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顧穎 鄭越
江蘇師范大學美術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蘇州大學博士,東南大學出站博士后/江蘇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碩士研究生
內容提要:白集漢墓位于江蘇徐州工業(yè)園區(qū)大吳街道白集社區(qū),由祠堂、墓室和墓垣三部分組成。墓室漢畫像保存完好,是研究漢代歷史的珍貴圖像資料。近年來,墓室中的一幅畫像引起了很多實地考察者的關注,并引發(fā)了很多的猜測和聯(lián)想,但尚未有正式論文發(fā)表。該畫像位于白集漢墓西后室入口處,畫像中有一幅樓閣圖,樓上屋頂閣樓里門窗半開,有一人只露出頭部,似乎向著畫面外觀望。筆者經(jīng)過多次實地考察與研究后認為,這個畫像很可能與先秦時期的尸祭圖像有關,這座墓在進行安葬時應是舉行過一次具有巫術性質并符合昭穆制度的尸祭儀式。由此,本文對該墓前室北橫梁上一直被誤讀為“趙氏孤兒”的畫像進行了重新解讀。
白集漢墓位于江蘇徐州工業(yè)園區(qū)大吳街道白集社區(qū),由祠堂、墓室和墓垣三部分組成。墓室坐北朝南,被墓垣圍繞,與祠堂處在一條垂直的軸線上,分前、中、后三室,中室另附有左右兩間耳室。墓室共有漢畫24幅,畫像保存比較完整清晰。近年來,漢墓中的一幅圖像(圖1)引起了學者們的關注。這幅圖像在西后室(大墓室)入口處,畫面分為兩格,上部墻上開了一扇窗,窗寬0.50米,高0.30米,刻有直欞。窗下刻有樓屋一座,樓下正屋中刻“賓主宴飲圖”。賓主分列兩側,左為主人,伸手向客人敬酒;右為賓客,合掌于胸前,向主人致謝。中間對置一樽、一案,樽中有勺,案上有器皿。主人身后有一組樂隊為宴飲而演奏。樂隊共三人,一人做彈琴姿勢,一人手持吹奏樂器,一人合掌胸前,似在歌唱。一小兒趴在梁上觀看。屋脊四周有四只瑞鳥棲息,以表示吉祥之意。樓上閣樓里門窗半開,有一人只露出頭部,似乎向著畫面外觀望。很多前來考察白集漢墓的學者都對此圖像表現(xiàn)出好奇:這個人物是什么身份?與這座墓葬有什么關系?有人認為這也許是“窺窗”。但是,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人對此展開真正的研究。筆者經(jīng)過多次實地考察與研究后認為,這個圖像很可能與先秦時期的尸祭圖像有關,這座墓在進行安葬時應是舉行過一次具有巫術性質并符合昭穆制度的尸祭儀式。由于此圖位于該墓西后室的南部,窗戶連接兩室具有相通作用,為了行文方便,下文暫稱此圖為“南窗圖像”。
圖1 白集漢墓南窗畫像(西后室入口處)拓片作者藏
漢代墓葬畫像里所繪制的內容都是對現(xiàn)實生活的復制,甚至是更理想化的想象。古人認為彼世是生前世界的延續(xù),仍然要吃喝玩樂,仍然具有七情六欲,那么墓主人在彼世一定也會像活著的時候一樣,繼續(xù)為自己的祖先獻祭。墓主人尚且如此,那么在世的子孫更會虔誠地祭祀自己的祖先,舉行隆重的祭祀祖先的儀式是家族極重大的事情。在古人眼中,祖先是整個宗族重要的成員,宗族是商周以來最基本的社會組織,祭祖是家族內部的重要活動。宗族里所有大事都要征詢祖先的意見,以祭祀的方式向他們供奉酒食。殷墟卜辭和墓葬中出土的大量青銅禮器都包含大量的祭祀史料,其中大部分內容都是關于祭祖的。《禮記》記載:“親親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弊嫦壬芭c子孫密切生活在一起,曾經(jīng)以經(jīng)驗和權威指導后代子孫的生活,相較于其他自然神來說,從血緣關系和姻親關系上更讓子孫產(chǎn)生信賴感。當祖先離去后,后世子孫堅信祖先具有神秘的神力,能夠通過觀察子孫的言行是否得當而實施懲罰或者保護,所以對祖先的祭祀儀式和祭品的供奉就顯得格外重要。
