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孫秉偉
暮春。我頂著蒙蒙細雨,相約來到了著名山水畫家劉思閣先生的住所。生于1942年的劉思閣瘦削干練,一頭銀發(fā),雙目炯炯,談笑朗朗。進入其十多平米的畫室,書櫥占據(jù)了一面墻,放眼一望千冊藏書。一張大畫案,上置文房四寶。
我的目光停留在書櫥里的那一摞紅彤彤的榮譽證書和幾尊獎杯上,分別是由國家級藝術評審委員會、中國美協(xié)、文化部、鐵道部、山東省、青島市、濟南鐵路局等頒發(fā)的。最醒目處,放置著由中共中央頒發(fā)的紅彤彤的“光榮在黨50年紀念章”和一只朱紅絨盒。盒里靜靜地臥著一枚金燦燦的獎牌,這是中華全國鐵路總工會授予的“火車頭職工藝術家”。
1970年,年近而立之年的劉思閣與軍營依依惜別,轉業(yè)來到了青島鐵路分局,在鐵路文化宮擔任宣傳指導員。
青島鐵路分局轄區(qū)是整個膠東半島。通車于1904年、全長395.2公里的膠濟鐵路上,星羅棋布著機務、車務、車站、工務、電務、車輛、客運等50多個基層單位,含有教育、衛(wèi)生、生活供給、公檢法多種系統(tǒng),擁有4萬余名員工。已有了豐富的農村生活和火熱的軍旅生涯的劉思閣,來到鐵路面對著的是一個全新的世界。為了適應新的工作崗位,他撲下身子,開始學習、了解、熟悉鐵路的方方面面。
懷著對百年膠濟路的神往和對鐵路員工深深的敬意,他深入車站、線路、工區(qū)、列車……
酷愛中國山水畫的劉思閣,把自己的美術創(chuàng)作定位于為人民鐵路服務。幾百萬鐵路員工賡續(xù)“二七”血脈,以鐵的紀律甘于奉獻,確保國民經(jīng)濟大動脈安全暢通的高尚精神和動人事跡,深深感動著他,他要用手中的畫筆,讓自己的作品采擷著鐵路員工用辛勤的汗水澆灌出來的萬紫千紅,緊扣著時代的脈搏,深刻反映著人民鐵路的火熱生活,展現(xiàn)“老鐵們”的時代風采。
一位資深老鐵路向劉思閣介紹他在隴海西線上見到的一個難忘的畫面:那年酷暑,他出差去西寧,列車因線路出現(xiàn)故障停在大山之間的一段區(qū)間。透過車窗,他驚奇地看到一個工務段的巡道工人像一只大壁虎,雙臂張開,趴在鐵道旁的一塊巨大的絕壁上,朝上張開著嘴巴,承接著從懸崖上流下來的一點又一滴的澗水。他說,當時他被這一幕深深地震撼了。巡道工的形象從此刻印在劉思閣的腦海里。他構思著為那些不論春夏秋冬,用步丈量著鐵道線,一絲不茍確保列車安全的工務段巡道工奉獻一幅作品。他的一幅《除夕巡道圖》幾易其稿,出現(xiàn)在觀眾面前。畫面上,大山在夜幕下顯得格外的黝黑,雪正在紛紛揚揚地飄灑著,樹木、山谷都披上了銀裝。在一片靜謐的氛圍里,從山間穿行過去的鋼軌上,巡道工心系萬家燈火,為了鐵路暢通,冒雪頂風跋涉巡道。畫面氤氳著雪夜的詩意,洋溢著一種豪氣、責任和擔當,讓人們在為畫作的藝術感染力而醉心的同時,不禁向那些平凡的巡道工致以深深的敬意。此作8尺豎幅,在山東省九大企業(yè)舉辦的美展中榮獲銀獎。
1985年,九號臺風從青島正面登陸,隨即北上,橫掃膠東半島,讓膠濟鐵路和藍煙線受到重創(chuàng)。列車被困、車站被淹、線路受阻,青鐵分局萬千員工奮戰(zhàn)在線路上,搶險保暢通,保旅客生命安全。無數(shù)動人的事跡讓劉思閣熱血沸騰。他深入戰(zhàn)臺風一線,采訪先進事跡,感受那激動人心的戰(zhàn)斗旋律。創(chuàng)作出《戰(zhàn)臺風》這幅佳作。畫面上他采用大寫意手法,粗獷的筆墨勾染,展現(xiàn)狂風暴雨、洪水滔滔。軌道、線桿、橋涵隱約可見,搶險員工那種戰(zhàn)天斗地的英雄氣概躍然紙上,給人以強烈的震撼。此作同年參加由中國美協(xié)、中國書協(xié)、中鐵文協(xié)三家聯(lián)辦的美展,榮獲二等獎。
