:‘紅輪決定沉西去,未委魂靈往那方?!幌滦⒆涌拊疲骸В?。’師覩之忽然省悟。舉似馬祖,祖印可之?!焙箐浳氖獾馈⒎馃臬?、海印信、月林觀禪師所作四首頌古詩句,其中文殊道禪師(1058-1129)頌曰:“歌聲繚繞哭聲悲,笑殺盤山老古錐。歷劫無明昏暗處,一時頓覺發(fā)光輝。”(45)(元)道泰、智境輯:《禪林類聚》卷五《悟道》,藍(lán)吉富編《禪宗全書》第088冊,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4年版,第63頁上。耿延禧所稱“皆當(dāng)立下風(fēng),盡是老凍膿”,表明克勤禪法后來居上。“建炎中興天子前,奏此一音,四海寂默,而無敢鳴”指圓悟克勤受宋高宗召見,“駕幸維揚,有詔征見,顧問西竺道要。對曰:‘陛下以孝心理天下,西竺法以一心統(tǒng)萬殊,真俗雖異,一心初無間然?!洗髳?,賜號圜悟禪師?!?46)(宋)祖琇:《僧寶正續(xù)傳》卷第四,藍(lán)吉富編《禪宗全書》第004冊,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4年版,第581頁下。眾所周知,圓悟克勤《碧巖錄》的“拈古”禪將公案、頌文和經(jīng)教三者結(jié)合起來,用邏輯語言敘述和評判古德公案的意旨,“不數(shù)德山歌,壓倒云門曲”,超越云門等其他各宗,開啟臨濟楊歧派一代宗風(fēng)。

閔齊伋引用圓悟克勤禪師禪悟典故,其潛在用意是提出并推廣其《西廂》“情禪”閱讀法?!拔鲙惫适乱源迯埗藨偾闉楹诵模瑘A悟克勤又因“小艷詩”而開悟;且圓悟克勤后來獨領(lǐng)風(fēng)騷,“四海寂默”。那么,《西廂》情禪解讀法是否可以另辟蹊徑,并于諸多閱讀法中獨領(lǐng)風(fēng)騷?閔齊伋稱:“會得此意,逢場作戲可也,褏手旁觀可也。黃童白叟朝夕把玩,都無不可也?!⒌嵫?,呆矣!”“此意”為何?即與“耽耽熱眼”相對立的“情禪”閱讀法。

“情禪”即以情求道,情與修行本為悖論。眾所周知,對于佛教各宗派而言,情作為人的基本屬性始終是被超越的對象,諸家佛典都強調(diào)“情生則智隔”。《紫柏尊者全集》之“凈土偈”:“覺即情不生,情生成殺佛。殺佛墮地獄,難生蓮花國。能使情不生,彌陀自來迎?!?47)(明)達觀真可撰,憨山德清校:《紫栢尊者全集》卷二十,藍(lán)吉富編《禪宗全書》第050冊,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4年版,第520頁上?!洞蟪似鹦耪摗吩疲骸耙酪恍姆ㄓ卸N門……一者心真如門,二者心生滅門。是二種門皆各總攝一切法。此義云何?以是二門不相離故。”(48)[日]湯次了榮:《大乘起信論新釋》第七章,豐子愷譯,浙江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2015年版,第63頁。其中“心生滅門”即宇宙萬象,為隨緣起滅的世間情感,其與真如為一體兩面關(guān)系,真如是本體,生滅是現(xiàn)象。但如果停留在“心生滅門”,則無法見如來。故佛典多云“一念情生,萬劫羈鎖”“一念情生,即墮異趣”等。《五燈會元》“鼎州德山宣鑒禪師”稱:“瞥爾情生,萬劫羈鎖。圣名凡號,盡是虛聲?!?49)(宋)普濟:《五燈會元》卷第七,中華書局,1984年版,第373頁。均將情視為禪悟之障礙。

