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艷春
在教學古詩《早發(fā)白帝城》時,在情境引入之后,我讓學生在課前參與的基礎上自學、畫批,提出問題,然后各小組合作學習。在隨后的全班交流時,有學生提出:詩人在詩中用了一個“還”字,“還”是“回”的意思,有“去”才能有“回”,為什么李白用了這個“還”字?為什么不用“到”字,或者直接用“回”字?
我肯定了這個學生提出的問題非常有研討的價值,在黑板上板書了一個“還”字。我請同學們出聲讀讀前兩句詩“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結(jié)合自己課前查閱的資料想一想:詩人為什么用了“還”字?
這時,有一個女生站了起來,她說:“在課前我查閱了資料,了解了當時的歷史背景。李白年輕時曾經(jīng)抱著治國安邦的志愿,很想找一個機會來施展自己的才能,但一直懷才不遇。安史之亂爆發(fā)后,永王李璘和他的哥哥李亨相互爭奪帝位。李白應邀參加了李璘的幕府。沒想到李璘戰(zhàn)敗被殺,李亨奪得了帝位。李白也因此被判入獄,后來被流放夜郎。不料船行駛到白帝城,接到赦罪的命令,李白滿懷喜悅地從白帝城順流而下。回到江陵,所以詩中用了‘還字?!彼脑捯魟偮洌蠹业恼坡暰晚懥似饋?。我請同學對她的發(fā)言進行評價,并非常高興地表揚了她:“你回答得非常好!這么復雜的歷史背景和錯綜的人物關(guān)系,你能用這么清晰流暢的語言表達出來,看來你在課前是下了一番功夫的,你的課前參與做得很好!”
接著我請大家觀看了課件,使同學們對這一歷史背景有了更為清晰的認識。然后我對全班同學說:“你們能不能簡單概括出詩人之所以用了‘還字,是因為什么呢?”同學總結(jié)出是因為李白流放夜郎途中,遇到赦免返回江陵。我板書上“遇赦返回”四個字,然后問道:“這么復雜的故事,詩人只用了一個字就把它表達出來了,可見,古詩的語言具有什么樣的特點呢?”學生脫口而出:“凝煉?!?/p>
我提醒:“剛才同學提出,既然‘還就是‘回的意思,為什么不直接用‘回呢?”學生小聲對著黑板上的詩念了起來,立刻有同學舉起了手,回答:“那就不押韻了。”我立刻給予肯定:“對,押韻,這也是古詩的一個重要特點??梢娫娙嗽谧髟姇r,每一個字都是經(jīng)得住推敲的,不可隨意更改和替代的。”
在接下來的討論中,又有學生針對“千里江陵一日還”提出問題。他說:“白帝城與江陵之間,詩人用了‘千里,說明距離很遠,只用‘一日就回去了,船真的能行駛得這么快嗎?”
我一邊板書了一個“快”字,一邊說:“你讀得真仔細,這個問題很關(guān)鍵!在詩中哪些地方能看出船行駛得快?為什么在詩人的筆下,船會行駛得這么快呢?現(xiàn)在給大家一點兒時間,請大家默讀全詩,邊讀邊畫批?!彪S著悠揚的古曲,學生們再次拿起筆,進行細讀深思。
不一會兒,很多同學都舉起了手。有的同學說:“我是從這兒看出船行駛得快的?!Ю镆辉~,表示從白帝城到江陵距離很遠;而‘一日表示船行駛的時間短。這么遠的距離,一天就到了,當然船行駛得很快了?!?/p>
有同學補充道:“我查了資料:古代行船是從天明到日落,那么行船的時間就更短了。不到24小時就行駛了‘千里,船行得真快呀!”
還有的學生說:“大家看,‘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意思是在兩岸山中猿猴不停的鳴叫聲中,輕快的小船已駛過了重重的高山。猿猴的叫聲都沒停呢,李白坐的船就已經(jīng)駛過了‘萬重山了,還不快嗎?”
“同學們讀詩讀得真仔細,想法也很有道理!那為什么船行駛得這么快?”我問。
“大家看到剛才老師演示的課件了,白帝城在西,江陵在東。我們也都知道,我們中國地勢西高東低,長江是從西向東流的,從‘彩云間這個詞,可看出白帝城地勢很高;而江陵在東,地勢低,船是順流而下,所以船行駛得快?!币粋€一向快人快語的男孩子搶著說。
“好,你是結(jié)合地理常識談的,很有說服力!你課外知識真豐富!”我適時引導,“船順流而下,的確會很快。那是不是真像李白筆下寫得這么快呢?”
