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鋒 趙權濤 吳芳芳 趙金龍
平湖市中醫(yī)院 浙江平湖 314200
本文通過觀察冠心寧片在痰瘀阻絡型高血壓患者中的應用,探討其對痰瘀阻絡型高血壓患者血壓、血液流變學、血脂的影響,現(xiàn)將相關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本研究共納入2019 年9 月~2021 年5月我院痰瘀阻絡型高血壓患者60例,高血壓病程1~30年。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30例中男12例,女18例;平均年齡82.8±8.8 歲。對照組30 例中男13 例,女17 例;平均年齡82.2±10.2歲。兩組一般資料均衡(P>0.05)。
1.2 治療方法:兩組均予標準的西醫(yī)降壓治療方案,觀察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加用冠心寧片,1 次4 片,1 日3次口服。不用其他活血化瘀中藥及中成藥。
2.1 兩組治療前后血壓水平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血壓水平比較(±s,mmHg)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血壓水平比較(±s,mmHg)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舒張壓83.4±6.4*66.3±5.7#*83.5±6.0 70.0±5.8*組別觀察組例數(shù)30對照組30時間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收縮壓164.3±6.9*133.9±6.3#*162.3±6.4 142.1±6.1*
2.2 兩組治療前后血紅細胞聚集指數(shù)、血漿黏度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血紅細胞聚集指數(shù)、血漿黏度比較(±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血紅細胞聚集指數(shù)、血漿黏度比較(±s)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血漿黏度3.31±0.53*0.95±0.35#*3.33±0.14 2.95±0.39組別觀察組例數(shù)30對照組30時間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紅細胞聚集指數(shù)4.62±0.64*3.38±0.53#*4.59±0.71 4.59±0.55
2.3 兩組治療前后血脂水平比較: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血脂水平比較(±s,mmol/L)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血脂水平比較(±s,mmol/L)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低密度脂蛋白2.46±0.69*1.88±0.44#*2.47±0.66 2.31±0.29組別觀察組例數(shù)30對照組30時間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總膽固醇4.31±0.74*3.74±1.25#*4.37±0.73 4.02±0.23
高血壓臨床證型以痰瘀阻絡證居多,筆者前期對200 例高血壓患者中醫(yī)證型的研究也證實了該證型的特點[1],痰瘀阻絡型高血壓患者血脂水平明顯升高,以膽固醇升高最為明顯,痰濕為實邪,濕性較重,易傷陽,腎陽虧虛,腎的氣化失司,則體內(nèi)的代謝產(chǎn)物運化、輸布障礙,可導致痰濁內(nèi)停,血脂紊亂,故痰濁為高血壓及血脂異常的共同病理因素,痰瘀日久必脈絡阻塞,引起血行瘀阻,從而引起高血壓。
現(xiàn)代研究顯示,痰瘀與血流變、血漿黏度、血脂水平均相關,血漿黏度的特點是不隨著切變率的變化而變化,是一個常數(shù),是影響全血黏度的重要因素之一,血漿或血清之所以具有比水大得多的黏度,主要原因在于血漿或血清中含有蛋白質(zhì)/脂質(zhì)和糖類等高分子化合物,其中血脂對血黏度的影響最大。這些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就形成中醫(yī)學中的“血瘀”理論。因此,許多學者從中醫(yī)“血瘀”理論和活血化瘀治法的作用機理出發(fā),探索活血化瘀中藥的抗動脈粥樣硬化的功能。
本研究結果顯示,服用冠心寧后患者血紅細胞聚集指數(shù)下降,血黏度降低,能顯著降低痰瘀阻絡型高血壓患者血脂水平,緩解這些因素后,患者血壓水平得到控制,這提示我們在臨床高血壓治療過程中,輔助活血化瘀通絡治療更為合理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