祭祀除了盡其所能地準備豐厚祭品,更要按照禮儀嚴格操作,首先要滿足儀式中的必備條件?!抖Y記·坊記》云:“祭祀之有尸,宗廟之有主也,示民有事也。”意思是祭祀時,要具備兩個條件。
二要有“主”,而這個“主”就是指祖先神的牌位,稱為“神主”或“木主”,立在祠堂或墓葬里,有神的身份,成為子孫祭祀的對象。祭祀是一個家族極重大的事情,漢代祠堂大都建于墳墓旁邊,屬于墓祠性質,目的是方便活著的人祭祀死去的祖先,也就是墓主人。而從祠堂畫像的整體布局上來看,畫像的中心是后壁“小龕”畫像,小龕畫像的主要人物就是墓主人,顯示出墓主人被安放在顯赫的地方接受子孫的祭祀。這種帶有宗教祭祀性質的漢畫像圖式是相對穩(wěn)定的,在民俗傳承中一直發(fā)揮著重要作用?;钊艘漓胨廊サ哪怪魅?,祭祀的地點是祠堂,并于畫面的中心處設置墓主人的像。而死去的墓主人到了另一個世界后依然要繼續(xù)祭祀他的祖先,那么祭祀的地點只能在他的墓室中,墓主人也一定會在墓室明顯處設置祖先的像以便祭拜?!坝诩酪玻惺韵笊?,而無所謂像也?!Y廢而像事興,蓋在戰(zhàn)國之時矣?!币簿褪钦f,從戰(zhàn)國時開始“像設君室”,以“像”來代替“尸”?!笆裣笠?。”這種情況一直延續(xù)到漢代。在墓葬祭祀中,尸雖然在儀式中扮演祖先享受后代的祭祀,但儀式結束后,尸要回歸到他原來的身份。所以在尸祭儀式中,尸所扮演的祖先所在的位置由祖先神的“座”或“像”來代替?!白薄跋瘛笔侵傅裣?、畫像等物體,象征靈位,代表死去的祖先,是為祭祀祖先而刻畫的。以物代神,以物代祖先,像事興起。
圖2 白集漢墓中室北壁東側畫像(兩后室入口相連的墻壁上)拓片作者藏
這兩幅畫像中的建筑是漢代墓室中典型的樓閣形象,是流行于漢代的井干式木結構房屋建筑。這種井干式結構的樓屋,在建造時,先將木材平放在地面兩側,間隔正好等于木材的長度,在這兩根木材兩端疊放其他木材,形成一個方形的類似“井”字形的空間,井干作為主干而輔以梁柱,然后以這個“井”字形為基礎,繼續(xù)用木材垂直筑墻,直至建成塔狀樓屋。這種井干結構因為受到材料的限制,高度其實比較容易達到要求,但是面闊有限,所以一般情況下為了保持建筑的強度和穩(wěn)定,上層用于采光的窗牖都比較小。井干式建筑結構具有承壓性強且穩(wěn)固的特點,是先秦至漢晉時代高層建筑的主體結構形式,在漢代成為最成熟的禮儀建筑模式。古建筑學家楊鴻勛先生認為這樣的結構模式是指“明堂”“辟雍”。明堂象征祖先世居之屋,在古時體現(xiàn)禮儀功能,服從于祭祀演禮的需要。漢代尤其推行“禮制”,《漢書·郊祀志》中記載“明堂”是一座四柱支撐、四面無壁的開放式的“上有樓”的建筑。明堂、寢宮、宗(祖)廟三位一體,是先秦經(jīng)籍中反映我國古代這一重要禮儀建筑的名稱要義。漢代方士公玉帶獻給漢武帝的《黃帝明堂圖》試圖恢復先秦體制中的明堂。在漢代眾多漢畫像石墓葬中,這種明堂式樣的樓屋比比皆是,柱體支撐的開放式樓屋下,墓主人夫婦對坐其中。白集漢墓中更是分別在兩后室的入口墻壁上各展現(xiàn)了一幅這樣的樓屋畫像,我們有理由認為這兩座樓屋是帶有祭祀意味的明堂。