學生繼續(xù)展開討論。
“老師,我查了資料:古代航行用的是木帆船,從白帝城到江陵,縱然順風順水,最快也得三天兩夜,并沒有像李白寫的一天就到了。他這樣寫,是用夸張手法來突出船行得很快?!?/p>
“這點發(fā)現(xiàn)很重要!為什么他這么夸張呢?能不能結(jié)合詩人的寫作特點和詩的寫作背景談?”我啟發(fā)道。
有的學生說:“李白善于用夸張的手法,在他的許多詩中都有夸張的地方。這首詩也是,說‘千里,實際資料顯示只有八百里;說‘萬重山,其實哪有萬重!這是李白寫詩的特點?!?/p>
有的學生說:“李白本來是要被流放到偏遠的地方,悲慘地度過下半生,但沒想到中途會被赦免。這時,他的心情一定特別高興,可以回家了,所以用夸張手法突出船行得快?!?/p>
“你說得太好了!結(jié)合寫詩背景,透過文字的表面,你體會到了作者此時此刻的心情,理解就更深入了?!蔽腋吲d地給予評價并追問,“那么此時李白的心情,我們可以用一個什么詞來表達呢?”學生們紛紛議論,我選擇了“歸心似箭”寫在黑板上。
接著,我讓學生們把自己的理解感受讀出來,邊讀邊想象、體會此時詩人的興奮喜悅的心情。同時板書上“情”字。在讀的基礎上,大家又討論了重獲自由的詩人,此時此刻是什么樣的心情。
有的學生談“彩云間”一詞,說這個詞寫出了白帝城的高聳入云,想象中,清晨,在朝陽映襯下,白帝城云霞繚繞,色彩美麗,襯托了作者被赦后愉快的心情。有的學生談“輕舟”,輕快的小船,讀來使人感到心情是那樣的輕松、歡快。有的學生問為什么用了“猿聲”一詞?猿猴叫聲凄涼,古詩中多用于襯托悲涼的心情。而李白為什么在這樣一首歡快的詩中,也用上了“猿聲”一詞?有的學生答,因為詩人經(jīng)歷了人生的艱難兇險,剛剛送走黑暗獲得自由,此時興奮至極,在他看來,似乎猿猴也被他的歡樂情緒所感染,站在大江兩岸,歡唱著為詩人夾道送行呢!還有的學生再次提出用夸張手法寫行船之快,也突出了喜悅的心情。
在同學們討論之后,我圍繞板書的“還”“快”“情”三個字作了小結(jié),指出了詩人借助寫景抒發(fā)喜悅心情的寫法,并板書上“借景抒情”四個字。然后請同學們以各種喜愛的形式來吟誦這首古詩。
在學習完《早發(fā)白帝城》之后,我們又補充學習了李白在流放夜郎途中,從三峽逆流而上時,寫下的《上三峽》一詩。“巫山夾青天,巴水流若茲。巴水忽可盡,青天無到時。三朝上黃牛,三暮行太遲。三朝又三暮,不覺鬢成絲?!边@首詩是作者被流放途中寫的,由于是被流放到偏遠之地,而船又是逆流而上,行船非常緩慢,于是他寫下了這首詩來抒發(fā)當時無限愁苦的心情。我們通過有感情的朗讀,對比體會了兩首詩中不同的感情。學習之后,學生們無論是對《早發(fā)白帝城》這首詩的理解,還是對李白的人生經(jīng)歷、當時的歷史背景,都有了更深入的認識。
最后我們進行了反思:用一節(jié)課的時間,學習一首僅僅四句的古詩,這是為什么?我們?yōu)槭裁匆逻@么大功夫?qū)W習古詩?我們究竟能從古詩中學到什么?我們學習古詩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在學生們談出自己的想法之后,我總結(jié)道:“我們學習古詩,一方面是去學習古詩的語言,學習如何運用語言;一方面是通過古詩去了解歷史,了解我們這個民族;更重要的是,我們通過學習古詩,可以穿越時空,和古人進行心靈上的對話,感受詩人身上的人格魅力,從而繼承中華博大精深的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并將它發(fā)揚光大,這是我們每一個炎黃子孫的責任!”
這節(jié)課雖然上完了,但它帶給我許久的回味。
(100031? 北京第二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