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無論在中國,還是在日本,家訓都是重要的教育方式,是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所在,對兩國都產生的深遠的影響,家訓對于自己的后代都會有很大的作用,通過中國家訓和日本家訓的梳理,不難發(fā)現(xiàn)中日兩國家訓各有其特點,發(fā)展脈絡,既有相通之處,也有截然不同之處,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點:第一、家訓對象的非血緣性;第二、家訓在近代社會的延續(xù);第三、強調維護祖宗家業(yè);第四、做人做事方面;第五、家訓作者與寫作方式方面。本文通過中日兩國家訓發(fā)展及其異同點的剖析,來揭示家訓的重要性,以對現(xiàn)階段我國家庭教育提供新的參考方向。
【關鍵詞】 中國家訓; 日本家訓; 比較研究; 家庭教育
【中圖分類號】B823?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2)26-0111-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2.26.035
一、引言
中國與日本地緣相近,歷有往來,家庭教育發(fā)展對子女發(fā)展影響深遠,在家庭教育中,家訓則是起著關鍵性效用,家訓對于一國子民的發(fā)展十分重要,是家規(guī)家律的前身,對于子女及后代的行人處事都可產生重要影響,古人云“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便深切說明了自律和家律的重要性, 當然家訓發(fā)展也存在一些可尋之規(guī)律,通過中日兩國家訓比較,得出其相同點與不同之處,給今后教育以啟迪。
二、中國家訓
在中國,家訓顧名思義是用于垂詢子孫的言論,是先輩對于子孫行為規(guī)范的期望與期許,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家庭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家訓為后人所稱贊,其內容包羅萬千,既有為人處世之道,又有忠孝仁義只論,也有禮儀禁法之談,它在中國歷史上對個人的修身、齊家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更是使國家更加富強的必不可少的一點。中國家訓歷史源遠流長,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古代中國,文化知識與處事之道大部分是靠家訓來傳播的,幾乎所有家庭都會有家訓,他們都按照家訓行事,家訓在中國古代文化與家族發(fā)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家庭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遠古時代,人類社會經(jīng)歷了氏族、家族、家庭的變遷,當時并沒有特定的法律體系與法律條文,也就是在這個社會環(huán)境尚不安定和國家法律體系不明確之際,家族為了維系自身的生存和發(fā)展,也為了維護家族榮譽和尊嚴,就制定家訓來約束家族中人,這便是家法家訓的最早起源。家訓便應運而出,成為維護社會穩(wěn)定的關鍵力量,對維系社會安定與家族繁榮發(fā)揮著重要作用。
漢朝開始,家族家譜中逐漸有家訓記載,家訓也開始以書籍形式流傳,形成中華民族文化瑰寶,比較出名的,且是人們喜聞樂見的家訓,如顏氏家訓、包拯家訓,朱子家訓,弟子規(guī)等,這些家訓內容豐富,文字簡練,但發(fā)人深省,字里行間都透露出古人的智慧結晶與對其子孫后代的深切期望,文化內涵豐富,對后人的行為處事,做人做事方面都有重大啟示與激勵作用,讀起來朗朗上口,深受現(xiàn)代學子的喜愛,現(xiàn)在部分家訓學習與研究已進入課堂,成為現(xiàn)代學生學習的典范。