“尸”作為祖先的替身在祭祀時有舉足輕重的作用,那么對“尸”的選擇是有一定要求的,尸祭中對“尸”的選擇與周代的昭穆制度有密不可分的關系。
成為尸的首要條件是必須是死去祖先的孫輩,而且是嫡孫、嫡孫婦?!抖Y記·祭統(tǒng)》曰:“子不可為父尸”,“孫必為王父尸”。如果死去是祖父,則讓嫡孫充當尸;如果死去的是祖母,則用嫡孫婦。充當尸的孫輩,要穿死去先祖生前最好的衣服,即《儀禮·士虞禮》中說的“尸服卒者之上服”。這樣,作為死者的“尸”就與先祖更是形神合一,等同于先祖了?!抖Y記·曾子問》中說:“祭成喪者必有尸,尸必以孫。孫幼,則使人抱之;無孫,則取于同姓可也?!比绻脒x為“尸”的祖先之孫只是個嬰孩,無法獨立完成“尸”所履行的職責的話,就要由其他人抱著該祖先之孫完成一系列尸祭儀式。孫代表死者的神主或神像,而子卻沒有資格充當,這在當時是約定俗成的禮節(jié),是當時的昭穆制度決定的。昭穆制度起源于殷商,到西周時期得到全面的發(fā)展,春秋戰(zhàn)國時期就已經(jīng)非常成熟了,在漢代主要表現(xiàn)在宗廟制度和墓葬制度中。《漢書·韋玄成傳》記載:“父為昭,子為穆,孫復為昭,古之正禮也?!蹦康氖莿澐肿谧彘g的長幼尊卑,使得宗族內部等級有序。這種昭隨昭班、穆同穆序,孫必隨祖、孫為祖尸的制度就是昭穆制度。尸祭就是一種合乎昭穆之序的祭祀,尸祭與昭穆制度有一種密切的內在聯(lián)系。
《周禮·夏官·司士》云:“凡祭祀……及賜爵,呼昭穆而進之?!薄抖Y記·祭統(tǒng)》云:“凡賜爵,昭為一,穆為一。昭與昭齒,穆與穆齒……此之謂長幼有序。”又云:“夫祭有昭穆,昭穆者,所以別父子、遠近、長幼、親疏之序,而無亂也。是故,有事于太廟,而群昭群穆咸在,而不失其倫,此之謂親疏之殺也。”這里提到“群昭群穆”說明已經(jīng)形成了很多代人,所以,在整個大的宗族進行集體活動時,族人都會自動加入自己的昭群或者穆群。比如聚餐宴會時族人的座次要按《大傳》記載的“序以昭穆,人道竭矣”來排序。以上記載都說明了“子不可為父尸”,只有孫才能充當死去祖先的尸?!抖Y記·曲禮》載:“君子抱孫不抱子,此言孫可以為王父尸,子不可為父尸?!奔慈绻婧透甘钦演叄亲婧蛯O就是穆輩,父與重孫又是昭輩,如此循環(huán),但是次序不能亂?!叭f物本于天,人本乎祖。祖者,天也……一為昭,二為穆;三為昭,四為穆;五為昭,六為穆;一三五者,陽奇之數(shù)也;二四六者,陰耦之數(shù)也,自一世推至百世皆然?!焙唵蔚卣f,“孫必從祖”是符合天理定數(shù)、共為陰陽的意思。這種現(xiàn)象與原始母系氏族的部落外婚制的婚級制有密切的聯(lián)系。在父權制的家庭之前,曾經(jīng)有過一種家庭形式,即婦女統(tǒng)治著男人及其意志。陜西華縣(今渭南市華州區(qū))元君廟仰韶文化遺址的多人二次合葬墓地,同一墓坑的排列和埋葬方式很可能是同血緣的成員,屬于掌權者為女性的母系氏族組織。
摩爾根在《古代社會》中談到說卡米拉羅依語的澳大利亞土著的婚級,在古代盛行于各個部落。當時家族形態(tài)由血婚制過渡到伙婚制,即一群兄弟共有若干妻子,一群姊妹共有若干丈夫,所生的子女歸女方。云南孟連縣海東鄉(xiāng)、公良鄉(xiāng)的佤族、納西族依然有這種母權制遺留,母系氏族的血緣紐帶仍在一定程度上起著某些作用。