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國華
一
一直以為滄江書舍的原址,就在如今的沙洲公園內。后來翻讀《楊舍堡城志稿》,才弄明白,滄江書舍的原址,在“斜橋許氏”的發(fā)祥地斜橋里。
對于這樣一個詩情雅意的書舍,讀書詠詩、賞景酬唱兩相宜的地方,名士騷客們是不會憐惜手中的筆墨的。明代宣德八年(1433年)出任江陰知縣的父母官南海王子倫,時常乘興前來書舍吟詩酬唱。他在《滄江書舍》一詩中吟詠:
聞君幽隱遠塵寰,家住澄江第幾灣。
詩思遙連州渚外,書聲常在水云間。
鷗群鷺侶時相狎,蝸角蠅頭意不關。
我憶舊廬三萬軸,別來清夢繞湖山。
宣德八年(1433年)進士,歷官南京兵部主事、刑部員外郎,后于正統(tǒng)十四年(1449年)在“土木之變”中殉難的常熟程式,也賦詩吟詠滄江書舍:
大江茫茫幾千里,江上書齋枕江渚。
潮聲夜報海門秋,山色遙連五峰雨。
齋中幽人好讀書,書聲入水驚龍魚。
放舟我欲相從去,采萍江上為何知。
華夏歷史上一直飄逸著這樣一道絢麗的文化風景線。古代文人墨客,往往在某處名勝佳景或幽林隱居處,筑堂構舍,修禊雅集,飲酒酬唱,過著寄情山水的文人生活。東晉那次“群賢畢至,少長咸集”的蘭亭修禊,曲水流觴,飲酒賦詩,詠詩匯編成集,王羲之乘興寫下了《蘭亭集序》,不僅文采斐然,雋妙雅逸,書法更加飄逸流暢,遒媚勁健,推為“天下第一行書”。那位自詡為“文章太守”的歐陽修,為官揚州時,于揚州蜀岡之上筑平山堂,一班文人在堂上擊鼓傳花,飲酒宴歡,“揮毫萬字,一飲千鐘”,傳為文壇佳話。
滄江書舍也是一個文人墨客雅集酬唱之所。書舍之所以取名為“滄江”,與“遠山來與此堂平”命名的平山堂一樣,都是取其自然形勝。顧名思義,滄江書舍,是日觀江色、夜聽潮聲的“江上書齋”。遙想當年,風聲、潮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如此良辰美景,邀同道知己,讀書寫字,吟詩作畫,把酒臨風,豈不快哉!
二
讓我們把目光繼續(xù)投向斜橋。
自南宋建炎年間,官至崇德殿講書的許政德“扈蹕南遷”占籍于此,許氏子孫先后修建了南、北兩座斜橋,又陸續(xù)建起了一些象征許氏家族榮耀與地位的標志性建筑,如令節(jié)坊、斜橋里坊、錦衣坊、積慶庵、令節(jié)庵、福順庵、崇德堂、滄江別墅等。
當然,這些建筑以滄江別墅最為著名,而在滄江別墅諸建筑中,尤以滄江書舍最具代表性。別墅的主人便是明代宣德、正統(tǒng)年間“雅志高潔”、自號梅谷的許莊。
許莊,字叔正,號梅谷,系“斜橋許氏”殿講公許政德十世孫,生于洪武十一年(1378年),卒于正統(tǒng)十二年(1447年),享壽六十九歲,一生經(jīng)歷明朝洪武、建文、永樂、洪熙、宣德、正統(tǒng)六個年號。
許莊是當時縣邑數(shù)一數(shù)二的富豪,又樂善好施,疏財仗義,素有“富甲一邑,交廣三吳”之譽?!靶睒蛟S氏”與“漁梁徐氏”齊名,都是當時有名的地方望族,彼時有“南徐北許”之稱(徐文泂《清光緒乙亥續(xù)修宗譜序二》)。
明朝江南一帶產(chǎn)生過像周莊沈萬三、江陰徐經(jīng)那樣的富豪,他們的發(fā)跡史一直為后人津津樂道,加以研究。我也曾對許莊“富甲一邑”倍感興趣,但苦于現(xiàn)有資料,難以弄清其發(fā)家原因,僅從家譜所載的趙琬《慶遠堂記》中找出片言只語:“季即叔正,孝友忠信,勤儉起家,家日以裕。”
許莊有多少家產(chǎn)?方志、家譜均無記載。他“交廣三吳”“遨游京師”“與古豪杰為伍”,縉紳士大夫“咸樂與之交”(姚夔《明正統(tǒng)年增修世譜序一》),這些沒有雄厚的經(jīng)濟實力是很難做到的。許莊在宣德年間修葺殿講公先塋,捐獻田地,“割地三百畝,用資春秋祭掃”(林志《墓田志》),又修葺許家祠堂,“祠堂既成,割地一百畝,以供祭祀”(吳洪《祠堂記》)。許莊為宗族公益事業(yè),慷慨解囊,一下子就捐獻四百畝田地,可見其財力非同一般。
