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可供性與產品語義設計理論的交集與邊界研究

2022-08-28 07:23:54周海海鄧家樂張嵐云陳黎
工業(yè)工程設計 2022年4期
關鍵詞:產品設計語義設計師

周海海,鄧家樂,張嵐云,陳黎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機電學院,南京210016

產品語義與產品可供性均是從用戶認知心理視角驅動產品設計的重要因素。由于這兩種理論的內涵在學術界一直存在爭議,并在指導實際產品設計時經常出現混淆與重疊。因此,非常有必要針對產品語義和產品可供性的理論溯源、運行方法機理和適用范圍進行研究和探討。

一、用戶認知心理視角下的產品設計內驅因素

(一)造型風格識別與形狀文法理論驅動設計

產品識別設計是一種通過構建用戶心目中特定造型風格識別,并運用形狀文法進行造型遺傳和變異的設計方法,是基于用戶對產品造型風格認知驅動產品設計的重要路徑之一。在設計實務中,企業(yè)通過產品識別設計系統(tǒng)地形成和推行統(tǒng)一的產品設計風格,運用產品造型語言將公司和品牌的形象轉換到產品設計(包括產品外觀造型設計和用戶界面功能設計)中,通過設計風格向受眾傳達企業(yè)文化與品牌的核心價值。

運用產品識別設計,工業(yè)設計師有意識、有計劃地使用造型特征,在視覺和觀感上形成統(tǒng)一風格,消費者不用借助標志識別,僅通過產品的外觀和使用,便很容易地從同類產品中識別出該產品的品牌和出品的公司。企業(yè)通過產品識別向受眾傳達企業(yè)文化與品牌的核心價值。消費者通過購買和使用產品來對蘊含在產品設計中的信息進行解碼,一旦消費者在使用產品的過程中發(fā)現該產品的各種優(yōu)點而認同自己的消費行為,那么用戶或公眾將對該企業(yè)或品牌的其他產品產生一種相同或相似的認同感。

產品識別設計常采用形狀文法(Shape Grammars)進行造型特征的遺傳和變異,具體可以采用攜帶標簽(Label)的形狀(Shape)為基本要素,利用形狀規(guī)則(Shape Rules)推演產生新形狀。該方法最早是由麻省理工學院建筑系的George Stiny 教授和James Gips 教授于1971 年在建筑設計理論中提出。具體設計過程中,除了借助設計師的經驗與直覺之外,運用形狀文法推演產品形態(tài)可以輔助設計師開展設計實踐,讓設計方案產出更為高效和多樣化,極大減輕了設計師前期方案構思的腦力負荷,從而使設計師有更多的精力放在形狀規(guī)則的創(chuàng)造和后期方案的細化上,有利于產品造型風格的延續(xù)和創(chuàng)新。

(二)認知工效理論驅動設計

從提升用戶認知工效方面進行產品優(yōu)化設計是用戶認知視角下的另一種驅動設計方法。該方法主要運用在人機交互設計領域,尤其適用于復雜人機界面的優(yōu)化設計。隨著人機交互技術的迅速發(fā)展,復雜人機交互活動由傳統(tǒng)的物理人機界面轉向數字信息界面,應用范圍不僅在高端工業(yè)裝備、核電站、智能工廠、汽車等民用領域,還在航天飛行器、艦艇、戰(zhàn)斗機等軍用領域也得到廣泛應用。復雜信息數字界面與傳統(tǒng)數字界面相比,無論在信息復雜度、信息內容的專業(yè)性、信息邏輯架構還是在操控難度上都存在較大差異。以往數字界面的設計大部分憑借用戶界面設計師或工程師的主觀經驗,使界面的美學設計和功能設計常難以兼顧。