南北朝時期著名的教育家、文學家顏之推。他歷經(jīng)南北朝戰(zhàn)亂,戎馬一生,博聞強識,見識廣博,他本著“務先王之道,紹家業(yè)之業(yè)”的宗旨,并根據(jù)自己的人生經(jīng)歷,為人哲學,著成《顏氏家訓》,用于告誡子孫,勉勵后人。全書共有七卷計二十篇,內容十分廣泛,涉獵極深。強調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不少仍為后世所學習,各篇內容涉及的范圍相當廣泛,如他強調顏氏族人要熱愛學習,好學勤奮,要與他人和睦相處,善于交友,注意周圍環(huán)境對自身的影響,與善人居,莫與惡人居等等,一直到現(xiàn)代仍然有甚大的教育意義與借鑒意義。
包拯家訓,是北宋名臣包拯所著,他一生為官清廉,不畏權貴,為人公正,為民辦事,,被世人稱為“包青天”,相傳其額間有一月亮,預示心中明月,人間青天, 包拯在晚年根據(jù)他的生平經(jīng)歷和心中所想,為后世子孫制定了家規(guī)家訓,希望子孫后代以此為戒,光耀大宋,其內容共有37字,為:“后世子孫仕宦,有犯贓濫者,不得放歸本家;亡歿之后,不得葬于大塋之中。不從吾志,非吾子孫。”,下面又有小字曰:“仰珙刊石,豎于堂屋東壁,以詔后世?!惫?4字。“珙”乃是包拯的兒子,名為包珙。包拯的這則家訓是他對后代子孫的訓誡與警示,希望后世遵照此訓示。雖然篇幅不長,僅僅三十七字,但是字字經(jīng)典,發(fā)人深省,是包青天一生的真實寫照,也是其對后人的熱切期望,往后世對得起朗朗乾坤,經(jīng)得起時間打磨。
《朱子家訓》:明末清初的大教育家朱柏廬,生活顛沛流離,一生為進入仕途,但其潛心學術,教授鄉(xiāng)鄰,著成《朱子家訓》,更是名聲大噪,成為家喻戶曉的名家典籍與驚世之作,對后世子女教導產生重要的導向作用。雖然僅僅只有506字,但字字經(jīng)典,發(fā)人深省,令人感悟頗深,如其中的經(jīng)典家訓語錄對后世影響深遠。如: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讓人們常懷節(jié)儉之心,知道食物來之不易,這樣的家訓如今廣泛出現(xiàn)在食堂飯店之中,提倡“光盤行動”。再如:祖宗雖然離我們年代久遠了,祭祀?yún)s要虔誠;子孫雖然愚笨,五經(jīng)、四書,卻要誦讀。中國家庭歷來以祖宗家法為重,沒到逢年過節(jié)便要祭拜祖先,中國是一個尋根的民族,是一個保留祖先傳統(tǒng)頗多的民族,一個可以靠血緣凝聚起來的強大民族,迄今為止,我國多數(shù)家庭仍然保留著祭祖的習俗,大多數(shù)華夏兒女仍有落葉歸根的情懷。四書五經(jīng)記錄了華夏千年文明,不可丟棄。這是我國古代文化的精華,后輩子孫不能忘懷。再如:勿恃勢力而凌逼孤寡,毋貪口腹而恣殺生禽。也就是說不可仗勢欺壓孤兒寡女,強調做人需要與人為善,不可欺壓良善。也不能為自己的一時貪欲,殺害家禽。注重保護環(huán)境,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創(chuàng)造天人合一的和諧自然環(huán)境,為后世留下更大的發(fā)展空間,而不是“竭澤而漁”,給后人留下生機。另有:施惠勿念,受恩莫忘,對于給予他人的幫助,不要念念不忘,永遠拿這個當擋箭牌,把他當成一種善舉,而不是刻意為之。要常懷感恩之心,對于他人恩惠長記在心,牢記“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不可忘恩負義,要對他人恩德銘記在心,不可遺忘。即使無以為報,也不能夠忘記他人之恩,常懷感恩之念。這才是做人做事該有的品德,是中華兒女該有的品德與智慧,也是后人應該謹遵的道德良言,具有極大的教育意義。
中國家訓成書頗多,但是也是大致包括以下六個方面,其一,遵家法,守國法。其二與他人和睦相處。其三兄友弟恭,相互謙讓。其四,孝順父母,尊重長輩。其五,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其六,知道禮義廉恥,明了忠孝仁義 。