許莊交往極廣,既有社會名流、布衣名士,也有翰林學士、地方官員,更有內閣重臣、封疆大吏,“縉紳士大夫知其賢,咸樂與之交”。《永樂大典》副總裁官、翰林院修撰張洪,翰林院修撰張伯穎,禮部祠祭司主事陳鏞,通州知州馀干魏,禮部侍郎陳連等人,都與許莊非常友好,對許莊評價很高。南京吏部侍郎魏驥如此評價許莊“敦尚詩禮,自少至老無纖芥失”。
時任應天巡撫的周忱與許莊交情深厚,上許莊那里造訪政事,“恒呼以老友”。周忱任應天巡撫一職長達二十一年,是明朝任期最長的封疆大吏。周忱對江南賦役進行了改制,政績卓著?!睹魇贰飞陷d周忱“有經(jīng)世才”,“當時言理財者,無出(周)忱右”。這樣一位位高權重的封疆大吏,對許莊的才望頗多賞識,竭力邀請許莊出山,舉薦朝廷授予官職,淡泊名利的許莊卻極力推辭。
許莊甘于恬退,不樂仕進,無意科舉,在滄江書舍中悠閑自在,但他骨子里還是敬重士子的。于是,在瑯瑯書聲的滄江書舍中,就有了一個奇特的現(xiàn)象,那就是享有“科舉盛名”,獲得解元、會元、狀元的人,成為書舍的座上賓。如永樂十年(1612年)狀元馬鐸,為許莊撰寫《尚友堂記》;永樂九年(1611年)、十年(1612年)解會聯(lián)元、廷試第二(榜眼)的林志,應許莊之請為《許氏宗譜》撰寫《墓田志》;“鄉(xiāng)、會試皆第一”、正統(tǒng)七年(1442年)廷試二甲六名的姚夔,為正統(tǒng)年間增修《許氏宗譜》作序;“三元及第”的商輅,為《慮遠集》撰寫后序。
正統(tǒng)十年(1445年),許莊撰著的《慮遠集》完稿準備梓印,在國子司業(yè)趙琬、會稽名士袁鉉分別為之作序的情況下,許莊邀請當年新科狀元、時任翰林院修撰的淳安人商輅撰寫后序。商輅是明朝繼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三元”狀元許觀(又作黃觀)后的又一個擁有“三元及第”之稱的狀元。他是宣德十年(1435年)浙江鄉(xiāng)試解元,正統(tǒng)十年(1445年)會試會元、殿試狀元。因許觀在“靖難事件”中,不依附朱棣,跳江殉君,后被奪取帝位的明成祖朱棣革去狀元功名,故《明史》本傳上云:“終明之世,三試第一者,(商)輅一人而已?!敝袪钤獣r,商輅年僅三十二歲,“豐姿瑰偉,帝親簡為展書官”(《明史》本傳),可謂紅極一時。請這樣的“紅人”作序,足見許莊交往之廣非同一般。
當然,這些科舉達人的作序寫志,一部分是南來北往途經(jīng)滄江別墅時的酬唱應和,也有一部分是許莊“遨游京師”的成果。云霞滿紙,下筆風雷,掛在滄江書舍之中,不是純粹的附庸風雅,更多的是對這些“科舉達人”的敬重。
三
許莊的別業(yè)滄江別墅,以小巧幽雅取勝,善于借景,將斜橋水鄉(xiāng)漁村的風光與濱江通海的形勝納于一園,精心設計了“滄江八景”:段山浮翠、令節(jié)喬林、月浦漁歌、煙村牧笛、谷瀆潮聲、海門帆影、斜橋鶴唳、沙渚鷗眠。
《楊舍堡城志稿》卷十二《古跡》中,記載滄江別墅“廣袤十數(shù)畝,雜藝百卉,植梅三百余株,中有滄江書舍、鳴鶴軒、香雪窩諸勝,莊因自號梅谷,日偕昆季及四方名士酬唱其間”??墒?,我細讀家譜中的藝文,發(fā)現(xiàn)除了上述三處建筑外,至少還有尚友堂、受慶堂、東野堂、慶遠堂等處建筑,并可依據(jù)藝文落款時間大體推定滄江別墅內亭臺樓閣的建筑時間。
