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耿齊
(天津市南開區(qū)人民法院,天津 300190)
自2014 年2 月26 日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京津冀協同發(fā)展戰(zhàn)略以來,三地各級人民法院緊緊圍繞區(qū)域整體發(fā)展大局,協作發(fā)力,突出特色,在完善立法、協作司法等方面取得了豐碩成果。宏觀層面上,三地建立京津冀法院聯席會議,為三地分析研判區(qū)域審判運行態(tài)勢,統(tǒng)一司法裁判尺度,解決區(qū)域重大共性問題或重點案件提供了有力抓手。微觀層面上,三地法院通過舉辦研討會、座談會,組織論壇講座以及工作會議等形式,有效縮小了區(qū)域間的司法水平差異和整體協作短板。但也應該清楚地看到三地法院,尤其是基層人民法院在人才配置和法官整體素質方面的“不均衡”現象仍十分突出,嚴重制約著京津冀司法治理“一盤棋”的格局構建。
整合優(yōu)化京津冀司法資源,提高司法質效,核心要義在于立足三地司法水平發(fā)展的差異實際,通過機構、管理、人才、業(yè)務等資源要素在區(qū)域內的充分流動,實現資源共享、優(yōu)勢互補,其中保障人才要素的良性流動尤為重要。但著眼當下,三地基層人民法院的人員配置與人才流動狀況并不容樂觀。
京津冀三地法院的人才配置極不均衡,其中尤以河北部分偏遠欠發(fā)達地區(qū)的基層人民法院為甚。以河北省承德市為例,下圖為筆者整理的2021 年北京、天津、承德三市各基層人民法院新招錄公務員的畢業(yè)院校情況(見圖1):
圖1 2021 年京、津、承基層法院新招錄公務員畢業(yè)院校情況統(tǒng)計圖
三地中北京市以其顯著的綜合區(qū)位優(yōu)勢,吸引著來自211 乃至985 高校(含五院四系) 的大批優(yōu)秀法學畢業(yè)生。2021 年北京市基層人民法院新招錄公務員中211 高校(含五院四系) 以上畢業(yè)生占比達83%;天津市吸引力次之,占比為58%;承德市再次,占比僅為21%。衡水、張家口等河北其他城市近年來的基層人民法院人員招錄情況與承德市大體相似。正如時任河北省高級人民法院院長衛(wèi)彥明在京津冀法院聯席會議第一次會議上建議京津對河北開展“人才扶貧”時所說:“河北崇禮法院目前僅有13 名法官,且沒有一名是全日制大學本科畢業(yè)”。但形成鮮明對比的是,2021 年北京市各基層人民法院新招錄人員中研究生學歷人數占比高達97%,盡管畢業(yè)院校和學歷并不能絕對代表錄用人員的法律業(yè)務水平,但三地法院在人員配置上的不均衡問題由此也可見一斑。
自2017 年2 月8 日最高人民法院印發(fā)《關于加強京津冀三地法院人員培訓和法官交流工作的意見》以來,三地一直致力于建立法官統(tǒng)一培訓、學習和交流機制,積極推進法官異地掛職、任職交流活動,以實現京津冀司法能力的協同進步。但在基層人民法院普遍案件任務繁重、人員配置不足的當下,各地法院大多“不愿派人”或“派不出人”。同時,由于三地現行的法官異地掛職交流機制規(guī)定的掛職時間普遍較短(一般為一年),且異地掛職通常涉及掛職者在工作交接、業(yè)務熟悉以及掛職地食宿等方面的諸多現實問題,導致掛職者在短暫的掛職期內工作能動性不足,參與性不夠,其帶動作用發(fā)揮和先進經驗獲取都相對有限。
