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鶯,朱永亮,許進明,王雨瀟,周小玉
南京醫(y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輸血科,江蘇 南京 210029
截至2021年2月,經國際輸血協(xié)會研究確認的人類紅細胞表面表達的血型抗原系統(tǒng)共有43 種。在眾多血型系統(tǒng)中,ABO血型系統(tǒng)的抗原最強且天然存在缺失抗原對應的抗體,是輸血前相容性檢測最重要的部分。而恒河猴(Rhesus,Rh)血型系統(tǒng)抗原表位眾多、復雜,其在臨床輸血中的重要性僅次于ABO血型系統(tǒng),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截至2021年2月,國際輸血協(xié)會確認的Rh血型系統(tǒng)抗原達55個,其中主要的五抗原即為D、C、E、c、e。與ABO 血型系統(tǒng)不同,Rh 血型系統(tǒng)很少存在天然抗體,其產生的抗體多為經輸血或妊娠的免疫性刺激而產生的IgG 型血型抗體,臨床輸血中產生的不規(guī)則抗體多為Rh 系統(tǒng)的血型抗體[1]。Rh 血型系統(tǒng)抗原免疫原性強,由Rh 血型不合的輸血或妊娠產生的Rh 血型抗體有可能導致嚴重的溶血性輸血反應或新生兒溶血?。?]。故此,重視Rh血型系統(tǒng),有效減少Rh血型抗體的產生機會、避免Rh血型系統(tǒng)抗原與抗體反應給臨床輸血帶來的不良反應和困擾,是大勢所趨。對輸血患者常規(guī)檢測Rh 系統(tǒng)五抗原表型及進行Rh 血型配合性輸血是保障精準輸血及患者安全的重要基礎。本研究針對南京醫(y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已開展的對患者及獻血員的Rh 血型表型檢測及配合性輸注工作進行總結,為精準安全輸血積累基礎。
獻血員及患者Rh血型D、C、E、c、e抗原檢測采用微柱凝膠法,由全自動血型分析儀(無錫中濟萬泰生物醫(yī)藥有限公司)完成檢測并讀取、分析、儲存結果。Rh 血型鑒定卡(批號:201912008、202002006、202004004、202005005、202006008、202007008、202009006、202010006、202010014、202011001、202101008、202103001、202103014,無錫中濟萬泰生物醫(yī)藥有限公司);IgM抗?D單克隆抗體試劑(批號:20191810、20201810,上海血液生物醫(yī)藥有限責任公司);IgG 抗?D 單克隆抗體試劑(批號:20200102、20210420,無錫中濟萬泰生物醫(yī)藥有限公司)。
1.2.1 一般資料獲取
全自動血型分析儀檢測獻血員及患者Rh 血型抗原,獲得的結果均由儀器直接傳輸至南京醫(y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自主研發(fā)的臨床輸血信息管理系統(tǒng),通過此系統(tǒng)回顧性統(tǒng)計分析本研究所有Rh血型抗原表型結果。126 782 例中江蘇省血液中心發(fā)往南京醫(y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的獻血員32 872 例,本院患者93 910 例(其中男性患者51 651 例,女性患者42 259 例,年齡15~97 歲)。RhD 陰性獻血員RhD 陰性確證試驗由江蘇省血液中心完成,RhD 陰性患者經RhD 陰性確證試驗認定為RhD 陰性血型。本研究得到了南京醫(y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的批準(2022?SR?187),所有輸血患者均簽署了知情同意書。
1.2.2 Rh血型配合性輸注方案
