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萍
語言學研究
從《荀子》“譬(辟)”的用法看其論說特色
張 萍
(上海大學 文學院,上海 200444)
《荀子》中“譬(辟)”相關(guān)比方指稱詞及“譬(辟)之猶/若”“譬(辟)之是猶”等比方句的用法均具有獨特性,集中體現(xiàn)了《荀子》“學者之文”的特色?!捌ū伲┓Q”豐富了漢語比方指稱復合詞的集合,“譬諭”奠定了“比方”義范疇重要指稱詞“譬喻”的構(gòu)詞基礎(chǔ)?!捌ū伲┲q/若”句式引起兩個或三個比方成分,延展了“譬(辟)”式比方句的句式內(nèi)容,又通過重復“猶/若”將多個比方成分與“譬”關(guān)聯(lián);“譬(辟)之是猶”具有獨創(chuàng)性,是“譬之猶”句式的強化形式,句法嚴密,堪稱漢語“比方”義范疇“最完美格式”?!盾髯印藩毺氐摹捌ū伲笔奖确骄涫?,兼顧說理的透徹與句法形式的完美?!盾髯印贰捌ū伲钡挠梅?,從言談理論及論說實踐兩方面推進了漢語“比方”義范疇的發(fā)展,提升了先秦論說文的修辭性與論辯性。
《荀子》;“譬(辟)”;“比方”義范疇;“譬(辟)之是猶”;論說文
《荀子》語言在先秦典籍中獨具特色,郭預衡介紹荀子文章的特點,其中一個是“引物連類、設(shè)喻說理,只是簡單比況,而不講語言故事。……這是學者之文的特征”[1]。關(guān)于《荀子》中的比方句,以往多注重從比喻辭格角度開展研究,筆者著眼于“譬(辟)”作為標記的比方句式進行探討?!赌印ば∪ 菲小氨僖舱?,舉也(他)物而以明之也”[2],用打比方的方式來說理,這一用法的“辟”與“譬”是一組古今字,“譬”字形中加入“言”,凸顯“譬”的言說性質(zhì),因此可以認為“譬”是以打比方為特征的言說動詞。
“譬(辟)”引起的句子從辭格上來說是比喻句,但是它與表示比喻關(guān)系的“猶”“若”“如”等詞性質(zhì)并不等同。關(guān)于古漢語中“如、若、猶、似”的性質(zhì),張寶林提出“關(guān)系動詞”說[3],張文國、張能甫提出“結(jié)構(gòu)動詞”說[4],這些看法值得重視,即“如、若、猶、似”等詞不是一般的動詞,其在句法層面的功能與系詞更為相似,其連接的比方成分句法上可以視為表語。故我們將比方句中的“如、若、猶、似”稱為“比方關(guān)系動詞”,四詞構(gòu)成聚合關(guān)系,姑用“V比方”來表示。
先秦典籍中“譬”式比方句式,《墨子》最多,其次即《荀子》?!盾髯印分小捌ū伲庇梅ㄔ斍槿绫?所示。
表1 《荀子》“比方”義“譬(辟)”用法
《荀子》中“譬(辟)”式比方句式共27例,“譬(辟)之V比方”句7例(其中V比方僅為“猶”或“若”),“譬之”2例,“譬如”1例,“辟則”1例。這些句式沿襲了《墨子》等其他先秦典籍,又有所發(fā)展;此外,《荀子》獨創(chuàng)“譬(辟)之是猶”句式,且大量使用,共有16例,占比近60%。
下面將重點論述《荀子》中特有的“譬(辟)”式比方指稱用法、創(chuàng)新的“譬(辟)之V比方”句式以及獨特的“譬(辟)之是猶”句式,通過對這三方面論述來呈現(xiàn)《荀子》“譬(辟)”用法的獨特性及其所體現(xiàn)的論說特色。
《荀子》“譬(辟)”指稱比方行為的用法,共有5例:2例“辟稱”,2例“譬稱”,1例“譬諭”。如下所示。
(1)而狂惑戇陋之人,乃始率其群徒,辯其談說,明其,老身長子,不知惡也。(《儒效》)①
(2)今君人者,比方則欲自并乎湯、武,若其所以統(tǒng)之,則無以異于桀、紂,而求有湯、武之功名可乎?(《強國》)
(3)談說之術(shù):矜莊以蒞之,端誠以處之,堅強以持之,以喻之,分別以明之,欣驩芬薌以送之,寶之珍之,貴之神之,如是則說常無不受。(《非相》)
(4)故率其群徒,辨其談說,明其,將使人知情之欲寡也。(《正論》)
(5)辯說、齊給便利而不順禮義謂之奸說。(《非十二子》)
