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新玲
(南陽市第一人民醫(yī)院西區(qū)醫(yī)院外二科,南陽 473000)
肩手綜合征(Shoulder-Hand Syndrome,SHS)是以肩關節(jié)疼痛、手部浮腫疼痛及功能受限的復雜癥候群,亦是腦卒中后常見并發(fā)癥[1]。報道稱其在腦卒中后偏癱患者中的發(fā)生率約為12.5%,多發(fā)生在中風后1~3個月內,未有效治療可能造成永久性急性或功能喪失[2]。西醫(yī)對于該病尚無特效治療藥物,多實施康復訓練以促進肢體功能恢復,可獲得一定臨床療效。中醫(yī)在腦卒中及相關并發(fā)癥治療方面積累了較多經(jīng)驗,針灸、中藥熱奄包等均為中醫(yī)特色治療方法。本次對我院腦卒中后肩手綜合征患者實施針灸、中藥熱奄包聯(lián)合康復訓練治療,總結如下。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2月至2020年5月期間在我院治療腦卒中后肩手綜合征患者78例,按隨機投擲法分為對照組和試驗組。對照組39例,男23例,女16例,年齡46~75歲,平均年齡(58.63±6.49)歲,其中腦梗死27例,腦出血12例,左側偏癱17例,右側偏癱22例,SHS分期:I期20例,II期19例;試驗組39例,男24例,女15例,年齡47~76歲,平均年齡(58.73±6.55)歲,其中腦梗死26例,腦出血13例,左側偏癱18例,右側偏癱21例,SHS分期:I期17例,II期22例。兩組上述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納入標準:(1)所有患者均符合《各項腦血管病診斷要點》[3]中相關腦卒中診斷標準;(2)發(fā)病后累及上肢功能;(3)SHS分期I-II期,I期:手部腫脹,手部皮膚出現(xiàn)色澤改變,肩、手、腕等部位出現(xiàn)疼痛性運動障礙,X線可見肩部、手部骨骼局灶性脫鈣;II期:皮膚色澤、腫脹部分改變,肩部與手部疼痛性運動障礙減輕,手部及上肢皮膚出現(xiàn)變薄,皮膚溫度明顯降低,手部小肌肉萎縮,手掌筋膜存在一定程度的肥厚;(4)患者意識清晰且治療依從性良好;(5)家屬均知情并自愿加入本研究。排除標準:排除卒中前即合并肩手關節(jié)功能異常患者、腦外傷引起的肩手綜合征患者、凝血功能異常患者。
1.2方法 對照組加強康復訓練:包含日常體位訓練、上肢關節(jié)被動及主動訓練等內容,指導患者健側臥位,胸前放置墊枕避免腕部及手部懸空。關節(jié)訓練以向心力纏繞、冷熱水浸泡法、抓握訓練等,依照指導患者進行肩、肘、腕、手指關節(jié)活動,同時采用Bobath技術指導患者開肩肘腕關節(jié)屈曲及伸張訓練??祻陀柧殢姸纫暬颊吣土η闆r而定,1次/d,單次不少于30 min,連續(xù)訓練4周。
試驗組于對照組基礎上開展針灸、中藥熱奄包治療,(1)針灸:選取肩髃穴、肩髎穴、肩前穴、肩貞穴、曲池穴、天泉穴、外關穴、合谷穴、后溪穴,仰臥位下暴露患患側肩部、上臂,就保持肘關節(jié)及腕關節(jié)平伸狀態(tài),采用0.3 mm×25 mm華佗牌無菌毫針,進針得氣后行捻轉補瀉法,留針30 min,1次/d,5次/周,連續(xù)治療4周。(2)中藥熱奄包:桂枝、薄荷、制乳香、每藥各10 g,大黃、澤蘭、側柏葉、透骨草各15 g,鮮姜20 g,伸筋草、黃柏各30 g,置于清水中浸泡30 min后采用紗布包裹并再行蒸煮就30 min,取出后待溫度降至38~40℃時熱敷于患處,15 min/次,2次/d,連續(xù)治療4周。
1.3觀察指標 統(tǒng)計兩組患者臨床療效,對比兩組治療前后VAS評分、FMA評分及ADL評分情況。療效評定標準[4]:治療后肩部及上肢各關節(jié)疼痛、水腫癥狀消失,未發(fā)生肌肉萎縮且肢體活動功能基本正常,判定顯效;治療后疼痛及水腫癥狀明顯緩解,關節(jié)活動輕度受限但對日常生活影響較小,判定有效;治療后關節(jié)疼痛、水腫癥狀無明顯變化或癥狀加重,關節(jié)活動中、重度受限,評定無效。總有效率為前兩者之和。
依照視覺模擬評分法[5](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評定兩組治療前后疼痛情況,分值同疼痛程度成正相關。
依照Fugel-Meyer評定量表[6](Fugl-Meyer Assessment,F(xiàn)MA)評定兩組治療前后肢體運動功能,共包含對7個項目(無支撐坐位、健側展翅反應、患側展翅反應、支撐下站立、無支撐站立、健側站立、患側站立)的評定,分值越低提示患者肢體功能障礙越明顯。