母系氏族按照血緣關系居住,比如公良鄉(xiāng)的佤族母系氏族分支“尼阿英”就是基于母系氏族原則而組織的氏族公社,這種公社的規(guī)模和范圍是同胞姐妹、從姐妹及其子女?,F(xiàn)存的“巴塞”可以說就是原來母系氏族的酋長,通常由輩分高的年長女性擔任,是氏族信仰的守護人,不僅要執(zhí)行氏族的社會和宗教祭祀的職務,并且還執(zhí)行村落社會和宗教祭祀的職務。母系血緣近親關系組成的氏族公社的象征物就是他們公社男女成員的公共墓地。男子按照氏族外婚原則到異性氏族的妻家從妻居。這種形式下同一婚級的婚姻,所生子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所生的孫輩應屬父親氏族的成員。祖與孫同屬一個氏族,父與重孫也同屬一個氏族,類似陰陽奇偶的順序。昭穆制度就是起源于這種原始婚級,以交表異代互婚產(chǎn)生的婚姻組為基礎,區(qū)別父子兩代人的氏族界限,杜絕近親婚姻關系的發(fā)生。只是到了漢代,這種祖與孫在一個排列陣營,應該是考慮到年齡和壽命的問題。古人壽命比較短,四十多歲就算是老年,而且時常發(fā)生兒子比父親早亡的情況。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父與子在一個排列陣營,那如果出現(xiàn)兒子早于父親故去的情況,就不可能把父親的牌位或“像”先預留,那樣的話有點像是不吉利的詛咒。而祖父一般比孫子大三四十歲,就很少出現(xiàn)孫子比爺爺先去世的現(xiàn)象,即使有,也是在尚未成年的嬰幼期,夭折的孩子不能進入宗族墓地,則不需要安排“像”或者牌位。所以孫必從祖的序列,是非?,F(xiàn)實而合理的順序排列。
白集漢墓前室北橫梁上的畫像就再現(xiàn)了一場符合昭穆制度的尸祭儀式。最左側五人衣著整齊統(tǒng)一肅立,一人抱一嬰孩跪于畫面中部,三人跪在其身后,對面一人伸手欲接過嬰孩。(圖3、圖4)之前有學者根據(jù)格套和對圖文關系的探討將此畫像內容解讀為“趙氏孤兒”的故事,且欲接孩子之人身后五位佩劍之人表現(xiàn)的是下宮之難。筆者有不同的看法。首先,交接孩子的兩人并不是婦人,因為他們所戴的帽子是“平上幘”,是一種武官帽,而白集漢墓男墓主就是四百石的官吏。從墓葬畫像中有“武庫”圖,我們可以大膽猜測,男墓主應是武官,其后代也繼承了武將世家的家風。其次,右方佩劍的五人并非下宮之難的象征,漢代佩劍乃是身份的象征,是君子標配。中間嬰孩非常有可能是墓主夫婦之孫,按照“孫必從祖”“抱孫不抱子”的昭穆制度,子沒有資格充當尸,所以由孫來充當。由于年幼,孫無法獨立完成“尸”所履行的職責,所以,由其他人抱著他完成尸祭的一系列儀式。在佩劍五人與接孩子之人之間還有一個幼童,應該也是墓主家族中的成員,很有可能也是墓主的孫子之一。但是由于充當祖的“尸”立嫡不立長,所以,被懷抱的嬰孩應該是墓主嫡孫,有資格充當“尸”。這幅畫像以中間交接嬰孩(充當“尸”的嫡孫)為中心,兩邊的兩組人更有可能一邊代表“昭”序,一邊代表“穆”序,即“左昭右穆”。如《后漢書·祭祀志》所言:“父為昭,南向;子為穆,北向。父子不并坐,而孫從王父?!薄罢选蔽挥谥虚g祖(尸)的左邊,“穆”位于祖(尸)的右邊,兩列按照這種嚴格的排列次序進行一場有步驟的尸祭的儀式。最后,如果按照格套去分析,從單幅圖像去對照想象,似乎的確是在講述類似“趙氏孤兒”這樣的故事。但是把該圖像放置到整體的墓葬結構中去分析,發(fā)現(xiàn)“趙氏孤兒”這樣的內容不可能放置在白集漢墓中,因為它與墓主人的追求和審美格格不入。縱觀白集漢墓三個墓室共計24幅畫像,只有這一幅是具有情節(jié)和步驟的故事畫像。