例(1)~(4)“辟稱”“譬稱”用法一致,實為一詞?!捌ū伲迸c“稱”當為同義復用,例(2)“辟稱比方”連用,四者詞義相近,表示“稱引類比”。例(3)各小句“以”前面表示行為方式的成分均為并列式復合詞,如“矜莊”“端誠”“堅強”“分別”,“譬稱”亦然?!捌ū伲┓Q”之“稱”義為“稱述,稱引”。楊倞注例(4)“稱”為“謂所宜也,稱,尺證反”[5],此說似未當。
例(5)“譬諭”,相當于例(3)“譬稱以喻之”,“諭(喻)”為“說明白”的意思,還不是指稱比喻的雙音詞,但卻是“譬”“諭”在典籍中最早連用的書證,是日后凝固成雙音詞“譬諭(喻)”的基礎(chǔ),對漢語“比方”義范疇的表達有著重要意義。
“譬稱”“譬諭”在《荀子》中最先出現(xiàn),體現(xiàn)出荀子重視“譬(辟)”式比方言談技巧的理論,而《荀子》“譬(辟)”式比方句的集中使用正是該理論的實踐。
《荀子》7例“譬(辟)之V比方”句式,其中“譬之猶”3例,“辟之猶”1例,“譬之若”1例,“辟之若”2例。如下。
(6)且上者,下之師也,夫下之和上,響之應聲,影之像形也。(《強國》)
(7)不道禮憲,以《詩》《書》為之,以指測河也,以戈舂黍也,以錐飡壺也,不可以得之矣。(《勸學》)
(8)國無禮則不正。禮之所以正國也,衡之于輕重也,繩墨之于曲直也,規(guī)矩之于方圓也,既錯之而人莫之能誣也。(《王霸》)
(9)故以桀詐桀,猶巧拙有幸焉;以桀詐堯,以卵投石,以指撓沸,赴水火,入焉焦沒耳。(《議兵》)
(10)故以詐遇詐,猶有巧拙焉;以詐遇齊,以錐刀墮太山也,非天下之愚人莫敢試。(《議兵》)
(11)仁義禮善之于人也,貨財粟米之于家也,多有之者富,少有之者貧,至無有者窮。(《大略》)
(12)上一則下一矣,上二則下二矣,屮木,枝葉必類本。(《富國》)
“譬(辟)之V比方”句式,是一種兼語句,比方行為動詞“譬(辟)”發(fā)起比方句,其后緊跟“之”,復指前面作為話題的被比方對象,既是“譬(辟)”的賓語,是其受事,又是比方關(guān)系動詞“猶”的主語,是其主事?!盾髯印贰捌ū伲┲q/若”中“之”復指的被比方對象均為復雜成分,這說明其引起的比方句主要是為了說明某一事理。
從比方成分數(shù)量上來看,例(6)~(9)帶兩個或三個比方成分,句式進一步拓展,先秦其他典籍中“譬”式比方句一般帶一個比方成分;例(10)~(12)“辟之猶”“辟之若”句式,均只有一個比方成分。這里,“譬”“辟”表現(xiàn)出一定的選擇性規(guī)律,即帶一個比方成分用“辟”,而當連續(xù)引出兩個或三個比方成分時用“譬”,可見“譬”在“打比方”詞義上的專職化是伴隨著比方句式的拓展而推進的。
引起多個比方成分的“譬(辟)之猶/若”句式中,通常數(shù)個比方成分依次列于“猶/若”之后,一貫而下,如例(6)(7),比方成分一般比較簡短;而當比方成分形式上略長或有所變化時,則會重復使用“猶”“若”,如例(8)(9)。重復使用“猶”“若”銜接連續(xù)的比方成分,這是《荀子》“譬(辟)之猶/若”句式上的獨特用法,既拓展了句式內(nèi)容,又不失形式上的銜接標記。
從“猶”“若”后面所接的比方成分句法性質(zhì)來看,除例(12)為名詞詞組外,其余均為謂詞性成分或主謂結(jié)構(gòu),且句法形式與前面的被比方成分往往一致,兩者分布在“譬(辟)之V比方”兩側(cè),形式上對稱,使得句子具有一種平衡美。
先秦比方句式“譬(辟)之V比方”在《荀子》中的新發(fā)展,不僅拓展了比方內(nèi)容,又兼顧了形式上的銜接平衡,在一定程度上也體現(xiàn)出《荀子》的論說特色,即追求“文質(zhì)彬彬”的“學者之文”。
《荀子》“譬(辟)”式比方句數(shù)量最多的是“譬(辟)之是猶”,且為《荀子》獨特句式,不見于其他典籍。在此重點研究其句式、語義特色,并探討其形成機制。
《荀子》共有16例“譬(辟)之是猶”句,9例用“譬”,7例用“辟”。其中1例為“譬之是由”,“由”通“猶”,即《王霸》篇“今君人者急逐樂而緩治國,豈不過甚矣哉!好聲色而恬無耳目也,豈不哀哉!”梁啟雄按“元本‘由’作‘猶’,‘由’‘猶’古通用”[6]。
有5例“譬(辟)之是猶”句帶兩個比方成分,如:
(13)不是師法而好自用,以盲辨色,以聾辨聲也,舍亂妄無為也。(《修身》)
(14)以人之情為欲此五綦者而不欲多,以人之情為欲富貴而不欲貨也,好美而惡西施也。(《正論》)