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定[7](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包含對10項內容(大便控制、膀胱控制、進食、穿衣、入廁、個人衛(wèi)生、自己洗澡、轉移、行走、上樓梯)綜合評定,分值越高提示患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越強。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0.0分析各數(shù)據(jù),以標準差(±s)表示計量資料,組間比較采用兩樣本均數(shù)t檢驗,組內治療前后比較采用配對資料t檢驗;以[n(%)]表示計數(shù)資料,經(jīng)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兩組臨床療效 對照組總有效率74.36%(29/39),試驗組總有效率92.31%(36/39),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臨床療效對比[n,(%)]
2.2兩組治療前后VAS評分、FMA評分、ADL評分情況 兩組患者治療前VAS評分、FMA評分、ADL評分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VAS評分較治療前有所下降,F(xiàn)MA評分、ADL評分較治療前有所提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且觀察組VAS評分低于對照組,F(xiàn)MA評分、ADL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VAS評分、FMA評分、ADL評分情況(±s,分)
表3 兩組治療前后VAS評分、FMA評分、ADL評分情況(±s,分)
注:與本組治療前相比,*P<0.05。
組別例數(shù)VAS治療前治療后FMA治療前 治療后ADL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試驗組t P 39 39 5.73±1.31 5.81±1.27 0.272 0.393 3.15±0.48*1.46±0.23*19.620 0.000 63.27±7.24 63.35±7.41 0.048 0.481 70.62±6.14*78.44±8.05*4.800 0.000 62.27±5.49 62.34±5.52 0.056 0.478 73.95±8.12*81.29±6.53*4.364 0.000
現(xiàn)代醫(yī)學研究認為,肩手綜合征的發(fā)生同交感神經(jīng)系統(tǒng)功能障礙、神經(jīng)源性炎癥反應、肩—手泵機制受損有直接關聯(lián),且腦卒中后腕關節(jié)異常屈曲導致的上肢血液回流受阻亦是引發(fā)該病的重要因素[8]。故西醫(yī)認為通過康復運動訓練方法,可在促進局部血液及淋巴循環(huán)的同時,提升殘余神經(jīng)元興奮性及代償能力,并通過對下級中樞的重新控制而改善疼痛及水腫癥狀,促進關節(jié)功能恢復。
中醫(yī)理論將腦卒中后肩手綜合征歸為“痹癥”范疇,認為中風后的機體血運不暢可致關節(jié)痹阻,經(jīng)絡不通可致疼痛,氣滯水停則致關節(jié)腫脹[9]?;谠摾碚?,試驗組在康復訓練基礎上開展針灸聯(lián)合中藥熱奄包治療,結果顯示試驗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且治療后VAS評分低于對照組,F(xiàn)MA評分及ADL評分高于對照組。中醫(yī)最早關于針灸治療痹癥的記載可追溯至《針灸甲乙經(jīng)》中,其認為“偏枯”后導致臂腕發(fā)痛,肘屈不得伸[10]。另有《諸病源候論》中記載:“風濕客于半身,于分腠之間,致氣血凝澀、不能潤養(yǎng)”[11]??梢娭嗅t(yī)認為該病屬本虛標實之證,以氣血不足為本,以血瘀水停為表,病位在于肩手,宜將疏經(jīng)通絡、祛除痰濕最為基本治療原則。此次針灸治療過程中,選取“肩三針”肩髎穴、肩前穴、肩貞穴為主穴,針刺可疏風活絡、通利關節(jié)。且肩髃穴作為三脈之會,具舒經(jīng)利節(jié)、理氣化痰之功,為上肢疾病針刺治療的要穴,同時輔以曲池穴、天泉穴、外關穴、合谷穴、后溪穴針刺,共行消腫止痛、積散風通絡、行氣活血之功。中藥熱奄包治療中,各藥物聯(lián)合共奏活血化瘀、燥濕散寒、理氣止痛之功效。且另有研究表明,中藥熱奄包方式可借助熱力作用將藥力透支病灶深處,避免了口服藥物治療后藥物作用分散的局限性[12]?;继幟准懊氀軣岽碳ぷ饔孟麓龠M了藥效成分的滲透,藥物作用效果增強。
綜上所述,針灸、中藥熱奄包聯(lián)合康復訓練治療在腦卒中SHS患者中的開展效果顯著,具有推廣使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