在漢墓中,故事畫像具有“惡以誡世,善以示后”“圖像古昔,以當箴規(guī)”的作用,借歷史故事宣揚圣德思想,表達墓主人的政治抱負和思想情懷。但筆者在分析所有墓室畫像后,認為男墓主應是一個遠離政治、一心向往升仙得道的武官,且與妻子感情琴瑟和諧。占據(jù)墓室中所有畫像三分之一的是充滿了神仙異獸的仙境,后室作為墓主夫婦棺槨停放的地方,更是靈魂棲息之所,刻繪了多達六幅象征恩愛的鳳鳥交頸畫像,同時還有三幅象征夫妻琴瑟和鳴的古琴演奏圖,以及大量代表后世子孫能夠綿延不絕的十字穿環(huán)象征圖像,整體墓葬處處都表達了夫妻“黃泉共為友”的理想。所以像“趙氏孤兒”這樣驚險和刺激的內容出現(xiàn)在這座墓葬里會非常突兀,與整體墓葬里恩愛祥和的氛圍格格不入。就因為墓葬所有畫面都暗示墓主夫婦舉案齊眉、恩愛無間,所以,他們期望的是永生永世都能在一起,在另一個世界仍然像活著的時候一樣,虔誠地向自己的祖先繼續(xù)祭祀。同時,他們也希望在世的子孫能夠隆重地祭祀他們,所以前室北橫梁的這幅畫像應該是由未成年的“嫡孫”充當祖的“尸”在進行一場具有巫術性質的尸祭儀式。
圖3 白集漢墓前室北橫梁畫像拓片作者藏
圖4 白集漢墓前室北橫梁畫像局部拓片作者藏
古人相信萬物有靈,對祖先和靈魂尤其崇拜。祖先雖然死去,但是靈魂會轉移到活著的人身上,以活人為尸,尸就成為死者的化身,從而具有了神性,能在人世間繼續(xù)享受祭祀,這個活人就是“尸”。對尸的恭敬和宴享,就等于對祖先的恭敬和崇拜。這種觀念就是一種巫術意識,具備巫術的構成要素,即祈求的對象(鬼神、神靈)、媒介人及其儀式。而祈求的對象就是祖先神,媒介人就是祖先的化身,也就是挑選出來的可以替代祖先的嫡孫“尸”,之后就要經(jīng)過一系列煩瑣的籌備,舉行一場儀式。當祭祀儀式足夠莊嚴神圣,祖先就會非常滿意,就會通過“尸”向子孫賜福。這就是巫術思想的反映,帶有雙向功利性:祖先通過后代的祭祀被紀念;實施祭祀的后人通過舉行尸祭儀式來祭祀祖先,從而得到祖先神的祝福和庇佑。
尸祭分成五個步驟,分別是筮尸(根據(jù)卜筮吉兇,按照上天的旨意選定祭日和尸)、宿戒尸(莊嚴告知被選為尸的嫡孫禁止一切娛樂并齋戒,做好扮演祖先的尸的準備)、迎尸(?;蛘呶讕熞龑M入祭祀堂內)、尸九飯(尸坐于堂上,接受祭拜并享用祭祀食物)、酳尸(主人賓客依次向尸進獻三次酒,這是尸祭儀式的高潮部分)。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要莊嚴且小心翼翼,這五個環(huán)節(jié)結束后,尸被眾人送出去,然后組織這次祭祀儀式的人們開始分享剩下的祭食。其實這一套步驟就是巫術儀式的舉行過程。整個儀式結束后,充當尸的那個人就恢復他原來的孫輩的角色。幾乎每一個漢畫像石墓葬中唯一不可或缺的圖像就是庖廚圖,庖廚圖在墓葬中存在的最直接意義就是準備祭祀的犧牲和吃食。庖廚宴飲就是為祭祀祖先而準備,宴飲上的器具在某種程度上具有禮器的性質。
白集漢墓祠堂西壁畫像石第五層就是正在準備祭祀墓主人的庖廚圖(圖5)。左邊是正在準備庖廚的一系列的工作,并整齊展示了一些器具和犧牲。這些犧牲和器皿在這里分類排列,整齊有序,在這場祭祀儀式中具有禮器的性質。禮器右邊兩人向右邊恭敬躬身,將觀者的目光引向右邊。而右邊則是六個人,其中一人立著,應是侍從,另五人正襟危坐、服裝整齊,一看就是盛裝出席隆重的儀式活動。這個庖廚圖的圖式有別于其他地方的庖廚宴飲,它的指向性很明顯,從圖的左邊開始,最終指向圖的最右邊,意即這場庖廚是為最右邊的人準備的。很明顯這五人是這場祭祀儀式所要祭祀的對象——墓主人及列位祖先。