被聯(lián)合國譽為“二十世紀人類征服自然三大奇跡”之一的成昆鐵路,是他多年向往的地方。他去云貴川采風。車行在1000多公里的成昆鐵路上,但見青山疊翠,云繞其間,連綿不斷,一路隧道相連,山谷中民居炊煙繚繞,美不勝收。區(qū)間小站旅客站上等車,實是一幅入詩入畫美妙的作品。成昆線上的所見和感受,再次觸動了他的靈感?;厍嗪笏麑⒂洃浿械纳絽^(qū)小站,移入丈二匹巨作中進行二次創(chuàng)作,大橫匹上,憑借一輪中天月光,顯露出大山中的小站之美,來自四面八方的游客于站臺上,一列徐徐進站的火車與候車的旅客互動,深山峽谷之幽深被打破。畫面從構思到處理大色烘染為主,整體著色以墨、花青為主調,人物點寫其上,皎潔月光籠罩在深山峽谷中產(chǎn)生的幻奇美感,寧靜、安祥而又富有動感。此作為6尺豎幅,問世后好評如潮,參加全國鐵路職工第二屆美術書法攝影展覽榮獲金獎,原作復制后由鐵道部饋贈朝鮮。
作為鐵路文化宮的宣傳指導員,他深知自己肩頭的責任。在職30多年,他幾乎走遍了青鐵分局的各個單位。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安全運輸、事故警醒、緝毒等各類宣傳畫和掛圖,各級宣傳欄、光榮榜都常常顯示他匠心獨運的畫作,為鐵路企業(yè)的改革發(fā)展和文化建設奉獻著光和熱。
如同涓涓流水流過心田,又如春風化雨潤物細無聲,他為企業(yè)的文化建設和人才培養(yǎng)殫精竭慮,青鐵分局美術人才不斷涌現(xiàn),佳作不斷。不少登上了國家、省部、市局各類美展的大雅之堂。江志俊、王釗芳等一些優(yōu)秀人才成為各級美協(xié)會員,單明波還成長為青島山水畫院院長。劉思閣本人“著作等身”、獲獎無數(shù),成為全路知名度頗高的職工藝術家。
劉思閣對千年前的蘇東坡“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fā)”的這一番告誡很是認同。作為畫者的“博觀”,就是要擁有豐富的生活積累。要達到這個標準,不認真刻苦寫生,是不可能達標的。
為了進一步開闊繪畫思路,豐富創(chuàng)作經(jīng)驗,吸納大千浩然之氣,獲得更加雄厚的創(chuàng)作素材,幾十年來,他深入各地采風寫生,不論嚴寒酷暑,疲乏艱辛,都在孜孜不倦地耕耘,堪稱苦行僧。他說,僧者一生苦苦的修行,打坐參禪念經(jīng),食為素飯,衣是粗布僧裝,四?;墸量嘁簧?,追求正果。作為畫者亦是如此。他四赴云、貴、川、陜,幾下湖廣、閩贛、江浙,數(shù)登三山五岳。雪山草地、黃土高原、巴山蜀水、云貴高原、長江黃河之源頭……祖國的錦繡河山見證了他踏雪沐雨,跋山涉水的辛勤努力,萬里鐵道線都成了他的畫板。
細心的觀察,專心致志地寫生。餓了啃一口面包,渴了就喝礦泉水,有時竟然忘記了吃飯。寫生的歷程多艱險,40多歲的時候,他與一畫友結伴去華山,走了半宿,華山道上一人未見,第二天返程,見昨晚經(jīng)過的登山路,旁邊便是萬丈深淵,不禁心驚膽戰(zhàn)。
鳥道、危谷、自然景觀,幻奇大千世界所能見到的、能引起他興奮的都要坐下來,記筆記、心記、腦記,蓄藏于胸中,認真地通過筆墨記錄下來,他把寫生的過程當作紀實創(chuàng)作,決不草草記之,都是仔細琢磨,記好畫理,感受其意象,讓好東西入畫、入腦、入心。
胡楊樹,一樹兩葉,有圓有長,不是用心觀察,哪能得此真知?在九華山,他深入和尚居所,了解其真實生活,品嘗其齋飯,見證其清苦、無欲、超脫。在瀘沽湖,他到摩梭族家里去探望,探知其風俗。去苗寨看苗族服裝色彩和帽飾形式。爬上傣族吊腳樓,鑒別其竹樓和木樓的異樣風格……幾十年來,他以滴水穿石、燕子壘窩的恒心和勤奮,不倦地探索,悉心地寫生,日積月累,他厚厚的幾本寫生簿記下了幾百張寫生草圖,累積了一生都畫不完的稿圖。
