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敏敏
教學中使用的拓展的資料,不該是簡單的資料累積,而應是基于教材課文,依托文本解讀的客觀需要,能與課文形成互補、印證,推動教學目標高效達成的資料。六年級上冊第八單元是關于魯迅的專題單元,由于內容年代久遠,學習難度較大,學生難免會出現(xiàn)對課文理解膚淺、對人物感知單一的情況,此時就需要教師借助拓展資料?;诹昙墝W生已經初步具備了資料的搜集與統(tǒng)整能力,教師應該以此為教學起點,把握教學契機,有效引導學生進行遷移實踐,從而在教材課文與拓展資料之間建構一條認知的通道,緊扣文本載體,引領學生真正走近魯迅其人,更走進他的作品。
一、基于內在需要,借拓展資料深化文本理解
由于學生認知能力和閱讀范疇有限,加之對于當時的時代背景、語言表達方式等都不甚了解,在理解課文上有諸多難點,因此資料的拓展和介入,就能夠幫助學生在原有經驗的基礎上構建全新的知識體系,深化對課文的理解。
《好的故事》這篇散文詩創(chuàng)作于1925年,正處于新文化運動的初期,雖然已經是白話文,但對于當下的學生而言,仍舊顯得晦澀難懂,魯迅又多處使用了暗喻和象征的手法,學生理解起來無疑是難上加難。為了突破教學難點,深入洞察文本主題,教師緊扣資料拓展,設置了以下板塊。一是依托疑問,形成內需。組織學生自主閱讀課文,抓住存在困惑的地方提出自己的問題。二是交流統(tǒng)整,梳理問題。根據(jù)學生的質疑,將具有共性的問題進行歸類,并相機剔除與教學目標關聯(lián)不大的問題,將探尋的方向定位于:“作者為什么會寫這樣的故事?文中好的故事和昏沉的夜有著怎樣的對比價值,是否有什么獨特的含義?”三是集中交流,探尋策略。要求學生自主研討,自然得出解決之法,即鼓勵學生通過搜集資料的方式解決問題。四是展現(xiàn)資料,內化吸收。組織學生分享自己搜集的資料,其中包括課后“閱讀鏈接”的介紹,與文中所提到的“山陰道”有關的散文《山陰道上》以及其他對這篇課文的評論性文章。
學生在初步閱讀這篇課文時,能夠從文本的語言中初步感知夢境的優(yōu)雅與美麗、有趣與生動,但對于語言文字背后所蘊藏的言外之意和弦外之音,卻難以明白。六年級學生基于自己的已有能力,在遇到困惑和障礙之后,自然能夠借助“資料搜集”的方式來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此時,教師相機引入教材和學生自主搜集的資料,與課文形成碰撞,這就在很大程度上構建了全新的認知體系,為學生打開了文本內涵的大門。
二、緊扣認知障礙,借拓展資料感受人物形象
對文學性較強的課文實施評價,應該側重于人物形象的洞察、內在情感的體悟、語言文字的品味,教師要積極鼓勵學生形成屬于自己的個性化感受。這個單元中,周曄寫的《我的伯父魯迅先生》就是一篇典型的記人類散文,編者在這篇課文的導讀提示中指出:“再結合資料與同學交流:課文中的魯迅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這就體現(xiàn)了實現(xiàn)這篇課文的核心教學目標,需要通過輔助性資料的支撐。
由于受到時代背景的限制,課文中曾經描寫了魯迅笑談“碰壁”的事例,學生與當時的作者處于一個年紀,但無法理解“碰壁”的意思,更無法據(jù)此事例來感受魯迅偉大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為此,教師要求學生在預習時,搜集課文所描寫的時代背景,并真正認識到所謂的“碰壁”,純屬魯迅先生樂觀、幽默的表達,實際上是指魯迅先生受到了社會黑暗勢力的殘酷迫害,從而使學生真正感受到他作為一名斗士,對舊社會黑暗統(tǒng)治的抨擊和對生活積極樂觀的態(tài)度。此時,教師再相機拓展著名作家巴金先生所寫的《悼魯迅先生》,讓學生從另外的視角來了解魯迅,走近魯迅。