以用戶為中心的設計背景下,數字界面設計不僅需要關注系統(tǒng)的可用性,而且在提供高效交互的同時,還需關注用戶在使用過程中的體驗感受,讓用戶在完成任務過程中產生愉悅、舒適的情感體驗。界面的認知負荷水平與用戶體驗常出現“相互制約、此消彼長”的情況。當系統(tǒng)界面的認知負載較大時,容易導致用戶因缺乏足夠的認知資源而無法順利地完成工作,產生消極情緒;當系統(tǒng)界面認知負載較低時,用戶長期處在一個單調、枯燥的環(huán)境中,對于異動信息的覺察能力便會降低,同時易產生無聊之感。因此,在復雜信息系統(tǒng)數字界面設計中,如何找到界面認知負荷與用戶體驗間的平衡點,構建可控認知負荷的用戶體驗設計策略就顯得尤為重要。該方法從人因數據視角研究復雜信息界面的交互設計特征,關注操作人員對數字界面的使用體驗和滿意度,同時考慮操作人員獲取信息的認知負荷、態(tài)勢感知水平,并建立與界面交互設計特征的關聯(lián);通過優(yōu)化設計提升界面的可用性與認知工效,有利于系統(tǒng)中的人(任務執(zhí)行者)高質量完成任務,對優(yōu)化人機界面,提升人機系統(tǒng)的安全性及用戶體驗,都具有積極意義。

(三)產品語義與符號學理論驅動設計

產品語義學理論由符號學的理論發(fā)展而來,Krippendorf于1984年提出產品語義(Product Semantics)概念,該理論從符號學結構和信息傳播過程探索產品造型語言的象征語義及其知識在工業(yè)設計中的應用[1]。產品語義嘗試解決“它們使用的認知和社會語境”,并將對設計中象征性品質的關注描述為一種范式轉換,從“為功能而設計”到“為意義而設計”[2]。產品語義設計往往伴隨著這樣一種假設,即產品是一種交流工具,能夠重建預期的意義。因此,設計師使用成熟的設計元素,如將造型、色彩、材質等應用到產品的設計中來體現預期的信息,可以理解成產品的編碼過程。然后,用戶通過響應設計中的設計元素來理解產品,從而創(chuàng)建他們自己的解釋,相當于產品的解碼過程。產品語義試圖在設計師與用戶之間構建橋梁,讓用戶更直接簡單地接受產品設計帶來的直觀操作和隱含價值。產品語義在產品設計中探討的是通過在產品上賦予各種形態(tài),使產品在相同的機能下創(chuàng)造不同的風格和意義。產品承載的并非單純的視覺審美,還要發(fā)生信息的交流,包含價值、引導、思想等因素。這些信息在經過視覺和感覺經驗的過濾之后,對事物產生新的認知,并引導用戶進一步產生了解產品的興趣。

(四)可供性理論驅動設計

可供性(Affordance)最早是由認知心理學家Gibson 于1977 年提出來的,他認為在生態(tài)環(huán)境中,動物可以本能地感知物體的物理屬性所呈現的意義和價值,這些屬性為它們提供了行為的可能性和功能。例如一塊平整的、可以延伸的地面,如果尺寸合適,并且足夠支撐動物的重量,那么這塊地面就能夠讓動物在上面進行行走、奔跑等活動,即具備了支撐的可供性。此屬性為地面所有,但是一旦失去動物對地面的主觀認知,地面的支撐性也無從衡量。因此可供性同時涵蓋主觀與客觀2 個層面,盡管這種屬性是物體客觀上具有的,但卻需要個體主觀的行為動作來體現可供性的存在。

在工業(yè)設計的背景下,可供性可以被定義為用戶、對象和操作之間的三向關系。因此,可供性被認為具有能夠支持用戶行為的潛力,而不需要用戶的記憶、推理和進一步的解釋。這個概念吸引了許多設計師,不僅因為它提供了一個簡化和外化的框架來解釋產品中的結構特征如何直接影響用戶的行為,更重要的是,這個概念幫助設計師將用戶注意力從他們的頭腦轉移到行動上,這為設計研究和設計實踐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二、產品語義設計與可供性理論的共性研究

(一)以用戶為中心——降低認知摩擦

上文已經探討了從用戶認知心理視角和產品語義與可供性理論,分別提供了兩種設計思路,最終目的都是讓用戶更容易理解產品功能,更方便使用產品,提升產品的可用性與用戶體驗。

