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凱英
《漢晉魏洛陽宮城圖》原由陳子翼(又名陳子怡、陳云路,民國時期著名的金石考古學(xué)家)收藏,后被收藏于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其內(nèi)容主要有以下8 個部分:《漢晉魏洛陽宮城圖》陳子翼題跋、《東周王城圖(河南城)郛圖》《后漢東都城圖》《西晉京城圖》《后魏京城圖》《金墉城圖》《隋唐東都洛陽畧圖》《< 洛陽伽藍(lán)記> 中洛陽宮城圖》。陳子翼對照史料、引經(jīng)據(jù)典,對漢晉魏隋唐洛陽宮城的興廢變遷,進(jìn)行了考證,糾正圖中標(biāo)注錯誤的地方,并將其考釋文字寫在圖的空白處。這些材料對研究洛陽宮城及洛陽歷史地理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現(xiàn)將其介紹如下。
圖1 《漢晉魏洛陽宮城圖》陳子翼題跋
漢晉魏洛陽宮城圖,道光二十年揚(yáng)州阮氏摹刻。 余于嘉慶十五六年間,在京師文穎館總閱《全唐文》,時《永樂大典》多移在館中,有館中供事抄得《東漢東都城圖》 一紙、《西晉洛陽京城圖》一紙、《后魏洛陽宮城圖》一紙、《金墉城圖》一紙。 余閱而喜之,亦不能究其從何處抄出,遂令點(diǎn)照抄數(shù)紙,知此圖非后人所能造,為唐以前人舊書中之遺跡也。 有此圖,則讀漢、晉、魏書者皆了然于南北宮之城。 宮、殿、觀,不必推測矣。 恐日久圖失,刻之于板,以貽讀書人尋繹而自得之。 隋文選樓主人識。 道光二十九年寅月,古洛博雅軒主人李月川摹本。
余得此圖于洛陽城內(nèi),共四頁抄本,有印章,是李月川從阮氏本原摹者。 據(jù)此以糾《洛陽縣志》,能使煌煌大著,俯首聽命,其價值可知。 人多索閱,故付之于石,以廣其傳。 末一圖系從《伽藍(lán)記》摘出,以足資參考,故附于后。 子翼。 (陳云路印章)
圖2 東周王城圖(河南城)郛圖
圖上書:漢晉魏洛陽宮城圖,陳子翼。 (陳云路印章) 右上手繪圖標(biāo)出東周王城圖(河南城)郛,圖左面旁書:《周書·作雒解》,周公立城,方千九百二十丈,郛方七十二里。 南系于洛,北因中郟山,以為天下大湊。 王城面有三門,凡十二門。 南城曰圉門,東城曰鼎門,北城曰乾祭。
圖下面手繪周下都洛陽城圖,旁書:《帝王世紀(jì)》曰:城東西六里十步,南北九里十七步,俗稱九六城。
圖3 后漢東都城圖
后漢東都城圖中,陳子翼認(rèn)為圖中“耗門”名字標(biāo)注錯誤,在圖下方標(biāo)注“耗門之耗當(dāng)是稅字”。
圖4 洛陽宮室圖西晉京城圖
上書:洛陽宮室圖西晉京城。
圖無曹魏,舉晉可以概之也。《伽藍(lán)記》內(nèi)所稱城門,魏晉皆同,因受禪易代未遭毀傷,故一切仍舊貫焉。
圖5 洛陽宮室圖后魏京城圖
上書:《伽藍(lán)記》,太和十七年,后魏高祖遷都洛陽,詔司空公穆亮營造宮室,洛陽城門依魏晉舊名。 東面有三門:北頭第一門曰建春門(漢曰上東門。阮籍步出上東門,是也。魏、晉曰建春門,高祖因而不改)。 次南曰東陽門(漢曰東中門,魏、晉曰東陽門,高祖因而不改)。 次南曰青陽門(漢曰望京門。 魏、晉曰清明門,高祖改為青陽門)。 南面有三門: 東頭第一曰開陽門。 (初,漢光武遷都洛陽,作此門始成而未有名。 忽夜中有柱自來在樓上。 后瑯琊郡開陽縣言南門一柱飛去,使來視之,則是也。 遂以開陽為名。自魏及晉,因而不改,高祖亦然)。次西曰平昌門,(漢曰平門,魏晉曰平昌門,高祖因而不改)。 次西曰宣陽門(漢曰津門,魏、晉曰津陽門,高祖因而不改)。