來自江蘇省血液中心的獻血員紅細胞入庫后完成獻血員Rh血型檢測,并將結果輸入臨床輸血信息管理系統(tǒng)的獻血員庫存信息中,獻血員血袋信息中自動標示出其Rh 血型分型結果。所有入院患者根據開立醫(yī)囑均檢測ABO 及Rh 血型,結果自動輸入臨床輸血信息管理系統(tǒng)。對本院擇期手術備血及治療輸血均在完成常規(guī)輸血前相容性檢測的基礎上進行Rh配合性輸注。
以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評價Rh血型分布,計算方法見參考文獻[3]。計算基因頻率及單倍體頻率采用參考文獻[4]的方法。率的比較采用卡方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南京地區(qū)Rh 血型表現型共檢出15 種,獻血員血型12 種,患者血型15 種。主要分布表型兩者之間無差異(P>0.05),DCCEE、ddccee、ddCcee、ddc?cEe、ddCcEe、ddccEE等表型患者人群較獻血員分布多(P<0.05)。126 782 例Rh 血型總計分布最多為DCCee(42.274%),其次為DCcEe(35.705%),DCcee(9.010%),DccEE(7.562%)。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 定律。DCCEE 為較罕見表型,共檢出7 例(0.006%),全部為患者人群。主要常見的Rh 表型中,患者及獻血者人群中未見差異(P>0.05),而在部分罕見表型中,患者與獻血者之間存在差異,如DCCEE、ddccee、ddCcee、ddccEe、ddCcEe 及ddccEE等(P<0.05,表1)。
表1 126 782例Rh血型表型分布 [n(%)]
南京地區(qū)126 782例Rh血型主要五抗原頻率及基因頻率如表2、3 所示。其中D 抗原頻率99.57%(126 243/126 782)>e 抗原頻率92.18%(116 873/126 782)>C抗原頻率88.03%(111 610/126 782)>c抗原頻率57.06%(72 347/126 782)>E 抗原頻率48.00%(60 855/126 782)。D 基因頻率為93.48%,C基因頻率為65.48%,c基因頻率為34.52%,E基因頻率為27.90%,e 基因頻率為72.09%。患者及獻血員Rh主要抗原頻率及基因頻率均無差異(P>0.05)。
表2 126 782例Rh血型D、C、c、E、e抗原頻率(%)
表3 126 782例Rh血型D、C、c、E、e基因頻率(%)
南京地區(qū)Rh 血型單倍體頻率DCe 最高為63.69%,最低為dCE為0,與文獻報道的我國上海及山東地區(qū)[5]、沈陽地區(qū)[5]及邢臺地區(qū)[6]基本一致(表4)。
表4 126 782例Rh血型單倍型頻率及比較(%)
在檢測患者及獻血員Rh主要抗原的基礎上,對擇期手術患者及治療用血患者均給予Rh 配合性輸注(主要抗原同型或相容)。2020 年1 月—2021 年5 月共完成12 569 例患者27 889 例次輸注紅細胞,共輸注紅細胞62 118.5 U。經Rh 血型配合性輸注,2020 年1 月—2021 年5 月抗體陽性357 例,Rh 系統(tǒng)抗體陽性108 例,Rh 系統(tǒng)抗體陽性占比為30.25%;與往年同期(2018 年1 月—2019 年5 月)未經Rh 血型配合性輸注相比(12 335 例患者27 855 例次共輸注紅細胞65 949.5 U),抗體陽性408例,Rh系統(tǒng)抗體陽性198例,Rh系統(tǒng)抗體陽性占比為48.53%(表5)。Rh系統(tǒng)抗體陽性率顯著下降(P<0.05)。108例Rh系統(tǒng)抗體陽性構成為抗E 45 例(41.7%),抗D 9 例(8.3%),抗C 9例(8.3%),抗c 24例(22.2%),抗e 4例(3.7%),抗cE 12例(11.1%),抗Ce 5例(4.6%)。
表5 Rh血型配合性輸注效果分析