產品語義設計首先可以賦予產品明確的身份,告訴用戶,“我”是誰,“我”能做什么。對于具有經典造型和結構、大眾熟知的產品而言,產品語義的此項功效或許是多余的,但對于創(chuàng)新型、用戶感到陌生的產品而言,為了不讓產品在人機交互中顯得突兀,讓用戶易于接受和理解這個新事物,通過合理的語義設計就能喚起人的記憶與經驗,從產品形態(tài)、色彩、結構,使新穎產品的功能可猜測、可理解、可接受。本質上是改善了人和產品之間的關系,使之更融洽、更自然,甚至可以擴大到人機環(huán)境系統(tǒng)的和諧關系構建層面。

產品語義設計通過構建視覺符號系統(tǒng)與用戶開展信息交流。無論是指示性符號、圖形性符號還是隱喻性符號,產品語義視覺符號系統(tǒng)能夠讓無生命的產品開口說話,不言自明。設計師運用視覺符號系統(tǒng)進行設計編碼并賦予產品外形中,用戶通過對產品設計的特征認知,與自身心智系統(tǒng)進行匹配,仿佛是與產品之間建立了對話和溝通,喚起用戶的認知記憶系統(tǒng),引導用戶正確的行為。

可供性設計則是提供了用戶某種行為方式的可能性。產品設計越來越重視人機交互行為方式,即如何采用更合理的動作行為完成并實現某種特定含義的功能[3]。這里涉及兩方面問題,一是如何引導正確的動作,二是該動作的行為語義與產品功能是否匹配。可供性設計更側重于前者。研究可供性的學者認為,不同的結構、形態(tài)對應著特定的可供性,這種對應關系不需要用戶的認知心理加工,而是直接喚起用戶的直覺和行動。這種固定關聯(lián)為設計師提供了設計語言的源泉,并可以據此開展設計。通過可供性不僅設計了產品形態(tài)本身,還設計和預測了用戶的未來行為,滿足了用戶從本能層到行為層的情感訴求[4]。如果基于現有可供性理論的研究假設,可供性設計幾乎把用戶和經過設計的產品部件之間的認知摩擦降到了零,對設計師來說這無疑具有極大的吸引力。

綜上訴述,無論是產品語義設計還是可供性設計,無論從理解層面還是直覺層面,兩種設計方法均使無生命的產品更易于被人接納,人機交互更加融洽,產品因此變得更加善解人意,富有溫度。

(二)以設計特征為載體——進行人機信息傳遞

產品語義和可供性設計均是通過產品造型特征的塑造來建立人機交互與溝通線索。用戶則根據這些特征進行猜測并采取行動,如從哪里抓握、如何打開、如何點擊等。

形態(tài)特征塑造是產品語義和可供性設計常使用的手法。例如比手指尺寸略大的內凹曲面預示著可以按壓的可供性,發(fā)射狀的孔意味著發(fā)出聲音的語義等。用戶不需要閱讀說明書,即可根據自身經驗和直覺對產品進行正確操作。這除了受用戶自身舊有經驗積累的影響之外,產品設計特征與用戶交互行為建立了某種約定俗成的聯(lián)系。對產品形態(tài)特征如何引導用戶行為,學術界主要有兩種觀點,一是用戶根據原有使用經驗進行推斷,例如盤子里放置物品被映射到深澤直人設計的臺燈底座上[5];另一種觀點是盤子本身就提供了可收納的可能性,用戶不需思考即采取行動。此類形態(tài)特征設計不僅提供了用戶行為的可能性,還可以預示行為的結果,讓產品功能和操作具有可猜測性。

色彩特征塑造給人機互動提供了另一種途徑。產品語義設計理論中專門有關于色彩語義的研究,例如數字界面設計中需要給用戶傳達告警、狀態(tài)正常、狀態(tài)未知等信息,除了可以通過圖標形態(tài)設計之外,也可以通過色彩語義對界面設計進行編碼,有利于人理解和接受機器傳遞的訊息。在產品設計中的色彩語義運用更加廣泛,產品危險部件的警示色設計、運動部件的跳色設計等,還有各種表達地域文化或情感的色彩語義運用等。值得注意的是,可供性設計中有關色彩特征的研究并不多見,更多的情況是通過形態(tài)特征塑造來提供人機交互行為的線索。