墓葬的所有圖像刻繪完成后,經(jīng)過卜筮,選取了一個合適的日子,準備就緒,就在白集漢墓祠堂內舉行了尸祭儀式,墓主人的嫡長孫被抱著履行了尸的職責。當“尸”坐于堂上(小龕所代表的位置)享用了犧牲和食物后,后代子孫和親朋們會向尸祭拜并進獻三次酒。之后,尸再被眾人送出去,尸完成了他的使命,賓客則留下來繼續(xù)歡宴。對墓主人的尸祭到此結束,而墓主人在墓中則要對自己的祖先繼續(xù)進行另一場尸祭儀式,而這一場尸祭儀式的主要參與者是墓主人及墓主人的祖先靈魂。而祖先的象征就是南窗圖像,就是閣樓中向著畫面的那張人臉。
圖5 白集祠堂庖廚圖拓片作者藏
在古人認知中,靈魂是一個與自己完全一樣(只是小一點)的人兒,是可以活動的,睡著的時候,靈魂暫時離開肉體,而一旦真正離去,就是死亡。所以,當人死去時,他們希望靈魂就像睡醒一樣還會回來,所以一些試圖留住靈魂并確保靈魂平安不被侵擾的方法被嘗試和應用,而干預或者影響靈魂的手段一直都是巫術。而巫術在發(fā)揮作用時,就需要超自然力。在古人眼中,整個宇宙世界都是由具有超自然力的神靈們來支配的,神靈極易因為在世的人在祭祀時的虔誠祈求而產(chǎn)生憐憫和感動,從而會促成他們所希冀的事情。弗雷澤將這樣具有人性的神命名為“人神”。尸在墓葬祭祀中就被視為人神。主持尸祭儀式的是祝(巫師),立尸祭祀是一種典型的形象模擬巫術,立尸祭祀運用了交感巫術。弗雷澤把巫術分為兩種,一種是把彼此相似的東西看作同一個東西,叫“順勢巫術”,僅僅通過模仿就可以達到目的。而另一種叫“接觸巫術”,認為互相接觸過的東西總是會保持接觸的,可以通過一個物體對一個人施加作用。這兩種巫術常常同時實施,北美印第安人把人的像畫在沙子、泥土或者灰燼上,然后用尖銳的物體刺人像或者進行其他形式的損害,反復念叨此人的名字,這里“順勢巫術”和“接觸巫術”就同時發(fā)生。當然,這種是實施“惡”的巫術,也叫“黑巫術”,企圖使人生病、死亡或者遭遇災難,屬于背地里不為人知的行為。“善”的巫術是“白巫術”,求雨、增產(chǎn)、為親人祈福消災、驅鬼逐疫都可以用這樣的方法實施,并且可以公開,甚至舉行一定的儀式。尸祭就是“善”的巫術,并且將兩種巫術合二為一。
尸祭儀式舉行時,尸穿上逝去先祖的衣物,也就等同接觸了先祖,那就會發(fā)生“接觸巫術”;在儀式中,尸扮演先祖,模仿先祖的動態(tài)姿勢,這種模擬行為就是“順勢巫術”。死去的祖先等同于神靈,在這個換裝時刻把魂靈依附到了尸的身上。尸在儀式進行的程序中暫時性地扮演了先祖(神靈),接受后人的祭祀,滿足后人的愿望并保佑后人。
白集漢墓尸祭畫像向我們展現(xiàn)了漢代的祭祖習俗,在世的后人按照昭穆制度選擇墓主人的嫡長孫扮作墓主人的化身——“尸”,在巫師的主持下完成神圣的尸祭儀式,讓“尸”代替另一個世界里的墓主人接受子孫的祭祀和膜拜,并賜福給子孫??梢哉f,白集漢墓整個墓葬畫像背后的整體含義其實就是一場隆重的祭祀活動的再現(xiàn)。
注釋
①筆者通過考察和研究白集漢墓三幅古弦樂器圖,得出白集漢墓男墓主是一位具有君子品格的四百石武官的結論。墓主夫婦的生前生活幸福美滿而平靜。
②張紫晨在《中國巫術》中認為巫術的進行須具備五要素:時間地點的選擇安排;巫者為了舉行儀式自身要做的準備;儀式中所需要用的各種法器;儀式本身;語言和動作(行為和咒語)。
③白集漢墓的祠堂只剩余東西兩壁,后壁丟失,如前文所提,該祠堂后壁一定有小龕畫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