另外,各單位對如何有效安置掛職法官也缺乏現成經驗。部分法院常常待掛職者如“待客”,將掛職者“掛空”、“掛置”,其結果是掛職法官無事做,掛職法院不滿意,嚴重浪費了寶貴的法官人力資源,甚至令法官異地交流掛職機制有陷入“空轉”之虞。
除法官異地掛職交流機制以外,讓擁有充足理論功底的高校學者走進法院,開展法學專家掛職制度也是近年來最高人民法院的一項重要改革舉措。2017 年5 月3 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政法大學考察時即強調,要打破高校和社會間的“體制壁壘”,加強法學教育、法學研究工作者和法治實際工作者之間的交流。法學專家掛職制度為高校和法院雙方搭建了理論教學與司法實踐的交流平臺,在實踐中得到了地方法院、高校和學者等多方的積極響應與配合。但就整體而言,三地在掛職方式、異地掛職以及掛職法院層級等方面仍存在如下諸點尚需完善的地方:
一是各地法院實行的掛職方式不一,有的地區(qū)實行學者全脫產掛職,有些地區(qū)則為非脫產掛職;有的學者因工作等原因實際掛職期較短,有的學者則掛職期可達兩年;有的學者在法院掛職期間僅從事調研類工作,有的學者則可以深入審判一線開展實務……我們姑且將這種迥異現狀理解為各地的“因地制宜”之舉,但這也側面反映出該項制度在實操環(huán)節(jié)中存在的差別與混亂。
二是囿于地理距離、人事銜接及學者本身科研教學任務等因素限制,法學專家交流掛職制度的實行范圍多數僅局限在各自城市內或在京津兩地間相互開展。至于衡水、承德等城市由于缺乏本地高校資源,自該項制度出臺以來幾乎未有進展,而京津乃至石家莊、唐山等地的高校學者對到河北省偏遠地方法院開展“扶貧”式交流掛職活動也缺乏一定的積極態(tài)度。
三是學者掛職制度存在明顯的“就高不就低”現狀,即學者掛職制度目前普遍僅在最高人民法院和地方中級以上人民法院開展。如截至目前,最高人民法院已經完成了四批法學專家學者的交流掛職工作,南開大學法學院亦有部分教授曾到天津市高級人民法院、天津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等法院進行交流掛職。但真正“案多人少”且急需專家學者開展理論指導和學術帶動的其實是基層人民法院,而且國內高校法學院每年培養(yǎng)出的大批懷揣法官職業(yè)理想的學生,絕大多數最終也將走進基層人民法院。因此,盡管將專家學者對接到中級、高級人民法院甚至最高人民法院有其不容忽視的重要作用,但讓其投身到最貼近民間糾紛和矛盾源頭的基層,才是避免法學教育與社會實踐“脫節(jié)”的最有效措施,同時也是幫助解決基層人民法院法官理論功底不實、法學知識欠缺問題的一味“良方”。
大多數高校的法學院在學生就讀期間會組織學生到鄰近法院進行庭審觀摩或畢業(yè)實習,這類觀摩實習活動不僅能給在校法學生帶來親近法庭、親近審判的直觀體驗,也為所在法院提供了吸引人才的潛在途徑。但從實際來看,河北省在享有高校實習生資源質量和招徠高校實習生能力兩方面,較京津兩地都處于整體落后的狀態(tài)。具體表現在如北京海淀等高校密集地區(qū)的基層人民法院,其高校實習需求常年“扎堆”,且實習生普遍出身名校,學歷較高,但河北偏遠地區(qū)法院卻常年招不到高校實習生。
另外,筆者在調研中了解到當前高校法學生更傾向于選擇律所實習,而選擇法院實習的人數則有所減少,這一現象引起了筆者對近年來法學畢業(yè)生求職意愿變化的關注。以下為艾媒數據中心發(fā)布的2020 年中國法學專業(yè)就業(yè)情況(見圖2):
圖2 2020 年中國法學專業(yè)就業(yè)崗位分布圖(單位:%)
