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雪
(吉林師范大學 吉林 長春 130000)
意象的概念十分抽象,哲學家康德在其著作《判斷力批判》中將意象定義為作者獨特情感的寄托物象。劉勰在作品《文心雕龍》中曾提到,意象是每位詩人獨具匠心的藝術創(chuàng)作?!霸隆币庀蟮膶徝纼?nèi)涵也被賦予了獨特的文化底蘊,其基本象征意義是母親與女性,后衍生為美麗的象征、孤獨和挫折的象征、和諧寧靜的中國智慧與學者和士大夫的優(yōu)雅風范。
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被聞一多先生稱為“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在詩人的思緒中,茫茫大海,一望無際的長江,明月和浪漫的春花,構成了一幅既實又虛,似夢如幻,空朗無際的畫卷。這首“孤篇蓋全唐”的《春江花月夜》的藝術魅力就體現(xiàn)在“月”意象的運用上。詩人用鴻篇代替了短句,借月來表達深沉的感情,對詩歌的內(nèi)容與技法進行創(chuàng)新。全詩共有三個基點,分別是景、人、情。這三個基點又由“月”這條線索貫穿起來,可概述為“月升觀景”“月懸照人”“月落抒情”。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在詩作的開篇,詩人逐一描繪了詩題中的五種景色:春、江、花、月、夜,刻畫了一幅美輪美奐的人間景象。春水連通大海,明月的光輝映射出波光粼粼的美景。此句交代“月升”,但詩人用“生”代替“升”,其用意在于暗示江邊那生機勃勃、春意盎然的景象,明月仿佛從遼闊的大海中脫穎而出,純潔且充滿無限希望。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本d延千里的春江,輕輕地來回奔流,繞過江便是一片鮮花盛開的田野,夜色溫柔,靜謐又富有神秘感。月又為夜色鋪上了一層冷冷的色調,空中流動的并非霰也并非霜,汀上鋪滿的也并非白沙,不過是月色無形又有形。所有的風景都包含在月光的海洋中,朦朦朧朧,似明非明。
在月初升的背景下,詩人描繪了江邊景色。江邊景色之美與月光之美交相輝映,可見“月”作為美的象征在寫景時的重要作用。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這與“秋水共長天一色”有異曲同工之妙,但又突出了月色潔白的特點。清明澄澈的天地,仿佛使人進入了一個純凈的世界,這引起了詩人的遐思冥想。詩人連用兩個問句表達,在這江邊,誰是第一個看到月亮時就感到悲傷和懷舊的人呢?高懸的月亮是什么時候讓人們想念遠方的親人的?大自然最容易引發(fā)人的情思。
《易經(jīng)》中有“觀物取象”的美學主張,《詩經(jīng)·陳風·月出》則是最早寫望月思人的詩篇,“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糾兮,勞心悄兮。月出皓兮,佼人懰兮。舒憂受兮,勞心慅兮。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紹兮,勞心慘兮?!薄对鲁觥穯l(fā)了后代詩人見月傷懷、寫月抒情的創(chuàng)作思維和情感關照。如李白的《靜夜思》中“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杜甫的《月夜憶舍弟》中“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等詩句借“月”來表達游子思鄉(xiāng)。這也賦予了“月”意象“游子思鄉(xiāng)”的情感內(nèi)涵。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這與“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有異曲同工之妙。江山是永恒的,但生命是短暫的,蘇軾也曾有“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的感慨?!安恢麓稳?,但見長江送流水?!蹦墙略诘却裁慈耍康唤核畢s不解人意,只顧滾滾東流。
蘇軾的《赤壁賦》中“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焙屠铎系摹队菝廊恕分小按夯ㄇ镌潞螘r了?”等詩詞也都表現(xiàn)著人們對宇宙永恒的思考。月是永恒的象征,它不僅引導著人們對無盡的哲學精神進行贊美,而且啟發(fā)人們對宇宙永恒進行思考,激發(fā)人們的天文意識。因此,“宇宙思問”是“月”意象的另一情感內(nèi)涵。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白云”比喻游子,“去悠悠”暗示游子遠行。只留得青楓浦上的人兒忍受這離別的愁苦。月下流水遠逝,是否又有游子登舟順江而去,開始漂泊遠游呢?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月似乎感受到了思婦的思念之情,可憐她孤單,便留下來陪伴??稍鹿鈪s引起了思婦的愁思,于是她想驅趕月光,“卷”和“拂”,用外在的動作描寫刻畫了思婦內(nèi)心的真實情感。月光照在門簾上,即便把門簾卷起,也卷不去那惱人的月光,月光又照在了搗衣砧上,同樣還是拂之不去。正是“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贝藭r“月”意象的審美內(nèi)涵如同蘇軾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中的“明月夜,短松岡”,也如同柳永的《雨霖鈴》中“楊柳岸,曉風殘月”,詩人借“月”意象抒發(fā)了不忍與愛人別離的思想感情。因此,“月”意象還被賦予了“離別感傷”的情感內(nèi)涵。
