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_田江含 編輯_劉煜 設計_劉仕悅
留學在當今社會已深入到普通家庭,越來越多的莘莘學子為了能夠學到更多知識、開拓國際視野,選擇去海外讀書或是在更小的年紀就開啟留學之路,這一切已經(jīng)司空見慣。但回望歷史,距中國第一次派出留學生已過去了一個半世紀。在清王朝的統(tǒng)治下,有識之士意識到,中國正在面臨巨大的變革,需要人才學習西方先進技術來改變當下的局面。從1872年到1875年,清政府曾派出4批共120名官費留學生,送他們遠赴美國,這些學生在歷史上被稱為“留美幼童”。作為最早的中國留學生,他們的留學之路卻非??部?。在當下的時代背景中,留美幼童的計劃無疑是失敗的,但這些最早的遠航者卻為開啟中國留學之路埋下了一顆種子。
留學之路并非一帆風順,而圍繞留美幼童引發(fā)的一系列問題仍然是當下留學生所面對的,值得我們回顧和追憶。
留美計劃的出現(xiàn)與容閎密不可分。容閎從小因家庭貧困,父親只能將他送到澳門的一所教會學校就讀。隨后,教會的校長勃朗因病準備返美,容閎是與校長一同去往美國的中國學生之一。他在美國完成了3年學業(yè)后順利考入耶魯大學,在當?shù)卮壬茩C構的資助下,開始了在耶魯大學的學業(yè)。作為耶魯大學的第一位中國留學生,他感到十分幸運能接受國外的先進教育,同時也萌發(fā)了想要幫助更多同胞赴美留學,學習西方的先進知識的念頭。因此,他畢業(yè)后便回到中國,到處奔走于此事。
但容閎的歸國之路并不順利,幾經(jīng)轉折下他被曾國藩接見,隨后成為曾國藩的幕僚。在此期間,容閎又認識了另一個留美幼童計劃的重要推動人李鴻章。李鴻章與曾國藩都認為,當下的中國要想自強,就需要學習西方的技術,而最好的方法就是選拔人才前往西方國家學習,因此在1871年,兩人奏請派遣幼童留美。具體計劃是從各省挑選10~15歲聰穎的幼童,4年總共選出120名,分批派遣到美國進行為期15年的學習,其間所有費用由政府出資。另外,政府還會出資幼童在畢業(yè)后在美國游學兩年。等到幼童學成歸國,政府將安排他們?yōu)榭偫硌瞄T使用,為國家效力。1871年9月,留美計劃得到批復,至此便開啟了中國第一批官費派遣留學之路。
首先面臨的是招生困難。雖然留美幼童計劃的待遇豐厚,不但15年的留學費用都由政府出資,并且學成后政府還會安排職位,這與現(xiàn)如今留學生自費留學,歸國后還要辛苦找工作相比已經(jīng)是優(yōu)待了。但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這樣的待遇并沒有吸引到很多人,因為人們認為科舉考試才是正途,而留洋則是異端。因此,在勉強招收到足夠人數(shù)后,從1872年開始,幼童從上海登船出發(fā),陸續(xù)前往美國。為了使幼童更好地融入美國當?shù)?,安排他們分?人或5人為一組,寄宿到美國人的家中,之后他們被安排進入當?shù)刈詈玫墓⒋髮W,學習英語、數(shù)學和自然科學等學科。
當幼童開始留學生活后,清政府發(fā)現(xiàn)接觸西方世界的留學生不再盲從中國的傳統(tǒng),西化非常嚴重。針對這一問題,清政府在美國設立了留學事務局,要求幼童定期回到留學事務局學習中國傳統(tǒng)經(jīng)典和國內(nèi)的基本課程、法規(guī)等。每隔一段時間,留學事務局便傳來陣陣的朗誦聲,但這一對策并沒有改善越發(fā)西化的幼童,他們開始剪掉長辮子、脫去長袍穿上運動裝、跟著寄宿家庭做飯前祈禱以及周末前往教堂做禮拜,甚至當面頂撞留學事務局的官員,而幼童越融入美國越讓清政府擔憂。
就在此時,一位幼童寫信給國內(nèi)的家人,講述他在美國已經(jīng)信仰了宗教,并且與16歲的女孩談戀愛,而這在國內(nèi)是不能被接受的,他的家人非常氣憤,要求清政府召回這名幼童。此事也成了“留美幼童”計劃夭折的導火線之一。實際上,容閎因為此事到處奔走,不希望多年心血被中止,還請耶魯大學的校長給清政府寫信,表明留美幼童在美國的學術表現(xiàn),他們中已有50人進入美國一流學府,正處于關鍵時刻,此時召回會前功盡棄。
容閎所做的一切沒能阻止留美幼童計劃的中止。但留美幼童計劃的夭折并不能完全歸因于這名“離經(jīng)叛道”的幼童,主要原因是李鴻章認為留美幼童計劃的發(fā)展與他的初衷大相徑庭,對幼童所學專業(yè)不滿意。起初,李鴻章希望幼童能夠進入軍事院校學習軍事,或是美國更有優(yōu)勢的醫(yī)學、法學、航海、工程等專業(yè)。但由于當時美國對于西海岸移民問題比較敏感,中國的幼童的所讀專業(yè)被限制,無法就讀軍事專業(yè)。無奈之下,李鴻章只能再派遣其他學者前往英國、法國等發(fā)達國家學習先進知識,因而對留美幼童計劃不再熱衷,使預期15年的留美計劃提前至第10年就結束了。