該圖中畢業(yè)后從事法檢類機關工作的畢業(yè)生被包含在“其他”一欄內,且在總體法學專業(yè)畢業(yè)生中占比僅為三分之一左右。這或許與我們對近年京津兩地法檢系統(tǒng)火爆的公務員報考情況的印象相悖,但結合河北部分偏遠地區(qū)基層人民法院常年“招不來人、留不住人”的客觀現實,無疑從側面說明有大量法學畢業(yè)生寧可選擇從事律師、法務甚至非法律類工作(如銷售、行政等),也不愿報考河北偏遠地區(qū)的基層人民法院、檢察院。
構建京津冀司法治理“一張網”的基礎在“人”,關鍵也在“人”。導致當下三地法院人才困境的原因無疑是多方面的,下面筆者將就其中的四個主要原因進行重點分析:
在經濟差異方面,京津冀懸殊的經濟發(fā)展水平始終在無形制約著三地司法協作的廣度與深度,下表為筆者整理的代表京津冀三地經濟發(fā)展水平(2020 年度) 的三項數據(見表1):
表1 2020 年京津冀三地經濟發(fā)展水平統(tǒng)計表
可見,三地的經濟水平亦是按“京、津、冀”的順序自高向低呈階梯狀排列。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也決定著民眾享有公共服務的總量和水平,司法治理作為公共服務中的基礎性環(huán)節(jié),也不免成為對三地經濟差異現狀的某種映射。而經濟發(fā)展水平對法律人才吸引能力的長期影響,除了會在當下和今后一段時期內成為三地司法協作有效開展的巨大現實障礙,也將進一步拉大三地法院在人才配置上的差距。
在文化差異方面,京津冀地區(qū)共涉及城市13座,土地總面積21.8 萬平方公里,區(qū)域人口約1.11 億,三地之間鄉(xiāng)風民俗各有不同。對一名優(yōu)秀法官而言,除準確適用法律規(guī)范外,能夠理解、尊重并恰當適用本地鄉(xiāng)規(guī)民約、風俗習慣等帶有地域性的“非文本知識”也是一門必備功課。但所謂“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尊重和適用帶有地域性的鄉(xiāng)風民俗輔助裁判的結果,也往往令三地在裁判尺度、標準上帶有一定“地方特色”。京津冀司法協作的重點工作之一就是開展聯席會議、統(tǒng)一裁判標準、力爭“同案同判”。這些新任務、新要求無疑會給過往習慣于“本土化”裁判的三地法官帶來全新的挑戰(zhàn),極大考驗著法官隊伍的整體素養(yǎng)與適應能力。
自京津冀協同發(fā)展被提升到重大國家戰(zhàn)略高度以來,最高人民法院和三地各級法院相繼制定了諸多政策性、制度性文件。這些文件在實踐過程中除跨區(qū)域執(zhí)行協作開展較好以外,其他的則落實相對緩慢。這與三地基層人民法院普遍“滿負荷”運轉以及人員配置緊缺等現實問題不無關系。經查詢,2020 年北京全市法官人均結案332 件,天津全市法官人均結案211 件,河北省基層人民法院法官人均結案146 件。可以說,三地基層人民法院法官辦案壓力亦是按照“京、津、冀”的順序自高向低呈階梯狀排列。
除了辦案數量外,法官的司法能力還表現在處理案件、息訴服判的業(yè)務水平上。如果大量案件存在“案結事不了”問題,則后續(xù)的二審、再審和輿情防控、信訪應對等“額外”工作無疑將導致本就疲于結案的基層法官更加不堪負荷。另外,由于十九大以后“社會治理中心向基層下移”,矛盾化解階段逐漸向源頭挺進,作為國家法治體系“終端末梢”的廣大基層人民法院法官們肩上又增添了新的“歷史”任務,加之員額制改革后各地法官隊伍人數普遍精簡,“身兼多責”“分身乏術”的現實困境使得各基層人民法院對三地司法協作的建設參與普遍“心有余而力不足”,這也導致三地司法協作的各項制度在“落地”過程中存在明顯“前熱,中溫,后冷”的特征。如果回顧近年來三地司法協作的各項推進活動可以發(fā)現,大部分的文件制定、制度出臺和人才交流互動都集中在2015 至2017 年期間,而2018 年以后此類活動則明顯減少。
