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金 奎
【教學內(nèi)容】
人教版六年級下冊第92、93頁。
【教學過程】
1.提出問題。
師:同學們,這節(jié)課我們來復習圖形的運動?;貞浺幌?,小學階段我們學過的圖形運動有哪些?
生:有平移、旋轉(zhuǎn)、軸對稱、放大與縮小。
師:讓我們張開想象的翅膀,一起進入圖形運動的世界。請看:有這樣一個三角形ABC,假如這個點是三角形ABC運動后其中的某個頂點的新位置。你知道它可能是怎么運動的嗎?
【設(shè)計意圖:先讓學生回憶圖形運動的多種方式,不斷喚醒舊知;再通過創(chuàng)設(shè)“給出運動后某個頂點的新位置,研究可能是怎么運動的”這個問題,給了學生自由想象的思維空間?!?/p>
2.分層反饋。
(1)反饋。
層次一:平移。
師:通過分類,來說說這兩幅圖是怎么平移得到的?
生1:第一幅是把三角形ABC向右平移4格后得到的。
生2:第二幅則是把三角形ABC向右平移8格得到的。
師:因為平移的距離不一樣,所以最后的位置也不一樣。在描述平移的時候說清楚方向和距離很重要。
層次二:旋轉(zhuǎn)。
師:這幅圖是怎么得到的?
生:把三角形ABC繞點C逆時針旋轉(zhuǎn)180度后得到,也可以把三角形ABC繞點C順時針旋轉(zhuǎn)180度后得到。
小結(jié):旋轉(zhuǎn)時,要說清楚繞點、旋轉(zhuǎn)方向、旋轉(zhuǎn)角度,缺一不可。
層次三:軸對稱。
師:同樣是軸對稱圖形,為什么第一幅這個點是點B的對應(yīng)點,而第二幅是點C的對應(yīng)點?
生:第一幅對稱軸在AC的位置,第二幅對稱軸則是在AC往右兩格的位置。
師:軸對稱的特點是對稱點到對稱軸的距離相等,并且連線與對稱軸垂直。
層次四:放大與縮小。
師:下圖又是怎么運動的?
生:三角形ABC按2∶1放大后的圖形。
師:底放大到原來兩倍的同時,高也相應(yīng)地放大到原來的兩倍,縮小也是同樣的道理。
(2)概括。
師:剛才我們通過三角形ABC回顧了圖形的運動。那么它們之間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呢?
生1:無論是哪一種運動,運動前后圖形的形狀都沒有發(fā)生改變。
生2:剛才畫這些圖形的時候我們都是按照先找點、再描點、最后連線的方法,所以畫法也相同。
生3:不同點是:經(jīng)過平移、旋轉(zhuǎn)、軸對稱,圖形的大小不變,只改變了位置;而經(jīng)過放大與縮小后,圖形的大小改變了。
板書:
?
【設(shè)計意圖:大多學生會把這一點想象成B點或C點的新位置,這樣正好可以牽出各種運動的方式,在追問中及時復習運動的特點及要素。為了把這些分支加以整合,引導學生充分觀察、對比運動方式,概括出不同點與相同點,真正體現(xiàn)出總復習課“聯(lián)”“融”的意味?!?/p>
1.A到目標位。
師:在剛才的創(chuàng)造中,我們是把點B或點C運動到這一點,現(xiàn)在請你再次想象:能不能讓點A運動到這點?
生1:先把三角形ABC向右平移4格,再向下平移2格。
生2:先把三角形ABC繞點C順時針旋轉(zhuǎn)90度,再向右平移2格。
生3:先把三角形ABC繞點A順時針旋轉(zhuǎn)90度,再向右平移4格,最后向下平移2格。
2.以AB為對稱軸。
師:跳出這一點來繼續(xù)想象,假如三角形ABC是軸對稱圖形的其中一半,以AB邊為對稱軸,你能找到點C的對稱點嗎?
生:我們可以利用軸對稱特點找到點C的對稱點。
3.以整體為一個圖形。
師:如果以D點為繞點,把三角形ABC逆時針旋轉(zhuǎn)90度,哪一幅圖是正確的呢?
生:我們可以把這個點和點C連起來,整個圖形看作小旗比較方便,所以第二幅是正確的。
師:把看不見的圖形想象成了看得見的圖形,想象的確能幫助我們更好地學習數(shù)學。
【設(shè)計意圖:一“點”的價值不僅僅是運動特點的再現(xiàn),更是有限的素材無限地使用。為了引發(fā)學生深層次的思維,教師引導學生“這一點如果是A點運動后的新位置,又可以怎么運動?”進行質(zhì)疑,這樣就可以從運動組合的角度加以理解;斜的對稱軸課本只作介紹,為了體現(xiàn)總復習課適當提升的要求,通過改變對稱軸的位置進一步拓展課本知識;通過D點為繞點,跳出原有“點的位置”的研究框架,轉(zhuǎn)入整個圖形的運動。此時的選擇已是“無線”化“有線”,并再一次突破像小旗這類看上去簡單、實則無載體依靠的難點?!?/p>
1.選擇題。
(1)下面( )張撲克牌,旋轉(zhuǎn)180°后看到的與原來相同。
2.填空題。
①△ABC繞點C順時針旋轉(zhuǎn)150°,點B正好落在長方形CDEF的DE邊上,那么∠1= °
②下圖中,右邊三角形是左邊三角形沿著對稱軸畫出的軸對稱圖形。根據(jù)圖中信息,點A的位置用數(shù)對表示是( )。
A.(6,10) B.(10,6)
C.(6,11) D.(11,6)
3.面積計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