三、產品語義與可供性設計理論的差異分析

(一)理論視角——產品語義和可供性的差異

通過上述分析,可供性與產品語義設計理論體現了用戶和產品(或環(huán)境)之間的交流和互動,提供了人機交互線索與途徑,使產品能更好地匹配用戶的心智模型,從而降低認知摩擦來提升用戶使用產品時的體驗[6]。但是二者之間的區(qū)別也是明顯的,以下主要從理論背景、設計問題和實現方法3個方面進行論述。

1)在設計理論背景方面,可供性理論來源于Gibson 的生態(tài)理論(直接感知),而產品語義學的概念來源于符號學、信息論和認知心理學。在Gibson 看來,意義是有機環(huán)境系統(tǒng)固有的,而且它可以被生物體直接感知,而不需要心理計算,直接感知的基本要素是有機體所處的有意義的環(huán)境,并與之相互作用,他認為“可供性”一詞并不是基于觀察者需求和經驗的主觀價值,而是有機體環(huán)境系統(tǒng)中能夠影響有機體行為的事實。與可供性理論相反,產品語義融合了符號學、信息論和認知心理學,設計師被視為產品形式消息的發(fā)送者,而用戶則被視為這些消息的接收者,意義是基于感官感知到的信息,是需要信息加工過程的,編碼和解碼過程受設計者和用戶不同社會文化背景、個人經驗與能力的影響。

2)可供性概念和產品語義所關心的設計問題是不同的,對生態(tài)心理學來說,可供性揭示了用戶與對象之間的“可實現的行為”,它的存在不受用戶的意識和需求的影響,可以把可供性看作是用戶對產品做出潛在行動的原因。產品設計中的可供性并不是為了傳達信息用于通信目的,而是實現產品功能的必要行為基礎。另一方面,在產品語義的概念中,所需要傳達出的意義是關鍵。在產品語義的相關設計方法中,產品的外觀表現為能夠引起用戶對產品認知反應的標志,如審美偏好、功能解釋和符號聯(lián)想。產品設計中的語義觀點主要關注設計中的溝通和社會問題。

3)盡管當前設計實踐中存在普遍的誤解,但實現可供性和產品語義概念的方法存在較大區(qū)別。設計中的可供性實施,其互惠性質反映在人類能力、身體尺寸和環(huán)境設計之間的關系上,因此人機工程學和人體測量學數據經常被用于修改產品特征以達到預期效用??晒┬愿拍顝娬{產品的效用結構,而產品語義方法強調幫助用戶正確理解產品。大多數語義方法包括3個常見步驟,即確定產品的預期字符,選擇相關屬性,以及探索這些屬性的視覺表達。產品語義方法通常使用隱喻(或明喻)來傳達意義,將意義轉化為產品的形式,例如,借用另一個領域的現有符號或形狀來將產品與該領域聯(lián)系起來。

為了清楚地說明這兩種設計理論的細微差別,表1 將可供性和產品語義設計理論從8 個方面進行了比較分析。

表1 可供性理論與產品語義的理論差異

(二)實踐視角——兩種理論在設計中的應用

上文從理論視角介紹了可供性和產品語義兩種設計理論的差異。在實際設計實踐應用方面,兩種理論同樣存在差異,二者在產品設計中的設計對象不同??晒┬岳碚撫槍Φ脑O計對象是產品的結構或造型特征,這些結構特征可以讓用戶直接感知到,是實現用戶和產品之間某些行為活動的基礎。例如一個物體具有結實、水平、平坦、延伸的表面,且表面約與膝蓋高度平齊,那么它就提供“坐”這個動作的可能性;如果有一個大小、長度、粗細適宜的棍子,它就提供了握住這個動作的可能性。而產品語義理論的本質在于借助符號學的原理,通過產品外在視覺形態(tài)的巧妙設計揭示或者暗示產品的內部結構,使產品的功能明確、操作簡單,并讓產品具有象征價值,所以產品語義的設計對象是產品設計中的“產品符號”,也可以說是設計元素,如外觀、肌理、顏色和指示符號等。