盡管家訓中有許多值得后人借鑒和學習的良言佳句與至理名言,充分散發(fā)著古代文學教育的魅力,當然古代社會的家訓家規(guī)中也存在著許多落后思想與糟粕。第一、如安分守命,順時聽天的思想,強調人們只要守住本分即可,天命自有安排,雖然注重的是內心的平靜與安寧,趨向于泰然自若,安然處事,淡泊名利的價值觀,但是強調順應上天,沒有體現(xiàn)出人的主觀能動性,看輕人的作用,與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以人為本思想截然相反。第二,傳統(tǒng)社會的三綱五常,強調夫為妻綱的倫理道德思想,極大的壓迫了人的思想,形成強烈的尊卑觀念與等級分層。第三,家訓中強調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片面愚孝愚忠觀念,造就了為人子女不敢有為父母之言,為人臣子,便要逆來順受的愚昧思想。一味強調父母之命不可違,天子之命需遵從的思想,不考慮實際是否可行,實際上并不可取,因而在中華家訓文化中,既有精華,但也有糟粕,良莠并存,人們應該取其精華棄其糟粕,繼承和發(fā)揚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發(fā)揚優(yōu)秀的家訓家規(guī)與家風,令我華夏文明永垂不朽,立于世界之巔。
三、日本家訓
在中國的顏之推的《顏氏家訓》問世之后,日本出現(xiàn)了其第一步家訓書籍,即被認為是“日本開‘家訓’先河的是《私教類聚》,它就是參考了譽稱“古今家訓之祖”、約成書于陏初的《顏氏家訓》而成?!盵1]即《私教類聚》,它是奈良時代的學者吉備真?zhèn)渌鋭?chuàng)作的家訓借鑒了許多中國元素,多借鑒我國《論語》《禮記》等等中國古典書籍,宣傳儒家思想,佛道思想,因為,吉備真?zhèn)湓鳛榍蔡屏魧W生和遣唐副使來到中國,也就是當時的唐朝,并在中國唐朝為官二十余載,對中國文化了解頗深,他的《私教類聚》,共分為38項,重點闡述了后代需遵循的言行準則。如:強調忠孝仁義,重視應用實學,強調文武雙全的志士奇才,強調做人基本原則,即為仁義禮智信,以及不殺生,不淫欲,不貪圖個人享受,與中國古訓思想頗為相通。
“在平安時代,日本的皇族和貴族中陸續(xù)出現(xiàn)一些對后代的訓誡。進入武家社會后,家訓逐漸增多。繼武家家訓產生之后,又出現(xiàn)了商家家訓、農民家訓?;首遒F族家訓極為罕見,農民家訓傳世不多?!盵2]
中日兩國雖然都有家訓的傳承,但是并不是如出一轍,日本家訓的階層分類似乎更加明顯,更加涇渭分明,比如:“日本各個階層都有屬于自己階層的家訓,且為了更好地延續(xù)家業(yè),家訓內容往往更注重實際操作性,而不講究體裁形式?!盵3]日本家訓可以分為多個階層的家訓,如公家家訓、武家家訓、商家家訓、農家家訓等等,各個階層家訓不盡相同,各有其特色。
公家家訓《寬平御遺誡》,對天皇家族的日常行為規(guī)范有了明確的要求,需要遵循禮儀的要求。商家家訓大多強調勤儉持劍,對待祖宗家業(yè)要小心保護,不可濫用,勤儉治家,如《鴻池家家訓》中規(guī)定要守住祖宗的家業(yè),不準陷入投機事業(yè),要勤勤懇懇,穩(wěn)重持家;《山中家慎》中規(guī)定做良心賣家,不準混入劣質產品,賣給消費者優(yōu)質放心的產品。日本商家家訓都很符合實踐,即便是現(xiàn)代,仍為廣大企業(yè)商家所注意和借鑒,為后世所用。
在江戶時代,農家也開始有了家訓 ,主要是較為富裕的農家制定和創(chuàng)作的家訓,農家家訓創(chuàng)作不多,且留存較少,其主要內容多是關于,希望子女勤勞刻苦,兢兢業(yè)業(yè),保守祖業(yè),以期世世代代家業(yè)繁榮,子孫綿延,總之,不同社會階層制定的家訓,各不相同,但有一個相同之處都是與自己所處階層的利益相關,希望后代有所成就,繁榮后代子孫。
四、中日家訓比較