三地法院在享有的本地高校教育資源上差異巨大,下圖為筆者整理的京津以及河北各城市開設法學專業(yè)的本科高校數量統(tǒng)計圖(見圖3):
在京津冀開設法學專業(yè)的88 所本科高校中,僅北京一市就擁有45 所,占比超過50%,其中26所為211 高校(含9 所985 高校);天津市擁有13 所,占比約為15%,其中3 所為211 高校(含2 所985 高校)。而河北省一共僅有30 所,占比約為34%,其中一所為211 高校。因我國基層人民法院設置在區(qū)縣一級,若忽略校址分布等因素,僅計算京津冀各城市區(qū)縣基層人民法院的平均高校擁有量,并與該城市2020 年的GDP 進行對照,可以得出下圖(見圖4):
圖4 京津冀各城市基層法院平均高校擁有量與城市經濟發(fā)展水平關系圖
結合前述圖文可知,不論是在高校的數量還是質量方面,河北各地基層人民法院都無法與京津兩地相匹敵。同時,河北省各城市之間本身也存在一定差距,其高校資源主要集中在省會石家莊及保定、唐山等城市。由圖3 我們還能夠得知,城市基層人民法院的平均高校擁有量與該城市的經濟發(fā)展水平基本上呈正相關關系??梢哉f,經濟越發(fā)達的地區(qū),高校數量就越多,當地基層人民法院所享有的高校資源就越多,其潛在的法律儲備人才也就越充足,這也就不難理解河北部分地區(qū)基層人民法院常年“招不來人、留不住人”的心酸與無奈了。
圖3 京津冀開設法學專業(yè)本科高校數量統(tǒng)計表
前文提到,實習制度是法院吸引高校人才的重要途徑。但從當前各地的實踐效果來看,即便是京津兩地也沒能很好地利用本地高校實習生資源。以天津市某基層人民法院為例,該院曾先后接待過南開大學、天津師范大學等本地高校學生來院實習。通過與這些實習生交流得知,其日常實習內容大多是訂卷、發(fā)郵件、打印材料等非專業(yè)性工作,其他基層人民法院或高校實習生反饋的信息也與此大致相當??梢姟按螂s跑腿”式實習并非一家獨有,而是各基層人民法院的普遍現狀。
誠然,在普遍無法實現“一審一助一書”配置的情況下,面對繁重案件壓力和海量非審判類工作的無奈現實,法官們自然無心開展“言傳身教”,且容易將廣大實習生(特別是本科實習生) 當作“免費勞力”或“臨時書記員”。這種實習制度上的不完善在客觀上導致部分實習生對法院工作產生了“以偏概全”式的誤解,喪失對法官身份的職業(yè)憧憬,也進而動搖了國家將法院作為法律實踐教學基地的制度初衷。
雄安新區(qū)建設和京津冀協同發(fā)展的不斷深入,特別是北京非首都職能向津冀地區(qū)的疏解,這些勢必將引起各類要素在區(qū)域間大規(guī)模、長期性流動。原先集中在北京各基層人民法院的大量矛盾糾紛也將在疏解過程中向各承接城市的基層人民法院轉移。如何妥善解決好三地法官素質差異和法律人才配置不均衡問題,加快完善三地司法人才的交流對接機制就成了京津冀司法協作的關鍵一環(huán)。筆者在一定的調研與思考基礎上,嘗試提出鄰近基層人民法院“結對”幫扶、法官異地掛職交流、三地高校資源共享等措施,以期為化解京津冀司法協作中的基層人民法院人才困境提供一定的破局之策。
