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捷媚
記憶中的老家,炒米餅是過年最不能缺少的年味。
臘月里,天氣一直灰蒙蒙的,像一塊老舊的抹布。有幾天,天氣突然放晴,大片大片的陽光灑落在院子里。父親趁著有日頭,從屋外嶺崗的稻草垛里翻出幾捆沒被風雨侵蝕過的稻草,搬到院子曬。母親則挑著兩個籮筐去街上采購年貨。父親曬好稻草,開始淘洗母親出門前泡下的糯米。這些新鮮的糯米是用今年自家新種的糯谷碾出來的。糯米洗干凈后,父親搬出幾個大竹簸箕,把糯米放上去攤開晾干,象牙白的米粒,躺在陽光下,像一個又一個安靜的孩子。
母親從街上回來,米剛晾干,她就開始炒米。炒米時,父親往灶膛里送稻草,稻草燃起猩紅的大火,紅紅的火光讓父親因缺乏營養(yǎng)而蠟黃的臉變得紅潤起來。母親神色凝重,眉頭始終緊蹙,似乎鑊里的每一粒米都是她的孩子似的。她將兩個袖子挽得高高的,雙手放在鑊頭里不停地揉動米粒。我穿著棉衣在一旁瑟瑟發(fā)抖,準備隨時把鑊鏟遞給母親。母親叫我拿開鑊鏟,說用手炒米,能感知鑊頭的溫度,好控制炒米的色澤。
母親炒的米總是金黃金黃的,拿去村口的大石磨磨粉,村里人總會嘖嘖稱贊母親的手巧。母親握著手推磨盤的把手,順時針使勁兒推,我用勺子把炒米往磨眼里倒。磨盤沙沙轉動,兩扇石磨間便漏下淺黃色的米粉。那時村里已有粉碎機碎炒米,可母親總愛用石磨磨。她說慢工出細活兒,石磨磨的米粉精細,做的餅精致,一年才打一次米餅,含糊不得。
米粉磨好了,我們盼望母親快點兒打炒米餅,以安撫肚子里蠢蠢欲動的饞蟲??赡赣H說:“別急,要把米粉放在布袋回籠幾天再做。”我們就盼星星盼月亮似的翹首以待。母親對打餅的時間保密得比保密局的絕密文件還密實。
開始打餅了,我們一家人圍在一起,母親根據(jù)比例把煮好的糖和炒米粉混合在一起搓,搓到糖和粉剛好黏在一起而又不黏手即可。我和三姐負責把和好的粉裝上餅印,先裝半槽,壓平后放上花生芝麻泡白糖肥肉的餡兒,再鋪上一層和好的粉,然后用力壓緊,用竹筒滾平。二姐負責用刀把多余的粉削去,大姐負責用搪瓷調(diào)羹,沾上花生油把餅面磨平、磨光滑。等我們把八個餅印全部做好磨光滑,母親就一手一個餅印,咚咚地對敲,餅印里的造田、天地、魚雞、花鳥等不同圖案的米餅就像調(diào)皮的孩子往外蹦,落到大鑊頭里。
父親蹲在灶邊,把稻草稈往灶膛里塞,等鑊頭冒出熱氣,蓋上鑊蓋焗幾分鐘。鐵鑊焗過的炒米餅,餅里的糖和糯米完美地黏合在一起,咬在嘴里,硬中帶著糯軟,香噴噴的。新鮮滾燙的炒米餅出鑊后,擺在一個直徑有一米半的大竹篩上攤涼。全部的炒米餅打好了,母親把它們收納在一個白色的大布袋里,用繩子打好結掛到二梁上。大年三十晚上,母親從二梁把餅袋取下,給我們一人分十個炒米餅,其余的用來走親戚。
小時候,我們幾姐妹經(jīng)常比誰的十個炒米餅最耐吃,我是最舍不得吃的一個。我把米餅放在一個空的麥乳精罐子里收藏起來,看到姐姐她們吃,我也很想吃,就揭開罐子,炒米餅的香味裊裊飄溢而出,我用嘴巴深深地吸了口帶著香甜的米餅氣,過了把癮,又悄悄把米餅放回盒子里。也許正是這樣,我從小就練就了超人的自制力,自律成了我今生最大的財富。
母親去世后,將近二十年沒吃過家鄉(xiāng)的炒米餅了。今年過年沒回老家,到增城表妹家過年,在她的提議下,我們一起做炒米餅。到市場買來糯米、紅糖、芝麻、花生等材料和小型打粉機、餅印等工具,就開始動手打餅,在悠長而綿延的“咚咚咚”的打餅聲中,在香甜的米餅香中,我聞到了家鄉(xiāng)年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