在臨床輸血中,由于ABO以外的血型不合導致的溶血反應是嚴重輸血不良反應[7],而Rh血型系統(tǒng)重要性僅次于ABO 血型系統(tǒng)[8]。Rh 血型系統(tǒng)的不規(guī)則抗體可導致遲發(fā)性溶血反應,也與新生兒溶血病密切相關[9]。因此重視Rh 血型系統(tǒng)的抗原抗體檢測在輸血工作中不容忽視。Rh 血型系統(tǒng)主要抗原表型因地域、人種存在分布差異,本研究以南京地區(qū)獻血員與患者共計十萬余人的Rh血型檢測結果進行統(tǒng)計分析,探求本地區(qū)Rh配合性輸注的可行性基礎及已有效果分析,為精準輸血積累基礎。
檢測本地區(qū)Rh 血型主要抗原發(fā)現,Rh 血型表型分布最多為DCCee(42.274%),其次為DCcEe(35.705%),這與國內多個報道結果一致。126 782例Rh血型共檢出15種表型,ddCCEE、ddCCEe及ddCcEE這3種表型未檢出,可能原因為Rh陰性患者例數不多?;颊呷巳号c獻血員人群主要表型分布無差異,幾種較為罕見的表型DCCEE、ddccee、ddCcee、ddccEe、ddCcEe、ddccEE 等患者人群中檢出多,主要原因可能為患者人群例數大于獻血員例數。本研究檢出Rh表型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 分布規(guī)律,患者人群與獻血員主要分布的表型并無差異,這是保障臨床Rh 血型配合性輸注可行性的重要基礎。本研究在獲得Rh 表型的基礎上進一步計算了主要抗原(D、C、E、c、e)頻率及基因頻率和單倍體頻率,所得結果與國內已有報道基本一致,符合我國華東地區(qū)情況。與已有報道的世界范圍的其他人種相比,還存在差異[10-11]。
在沒有實行Rh系統(tǒng)同型輸血的患者中,產生的抗體40%~50%來源于Rh 系統(tǒng)[12-13]。在C、c、E、e 抗原引發(fā)的抗體中,抗?E 最為常見,其次為抗?c???E、抗?c 抗體產生的幾率在中國人群中預期都要高于抗?D[14],本研究結果與之一致,Rh 抗體中抗?E 最高,抗?c 次之。按照本研究計算,如RhD 陽性患者高頻表型CCee 需要反復輸血時,給予Rh 隨機輸注則分別有57.06%及48.00%可能接觸到c、E 抗原。一旦患者產生抗體,對高頻表型來說,尋找與自身表型相同的血液相對容易,但低頻表型如ccEE,甚至更為少見的CCEe或CCEE,則比較困難。所以預先檢測患者及獻血員Rh 血型表型,將血液合理分配,不僅可減少盲配造成的無效勞動,更能保證患者安全精準輸血[15]。本研究檢出DCCEE 表型共7例,此表型非常少見,均為患者中發(fā)現,對于這類Rh表型非常罕見的患者給予同型或相合血液輸注或許很難,但如果優(yōu)先規(guī)避會產生高頻抗體的抗原,避免患者接觸自身沒有但存在率較高的抗原,也有重要意義。
南京醫(y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自2020年初至今,在同時檢測獻血員及患者Rh 表型的基礎上開展了Rh 血型系統(tǒng)主要五抗原同型或配合型輸血。與往年同時間段相比,Rh 血型配合性輸注后,患者不規(guī)則抗體陽性例數及Rh 血型系統(tǒng)抗體陽性比例均下降,說明Rh血型系統(tǒng)的配合性輸注可以減少不規(guī)則抗體的產生,提高紅細胞輸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能夠減少輸血不良反應[16]。盡管已獲得以上較好的結果,但Rh 血型系統(tǒng)抗體比例仍達30%左右,這可能由于患者有既往或者外院輸血史,已輸注Rh抗原不相合的紅細胞,且產生抗體。對于這類已產生抗體的患者,應給予Rh 同型且配血相合的紅細胞,即便體內抗體效價隨時間推移而減退,也應避免接觸對應抗原。所以,在更大范圍內持續(xù)推進Rh主要抗原配合性輸注,減少人群中Rh血型系統(tǒng)的抗體十分必要且意義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