“結對”幫扶是我國在長期扶貧工作中探索出的一項有效政策,所謂“結對”包括省與省“結對”、城與城“結對”、人與人“結對”。筆者認為,該項政策也可以被用于破解京津冀司法協作中的人才困境?;厮菥┙蚣桨l(fā)展歷史可以發(fā)現,京津兩市的許多地區(qū)都曾隸屬于河北,后經過多輪調整、劃撥才形成了今天三地的行政區(qū)劃形態(tài)。這些劃撥地區(qū)如今依托京津的政策、區(qū)位優(yōu)勢,在經濟發(fā)展和公共服務水平上都遠超于原同屬河北省管轄的鄰近縣市,但雙方至今仍在人情風土、經濟往來、社會交流和勞務通婚等方面保持著緊密的聯系。筆者認為,這種基于歷史淵源和地理區(qū)位所產生的彼此在情感傾向上的認同與紐帶,正是雙方開展“結對”幫扶的寶貴基礎。如位于北京西北部的延慶區(qū)歷史上曾隸屬于河北省張家口市,后于1958 年10 月劃歸北京市管轄,近年來延慶區(qū)人民法院一直致力于與張家口市中級人民法院、崇禮區(qū)人民法院、懷來縣人民法院等張家口地方法院就裁判標準、法律適用、交流互訪、執(zhí)行協同等領域開展深入協作,多次派出優(yōu)秀法官向鄰近法院介紹工作經驗,分享審判心得。在案件會商方面,因為同是2022 年冬奧會的重要賽區(qū),延慶區(qū)人民法院更是與崇禮區(qū)人民法院建立了重大賽事司法聯動機制,以期在賽事前后就風險研判、矛盾預防化解、裁判尺度統(tǒng)一等領域方面形成聯合司法保障??梢哉f,延慶區(qū)人民法院充分發(fā)揮其地緣、人才優(yōu)勢,積極探索,主動作為,為京津冀基層人民法院,特別是鄰近基層人民法院在司法協作、人才幫扶方面樹立了良好的榜樣。
下表是筆者整理的京津部分轄區(qū)與河北省的歷史沿革和鄰近縣市統(tǒng)計表(見表2),希望三地各基層人民法院能夠充分利用彼此在風土人情、地緣習俗等方面的聯結與紐帶,把握機遇,相互扶持,加強彼此聯絡,共享區(qū)域資源,努力在區(qū)域整體框架的“大網”下,密織點對點、區(qū)對縣、區(qū)對市的協作“小網”,在統(tǒng)一裁判尺度標準、密切人才交流往來等方面協同發(fā)力,共同推動京津冀區(qū)域司法協同能力的整體性提高。
表2 京津部分轄區(qū)與河北省的歷史沿革與鄰近縣市統(tǒng)計表
最高人民法院印發(fā)的《關于加強京津冀三地法院人員培訓和法官交流工作的意見》為三地法院的異地交流和人才培養(yǎng)制度勾繪了藍圖,也指明了方向,但如何將該項制度真正扎根落地、穩(wěn)步推行,則高度考驗著三地法院的協作意識和集體智慧??紤]到三地在經濟發(fā)展水平和地理區(qū)位特征等方面的較大差異,寄希望于短期內迅速磨平三地在法官司法能力和裁判尺度標準上的差距,這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因此,筆者認為對三地法官異地交流和人才培養(yǎng)制度的優(yōu)化舉措應當分步開展,穩(wěn)扎穩(wěn)打,以高度的決心耐心和戰(zhàn)術定力換取長期持久的制度效果,具體可分為前后兩個步驟:
一是初期依托鄰近基層人民法院“結對”幫扶機制,在京津基層人民法院與鄰近欠發(fā)達地區(qū)法院之間開展小規(guī)模的法官異地掛職和人才跨區(qū)域培養(yǎng),并適當增加異地掛職經歷在人事考核方面的權重。這種掛職經歷既包括發(fā)達地區(qū)法官到欠發(fā)達地區(qū)法院的人才“扶貧”,也包括欠發(fā)達地區(qū)法官到發(fā)達地區(qū)法院的“進修”、“取經”。