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平
劉慶邦被譽為“短篇之王”,可謂實至名歸。許多年來,他短篇創(chuàng)作從未間歇,總有得寫,總寫得好,精品佳作不斷,探索創(chuàng)新迭出,確實無人能出其右。從這件新作《梧桐風》也可看出,他作品十分講究,可圈可點,到底與眾不同。
讀畢《梧桐風》的一刻,人們也許會升起些驚訝。結尾處,喬點鳳告訴梅國平,不想讓文章在礦工報上發(fā)表,她說:“不,這篇文章我要自己存著,什么時候想看的時候就看。”——于是小說便結束了,留給讀者的是一些難于反應,費思量。但仔細想,才發(fā)覺,文字停在這里,是一種立場,言有盡而意無窮,將喬點鳳復雜的心境真切地透示出來,于是故事獲得了另一種完整性,意蘊深邃,給讀者帶來十分特殊的心理體驗。
喬點鳳的男友豆明生遇礦難去世,家里留下兩位無助的老人,喬點鳳每天仍去幫老人們打水。新調來不久的梅國平同情她,也喜歡上她,從幫她打水開始,直到幫她在礦上安排正式工作,可謂真情實意,喬點鳳受到感動,也對梅國平有了好感——按照普通小說的寫法,下面梅國平會愿與喬點鳳共同為兩位老人送終,在老人們的支持下,姑娘終于也接受了梅國平的感情,生活還在繼續(xù)??墒遣?,姑娘現(xiàn)在還做不到,梅國平文章反而勾起她對豆明生撕心裂肺的思念,使她回絕了梅國平的建議。小說不再繼續(xù)下去,卻將一位有情有義的礦山姑娘形象塑造得令人心痛也令人起敬。她與豆明生從十六歲起相愛了八年,原定國慶節(jié)結婚,現(xiàn)在新房布置依舊。這篇小說的真正主人公是喬點鳳和豆明生,而不是喬點鳳和梅國平。劉慶邦的獨到眼光,決定了他能看到其他作者看不到的東西,也使讀者出乎意料,這才是創(chuàng)造的開始。
這涉及一種生命之痛。豆明生是為了父母、也為了喬點鳳過上好日子冒險下井的,喬點鳳常去井口迎接,每次下井“兩人都像經(jīng)歷一場離別”。作家中,也許只有劉慶邦能理解那種等候。他有過下井多年的經(jīng)歷,后來做記者,曾遇到一個苦守井口的年輕人,他在失望后竟問過慶邦,如果自己父親真的出不來,他能不能頂替父親參加工作?這使劉慶邦吃驚后心如刀絞。所以,慶邦對底層礦工的同情和愛惜是難以語言表達的,他也為此寫了一輩子礦山?!段嗤╋L》中的梧桐,是豆明生與喬點鳳在豆家門前一起栽種的,現(xiàn)在豆明生已不在人世,但梧桐依然枝繁葉茂。梅國平常望著喬點鳳朝梧桐那邊走去,他也曾跟去,這時,他看見濕地上落著好幾片濕漉漉的樹葉子,心形的葉片還是綠的,他并不知,那里面還有豆明生的身影。從整篇作品里,讀者可以發(fā)現(xiàn),小說中的環(huán)境,包括氣候、樹木、道路、花草等都與人物渾然融合,匯成完整的氛圍,給人帶來有關世界的朦朧的情緒感受。
這也是劉慶邦小說中才有的氛圍。小說由節(jié)氣寫起,從四季二十四節(jié)氣寫到白露,白露里樹上的葉子還稠著,路邊的野草還綠著,花園里的花兒還開著。只不過,葉子顯得有些沉重,野草綠得有些發(fā)糙,花兒也開得艱難多了。這里人們不得不佩服作者對世間萬物觀察的精細,又絕不止涉及知識。故事即從白露后的秋雨開始,那雨和梅國平和喬點鳳,一同構成長久定格的畫面。這時的雨,不再大喊大叫,是輕輕的、綿綿的,落地時幾乎沒什么聲音。有了雨,喬點鳳出門就需要打傘,她像剛經(jīng)歷喪偶的未亡人,把傘篷壓得很低,把頭和臉都遮住了,把肩膀也遮住了。在等候她出現(xiàn)的梅國平也打著傘,但他的傘對喬點鳳是敞開的,當喬點鳳從他身旁走過時,他把傘篷向后面傾斜,寧可讓雨水淋在自己身上,也要亮明他對喬點鳳的態(tài)度——這使我忽然聯(lián)想到其他,許多小白文作者,是最膩歪在小說里寫環(huán)境場景的,他們常認為這種描寫無關痛癢,總是飛快將筆力投向人物的舉止。可是你讀慶邦的作品,卻會兀然發(fā)現(xiàn)小說中的世界是那樣豐富,充溢表現(xiàn)力,也使世界中的人物變得那樣立體而富于質感。
故事只是小說的一部分,故事加人物也不是小說的全部,好的小說,還包括許多依附的稠密的成分,即慶邦所說的樹干外的滿樹繁花。譬如,我讀到此作寫及的蜂窩煤時,就不禁停住目光,一下子拋開小說懷想到往昔。那種圓煤塊上確實有十二個窟窿眼兒,夾到爐上要將煤眼對齊,然后用通條通暢,壓下爐膛,然后蓋上小镲樣的鐵蓋,將火封好。隨之,眼前又浮現(xiàn)出舊日里母親的身影,她在爐旁的操作,入睡前的擔心,以及她操持家務的種種不易……我奇怪的是,自己離開平房已有數(shù)十年,為什么還是初次回想到蜂窩煤呢?我分外感謝慶邦,是他精致生動的描述,幫我追憶起一個逝去的、不該忘得一干二凈的時代,再次恢復可貴的生命記憶。此時,我是走神了,但這正是慶邦希冀的效果。他說,好作品要能讓人走神兒,神思縹緲。好作品未必要抓人,倒應該是放人的,讓人看了有回味,不由得想起自己的經(jīng)歷和往事——他早把話說前面了,也是這樣去寫的??梢?,他是真正的小說大家,他賦予小說的價值觀,遠超乎平常作者,也使他的小說五味俱全,耐人咀嚼。
當然,能寫出滿樹繁花,還要靠作者平素不動聲色的觀察力,這種能力一半來自天賜。慶邦寫家屬房門口刷牙的男人,伸著脖頸,刷得滿嘴都是白沫子;寫礦區(qū)婦女趕往公共廁所,手里攥著剛撕下來的手紙,手紙沒有完全揣進褲兜,還在褲兜口露出一段白;寫梅國平無意使喬點鳳想起了豆明生,于是喬點鳳抬起頭來,“眼里漸漸地有一些濕。她的眼不是一下子濕的,像是從眼角那里開始洇起,一點一點把眼睛都洇濕了。那濕不像是水濕,像是眼睛上起了一層霧”——都寫的是觀察力。這種觀察力明察秋毫,又出神入化,長于形象的捕捉,又深入靈魂的呈現(xiàn),不能不令人嘆服??苛怂挠^察,我們看到了世界。
特約編輯 王 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