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偉強
在今天的安徽績溪縣城西門外三里,有一座古橋名為“來蘇橋”。坊間傳聞,此橋是時任績溪縣縣令的蘇轍,為迎接自南海而來的哥哥蘇軾而建造的,歷代《績溪縣志》也都采用此種說法。那么,來蘇橋是否真的是為蘇軾所建,蘇軾是否到訪過這座小城呢?筆者通過查閱蘇軾、蘇轍兄弟二人年譜及績溪先賢汪澤的《績溪縣重修橋梁碑》《來蘇橋重修記》,并結合田野實地調查,初步整理了蘇軾與來蘇橋的相關史實。
坊間和地方志書認可蘇軾曾到訪績溪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城內建有來蘇橋這一標志性建筑。要想搞清楚蘇軾是否真的到過績溪,必須要弄清楚來蘇橋的建造和命名時間。根據(jù)《來蘇橋重修記》中記載,“來蘇橋在績溪城西三里的徽溪上,明以前,該地為竹筏橋。后人重修之,并改為來蘇橋”。明洪武己未年(1379年),邑人程以文妻胡氏出資,始改建石橋,胡氏委托遼府長史程通作《潭石橋記》。程通為明代著名官宦,生平事跡載于《明史》列傳第三十一。
根據(jù)上述資料,我們可以知道,來蘇橋在明代之前就已建造完成,明代之后才更名為來蘇橋。試問以來蘇橋的名氣和程通的學識,當題《來蘇橋記》而非《潭石橋記》。這一點是關于來蘇橋得名時間最有力的佐證。從另一方面考量,蘇轍履職績溪,正是其兄蘇軾因“烏臺詩案”遭貶期間,難免或有牽連,行為舉止不可能過于張揚;又以蘇轍學識,為人低調謙遜,當殊難接受以“來蘇”命橋的做法。
北宋元豐二年(1079年),44歲的蘇軾因反對王安石新政遭貶,改知湖州,四月到任。七月又因為“烏臺詩案”入獄,十二月才出獄擔任黃州團練副使。元豐三年(1080年),蘇軾到達黃州任上。元豐七年(1084年),轉任汝州團練副使。
◇來蘇橋
元豐八年(1085年),蘇轍因兄蘇軾的緣故,被貶到績溪任縣令。同年正月初四,蘇軾離開江蘇泗州,經南京往常州。六月蘇軾自常州起知登州。其間有過密州、過海州的經歷。十月又被召回朝廷擔任禮部郎中,遷起居舍人。這一年蘇軾的政治生涯命運多舛,在蘇、魯、京城之間不斷往返。而蘇轍擔任績溪縣令的時間前后也只有八個月,從時間和當時交通條件來看,蘇軾沒有可能到訪績溪,更無可能有士民在蘇轍履職殊短的時間內建橋以迎蘇軾。
另根據(jù)蘇氏兄弟年譜,也未發(fā)現(xiàn)二人在這一年有過見面的記錄。如果這一年兄弟二人在績溪相會,當?shù)匕傩赵靵硖K橋以迎蘇軾,這樣的事情不可能在二人年譜中無記錄。況且北宋元豐年間蘇軾并未到過海南,而是到了紹圣四年(1097年),蘇軾才被貶到海南儋州。這與《績溪縣志》中元豐八年蘇軾從海南看望蘇轍的記錄相矛盾。元符三年(1100年)宋徽宗大赦,蘇軾復任朝奉郎,北歸途中,于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七月卒于常州。以其時抱病之軀,亦不可能再過訪績溪,而此時距蘇轍離開績溪也已過去整整16年了。
通過考證來蘇橋得名時間以及蘇軾兄弟的人生軌跡,我們可以得出如下推論。一是來蘇橋在明洪武年間叫作“潭石橋”,易名為來蘇橋起碼在洪武之后。二是來蘇橋絕非為迎接蘇軾而造,蘇軾也不可能在蘇轍擔任績溪縣令期間自海南來拜訪。三是來蘇橋的修建或是因為蘇轍在績溪任職期間勤政愛民,深得當?shù)匕傩諓鄞鳎笕藶榧o念蘇轍才修筑此橋。當然,關于蘇軾、蘇轍和來蘇橋歷史淵源的民間口傳不能理解為無端之造事,它從另一個層面表達了績溪人民對蘇軾、蘇轍兄弟的景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