清代惲壽平在《鷗香館記》里寫道:“春山如笑,夏山如怒,秋山如妝,冬山如睡?!眲⑺奸w深得其真諦。他崇尚李可染、黃秋園等山水畫大師,對他們畫作中凸顯的意境之美和精氣神潛心研究、學習。
他被人們戲稱為“畫癡”。訂了幾十年的《美術》雜志,是他翻閱次數(shù)最多的美術書籍之一。他常常聚精會神地閱讀、瀏覽,對其中佳作反復欣賞,樂不可支,深得其道。一旦進入創(chuàng)作佳境,忘乎所以,以至于廢寢忘食。幾十年來,他持之以恒地堅持每年除夕夜、元旦都要作畫一幅。生活中的一些偶遇,一旦激起靈感決不放手。那年春節(jié),他去給老友拜年,一下車,漫天飄雪,一片銀裝素裹,煞是壯觀。他呆呆地立在雪天里,任雪花落滿全身,那一美妙的感觸讓他欲罷不能,匆匆趕回家作畫,竟然忘記了此行的目的。夏夜,他側臥床榻,皎潔的月光把婆娑樹影映透在窗簾上,他腦海里立馬浮動著“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的名句,微風習習,窗簾擺動,儼然一幅靈氣十足的山水畫。靈感隨即閃過,他速速爬起身來,窗前匆匆記錄寫生。
天賦加上勤奮,承繼更有創(chuàng)新,他的畫技隨著歲月的流淌日臻成熟,形成了“取材廣泛、意境高遠、構圖嚴謹、筆精墨妙”的鮮明風格,筆下的中國山水畫有了頗高的辨識度,以至于不見作品署名,只見畫作便知是劉思閣之作。
“在思閣的畫作中,無論是尺幅小品還是丈二巨制,無一虛妄之筆墨,虛幻之丹青。故畫作莊重厚實,毫無浮華之氣?!边@是青島市美協(xié)副主席徐立忠先生的熱情評價。徐先生從劉思閣的《山鄉(xiāng)雨后》說起,此畫篇幅不大,畫面是沂蒙山特有的田坎亂石構成。思閣將每一筑坎石塊都精心刻畫,苔痕石紋,甚至石隙野卉小花,均一絲不茍地勾畫點染。壘石以水墨渲染間留空白,更以重彩亮色點燃其中。陰陽向背,耀然紙上。遠處淡墨滃染,仿佛水氣繚繞,似有雨遠去未盡。此畫古法今法參以西法,不見痕跡渾然一體,淋漓盡致地畫出了山鄉(xiāng)雨后的陽光和萬物的葳蕤。如此尺幅佳作實屬罕見。
更令徐立忠津津樂道的是劉思閣畫作中的西雙版納熱帶雨林,他分析道,自20世紀80年代,西雙版納熱帶雨林被畫家矚目以來,迄今未見畫熱帶雨林如思閣者。他揚棄了傳統(tǒng)畫樹的程序,以傳統(tǒng)的筆法寫生雨林獨有的植被。紛掛的榕樹根、肥碩的芭蕉葉、林中的龜背竹、潺潺流水中卵石上的綠苔、濃彩艷麗的熱帶花卉……水墨渲染。線條勾勒,重彩點染,有法、無法交混使用,以形寫意。在畫面上營造了熱帶雨林的特有風貌。讓觀者如臨其境。
功夫不負有心人,辛勤的耕耘換得了豐碩的收獲。劉思閣創(chuàng)作的《昆侖融雪圖》《山區(qū)小站之夜》《故鄉(xiāng)尋常入畫圖》《雨后晴巒圖》《雨洗秋山》《青山雨后》《暮秋圖》《嶗山神秀》《把脈圖》《瑞雪豐年圖》《故鄉(xiāng)情》《山里人家》等畫作分別入選中國美協(xié)主辦的國家級美展和省美協(xié)、幾大企業(yè)主辦的各類美展,并有多幅獲獎,其中重要獎項就有20余項。
2002年,已進花甲之年的劉思閣,離開了他摯愛的工作崗位退休回家。他崇尚曹孟德“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所表達的豪邁情懷,為自己定下了一個“再走萬里路,再畫二十年”的宏偉余生規(guī)劃,要讓自己的山水畫作留下目擊到的錦繡河山。
退休后的20個春秋,他有幸得到了各級領導的關心支持,幫助他在以往的基礎上繼續(xù)寫生采風。他以頑強的毅力和熱愛故國山水的赤子之心,不顧花甲、古稀之年逐漸顯現(xiàn)的體力不支,跋涉長征路,跨馬茶馬古道、乘駱駝穿行大漠戈壁、大瑤山深處漂流、瀘沽湖上泛舟,沐雨梵凈山、醉酒太行、踏雪甘南。天南地北都留下了他的足跡。