欲與情一樣,泛指對一切可意之根塵境界的貪執(zhí)?!洱嬀邮空Z錄》云:“相見論修道,更莫著淫欲。淫欲暫時情,長劫入地獄?!?50)譚偉:《龐居士研究》,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第427頁?!逗┥嚼先藟粲渭贩Q:“蓋尋常男女,純以淫欲之心求之,故多愚癡,原非智慧心所生也;今不以淫欲心求,而求之于大士,則是原出智慧?!?51)(明)憨山德清:《〈白衣陀羅尼經(jīng)〉后跋》,見曹越編《明清四大高僧文集憨山老人夢游集》上冊“題跋”,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5年版,第579頁?!秷A悟克勤禪法心要》稱:“正欲確然清身潔意。內(nèi)守虛閑、外廓聞見,密運慧刃,剸割情欲,返照回光,如靈云見桃花,香嚴(yán)聞?chuàng)糁?,以至‘不是風(fēng)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非風(fēng)、鈴鳴,我心鳴耳。”(52)圓悟克勤:《圓悟克勤禪法心要》,明堯、明潔校注,金城出版社,2017年版,第453頁。均主張去欲。不隨情欲,方見如來。

但是,禪宗主張色上悟空。如《大乘起信論》說生滅門與真如門不一不異,真如是宇宙本體,生滅是宇宙現(xiàn)象;但并非真如之外還有生滅,生滅現(xiàn)象之外還有真如本體,二者不相離,真如即生滅,生滅即真如(53)[日]湯次了榮:《大乘起信論新釋》,豐子愷譯,浙江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2015年版,第65頁。。《壇經(jīng)》中慧能亦云:“煩惱即菩提,無二無別,若以智慧照破煩惱,此是二乘見解?!髋c無明,凡夫見二,智者了達,其性無二……住煩惱而不亂,居禪定而不寂?!?54)齊云鹿:《壇經(jīng)大義》,宗教文化出版社,2014年版,第266頁。男女情欲本為生滅,是修行障礙。西廂敘述張生與崔鶯鶯相遇相愛之過程,雖有波折,終得團圓。即于煩惱證菩提,修得正果。

六根所對之六塵,恰是悟道之所必須,男女情愛與佛學(xué)修行本是水火不容,但經(jīng)歷禪觀轉(zhuǎn)化后,色相剝離了特定的時空背景,便無所著落,成為單純靜觀之符號?!洞笾嵌日摗肪砹d文殊師利為勝意菩薩時,與喜根菩薩辯論。喜根語諸弟子:“一切諸法淫欲相,瞋恚相,愚癡相,此諸法相即是諸法實相,無所掛礙?!眲僖馄兴_以此說:“是雜行人,非純清凈?!焙髣僖馄兴_身入地獄。“喜根集僧,一心說偈:淫欲即是道,恚癡亦如是。……若有人分別,淫怒癡及道,是人去佛遠(yuǎn),譬如天與地?!?55)釋厚觀編:《大智度論講義》,臺灣大學(xué)哲學(xué)系漢傳佛學(xué)研究室,2014年內(nèi)部印,第186頁。文殊師利贊揚喜根,實即肯定“淫欲即是道”。法云《翻譯名義集》卷五說:“今問:淫事穢污,佛道清凈,安指穢事名為凈道?答:觀淫怒癡,相同水月,了染凈體,性如虛空。遇順無著,逢違不瞋。于惡境界,得解脫門,乃行非道,通達佛道,是名無礙人。”(56)(宋)法云著(富世平校注):《翻譯名義集校注》卷五,中華書局,2020年版,第420頁。此從體相、凈染之范疇道出了“淫欲即是道”的成因。