第一、家訓對象的非血緣性。在中國,家訓家規(guī)只用于自己的子孫后代,遺產繼承也多傾向于自己的孩子,家業(yè)經(jīng)營等都受到血緣關系的限制。在日本則不同,日本對血親關系要求比較輕,也可讓無血緣關系的其他子弟,甚至養(yǎng)子進入家庭,作為家業(yè)繼承的一分子,這在法律上也是認可的。
第二、家訓在近代社會的延續(xù)。在中國近代社會,家訓多注重禮儀法紀,道德倫理,以此來指導子女行事做人,教導子女成長成才。家訓內容多以家書形式呈現(xiàn),這與之前較為不同,然而家書在吸收古典文化的同時,也漸漸變得形式化,家書家訓在日后的發(fā)展中逐漸失去的其原有的地位,特別是在現(xiàn)代社會尤其明顯,極少或幾乎沒有任何家庭沿襲古訓,制定家法,按照家訓行事的,家訓之說逐漸遠離了人們的生活。在日本,近代之后,日本開始了明治維新,商業(yè)迅速發(fā)展和繁榮,武家家訓逐漸失去其原有的地位,漸漸沒落,商家家訓在這個經(jīng)濟發(fā)展的時代迅速崛起,嶄露頭角。家族體制也日漸發(fā)展進步。
第三、強調維護祖宗家業(yè)。無論是中國家訓,還是日本家訓,都強調后世子女需要守住家訓,緊守祖業(yè),不能忘本,要促進自己家族的成長興亡與發(fā)達,使得后代子女能夠有更好的發(fā)展機遇,讓子女發(fā)展自己的家族產業(yè),使家族永遠興順下去,對子女日常行為要求較為嚴格。
第四、強調如何做人做事。在中國,自古以來就強調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既強調個人修養(yǎng),也注重治國之才,為人要管理好自己,個人修養(yǎng)要提高,也要注意家庭治理,家國不可分,小家治理不好,何談治理大國,他們強調個人道德修養(yǎng),強調忠孝兩全,兄友弟恭,鄰里和睦。而日本大不相同,日本大多注重的是治世,強調治世,在他們眼里治國與治家是同一個概念,他們多關注治國與治家,而對個人修養(yǎng)方面的要求相對較少,成書也不太多。成書的家訓,大多注重家業(yè)傳承,家業(yè)壯大與家業(yè)復興,具有很強的實用性,對個人道德要求并未過多提及。
第五、家訓作者與寫作方式方面。中國家訓的作者,大多都是社會名流,官場名師,隱士巨才,大多飽讀詩書,久經(jīng)官場,文化造詣頗深,家訓文章優(yōu)美,用詞得當,言簡意賅,分析透徹,描述合理,文章對仗,具有很強的可讀性,他們的創(chuàng)世作品大多朗朗上口,令人折服,哲理性很強。而日本的家訓的作者并不全都是滿腹經(jīng)綸的名師,還可能是不識大字的武夫,但因時代之需,或自身需要,也創(chuàng)造家訓,所以在內容書寫各方面無法與中國家訓相提并論,語言不夠精練,可讀性不高,沒有很強的閱讀性。
五、結語
家訓是一國文化的體現(xiàn),是家庭教育的重要組成形式,中國家訓注重倫理道德,強調勤勉努力,修身齊家治國,用以平天下,但是不可排除的是他也存在糟粕,如過于注重血親關系,嫡子嫡女觀念過重,不利于家族血液的更新與換代,束縛了時代發(fā)展的腳步。而日本家訓,也為我國現(xiàn)在家庭教育發(fā)展提供了些許借鑒意義,但不可否認的是其缺陷的存在,如功利性太強,可讀性較差,對于兩國家訓,我們應該有所取舍,辯證看待。“我國的家庭教育不能僅僅局限在小家里,應賦予其強大的開放性,走向社會,找到其當代家庭教育和文化建設的入口?!盵4]以期獲得更大的發(fā)展,家庭教育作為孩子最早的教育,我們不得不重視起來,對家庭教育的認識與規(guī)范應該提上日程。
參考文獻:
[1]趙建明.簡評《日本家訓研究》[J].世界歷史,2011,(6):134.
[2]許譯兮.中日家訓比較[J].日語學習與研究,2009,(6):75.
[3]張一.日本家訓思想研究[D].延邊大學,2016.
[4]申改敏.中日兩國古代家訓的比較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3.
作者簡介:
趙曉芳,鄭州商學院教師,助教,從事教育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