(15)志不免乎奸心,行不免乎奸道,而求有君子圣人之名,伏而咶天,救經(jīng)而引其足也,說必不行矣,俞務而俞遠。(《仲尼》)
“譬(辟)之是猶”帶兩個比方成分,不重復使用比方關(guān)系動詞,兩個比方成分結(jié)構(gòu)相似,語義相類。
有11例“譬(辟)之是猶”帶一個比方成分,如:
(16)如是,則近者競親,遠方致愿,上下一心,三軍同力,名聲足以暴炙之,威強足以捶笞之,拱揖指揮,而強暴之國莫不趨使,烏獲與焦僥搏也。(《富國》)
(17)今世俗之為說者,以桀、紂為有天下而臣湯、武,豈不過甚矣哉!傴巫、跛匡而自以為有知也。(《正論》)②
(18)使賢者為之,則與不肖者規(guī)之;使知者慮之,則與愚者論之;使修士行之,則與汙邪之人疑之。雖欲成功,得乎哉!立直木而恐其景之枉也,惑莫大焉?!袷箾@邪之人論其怨賊而求其無偏,得乎哉!立枉木而求其景之直也,亂莫大焉。(《君道》)
(19)人知貴生樂安而棄禮義,欲壽而歾頸也,愚莫大焉。(《強國》)
考察“譬(辟)之是猶”所帶比方成分的句法形式,例(13)為謂詞性成分,例(16)為主謂結(jié)構(gòu),其余14例多為“VP1而VP2”形式,“而”多表并列關(guān)系,VP1與VP2構(gòu)成語義上的反向比照;被比方成分也多為“VP1而VP2”句式,語義上VP1與VP2多為矛盾的行為或事件,比方句最終說明的事理主要是表示“VP1而VP2”式的行為或?qū)W說“不可行”。
“譬(辟)之是猶”是一個凝固結(jié)構(gòu),是“譬(辟)之猶”的一種強化句式[7]?!捌ū伲┲q”中的“之”是兼語,當“是”加入而成為“譬(辟)之是猶”時,句法上不再是兼語句,“之”純粹作“譬(辟)”的賓語,“是”分擔了原先“之”兼任的“猶”之主語,而語義上“是”卻是復指“之”的,其作用就是加強了“猶”所連起的比方對象與被比方對象的關(guān)聯(lián),也就是加強了被比方對象的針對性。因此可以說“譬(辟)之是猶”是一種強化比方句式,不避句法上的繁復,只為強化所設(shè)比方的針對性,加強被比方對象與比方對象之間的關(guān)聯(lián),這種句法、語義上的嚴謹,也體現(xiàn)了“學者之文”的特色。
與“譬之猶/若”多帶三個比方成分相比,“譬(辟)之是猶”句式多為單一比方成分,這一特點與“譬(辟)之是猶”對被比方對象的針對性更強是一致的。比方成分越多,則句式形式上越長,其與最前方的被比方成分之間的距離就越大,對被比方對象的關(guān)注就會被弱化,這將與“譬(辟)之是猶”對被比方對象的強化形成矛盾。
在先秦典籍中,“譬”與比方關(guān)系動詞“猶、若、如”組成的比方句式有“譬之猶/若/如”“譬猶/若/如”,而《荀子》中卻僅有“譬(辟)之是猶”,沒有“譬(辟)之是若/如”,可見“猶”相比于“若、如”有其獨特性。
李佐豐討論了“猶”的語義、句法功能的特殊性,即“猶”經(jīng)常表示的是聯(lián)想相似關(guān)系,與“如”“若”“似”表示感知相似關(guān)系不同;“猶”比方句被比方成分往往比較復雜,所以用代詞“是”復指[8]。這兩方面是密切相關(guān)的,語義上聯(lián)想相似關(guān)系比感知相似關(guān)系更為抽象,句法上得以拓展而復雜化,被比方成分復雜化,則“是”用作復指代詞,比方成分也更為靈活,更為復雜。
《荀子》中單純用比方關(guān)系動詞構(gòu)成的比方句式,“如”“若”句多,其次“猶”,“似”最少;“如”“若”“似”引起的比方成分多為名詞,為復雜成分時多為“NP之VP”或為“VP然”等指稱形式,“猶”帶復雜比方成分則較為自由?!盾髯印分兄挥小蔼q”比方句有“是”作復指主語的,“如”“若”“似”比方句沒有以“是”為主語的,這正與“猶”比方句被比方對象的語義抽象化、句式復雜化相關(guān),如:
(20)從道而出,猶以一易兩也,奚喪!離道而內(nèi)自擇,以兩易一也,奚得?。ā墩罚?/p>
“譬(辟)之是猶”句式的獨特性,與“是猶”的獨特性直接相關(guān)。
(21)故能小而事大,力之少而任重也,舍粹折無適也;身不肖而誣賢,傴伸而好升高也,指其頂者愈眾。(《儒效》)
