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東軒
摘 要:古詩課教學按閱讀目的不同可分為精讀和欣賞兩大類,各自形成其相應的教學框架。精讀課的教學重點是精研細品,知詩論人,按“三環(huán)五步行”的框架實施教學;欣賞課的教學重點則是大量欣賞,品評積累,基本框架是“三環(huán)七字訣”。
關鍵詞:模式;三環(huán)五步行;三環(huán)七字訣;品詩悟情;文化熏陶
作為傳統(tǒng)文化寶庫中的一顆明珠,古詩歷經(jīng)千年仍熠熠生輝。它深深地融入到中國人的血脈里,吟詠唱嘆,無時無刻不感染浸潤著我們的精神世界。在小學階段,古詩教學可謂是難點,許多教師不愿深碰。于是,讀讀背背、淺嘗輒止成為教學常態(tài)。這既不符合教育的宗旨,也違背了學生成長的規(guī)律,達不到傳承經(jīng)典文化的目的。筆者粗略地把古詩課分為精讀和欣賞兩大類,形成了相應的教學框架。精讀課的教學重點是精研細品,知詩論人,基本框架是“三環(huán)五步行”;欣賞課的教學重點則是大量欣賞,品評積累,基本框架是“三環(huán)七字訣”。
“三環(huán)五步行”
“三環(huán)”即詩意語言,情境導入;梯次引領,明意悟情;拓展延伸同類詩歌三大環(huán)節(jié),“五步行”即創(chuàng)設氛圍,引入詩題;初讀詩句,感知韻律;品讀詩句,大膽聯(lián)想;誦讀詩句,詩人經(jīng)歷;總結感悟,推介自學五個步驟,實現(xiàn)“入詩境、知詩韻、解詩意、悟詩情、延詩趣”的過程,最終實現(xiàn)品詩悟情,文化熏陶(見圖1)。
第一環(huán)節(jié):詩意語言,情境導入
古詩教學,教師的語言當然要詩情畫意。在導入環(huán)節(jié),我通常采用詩意化的語言引入課題。
如:“老師喜愛李白那‘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云’的快意瀟灑;喜愛杜甫那‘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豪情萬丈;也喜愛王維那‘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的悠然愜意……”
用詩意化的語言創(chuàng)設意韻悠然的氛圍,牢牢地吸引住學生,帶領他們自然地進入學習狀態(tài)。
第二環(huán)節(jié):梯次引領,明意悟情
這一環(huán)節(jié)通過“初讀詩句,感知韻律”“品讀詩句,大膽聯(lián)想”“誦讀詩句,詩人經(jīng)歷”三步實現(xiàn)“知詩韻、解詩意、悟詩情”的目的,帶學生由讀到悟、由表及里地品詩悟情,知人論詩。
初讀詩句,感知韻律。在初讀環(huán)節(jié),通過自由讀、指名讀、對比讀、范讀等多種形式的讀,引導學生讀通讀順,明確節(jié)奏,讀出韻律。我在教學《天凈沙·秋思》時,為了讓學生讀出元曲的韻味來,采用“正音讀順、讀出節(jié)奏、讀出韻律”三步指導,在學生掃清字詞障礙后,引導節(jié)奏變化、出示停頓要求,幫他們讀準節(jié)奏,最后再通過對比讀感受情感的作用。學生在讀出詩韻的過程中,也學到了讀出韻律的方法。
品讀詩句,大膽聯(lián)想。這一步是精讀古詩課的重中之重。在教學中,我運用“抓重點詞語,鼓勵大膽聯(lián)想”的策略引導學生理解詩文內(nèi)容。教學《天凈沙·秋思》時,我用一句話引導學生尋找:馬致遠的眼中看到了什么呢?學生梳理出來“枯藤、老樹、昏鴉”等景物后,我說:“這些景物不是孤立的,它們有機地組合在了一起,向我們展示出了一幅幅畫面。請大家默讀課文,把你看到的畫面與同桌交流一下?!睂W生經(jīng)歷了默讀中開啟想象、同桌交流中互相啟發(fā)之后,在匯報交流時我運用“結合生活經(jīng)驗、聯(lián)系上下文、鼓勵大膽想象” 的方法進行適當點撥,引導學生說畫面,談感受。于是,馬致遠所描繪的凄清與溫馨并存的畫面由遠至近、越來越清晰地呈現(xiàn)在師生的面前,他所寄寓的情感便呼之欲出了。