《維摩詰經(jīng)》中提出“在欲行禪”觀念,即借色相以悟空,于五欲淤泥中生出蓮花。“佛道品第八”云:“譬如高原陸地,不生蓮華,卑濕淤泥,乃生此華。如是見無為法入正位者,終不復(fù)能生于佛法,煩惱泥中,乃有眾生起佛法耳。又如植種于空,終不得生。糞壤之地,乃能滋茂?!?57)竺摩法師:《維摩經(jīng)講話》,香港佛經(jīng)流通處印行,1991年版,第326頁。譬如高原陸地不生蓮華,卑濕淤泥乃生此華,而糞壤之地乃能滋茂。所以,絕緣女色,等于把種子殖在空中,終不得升華。只有經(jīng)受一番欲火中燒的考驗,才能得其真諦。維摩詰言:“若菩薩行于非道,是為通達佛道……示有妻妾婇女,而常遠(yuǎn)離五欲淤泥……示受于五欲,亦復(fù)現(xiàn)行禪,令魔心燒亂,不能得其便。火中生蓮華,是可謂希有,在欲而行禪,希有亦如是。或現(xiàn)作淫女,引諸好色者,先以欲鉤牽,后令入佛智?!?58)竺摩法師:《維摩經(jīng)講話》,香港佛經(jīng)流通處印行,1991年版,第326頁。食色乃人之本性,菩薩行于非道而自能生出佛法。食色與五濁一樣,在欲行禪,便從特定時空背景中剝離,從世俗功能中超脫,心不再為色相所羈絆。身為在家居士,示受無欲而不貪,如火中生蓮花,“在欲行禪”雖很罕見又并非不能。“在欲行禪知見力,火中生蓮終不壞?!?達觀禪師(紫柏大師)《觀音菩薩贊》之《魚籃》中即謂:“菩薩無地可站立,無奈去作馬郎婦,以欲鉤牽度眾苦。譬如以毒攻毒疾,疾除毒亦了無所,何妨鬼臉與神頭!”稱“在欲行禪”如以毒攻毒,疾除毒亦無。龔自珍《夜坐》詩句:“萬一禪關(guān)砉然破,美人如玉劍如虹?!?59)(清)龔自珍:《夜作》詩句,見《龔自珍全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467頁。所言正屬此類。

上引“樓子我若無心”之典故中,慈受深、寶峰明瑄、佛慈鑒禪師之詩偈,慈受深禪師之“打著奴奴心里事,平生恩愛冷啾啾”,便是男女恩愛后的醒悟;寶峰明禪師云:“你既無心我亦休,此身無喜亦無憂。饑來吃飯困來睡,花落從教逐水流?!眲t視五濁色相如吃飯睡覺,以平常心待之;佛慈鑒禪師云:“你若無心我也休,鴛鴦悵里懶抬頭。家童為問深深意,笑指紗窗月正秋。”此“有心無心”之情欲不過如紗窗秋月,逢場作戲,五濁焉能縛我?雖說愛情只是一場虛幻,而透過虛幻,或許更容易看到世間的真相。一如蘇曼殊所言:“懺盡情禪空色相,琵琶湖畔枕經(jīng)眠?!?60)蘇曼殊:《寄調(diào)箏人》三首的第二首,見《蘇曼殊全集》,哈爾濱出版社,2016年版,第14頁。盡管西廂描寫男女情欲,然視西廂為情禪,“會得此意,逢場作戲可也,褏手旁觀可也。黃童白叟朝夕把玩,都無不可也。”即便“朝夕把玩”,也不會為情所迷。

與情禪讀法相對立,是“耽耽熱眼”讀法。閔齊伋從不能將文本坐實入手,進而正面提出論點。此段后半部稱:“不然,鶯鶯老去矣,詩人安在哉?耽耽熱眼,呆矣!與汝說‘會真六幻’竟?!逼渲小苞L鶯老去,詩人安在?”句出自蘇軾之《張子野年八十五尚聞買妾述古令作詩》:“錦里先生自笑狂,莫欺九尺鬢眉蒼。詩人老去鶯鶯在,公子歸來燕燕忙。……”(61)(宋)王十朋:《東坡詩集注》卷二十一,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張子野即北宋詞人張先(990-1078),字子野?!霸娙死先L鶯在,公子歸來燕燕忙”,意味老夫少妻,東坡對高齡納妾的張先予以嘲諷。此處,閔齊伋反其次序用之,“鶯鶯老去,詩人安在?”鶯鶯本為文學(xué)人物,不同時代的“詩人”們?nèi)缍⑼?、關(guān)、李、陸等皆對其歌詠,畢竟青春、愛情是文學(xué)作品永恒的主題,對西廂故事的改編也將持續(xù)。就此意義而言,詩人們可以老去,但“鶯鶯”不會老去。如果將文本視為實有,則鶯鶯不會永遠(yuǎn)年輕,也會經(jīng)歷生老病死,幻身終將歸去?!苞L鶯老去,詩人安在?”鶯鶯既然已經(jīng)老去,又何來詩人歌詠?