2006年,他接到了《第三屆西部大地情》通知后,每日夜間在床上對著窗簾構思,主題表達什么?從地域選擇、季節(jié)選擇、氣候選擇、畫法選擇到色彩選擇,最后尺寸定在180cmx160cm,主題是昆侖山開發(fā)交通路線,春風送暖、大雪融融,以木刻形式來表達雪景畫面。開始創(chuàng)作后,“我用我法”,他以自己畫雪的新方法,摒棄傳統(tǒng)技法,抓住融字,以表達春風送暖,積雪開始融化,畫面下端,工地上現(xiàn)代化施工機械推土機、運輸車、工棚等,在工作環(huán)境如此艱苦的無人區(qū)雪山腳下,融化的積雪、泥濘的施工現(xiàn)場,國家正在開辟建設新的交通路線,為少數(shù)民族開辟一條致富之路,這種工作環(huán)境營造出一種努力拼搏、艱苦工作的國家精神,畫法上摒棄傳統(tǒng)技法,似與木刻,染法上有光影感,以墨、花青、赭石為主,染出背光與暗影。此作獲得中國美協(xié)金獎,發(fā)表于中國美術期刊。
在四川峨眉山賓館,大院中有十余棵三百年樹齡的古榕。每棵都是數(shù)人無法合抱,其冠大雄奇,樹干盡顯滄桑,棵棵皆有立碑介紹,令人嘖嘖稱奇,嘆為觀止。他認真寫下其中幾棵草稿,近年來,幾移稿圖,通過多次構圖、經(jīng)營位置,古榕于湖畔水邊,外點寫上白鷺于其間,中峰用筆以線為主,樹枝與樹干縱橫交錯,破筆點葉郁郁蔥蔥,染法上追求筆墨有色,樹干上加上染青綠,表現(xiàn)古干苔蘚,追求古榕神與蒼古之感。這幅丈二匹的《古榕蒼韻圖》,成為他的最得意之作。
在鐵路宿舍10多平米的一間畫室里,蘊藏著他藝術的積淀、馳騁的想象、美妙的構思、嚴謹?shù)膭?chuàng)作。這位自稱“苦行僧”的老畫家其實就是一位“畫僧”,自知來日時光短,不用揚鞭自奮蹄。在他的精神世界里“屏蔽”了幾乎所有的沒有什么意義的杯盞交錯,熱鬧交際。他臨池不輟,幾乎天天作畫。有意思的是,由于他埋頭畫室作畫,很少乘車外出,他的老年乘車卡竟然多年沒有充值。
隨著知名度的不斷提高,不少單位請其作畫,他不愿畫作沾染太多銅臭氣,常常婉拒。一些有頭有臉的領導人物慕名索畫,他不為所動。但是,當部隊請他去參加筆會,這位老兵心中的軍旅情結一下子就被激發(fā)起來,他欣然前往,登艦艇、上營區(qū)、去威海、到煙臺,面對著萬頃碧波,看著戰(zhàn)士剛毅的臉龐,他把對子弟兵的敬意蘊含在畫作之中,也寄托著自己念念不忘的軍營情。
抗洪救災、汶川地震、武漢抗疫,他精心作畫,捐贈災區(qū)。每一幅畫都凝聚著他對災區(qū)同胞的牽念和對救災英雄們的敬意。誠如魯迅先生詩云,“無情未必真豪杰,憐子如何不丈夫?”作為一個名聞遐邇的中國山水畫畫家,劉思閣將他超群的才情、縝密的心思、火熱的情感傾注在山水畫作的創(chuàng)作上的同時,又把濃濃的親情、男人的責任和擔當付諸在親人身上。
他富有愛心,講求孝道,家庭觀念重。在退休后的20年歲月里,他侍奉老母親,點點滴滴極盡孝心,讓老母親度過幸福的晚年時光,走時已是九旬有八。他與老伴相敬如賓,雖沒有“紅袖添香夜讀書”那般浪漫,可彼此心心相印,呵護有加。老伴腿患有疾病,以至于影響行走,他焦急萬分,花上一大筆錢為老伴做了膝關節(jié)手術,老嫂子高興地對我說:“現(xiàn)在腿好好的了,走好遠的路也不痛了?!?/p>
一杯嶗山綠茶,清香沁人心脾,我與劉思閣談笑正歡??蛷d正中壁上的一幅《賀歲清供圖》正寓意,這位自嘲為“苦行憎”的老畫家,“苦”盡甜來,安康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