全詩至此,已是月懸中天,“人”是詩歌情感抒發(fā)的主體,詩人借月抒發(fā)了游子思鄉(xiāng)、宇宙思問、離別感傷的無限愁緒。
“此時相望不相聞,愿逐月華流照君。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闭鐝埦琵g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此時你我雖都能望著同一個月亮,但不能互通音信。此時的思婦有一個愿望,她愿同月光一樣照在丈夫身邊。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這兩句在全詩當中起著過渡的作用。其中有兩個典故,在中國古代,“魚雁”和“書信”有著密切的淵源。古代稱信使為“魚雁”也稱“鴻鱗”。漢樂府《飲馬長城窟行》中有一句,“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焙髞砣藗兙桶褧沤凶鲷~書了。而鴻雁是一種候鳥,往返有期。人們想象它能傳遞音訊。據(jù)《漢書·蘇武傳》中記載,漢武帝時,蘇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囚禁19 年,他后來之所以能回來,就多虧了“鴻雁傳書”。思婦希望自己能化作擅飛的鴻雁、善游的魚龍,但仍舊不能隨著月光到達丈夫身邊。詩人借著這些典故,把筆墨很自然地從思婦身上轉到漂泊在外的游子一方。
“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碑斔寄钸_到極致時,人們便會做夢。思婦夢到昨夜花落閑潭,春花已落,明月已殘??蓱z美好的春日已經(jīng)過半,但游子回歸依然遙遙無期。江水流春,流去的不僅是春天,還有游子和思婦的青春和憧憬。詩人用落花,流水,殘月來烘托這種離愁別緒?;溆淖T,春光將老。人還遠隔天涯,情何以堪。江水流春,流去的不僅是自然的春天,也是游子的青春、幸福和憧憬。江潭落月,更襯托出思婦游子二人的凄苦落寞之情。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月漸漸落下,顯得人更加孤單,沉沉的海霧,隱蔽了落月、碣石、瀟湘,天各一方。道路是多么遙遠,碣石是如今的遼寧,瀟湘是今日的湖南,南北向距離甚遠,距離是阻礙他們相聚的表面原因,但游子漂泊在外,究竟所為何事?為生存?求功名?“道阻且長”,也許還有其他的事物阻礙他回家的腳步,個中原因不得而知。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lián)u情滿江樹。”浪跡天涯的游子,有多少人能那么幸運、那么幸福地踏著月色回家呢?我不能,于是思鄉(xiāng)之情愈加濃烈。游子將那強烈激蕩的思念之情賦予河邊的樹,似乎郁郁蔥蔥的樹木也都籠罩在游子的無限思念中,無形的思念由此變得有形。這又引發(fā)了詩人的一串聯(lián)想,如此美景又有幾人能沉下心來欣賞呢?如此細膩的情感又有幾人能捕捉呢?如此短暫的生命又有幾人能夠好好珍惜呢?
全詩至此,月落抒情。“月”意象反映了古代詩人孤獨苦悶的心態(tài),也暗含了失意者尋求解脫和安慰的情感內(nèi)涵。
總而言之,鑒賞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可以發(fā)現(xiàn),“月”不僅是支撐整首詩景、人、情融合的橋梁,也是詩人思想的支點。月亮意象是古代文人墨客孤獨與寂寞的心態(tài)和失意者尋求慰藉與解脫的集中反映。“月”作為一種永恒與自然的象征,它還是士大夫逃避冗雜現(xiàn)實苦難的人格化身。因此,“月”意象有著豐富的象征意義和文化意蘊。在這條以“月”為中心的生命鏈條的貫穿下,全詩的思想意蘊和文學主題得到深化,且生命的力量無處不在。在詩人筆下的那個春江花月夜,詩人用細膩的筆觸描繪了月從上升至高懸到西斜落幕的全過程,也使“月”成為統(tǒng)攝景、聯(lián)系人、蘊含情的文學意象。于是,一輪皎潔的“孤月”魂牽情理,成了詩篇的“靈魂”。
《春江花月夜》超越了那些簡單的山水詩和抒發(fā)兒女之情的詩歌。詩人給這些共同的傳統(tǒng)主題注入了新的含義。它集景、人、情于一體,以對春、江、花、月、夜的描寫,歌頌自然美景,集對思婦游子的同情、對人生哲理的思考、對宇宙奧秘的探索于一體,將情、景、理融為一體,形成一種優(yōu)美而悠遠的意境。整首詩似乎籠罩在空靈潔白的月光下,吸引著讀者去探索美的真諦?!洞航ㄔ乱埂繁旧硪勃q如一輪雄渾高古的明月,照亮了唐詩從初唐到盛唐的輝煌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