在產品設計流程中,可供性和產品語義的介入時機存在先后順序。根據產品設計一般流程,需要先定義產品功能,接著考慮實現產品功能用戶操作行為,根據用戶動作行為再映射到產品外觀結構或造型特征上。該階段主要使用可供性設計理論來實現產品功能所需的產品結構特征,下一階段再結合產品語義理論的相關設計方法,選擇合適的材質、色彩和形態(tài)設計語言,設計產品的符號語義系統(tǒng),運用設計符號賦予產品意義。也就是說,首先使用可供性理論來設計產品的相關結構,告訴用戶操作這些產品可能的動作,然后結合產品語義,告訴用戶做這些動作的意義,會產生哪些后果。如圖1 所示,這是生活中能經常見到的洗衣機旋鈕,由于它整體結構是一個扁圓柱體,且大小適宜,從可供性理論的角度來看,這個結構就提供給用戶用手握住和旋轉2個動作的可能性,如果僅靠這個結構,用戶并不知道握住和旋轉這個部件會產生什么后果。旋鈕整體材質是光滑的金屬質地,且旋鈕的側邊有適量的凹槽條用來增大摩擦度,可以告訴用戶這個旋鈕的觸感,旋鈕頂部的紅色小凹槽結合旋鈕周圍的文字和符號告訴用戶旋轉這個旋鈕的作用——洗衣機的模式溫度時間選擇,以及旋鈕的整體造型和材質表達出的科技感和舒適感。

圖1 洗衣機旋鈕設計

除此之外,兩種理論在設計中的產品應用類別也存在一定差異。可供性理論可以理解成用戶與產品之間交互行為可能性的基礎,與用戶的行為密切相關,而日用產品為日常的使用環(huán)境,且使用頻率極高,用戶每天在生活當中接觸日用產品,產生交互行為的頻率也很高,所以可供性理論在日用產品中的應用比較廣泛。無意識設計是可供性理論在日用產品設計中的典型應用,“無意識設計”概念最早由日本工業(yè)設計師深澤直人提出,旨在將無形的無意識行為轉換為有形產品。該理念強調設計師應從用戶潛在需求出發(fā)進行設計,最終使產品服務于人,而不是讓人改變原有的生活習慣來適應產品。如圖2 所示,正是對辦公室環(huán)境的細心觀察,發(fā)現打印過程中出現許多作廢的紙張需要處理,將打印機與廢紙簍結合進行設計,把用戶與產品交互衍生的行為也在其中進行考慮,這使產品的使用過程方便而愉快[7]。

圖2 深澤直人設計的打印機與紙簍組合

而對具有復雜人機交互功能的產品,往往需要可供性和產品語義設計的結合運用,由于該類產品需要傳遞的信息量大而復雜,不僅需要通過設計來引導用戶行為,還需要向用戶傳達功能信息或其他情感體驗信息,這恰恰是產品語義能否承載的角色。例如飛機座艙的人機交互界面,包括物理和數字界面都存在大量的可供性和產品語義研究的內容。此課題組參與了某型號大型運輸機、某型號無人軍機的人機交互設計工作,將復雜的功能信息需求轉變?yōu)楫a品設計要素是具有挑戰(zhàn)的工作。

(三)直覺與理解——用戶認知的不同層次

用戶使用產品的行為過程經常會出現不假思索的操作或略有所思的猜測,當然也會存在反復試錯的困惑。用戶操作行為與產品設計質量密切相關,確切的說是與產品語義設計和可供性設計密切關聯(lián)。人們希望用戶根據設計師意圖不假思索地做出正確的操作,這對于用戶操作體驗和安全性至關重要。對此,可供性和產品語義設計發(fā)揮的作用是截然不同的。

可供性設計更偏重通過產品設計引導用戶的直覺行為。例如一個物體設計具有了一定剛性、水平度、平坦度、延伸度的條件,用戶通過觀察發(fā)現高度也和膝蓋高度近似,那么坐的行為就可能發(fā)生了。Gibson認為,上述5 個屬性的穩(wěn)固組合才是有“坐”的意義,而任何單個屬性都不具備。設計師需要不斷積累可供性設計語言,運用不同的可供性組合去設計用戶直覺行為(類似套公式的方法)。此設計方法的好處是,不需要依賴用戶的記憶、推理、解釋,也不受地域社會文化的影響,它利用了人、環(huán)境、行為之間三向關系的自然屬性。