由此,閔氏以“耽耽熱眼”讀西廂是呆讀法?!暗⒌ⅰ奔础绊耥瘛?,出自《周易》,《易·頤》云:“虎視眈眈,其欲逐逐?!眮碇伦⒃唬骸叭擞丿B而來故曰‘逐逐’?!?62)(明)來知德撰:《周易集注》上冊卷六“頤”,九州出版社,2012年版,第257頁。即瞪目逼視而急欲攫取,背后是欲望,是情隨物遷?!盁嵫邸奔茨抗鉄崆校q如匹夫之面紅耳赤。如果懷著窺視、獵艷心理閱讀西廂,情溺于中,則不免被文本牽著走,沉溺于情節(jié)則不能超脫。

可見,“情禪”閱讀客觀上要求讀者拉開與文本的距離。讀者閱讀文本,但不能被文本牽著鼻子走,應(yīng)適當(dāng)保持與文本之間的距離。美學(xué)家鮑山葵《美學(xué)三講》稱:

在日常生活中,你的不快多少是一種單調(diào)的痛苦?!侨绻阌心芰Π涯愕牟豢旖?jīng)驗的對象和素材提了出來,或者使之具有想象的形狀,那么你的經(jīng)驗就必須經(jīng)過一次改變。你的情感就被納入一個對象的那些規(guī)律里面。它必須具備穩(wěn)定性、秩序、和諧、意義,總之,必須具備價值。……最后表現(xiàn)了的情感是一個新的創(chuàng)造,并不是人開頭感到的簡單的沒有多大意義的痛苦了。這里的情感或情感體驗是你沒有的。這里的體現(xiàn),當(dāng)你感到時,是審美的情感。”(63)[英]鮑山葵:《美學(xué)三講》,周煦良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83年版,第5-6頁。

其所說的生活情感“被納入一個對象的那些規(guī)律里面”,與色相被修行者從客觀背景中剝離,在學(xué)理路徑上是一致的。情感被規(guī)格化,經(jīng)過脫胎換骨的變化,最終成為審美情感;蘇珊·朗格《感受與形式》中稱,大多數(shù)人“或過于繁忙或過于慵懶,無法將心靈從他們的日常利害中抽出來”,聽眾或者觀眾只有以“強烈的無利害觀照”狀態(tài),“才會真正知覺到了藝術(shù)品并經(jīng)歷了審美情感。”(64)[美]蘇珊·朗格:《感受與形式》,高艷萍譯,江蘇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35頁。作為深諳中國美學(xué)精神的宗白華(1897-1986),其視美感為“人生對于世界之一種態(tài)度”,只有客觀的態(tài)度才是審美的態(tài)度:

如見一開花之樹,即直接看其樹之本身色彩、背景,將樹與己之關(guān)系完全劃開,用客觀的目光視察之,樹之本體與原質(zhì)乃畢現(xiàn)。此種態(tài)度,乃審美條件之一,絕無占有的、利害計算的、研究的、解剖的各種觀念,必須如此才可審美。

……Contemplation(靜觀)此字之意,即停止一切沖動,用極冷靜之眼光觀察之。叔本華謂吾人若用Contemplation之狀態(tài),去觀察,實為審美之要道。……如看失火——初見之則恐怖,因一切財產(chǎn)悉將毀壞,計算心生,即不能生美感。若能將此種觀念消除,……此等愉快,即因為客觀的、無關(guān)自身利害的一種觀察,所謂Contemplation之狀態(tài)是也。(65)宗白華:《美學(xué)》之“美感”“審美方法:靜觀論”,見《宗白華全集》第1冊,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437-438頁。