例(21)前后兩個比方句,句式相似,語義相類,前用“辟之是猶”,后用“是猶”。單用“是猶”,“是”回指前面的被比方成分,比方關(guān)系動詞“猶”引出比方成分;用“辟之是猶”,增加了“辟之”,則是凸顯了對被比方對象的“譬(辟)”行為,明確這是針對“之”的一種言語處置行為。這一例較好地呈現(xiàn)出“辟之是猶”與“是猶”之間的關(guān)聯(lián)。從語意銜接上來看,后面的“是猶”也可以看作是承前省略“辟之”的表達。
《荀子》獨特的“譬(辟)之是猶”比方句是對墨子“譬(辟)”式邏輯推理方法的一個重要發(fā)展,其“學者之文”的特色講究句式的繁復嚴謹,不見于先秦其他典籍。至西漢《新序》有1例“譬之其猶”,即:
(22)中行氏之為政也,以苛為察,以欺為明,以刻為忠,以計多為善,以聚斂為良。鞟革者也,大則大矣,裂之道也,當先亡。(《新序·雜事》)[9]
“譬之其猶”句法結(jié)構(gòu)當與《荀子》“譬(辟)之是猶”相似,只是將復指代詞“是”換作了“其”。
上文詳細考察了《荀子》比方行為動詞“譬(辟)”的用法,并重點研究了“譬(辟)”相關(guān)的比方句式。《荀子》“譬(辟)稱”“譬諭”雙音復合詞為其特色詞,凸顯荀子對打比方之言談理論的重視。《荀子》“譬(辟)”式比方句豐富,總計27例,先秦典籍中數(shù)量僅次于《墨子》?!盾髯印贰捌ū伲┲q/若”帶兩個或三個比方成分,形式上更為拓展,同時重復使用“猶/若”銜接多個比方成分,這是《荀子》善用博喻的一種有標記形式?!捌ū伲┲仟q”為《荀子》特有句式,其中“是”復指被比方對象,語義上是對前面復指被比方對象的“之”的又一次復指,句法上分擔了“譬(辟)之猶”中“之”的兼語功能,使得“譬(辟)之是猶”中“之”專職作“譬(辟)”的賓語,而“是”作比方關(guān)系動詞“猶”的主語,該句式極盡句法的嚴密性,堪稱漢語“比方”義范疇“最完美格式”。
《荀子》中“譬(辟)”相關(guān)比方指稱詞以及“譬(辟)之猶/若”“譬(辟)之是猶”的用法均具有獨特性,集中體現(xiàn)了《荀子》“學者之文”的特色,體現(xiàn)出《荀子》論說重視打比方說理,在具體的比方句式中,兼顧比方內(nèi)容的拓展與句法的嚴謹,追求“文質(zhì)彬彬”。
總之,《荀子》“譬(辟)”用法是漢語“比方”義范疇表達史上絢爛的篇章,從言談理論及論說實踐兩方面推進了漢語“比方”義范疇的發(fā)展,提升了先秦論說文的修辭性與論辯性。
①本文《荀子》采用底本為:王先謙撰,沈嘯寰、王星賢點校:《荀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版。為行文簡便,凡引《荀子》例,出處只注明篇名,省略書名。
②今本作“傴巫、跛匡大自以為有知”,俞樾曰:“‘大’乃‘而’之訛,‘而’‘大’篆文相似,因而致誤?!保ㄒ姟盾髯蛹狻穂5]第326頁)從“譬(辟)之是猶”引起比方的成分多為“VP1而VP2”形式來看,筆者贊同俞樾的看法。
[1] 郭預衡.中國散文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45.
[2] 孫詒讓,撰.墨子間詁[M].孫啟治,點校.北京:中華書局, 2001:416.
[3] 張寶林.關(guān)系動詞的鑒定標準[J].語言教學與研究,2002 (4):48-58.
[4] 張文國,張能甫.古漢語語法學[M].成都:巴蜀書社,2003: 97.
[5] 王先謙,撰.荀子集解[M].沈嘯寰,王星賢,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8:344.
[6] 梁啟雄.荀子簡釋[M].北京:中華書局,1983:145.
[7] 張萍.先秦漢語“譬”系列比方句式研究——從《墨子》入手[J].語言學論叢,2020(60):287-312.
[8] 李佐豐.先秦漢語的分類動詞[C]//李佐豐.上古漢語語法研究.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3:173-194.
