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新明
文章須有意蘊。意蘊具有含蓄性、多義性等特點,是文章的靈魂所在。高考作文評分標準的“發(fā)展等級”中,“深刻”與“豐富”都和意蘊相關(guān)聯(lián)。融入意蘊豐富的句子,足以增添行文的“灼灼其華”,亮麗文字,也更加吸引閱卷者。
如何在行文走筆中平添文章的意蘊呢?
一、選取分量十足的素材
文章的素材有如烹調(diào)用的食材。食材優(yōu)良,則佳肴可口;寫文章用素材道理亦然。選取分量十足的素材,鑄成文章的“硬核”,足以平添意蘊。
如2020年新高考II卷滿分作文《帶你走近西柏坡》中的片段:
走入大院,迎面而來的是一棵大柳樹,柳枝爭相向我們招手,似在歡迎我們的到來。走進屋內(nèi),一張整潔的記錄桌,一幅完好如初的作戰(zhàn)地圖,盡顯樸素的指揮所,卻為那段崢嶸歲月刻下一道道紅色印記。凝視著桌上的作戰(zhàn)地圖,我們仿佛身臨其境:毛澤東同志正站在桌前運籌帷幄,手臂揮舞間,人民解放軍將士朝著勝利奮勇前進——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zhàn)役接連告捷,奏響了解放全中國的宏偉序章。
一位耄耋老人指著“五大書記”的雕像,眼里泛著淚光說道:“那一天,五大書記從這兒走出、進京趕考時,目光是那樣堅定,腳步是那樣執(zhí)著。”春日的暖陽照耀在五大書記的雕像上,似乎也照耀在賡續(xù)不斷的紅色星火之上。
考生引領(lǐng)讀者“走近西柏坡”,選取了“一代偉人在指揮所運籌帷幄指揮三大戰(zhàn)役”以及“五大書記進京趕考”等“硬核”素材,運用聯(lián)想、他人講述以及景物烘染的技法,揭示了兩個重要歷史事件的非凡意義,顯得分量十足、意蘊充沛。
二、擇用生動、鮮活的描寫
文章的意蘊也來自作者對客觀事物的認知。當作者對客觀事物的觀察與認識相融相濟,其筆下就會文思泉涌,意蘊自然隱藏在生動、鮮活的描寫之中,只需輕輕觸碰,意蘊之泉就會傾瀉而出。
比如下文:
“蜂兒如一朵小霧穩(wěn)穩(wěn)地停在半空;螞蟻搖頭晃腦捋著觸須,猛然間想透了什么,轉(zhuǎn)身疾行而去;瓢蟲爬得不耐煩了,累了,祈禱一會兒便支開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樹干上留著一只蟬蛻,寂寞如一間空屋;露水在草葉上滾動,聚集,壓彎了草葉,轟然墜地,摔開萬道金光。”“滿園子都是草木競相生長弄出的響動,窸窸窣窣窸窸窣窣片刻不息。”這都是真實的記錄,園子荒蕪但并不衰敗。
這是史鐵生名作《我與地壇》中的一段寫景文字。從蜂兒、螞蟻、瓢蟲、蟬蛻、露水等事物在園子里迥異的情態(tài)上,我們目睹了一個“荒蕪但并不衰敗”的場所?!安菽靖傁嗌L弄出的響動,窸窸窣窣窸窸窣窣片刻不息”,充盈著生命的律動,撼動著這個因身體殘疾而無工作、百無聊賴的年輕人的心。地壇的晨輝擦亮了他的雙眸,點燃了他頑強進取的信念,意蘊之光透紙而出。
三、借助文筆雋永的點染
文章中優(yōu)美、生動的描寫,多是客觀記錄,是實寫,在實寫的基礎(chǔ)上加以議論點染,道出作者的心靈感悟,即是對文章意蘊的揭示。如史鐵生的《我與地壇》中一段對“死”的剖析:
這樣想了好幾年,最后事情終于弄明白了:一個人,出生了,這就不再是一個可以辯論的問題,而只是上帝交給他的一個事實;上帝在交給我們這件事實的時候,已經(jīng)順便保證了它的結(jié)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jié)日。這樣想過之后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么可怕。
選文用質(zhì)樸無華的語言,如話家常,“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jié)日”是作者深思熟慮后得出的結(jié)論,是這位身遭疾患的青年人樂觀、自信性格的熠熠閃光,洋溢著意蘊之美。
再如下面一篇高考滿分作文的片段:
常言道:靈感只是記憶的復蘇。積累多了,行文走筆之間靈感閃現(xiàn),就會冒出智慧的原創(chuàng)火花。如《微笑著去唱生活的歌謠》中有這樣幾句:背風的山坡往往生長灌木,只有迎風的山坡才能挺起驕傲的大樹。經(jīng)受艱苦的歷練,才能緩慢而優(yōu)雅地生長;微笑著去唱生活的歌謠,更能激蕩人心,催人奮進。
這一節(jié)文字有意蘊,有理趣,也有文采,是考生思維激活的臨場發(fā)揮,堪稱很有智慧的議論點染。
四、引用妙諦無窮的詩文
恰當引用詩文,可以充實、豐富文章內(nèi)容,平添行文意蘊。
如考場佳作《中國品牌,享譽未來》中的結(jié)尾段:
“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盡管這是一個“船到中流浪更急,行到半山路更陡”的時代,但是我們的國貨品牌,仍然會一如既往地承載中國人民的汗水和夢想,在時代的洪流中越過急流險灘,奮勇向前,閃亮世界!