鑒于三地法官在人事關系和薪資待遇上的現實差異,該階段的交流仍以臨時性掛職鍛煉為主,其中發(fā)達地區(qū)法官到欠發(fā)達地區(qū)法院交流掛職的,應優(yōu)先選派籍貫為掛職地者。由于初期交流主要在鄰近區(qū)域內展開,法官在兩地交通往來及兼顧家庭生活等方面較為便利,在綜合法官意愿和兩地實際需求的前提下,可以仿照“大學生村官”和特崗教師制度將掛職時間適當延長為2-3 年,使法官能夠充分融入當地生活,了解社情民風,避免掛職“做客”、“走過場”,真正實現法官異地掛職制度“傳幫帶”和“學真功”的目的初衷。同時,在初期階段針對各類跨區(qū)域案件或地區(qū)重點案件,“結對”法院之間可以通過聯席會商機制,抽調各院精銳力量組建臨時專案團隊,在辦案過程中相互熟悉、協商互助、“以案帶學”“以案促學”,從而有效提升參與法官的司法實戰(zhàn)能力。
二是在初期經驗積累的基礎上,考慮將交流掛職區(qū)域擴展至京津冀全境,并鼓勵參與交流掛職的法官,尤其是籍貫為掛職法院所在地或青年未婚的法官扎根當地或延長掛職期。同時擴大臨時專案團隊規(guī)模,允許其他非涉案地區(qū)的法官參與學習交流,促進京津冀法官隊伍素質的整體提高。三地法院還應當與地方政府、組織部門開展協作,探索建立異地任職激勵機制,鼓勵引導三地法官(特別是京津以及河北部分發(fā)達地區(qū)法官) 向欠發(fā)達地區(qū)流動,并在薪資待遇、晉升渠道、家屬安置等方面適當給予政策傾斜,充分調動法官異地任職積極性,解除其生活后顧之憂,讓這些法官能夠真正做到“俯下身子安下心”。
最高人民法院早在2012 年7 月頒布的《關于建立人民法院與法學院校雙向交流機制的指導意見》即已明確提出,要搭建人民法院與法律院校及法律科研機構的良性互動交流平臺,并正式建立法學專家學者交流掛職制度。當前京津冀三地在落實該項制度的過程中,縱向上普遍僅在最高人民法院和地方中級以上人民法院開展,且掛職職位多為副庭長一級;橫向上多局限在各自區(qū)域內或京津兩地間相互開展,河北省許多高校資源匱乏的城市幾乎沒有進展。為此,筆者認為應當從參與人員和參與范圍兩方面著手來切實發(fā)揮法學專家掛職制度的應有效能。
在參與人員方面,鼓勵更多的京津冀高校學者(特別是青年教師) 加入交流掛職活動當中,并且將擔任職務由領導崗位拓展至審判一線的普通崗位。例如仿效西北政法大學的做法——選派法學教師到基層人民法院擔任法官助理,前西北政法大學校長賈宇曾表示,該校青年教師入職后一律需到基層法檢單位參與為期一年以上的全職式掛職鍛煉。這種親身參與業(yè)務實戰(zhàn)所積累的寶貴經驗,不僅能夠幫助解決高校法學教師從理論到理論,從校園到校園的“學用脫節(jié)”問題,真正做到“臨床學診”“以案為師”,避免出現“法學博士斷不了離婚案”的尷尬局面,而且可以在極大程度上緩解三地基層人民法院審判力量上的不足,帶動掛職法院的廣大基層司法干警增強理論學習意識,幫助政法機關營造良好學術氛圍。
在參與范圍方面,應當由三地高級人民法院共同牽頭與京津冀各高校開展廣泛合作,使高校學者資源在京津冀全境流動,特別是京津名校的學者資源能夠向河北偏遠欠發(fā)達地區(qū)流動,幫助苦待人才“甘霖”的欠發(fā)達地區(qū)基層人民法院真正“解渴”。為實現三地高校學者資源全境流動的順利開展,可以考慮對一定比例的高校學者,特別是對那些到偏遠地區(qū)基層人民法院掛職的高校學者采取“全職掛職+定期休假”模式,使掛職學者能夠全身心投入到審判實務工作,切實融入掛職法院的工作節(jié)奏,真正實現做“事”不做“客”。