回國后的留美幼童并沒有受到重用,雖被安排到朝廷的各個部門,但并沒有機會大展身手。120名留美幼童中,最出名的是鐵路工程師詹天佑,在被召回的留美幼童中,僅有2名完成了大學學業(yè),其中之一就是詹天佑。曾在耶魯大學學習鐵路工程的詹天佑,回國后學以致用,修建了中國第一條鐵路。
雖然留美幼童計劃夭折,但這些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熏陶的幼童能夠越過太平洋與美國文化擁抱,雖然不可避免地遇到了中美文化沖突與融合過程中的陣痛,但他們作為第一批探索者無疑是勇敢的,不可被遺忘的。
留美幼童初到美國時也與現(xiàn)在的留學生一樣,懷著激動、好奇、孤獨和對未來不確定的復雜心情,開啟了留學之路。他們在美國看到了無數(shù)新鮮事物,如鐵路、電話。在短暫的興奮之余也伴隨著一系列的困難使幼童陷入困境。第一個問題便是語言問題,幼童沒有接受過英語的系統(tǒng)訓練,無法與當?shù)厝苏贤?。雖然將他們分組寄宿在當?shù)氐拿绹思抑校珎鹘y(tǒng)文化熏陶下的幼童卻沒那么容易適應美國的生活。例如,女主人常常對他們又抱又親,使幼童常常滿臉通紅不知所措。禮拜天去教堂做禮拜,但他們不知如何拒絕只能溜走而鬧出不少笑話。
由于幼童穿著中國傳統(tǒng)服飾,在美國也引起不少當?shù)厝说淖h論,常常一些帶有偏見的言語使幼童非常難堪。同時他們在學習上也有著很多問題,一邊需要惡補英文,一邊還需要學習中國傳統(tǒng)文化。由于幼童離開中國時的年齡太小,又剛好在這個階段接觸西方文化,幼童對于中國傳統(tǒng)國學并不能很好地理解,中文寫作水平非常有限,時常要受到留學事務局老師的懲罰。
在留學的過程中,幼童慢慢地接受了西式的思想,但這樣的西化是不被允許的,清政府期望幼童一方面學習西方先進的技術,另一方面在政治和思想上保持封建傳統(tǒng),但這顯然是不可能的?!都~約時報》曾針對留美幼童發(fā)表過相關報道,認為清政府要求學生只專心學業(yè),對身邊的生活與文化無動于衷是可笑的。
而西化的幼童并不是忘本,他們一直牢記自己讀書的目的,心系著祖國。
幼童們懷著熱情在美國的校園中努力學習著知識,很多人在美國高中拿到了優(yōu)異的成績,共有50名幼童進入美國高等學府開始大學課程的學習,其中22名進入耶魯大學,8名進入麻省理工學院,3名進入哥倫比亞大學,1名進入哈佛大學。這些幼童不僅在學習上名列前茅,還活躍于校園中的各大社團和體育運動中,當耶魯大學組織留學生賽艦隊時,美國華工為鐵路建設出力卻遭到了不公平的待遇,一些留學生積極地為這些華工發(fā)聲,他們的熱情感染了當?shù)孛绹恕?/p>
幼童中的一員蔡紹基曾經(jīng)在耶魯大學演講中這樣說道,“中國沒有死,他只是睡著了,他終將會醒來,并注定會驕傲地屹立于世界。”而這些幼童也通過自己的行動讓世界看到中國的崛起。
當幼童們在美國校園意氣風發(fā)之時,得到了召回的消息,使他們的學業(yè)不得不被中止。歸國的他們,以為將迎來鮮花和掌聲,結果卻遭到國人的冷眼與清政府的不信任,認為他們是離經(jīng)叛道的“假洋鬼子”,備受同胞歧視。雖然不受重用,但幼童心系祖國,他們奮斗在電報、船政、國防、鐵路、礦業(yè)等多個領域,甚至有多個幼童在戰(zhàn)爭中為國捐軀。李鴻章發(fā)現(xiàn)了留學生們有著超強的能力,經(jīng)常在奏章中表揚他們。比如,為幫電報局鋪設電報線路,留學生不畏艱險,在野外連續(xù)工作多日。以及當時的外國工程師對于技術傳授是有所保留的,但在留學生們苦心鉆研下,他們破除了一些西方技術難題。他們中的好幾人還投身軍隊,甚至死于戰(zhàn)場。中法馬尾海戰(zhàn)中,就有4名留美幼童犧牲。在后來的黃海海戰(zhàn)里,與鄧世昌一起駕駛致遠艦撞擊日本吉野號的大副陳金揆也是當年留美幼童中的一員。
對于幼童在留學中遇到的困難,例如與寄宿家庭的相處、語言問題、文化碰撞、歸國偏見等,當代的很多留學生也都感同身受,但那個時代的留學生命運與國家興亡交織一起,是我們現(xiàn)在難以深刻體會的。留美幼童計劃的失敗與時代有關,由于清政府的閉關鎖國,朝廷官員思想迂腐陳舊,對于新事物無法接受,這一計劃最終慘淡收場。但歷史讓我們記住了這些人,包括中國鐵路之父詹天佑,清華大學首任校長唐國安,“中華民國”第一任內(nèi)閣總理唐紹儀,清朝外務大臣梁敦彥等,他們?yōu)橹袊陌l(fā)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