[9] 劉向,編著.新序校釋[M].石光瑛,校釋.陳新,整理.北京:中華書局,2009:144.
A Study on the Distinctive Feature of Argumentation infrom the Usages of(譬/辟)
ZHANG Ping
(College of Liberal Arts, Shangha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444, China)
In, the usages of the analogy referential words related to(譬/辟) and the sentences such as “(譬/辟之猶/若)” and “(譬/辟之是猶)” are unique, which embod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cholars’ writings”.(譬/辟稱) enriches the collection of Chinese analogy referential compound words, and(譬諭) lays the foundation for the formation of the important referential compound(譬喻). The sentence pattern of “(譬/辟之猶/若)” leads two or three analogy elements, which extends the content of analogy sentences composed of(譬/辟) while associating various analogy elements with(譬/辟) by repeating(猶) or(若). The sentence pattern of “(譬/辟之是猶)” is original, and as the strengthened form of “(譬/辟之猶)”, it’s more strict in syntax, which can be called “the most perfect pattern” of the semantic category of analogy in Chinese. The unique analogy sentence patterns incombine the thorough reasoning with the perfect syntactic form. The usages of(譬/辟) in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ategory of analogy in Chinese from the theory of speech and the practice of argumentation, and also promote the rhetoricity and argumentation of pre-Qin essays.
;(譬/辟); the semantic category of analogy; the sentence pattern of “(譬/辟之是猶)”; argumentative essays
H109.2
A
1009-9115(2022)04-0022-05
10.3969/j.issn.1009-9115.2022.04.005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17YJC740118)
2021-12-10
2022-01-18
張萍(1985-),女,江蘇溧陽人,博士,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漢語史詞匯、語法研究。
(責任編輯、校對:郭萬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