古詩詞距離學生太遙遠了。因此一定要鼓勵他們大膽想象,不怕出錯,教師提供必要的引導和幫助即可。教學《宿建德江》,我引導學生抓住“煙渚、日暮、野曠、天低”等詞,結合生活經(jīng)驗及換位思考,想象詩人停船于江中小洲、面對太陽落山后愈加愁悶的情景?!读露呷胀亲頃罚龑W生抓住“翻墨、跳珠、亂”等詞語,結合詩題中的“醉”字,想象詩人醉眼惺忪地躺在小船上,觀看急雨襲來時的情景。
誦讀詩句,詩人經(jīng)歷。這一步的目標是解讀詩人的感情,即寫該詩的目的。主要運用的方法是抓關鍵詞和引入詩人相關經(jīng)歷。教學《題臨安邸》一詩,我引導學生抓住“幾時休”體會詩人的無奈、悲憤;抓住“熏”體會社會奢靡的風氣;抓住“直把”體會強烈的諷刺之意。實際上,通常在品讀詩句,大膽想象的過程中,學生往往已經(jīng)觸摸到詩人的情感。這時再引入詩人的相關經(jīng)歷,學生便會水到渠成地理解了詩人的情懷。在教學《楓橋夜泊》時,我講到了安史之亂。詩人在倉皇南遷途中的所見所聞,引發(fā)了他的家國愁思。于是,學生深刻地理解了張繼羈旅愁思、夜深難眠的情感。
第三環(huán)節(jié):拓展延伸同類詩歌
在總結感悟中,我結合課堂所學,適當推介相關詩歌,將學生視線引向詩歌更加廣闊的世界,以延伸學習興趣,暗示自學、鼓勵自學、實現(xiàn)自學。
例如,教學《題臨安邸》一詩的尾聲,我用以下導語將學生的視線引向了同類型的詩歌:“像林升這樣,表面白描,暗里諷刺,將自己的情感隱藏于詩句之間的詩篇,都屬于諷喻詩。比如,詩圣杜甫的《贈花卿》也是如此?!睘閷W生后續(xù)的自學埋下了伏筆。
“三環(huán)七字訣”
這種類型的課,屬于精讀課學習方法的延伸運用,重在帶領學生大量賞析一類詩歌,不求全篇解讀,只求對精神內(nèi)核的感悟及格律名句的積累?!叭h(huán)七字訣”,即“導學、共學、延學”三大環(huán)節(jié)和“讀(詩文)、想(畫面)、談(感受)、助(合作)、導(指導)、薦(師推)、拓(課外)”七步。達到學法指路,學法運用,學法延伸的目的,實現(xiàn)品詩欣賞,文化積淀(見圖2)。
第一環(huán)節(jié):導學
由教師引路,按“讀、想、談”三字訣進行。即帶學生按“讀詩文、想畫面、談感受”的過程欣賞兩三首詩,為學生共學鋪設路徑、指導學習方法。其中想畫面要運用“結合生活經(jīng)驗、聯(lián)系上下文、鼓勵大膽想象、換位思考”等方法。
第二環(huán)節(jié):共學
按“助、導”二字訣進行。即在共學問題的引導下,由學生小組合作,按照“讀詩文、想畫面、談感受”的過程合作互助,欣賞三、四首詩,匯報學習成果和感想,輔以相機指導,達到運用掌握方法、形成自學能力、合作共進的目標。2016年我執(zhí)教了《送別詩主題教學》。這節(jié)課的設計著眼于欣賞,先以《送孟浩然之廣陵》《送元二使安西》兩首詩的導學帶學生學習欣賞的方法,接著向學生推出《別董大》《芙蓉樓送辛漸》和《送友人》三首詩,設計了兩個共學問題:(1)自由讀詩文,想象畫面,談一談自己的感受;(2)詩中的景物描寫有什么作用?然后組織學生小組合作共學。盡管他們思維及表達還很稚嫩,但學習方法已扎根生長。
第三環(huán)節(jié):延學
按“薦、拓”二字訣,推出一組同類型詩歌,用思考題的方式將學習延續(xù)到課堂之外,拓展詩歌的學習與積累,并在學習中加深對學習方法的理解和運用。《送別詩主題教學》一課尾聲,我又推出了一組詩句。通過“這些詩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你認為哪一句最能體現(xiàn)詩人的情感”兩個作業(yè),將學生的學習延續(xù)到了課外。
進行古詩課堂教學模式研究以來,班級學生學習古詩的積極性大大提高。他們愛讀古詩,愛背古詩,甚至于嘗試寫詩。相應地,在古詩的影響下,他們對古文也開始感興趣,誦讀的熱情逐漸高漲起來。同時,他們的寫作水平也明顯提高。在古詩詞的滋養(yǎng)下,學生的言行舉止變化很大。
作為教學實施者,我也在實驗中受益很多,一邊享受著古詩文的滋養(yǎng),一邊徜徉于古詩文教學研究的滄海之上?!奥仿湫捱h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在探索古詩教學模式之路上,我將孜孜以求,直到永遠!
編輯/趙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