Contemplation本為沉思、冥想之意,尤指基督教徒向上帝的凝神默禱。宗白華譯為“靜觀”,是“無關(guān)自身利害的一種觀察”;而“禪觀”則為坐禪而觀念真理。如此,“靜觀”理路上與“禪觀”并無區(qū)別。王維《積雨輞川莊作》有句:“山中習(xí)靜觀朝槿,松下清齋折露葵。”(66)(唐)王維撰,陳鐵民校注:《王維集校注》第2冊第444頁,中華書局,1997年版。此“山中習(xí)靜觀朝槿”即于禪坐狀態(tài)“靜觀”木槿花的朝開午萎,即是“禪觀”。“禪”意即“靜慮”,“靜慮”包括﹕靜其思慮與靜中思慮,前者屬“止”(“定”)﹐后者屬“觀”(“慧”)。禪觀為禪宗修習(xí)之基本功﹐能制伏煩惱﹐能引發(fā)智慧。

“情禪”強調(diào)與文本保持距離,以使讀者不為劇情所牽?!皶么艘?,逢場作戲可也,褏手旁觀可也。黃童白叟朝夕把玩,都無不可也。”“逢場作戲”是將文本當(dāng)作幻戲;“褏手旁觀”則與我無關(guān),情不附物;“朝夕把玩”,即作設(shè)身處地的體驗,終能不沉溺于中。客觀上將讀者與文本分開,讀者不再“耽耽熱眼”,而閱讀情感也轉(zhuǎn)為無關(guān)功利的審美情感,閱讀成為心靈凈化的方式。

由于崔張故事發(fā)生地為普救寺,使劇本天然與佛學(xué)結(jié)下姻緣。待閔齊伋編撰《六幻西廂記》,首次提出禪釋西廂。觀其所論,側(cè)重世界觀與方法論,并沒有將劇情與禪宗一一對應(yīng)。嗣后,金圣嘆也繼承此路(67)康保成:《金批〈西廂〉》中的“無”字及其“綺語談禪”解謎探源》,《文學(xué)評論》,2020年第5期。,至潘廷璋(1612-1702后)《西來意》達頂峰,其“通過嚴(yán)格的文本求證,以‘色空’觀念統(tǒng)貫全篇將《西廂記》……有意誤讀成喻示佛教教義的象征主義之作?!?68)張小芳:《〈西來意〉:〈西廂記〉哲思批評的終結(jié)》,《浙江藝術(shù)職業(yè)學(xué)院學(xué)報》,2010年第3期??少F的是,盡管閔齊伋也提出禪釋西廂,但沒有“嚴(yán)格的文本求證”,強調(diào)保持與文本的審美距離,體現(xiàn)出其作為刊刻家的救世之心(69)可參見趙紅娟《閔齊伋的編刊活動、刊刻特點與影響及其刊本流布》,《文獻》,2014年第2期。,這正是閔齊伋的高明之處。

猜你喜歡
西廂西廂記禪師
回西廂
都市(2023年6期)2023-12-28 07:55:52
西廂故事
寶藏(2021年3期)2021-12-03 22:55:22
“西廂”瓷畫及其在歐洲的傳播與接受研究——兼論《西廂記》的早期西傳
戲曲研究(2018年2期)2018-02-16 07:43:18
如何走自己的一生
如何走自己的一生
讀者(2017年10期)2017-04-26 18:31:06
放風(fēng)箏
青年歌聲(2017年8期)2017-03-15 03:40:24
王季思注本《西廂記》補證(續(xù)一)
中華戲曲(2017年1期)2017-02-16 07:10:34
一個苦者對禪師說
中華戲曲(2016年2期)2016-01-22 08:19:23
《西廂記》釋詞補證
中華戲曲(2016年2期)2016-01-22 08:18:47
金乡县| 石渠县| 吴江市| 正定县| 黄浦区| 滕州市| 金华市| 隆尧县| 北宁市| 洛川县| 德清县| 华蓥市| 台南县| 惠来县| 乌鲁木齐县| 洛川县| 甘孜| 太仆寺旗| 长岭县| 黑山县| 抚远县| 开平市| 阳西县| 龙南县| 社旗县| 和林格尔县| 宝清县| 鄂伦春自治旗| 邹平县| 东阿县| 额尔古纳市| 阿拉善右旗| 辽源市| 小金县| 镇江市| 岳池县| 进贤县| 泗水县| 定远县| 额济纳旗| 襄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