要想讓學生真正感受魯迅先生的形象,僅僅憑借文本的語言信息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其他資料的補充。教師抓住了學生在深入理解文本內涵時所遇到的障礙展開教學,基于學生現(xiàn)有的認知能力,引導學生嘗試從自己的障礙和需要入手,讓學生學會有意識地遴選資源,搜集與自己需要相匹配的素材,并在不斷介入的過程中,讓學生不僅順勢理解了課文內容,還對課文中的人物形象進行了體悟,并在實踐嘗試中,逐步將這一策略內化成為自身的學習能力。
三、互文閱讀原著,借拓展資料洞察文本主題
教材中的很多課文都是名家經典作品的節(jié)選,如果沒有資料的拓展,表面上看似乎學生也完全可以理解課文內容,但這種理解的層次無疑是膚淺的,難以真正把握文本所表達的主題內容。此時教師就可以相機引入原文,將課文置放在原文大的整體背景下,幫助學生更精準地把握文本表達的主旨。
以《少年閏土》的教學為例,在引導學生理解內容、品味語言、感受人物形象之后,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走進原著小說,教師不妨設置這樣的認知性問題:“從課文內容來看,‘我’和閏土的相處只有短短的一個月,卻建立了非常深厚的感情。假如在成人之后,再安排兩人相見一次,你覺得他們之間的關系會如何?還能和童年時代一樣嗎?”很多學生參與到猜測過程中來,隨后教師為學生拓展了原著小說《故鄉(xiāng)》中的片段,并鼓勵學生在課后完整地閱讀小說原文。
教師并沒有止步于文本表面的內容信息,而是讓學生在與原著進行互文閱讀時,借助原文更豐富、更立體、更多維的信息資源,感受在軍閥統(tǒng)治和戰(zhàn)爭侵害之后中國經濟蕭條、生活貧困的現(xiàn)實,而后來“我”和閏土的再次相見,尤其是閏土前后變化所形成的巨大沖擊,更凸顯了舊社會的黑暗制度對人的戕害,從而進一步明晰了文本所要表達的主題。
四、倡導以點帶面,借拓展資料助推方法遷移
教材一直關注學生閱讀素養(yǎng)的提升,教師要立足于教材課文,但又不能局限于教材課文,而要利用教材自帶的多維聯(lián)結點,與其他文本以及資源進行聯(lián)結,從而形成資料和課文的互文狀態(tài),一方面拓展學生的閱讀空間,另一方面也能讓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內容。
魯迅先生作為我國近代史上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不僅自身留下了大量文學作品和犀利的雜文、詩歌,同時各種介紹、紀念魯迅先生的文章也是豐富多彩。因此,在這個單元的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jù)教學的需要,為學生拓展魯迅先生創(chuàng)作的文章《秋夜》《一件小事》,著名女作家蕭紅的回憶性散文《回憶魯迅先生》以及普通勞動者阿累的《一面》。這四篇文章的引用與教學,教師可以將其視為是對教材的延續(xù)和補充,繼續(xù)圍繞單元語文要素“借助資料,理解課文主要內容”,鼓勵學生將課堂學習中所積累的方法遷移到拓展文章的閱讀過程中去,從而讓學生在更多的實踐嘗試中,將這些方法和策略悅納成為自己的能力,繼而演化成為學習習慣。
任何一篇課文都不是孤立的存在,在表達策略和內容主題的維度上,都與其他的文本有著多維的認知聯(lián)系,能形成語文學習的有效資源體系。教師要深刻認識到在教學中拓展資源所承載的價值和意義,在擴展學生認知空間的基礎上,促進學生自主閱讀的實踐和嘗試,在從扶到放、觸類旁通的過程中,提升學生的高階思維,促進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提升。■
(作者單位:江蘇南通市海門區(qū)能仁小學解放西路校區(qū))
責任編輯 劉 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