與可供性設計不同,產品語義則提供了另一種促進人機溝通的方式。對用戶的認知,如果僅有可供性設計,用戶可能通過直覺采取了正確的行為,但行為的結果和意義卻仍不明確,甚至引起用戶困惑。產品語義設計則針對此類問題,通過符號語義的設計方法,向用戶傳達信息。例如開關旋鈕的設計,旋鈕的造型僅提供了手指捏住旋轉的動作,旋轉的結果則可以通過開關的圖形符號、燈光符號進一步向用戶解釋行為的結果。除此之外,通過象征性符號設計或文脈主義符號設計,還可以召喚用戶記憶,使陌生的產品用起來似曾相識,拉近用戶和產品的心理距離。

綜上所述,通過可供性和產品語義的組合使用,可以從用戶認知的直覺和理解層面共同促進人機溝通。

(四)符號與行為——產品設計編碼的不同途徑

產品語義和可供性設計在設計編碼方面也存在較大差異。上文已經提及,產品語義設計可以構建指示性、圖形性、隱喻性三類符號語義,設計師據此可分別進行設計編碼。

指示性符號的設計編碼一般通過產品造型的顯性要素提示用戶操作行為,有時還輔助圖形符號設計,進一步解釋操作功能含義。有學者認為,產品語義和可供性理論存在重疊。指示性符號通過產品造型要素引導用戶行為的方式的確與可供性有相似之處。但不同之處是,一些指示性符號是針對物與物之間的物理尺寸與裝配關系進行設計(如卡線槽的設計),然后引導了人的行為,仍然需要憑借用戶調用經驗、記憶,通過認知理解才能識別,這與可供性設計引發(fā)與人的直覺行為不盡相同。

圖形性符號的設計編碼手法則比較豐富,包括了功能性圖形符號設計、文化類圖形符號設計和裝飾類圖形符號設計。設計師根據設計情境,選取特定的設計編碼手法,傳遞產品的功能信息、文化信息和美學信息。

隱喻性符號是設計難度較大的一種設計編碼方式,設計師需要從用戶群體記憶的海量事件中篩選經典場景(包含了傳統(tǒng)器物結構造型、傳統(tǒng)行為習慣等內容),場景篩選也是富有技巧的,要與新產品設計保持內涵的一致,例如從過去壓水井的使用場景移植到新型水龍頭的設計。然后從中提取形態(tài)、色彩、肌理等設計特征,并轉化到新產品的設計中,要達到“神似而形不似”,讓用戶“似曾相識”喚起人們美好回憶的設計效果。

與產品語義通過符號進行設計編碼不同,可供性設計側重于設計人的行為方式。上文提到了坐的行為的5 個屬性缺一不可,任何單一屬性都不具備任何坐的意義。這其實對設計師要求極高,不僅善于從看似平凡的眾多日常行為中提取隱性可供性要素,還要精于人機尺寸的靈活運用,通過產品設計引發(fā)用戶不假思索的直覺行為。除了設計合理的可供性,設計師還有另外一項重要任務是檢視和刪除錯誤的可供性,錯誤可供性往往是引起用戶誤操作的“罪魁禍首”。

四、基于可供性與產品語義的設計框架

通過上述關于可供性和產品語義設計理論的探討和分析,結合兩種理論的各自特點,文中嘗試提出一種整合可供性和產品語義的設計方法框架,見圖3。

圖3 基于可供性與產品語義的設計框架

首先,進行產品功能定義分析,確定產品的功能(高級)可供性[8];然后,確定產品的操作(低級)可供性與其對應的交互行為,通過建立用戶與產品的人機交互行為庫和產品造型特征庫,構建用戶行為與產品造型的映射關系,設計出產品的結構、形狀、布局要素,結合產品語義的設計方法,賦予產品“意義”,完成產品的整體造型。最后,利用用戶體驗主客觀數據測試對設計結果進行評估,用以驗證設計方法的有效性。具體步驟如下。

1)功能可供性分析。根據產品功能設計需求得出相關的功能可供性和操作可供性,運用功能-任務交互矩陣(FTIM)分析產品技術功能和用戶任務之間的對應關系[9],見圖4。該對應關系可以成為間接提供可供性以完成用戶任務的來源。通過識別功能和任務之間的關系,可以獲取產品的可供性指數,既可以反映單項任務的可供性,又可以反映產品的總體可供性[10]。