北面有二門:西頭曰大夏門(漢曰夏門。 魏晉曰大夏門也。嘗造三層樓,去地二十丈。洛陽城門樓皆兩重,去地百尺,惟大廈門甍棟千門)。 東頭曰廣莫門(漢曰穀門,魏晉曰廣莫門,高祖因而不改。 廣莫門以西,至于大夏門,宮觀相連,被諸城上也)。 一門有三道,所謂九軌。
京師東西二十里,南北十五里,戶十萬九千余,廟社宮室府曹以外,方三百步為一里,里開四門,門置里正二人、吏四人、門士八人,合有二里(百)二十里。
西面有四門:南頭第一門曰西門(漢曰廣陽門,魏晉因而不改,高祖改為西明門)。 次北曰西陽門(漢曰雍門,魏晉曰西明門,高祖改為西陽門)。 次北曰閶闔門(漢曰上西門,有銅璇璣玉衡,以齊七政。魏晉曰閶闔門,高祖因而不改)。次北曰承明門(承明者,高祖所立,當(dāng)金墉城前東西大道。遷京之始,宮闕未就,高祖住在金墉城,城西有王南寺,高祖數(shù)詣議論,故通此門,而未有名,世人謂之新門。時王公卿士常迎上于新門,高祖謂御史中尉李彪曰:“曹植詩云謁帝承明廬。 此門宜以承明為稱。 遂名之。 ”
圖6 洛陽宮室圖金墉城圖
上書:按此之故洛陽城西北是西北隅,仍在城內(nèi)。 《伽藍(lán)記》云次北曰承明門,承明者,高祖所立,當(dāng)金墉城前東西大道。遷京之始,宮闕未就,高祖住金墉城,城西有王南寺,高祖數(shù)詣沙門議論,故通此門,據(jù)此是進(jìn)承明門東西大道,之北乃是金墉城也。 《伽藍(lán)記》圖繪于城外,誤矣。
右下角貼一張褐色石經(jīng)拓片,上面是陳子翼的注釋:此《儀禮·公食大夫禮》之文也。 首行是“韭菹,以東醓醢、昌本”,二行是“黍當(dāng)牛俎,其西稷,錯以終,南陳”,三行為“豕以東牛。飲酒,實(shí)于觶,加于豐”。四行是“擩于醢,上豆之間祭”。 計(jì)字?jǐn)?shù)案宋本注疏首二行間為七十二字, 二三行間為七十三字,三四行間為七十二字。 擩于之于注今文無于字,刻有于字者古文也。 漢刻石經(jīng)是用今文, 曹魏古文典故書與春秋皆刻三體文以為模式。 晉刻古文已久不習(xí),故用古文今寫本刻之。 晉石經(jīng)每行為七十四字,與漢石每行六十八字皆不同。 此石按首二行、三四行計(jì)皆七十四字,晉石無疑矣。 子翼。
圖7 隋唐東都洛陽畧圖
上書:隋大業(yè)元年,改營東京城前直伊闕之口,北依邙山之塞,東出瀍水之東,西逾澗水之西,洛水貫其中,象河漢也,河南洛陽,于是合而為一。 唐亦曰東都外城五十二里九十六步(劉昫曰南北十五里三百八十步,東西十五里七十步,周回二十九里三百二十步)。 內(nèi)城周十八里二百五十八步,宮城周九里三百步(劉昫曰東西四里一百八十步,南北二里十五步)宋曰西京,大抵皆因隋唐之舊。 宮城門凡六,中五風(fēng)樓,東興教,西光政。 東面一門蒼龍,西面一門金馬,北面一門拱宸。 宮城東西有夾城,各三里。 東二門南曰寶暉,北曰啟明。 西二門南曰金耀,北曰乾通。 皇城凡七門,南面三門,中端門,左、右掖門。 東面一門宣仁。 西面三門,中開化,南麗景,北應(yīng)福。 京城門凡十,南面三門,中定鼎,東長夏,西厚載。 東面三門,中建真,北上東,南永通。 北面二門,東延喜,西徽安。 西面一門關(guān)門。
《隋書》東都有三大市,東市曰豐都,南市曰大同,北市曰通遠(yuǎn)。
圖8 《洛陽伽藍(lán)記》中洛陽宮城圖
右上書:洛陽伽藍(lán)記圖(此圖是吳次平所繪,雖有錯誤亦足資考證)。
左上書:此洛陽小城,即唐初洛陽縣城也,貞觀六年移入郭下,此城遂廢。
左下書:《伽藍(lán)記》,出西陽門外四里御道南有洛陽大市, 周圍八里市南有皇女臺,臺西有河陽縣,按此陽字是陰字之誤。河陽是孟縣在黃河北,河南乃河陰耳。 《續(xù)高僧傳》:晉有河陰白馬寺,白馬寺在西陽門外三里,與大市相距一里,正河陰地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