高校實習生資源也是破解京津冀基層人民法院人才困境,協調三地人員配置不均衡問題的一塊待挖掘的“富礦”。鑒于前文提到的三地享有高校實習生資源差距較大、法院實習制度不完善、不合理等問題,筆者建議從制度完善和資源平衡兩方面展開著手:
在制度完善方面,應當依托2011 年中央政法委與教育部聯合制定的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yǎng)計劃,盡快改良當前弊病較多的法院實習制度。除了安排實習生從事部分“輔助性”工作,還要通過組織實地庭審觀摩、一線法官指導模擬法庭、提供典型現實案例、法官與學者共同授課等多種形式,培養(yǎng)學生對法官身份的就業(yè)憧憬和職業(yè)認同感,不斷提高學生參與法院實習的積極意愿,進而形成良性循環(huán),在有效緩解基層人民法院“案多人少”困窘的同時,使法院真正成為集司法審判場地、人才培養(yǎng)基地、理論研究園地、改革創(chuàng)新陣地、知行合一高地“五位一體”的實踐教學場所。
在資源平衡方面,為解決京津部分法院實習需求“扎堆”,河北偏遠地區(qū)法院久乏實習生“問津”的問題,筆者建議由三地高級人民法院牽頭與京津高校和部分河北高校達成意向合作,平衡三地高校實習生資源。具體而言,一是鼓勵高校實習生,特別是研究生、博士生開展跨區(qū)域實習;二是鼓勵河北籍學生到籍貫地法院參與實習;三是與高校所在地(特別是與京津兩地) 臨近的河北各基層人民法院嘗試邀請高校實習生來院開展規(guī)模性假期實習,并聯系協調本地院校為實習生提供食宿。
盡管破解京津冀司法協作中的人才困境是一個長期且艱巨的過程,但只要三地法院敢于打破阻礙協作開展的地域性“藩籬”,克服地方保護主義的“壁壘”,堅持以京津冀協同發(fā)展為導引、以提升三地法官隊伍整體能力為主軸,以推動三地法律人才一體化管理、常規(guī)性流動,協同式培養(yǎng)為著力點,相互補臺,資源同享、協力共進,牢固樹立“一家人”理念和“一條心”意識,就能夠不斷消除區(qū)域差異,為京津冀協同發(fā)展這一重大國家戰(zhàn)略的順利實現貢獻司法智慧,展現司法擔當。同時也可以為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qū)等區(qū)域城市群解決發(fā)展過程中的司法人才保障問題提供有益借鑒。
①數據由2021 年三地法院官網已公布的當年公務員擬錄用名單計算得出。
②圖表來源:艾媒數據中心https://www.iimedia.cn/tag/%E8%89%BE%E5%AA%92%E6%95%B0%E6%8D%AE%E4%B8%AD%E5%BF%83。
③數據來源:國家統(tǒng)計局官網http://www.stats.gov.cn/,2021 年6月7 日訪問。
④北京市數據參見《2021 年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工作報告》,天津及河北數據來源于兩地法院內網系統(tǒng)。
⑤河北工業(yè)大學雖位于天津市,但隸屬于河北省,故應將該校計入河北省高校之列。
⑥計算方法:城市高校數÷城市區(qū)縣數=基層人民法院平均高校擁有量。
⑦詳見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官網,http://www.moe.gov.cn/s78/A08/gjs_left/moe_739/s6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