圖4 功能-任務交互矩陣(FTIM)

2)構建人機交互行為庫。選擇經典的人機交互產品案例,根據用戶行為的主動意識程度、行為語義維度對交互行為進行提取和分類。例如根據用戶主動意識程度可將用戶行為分為無意識行為、隱喻行為、刻意行為。根據行為語義分類可以提取用戶行為核心語義和解釋語義。行為分類要進行編碼并編制目錄,方便設計師檢索和使用。

3)構造產品交互特征組件庫。根據上一個步驟選取的產品案例庫,進行產品形態(tài)構造分析,根據產品形態(tài)特征及結構特征分解,對其交互組件特征進行提取。由于提取方式主要為案例圖像截取,無準確3D尺寸描述,容易導致用戶對其操作方式和功能含義的理解偏差,因此還需要對交互組件進行必要的可供性分析,幫助用戶在選取相應組件時更準確地理解其含義,并能夠根據實際的設計要求進行組件的靈活變化。

4)原型設計。根據前面構建的人機交互行為庫和產品特征組件庫,構建用戶行為與產品交互組件的映射關系,通過用戶的交互行為來確定產品的相關結構或造型特征,再結合產品語義理論的相關設計方法,選擇合適的材質、色彩和符號,賦予產品功能意義和象征意義,得到產品造型原型。

該設計方法主要是將可供性概念和產品語義結合來指導設計產品,運用可供性的設計方法,通過產品的結構、形狀、布局要素引導用戶正確的操作行為,并結合產品語義設計,幫助設計師設計出可理解、易用性較高的產品,從而提升用戶在使用產品時的體驗感,并與用戶認知形成自然匹配,降低認知摩擦。

五、結語

大多數設計理論的研究目標均期望揭示產品設計的黑箱,將成功設計案例的隱性知識轉化為顯性設計知識,方便設計知識的貯存和傳播,指導初級設計師的設計實踐。文中的研究同樣如此,通過比較分析可供性和產品語義理論,發(fā)現設計師可以根據用戶認知的不同階段和不同層次,將設計編碼附著在產品造型結構之上,通過這些設計編碼,用戶有意無意地解讀了設計師意圖,順暢地與產品進行信息溝通,帶來了準確無誤地操作和良好的使用體驗,這種成功經驗是可復制、可重用、可傳播的。

可供性和產品語義理論存在交集,但也有巨大的差異,部分設計師在不熟悉兩種理論異同的情況下,在設計實踐中仍然有意無意間交叉運用語義設計和可供性,似乎并不影響設計的結果和質量。但該研究的意義在于,能夠從用戶認知心理視角,挖掘設計過程的本質性問題,既是對資深設計師的經驗總結,也是幫助新手設計師深入理解設計,輔助創(chuàng)新設計。并不否認,設計過程中設計師的經驗知識往往起著關鍵性作用,設計不可能完全成為一門科學,但并不妨礙人們用科學的方法去研究它。

猜你喜歡
產品設計語義設計師
小小設計師
幼兒100(2022年37期)2022-10-24 01:52:52
智能產品設計
包裝工程(2022年12期)2022-07-04 03:05:42
我是小小設計師
設計師訪談
《冷·暖》
中國寶玉石(2020年4期)2020-09-23 07:52:10
《教堂之夜》
中國寶玉石(2020年4期)2020-09-23 07:51:36
語言與語義
推薦一個設計師
現代裝飾(2018年4期)2018-05-22 02:57:07
“上”與“下”語義的不對稱性及其認知闡釋
現代語文(2016年21期)2016-05-25 13:13:44
LESS IS MORE:極簡主義的產品設計
化德县| 建瓯市| 当雄县| 南充市| 永清县| 香格里拉县| 肇庆市| 宜兰市| 青州市| 安义县| 安平县| 望江县| 琼海市| 陆良县| 格尔木市| 蒙山县| 德庆县| 四会市| 和平县| 保靖县| 屏南县| 确山县| 淮北市| 朝阳区| 湛江市| 双鸭山市| 阿勒泰市| 白朗县| 米易县| 新昌县| 宁晋县| 天柱县| 利津县| 台北县| 宁津县| 拉萨市| 大名县| 北宁市| 建平县| 芒康县| 萨迦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