據(jù)家譜藝文記載,許氏家聲至永樂年間許莊兄弟時“益振而發(fā)之”(陳鏞《受慶堂記》),便在那時構筑尚友堂、受慶堂,開始苦心經(jīng)營滄江別墅。宣德年間繼續(xù)擴充,在“東野堂之南東”,許莊植梅之側,構筑香雪窩。鼎盛于正統(tǒng)年間。正統(tǒng)乙丑年(即正統(tǒng)十年,1445年),又“構軒于尚友堂右”,當時剛巧有一鶴飛至庭上,許莊便揚禪引其鳴,故而楣曰“鶴鳴軒”。
至于以“潛心于典籍之內,而寓目于萬物之外”(蕭韶《滄江書舍賦》)著稱的滄江書舍,建筑于何時,限于資料,一時難以考證。但從宣德庚戌年(即宣德五年,1430年)常熟詩人蕭韶所作《滄江書舍賦》來看,至少在宣德年間就已存在了。
一道絢麗的文化風景線,一個類似于“蘭亭修禊”“平山堂之宴”的滄江雅集,就這樣形成了。一時慕名而至的四方名士、南來北往的文化官員,再加之作東作陪的許莊及其許氏族人,“或容興于蘭皋,或逍遙于梅谷,或育德于邱園,或怡情于林麓”(蘇平《梅谷公(許莊)像贊》),紛紛吟詩詠賦,留下芳澤。
許莊格外珍惜這些詩文,編輯整理成《滄江八景詩錄》(一名《滄江八景詩集》)一卷,特邀禮部侍郎陳連作序,付梓印刷。
四
我窮盡所能,無法尋找到先賢的這部《滄江八景詩錄》?;蛟S早已佚失,只能從《楊舍城堡志稿》《許氏宗譜》的藝文卷中,讀到收錄的部分詩文。
《楊舍城堡志稿》卷十二“古跡”中,附錄了后裔許鋏、許锠的兩組《滄江八景》詩,每組八首,全景式地描繪了“滄江八景”江天一色的壯美景色。
一直以為許鋏、許锠是“金”偏旁輩人物,與十一世許銓、許镠、許鏜一樣,是許莊的子侄輩人物。然而,當我仔細研讀家譜,卻驚訝地發(fā)現(xiàn)許鋏、許锠系十四世許蓉的孫子,為十六世,是下一輪的“金”偏旁輩人物。
一個奇特的現(xiàn)象,一種傳統(tǒng)的文化傳承,或許受過某位高人的指點,從斜橋許氏十世許莊開始,許氏的人名有意無意地以“五行”命名,即名字偏旁用“五行”,取“五行循環(huán),生生不息”之意,期望許氏子孫繁衍興旺。
依據(jù)“五行相生”(即“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十世許莊偏旁為“土”,其子侄輩(十一世)“銓、鏜、镠、鈍、鐸”偏旁為“金”,十二世“濂、溪、漢、潤、泮、池”為偏旁“水”,十三世“棟、杞、楷、桓”偏旁為“木”……
再往下,本該“木生火,火生土”,而十四世“蓉、萊、蓮、艾”,十五世“乾、艮、巽、兌、觀、晉”,似乎有意在回避“五行”。至十六世又回歸到“土生金”上,“鋏、鑰、鑊、鏸、锠、鐙、鍷、鈨”等人,一時金聲擲地;十七世又“水”意淋漓:“湸、瀧、瀿、沆、潔、漮”……
盡管許氏族人一直在回避“火”字,就像寧波天一閣藏書樓,煞費苦心地用易經(jīng)“天一生水”來防火一樣,但到了規(guī)避“火”偏旁的十四世許蓉手中,繁華一時的滄江別墅,最終在嘉靖年間毀于倭亂的大火之中,“百年事業(yè)浮云外,一瞬繁華烈焰中”(許蓉《駐馬橋東目擊愴賦》),讓人扼腕嘆息。
后來,許蓉在斜橋滄江別墅的南面橫河里,構筑了近川宅。古代南為前,北為后,故稱近川宅為前園,滄江別墅為后園。一時文人雅士云集前園,傳承那道絢麗的文化風景線。
這個許蓉,便是張家港歷史上有名的抗倭筑城的布衣豪杰。如今,他的塑像屹立在長安路與梁豐路的交匯處,守護著這方土地。
五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隨著歷史的變遷,長江的北移,當年的“滄江八景”已不復存在,滄江別墅也像歷史上眾多的亭臺樓閣一樣,總被風吹雨打去。不過令人欣慰的是,在當年許家祠堂的原址上改造而成的開放式公園——沙洲公園內,增添了一組滄江別墅仿古建筑,重現(xiàn)了當年的風光。在公園北側緊靠東橫河的擋墻板上,刻有“滄江八景”浮雕,述說著那段曾經(jīng)輝煌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