兩處詩文的引用,彰顯了克服困難、矢志奮斗、努力打造國貨品牌的豪邁之氣,富含意蘊,鼓舞人心。
又如高分作文《厲害了,中華文化》的片段:
晚風吹拂,細雨飄灑,置身于書桌前,細細品讀古詩詞中的奧妙,感受中華文化的雋永,內(nèi)心充盈一種前所未有的美感。
“沉舟側(cè)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這是新生美;
“老夫聊發(fā)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這是豪放美;
“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這是凄楚美。
三處唐詩宋詞名句,將“新生美”“豪放美”“凄楚美”具體化、形象化,既“點贊”了豐富多彩的中華文化,又平添了表達的意蘊。
五、運用恰如其分的辭格
比喻、擬人、排比等修辭手法融入行文走筆,可以平添表達的多義性、含蓄性,豐富其意蘊。
比如例文:
看到天空,我們會覺得很干凈;看到陽光,我們覺得很溫暖;看到云朵,我們會覺得很柔軟。偶爾單獨行走,穿著很舒服的鞋子,聽著風坐在廣場里,懶懶地曬著太陽,我們會覺得很享受。眼前是一群孩子奔跑嬉鬧,陽光厚待每一個人,只需上揚臉龐,就能被它溫柔寵愛。安詳舒適的一天,就是一個稍縱即逝的日子。
本段的前半部分運用三個“看到”,鋪寫了“我們”縱目大自然而獲得的愉悅感,借排比點染了“稍縱即逝的日子”的意蘊之美。
又如散文《童謠》的開頭三段:
在缺衣少食的年月里,童謠是孩子們的開心果。
炊煙裊裊的鄉(xiāng)村,是童謠的集散地。
鄉(xiāng)村的二月,童謠有如田間的地米菜,長得蓬蓬勃勃的。水靈靈的童謠,從爺爺奶奶缺了門牙的嘴里蹦出,在爸爸媽媽的口里咀嚼一番,隨即在田埂上游走,在灶臺間歡跳,在瓷碗里噴香,然后一口一口地喂養(yǎng)我們嗷嗷待哺的童年。
上述文字,借用比喻,把“童謠”比作“開心果”和“地米菜”,形象而富有童趣;隨后又運用擬人手法,把“童謠”人格化,寫得活靈活現(xiàn)、妙趣橫生,富有意蘊。
六、安排信手拈來的補筆
文章的作者在“編筐織簍,全在收口”之際,往往會安排一處補筆,這看似信手拈來的“小零件”,卻會平添行文意蘊,產(chǎn)生意想不到的表達效果。如散文家馬國福在《石匠的黃昏》一文中,先用大量篇幅展示了石匠勤勞能干而又寂寞、凄涼的一生,反映了石匠手藝慘淡、沒落的晚景,篇末神來一筆——
我突然想到了尼采的一部著作:《偶像的黃昏》,沒有讀過哲學的石匠是不是從堅硬的石頭中明白了什么?在時間面前,不知道是石匠硬氣還是石頭硬氣。石頭依然在,石匠駕鶴去。那些帶有他體溫和力氣的柱墩子還靜默地蹲在村里一些破敗的老房子里。
結(jié)尾提及尼采的《偶像的黃昏》,與標題和前文呼應,引起對石匠性格的追問;最后一句點示石匠的遺物,蘊含著對逝者的念想之情。這樣寫,既表現(xiàn)出文化意蘊,又顯得含蓄蘊藉,韻味悠長。
(編輯:王冠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