藺茂源
教育教學的改革使幼兒教育完全從提前教育、小學化教學中走了出來,這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幼兒的心理成長規(guī)律,實現(xiàn)“玩中學,學中玩”的智慧式教育。但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完全取代小學化的教學,也讓日漸成長、即將邁入小學生活的幼兒更難適應小學系統(tǒng)化、知識化的教學模式,如孩子的聽、讀、寫、拼、組等,還有他們記憶能力、專注力、自理能力等,都無法完成小學的生活與學習。針對這些問題,筆者結合幼小銜接與幼兒成長與發(fā)展,就幼小銜接過程中的問題進行思考并闡述,與大家交流。
一、幼小銜接過程存在的問題
(一)急于求成,給小學教育造成障礙
幼兒園的孩子們雖然天天接受教育,教師也會給幼兒教一些簡單的知識,但無論是學習時長、知識密度、習慣培養(yǎng)等,都與小學有一定的差別。幼兒主要是以玩為主,教師通過游戲開發(fā)幼兒的智力。正因如此,在幼小銜過程中,無論是教師還家長,總怕幼兒的接受能力與知識基礎太薄弱,影響他們在小學的系統(tǒng)學習,尤其是家長總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對孩子拔苗助長的心態(tài)和行為非常不利于孩子的成長。比如,強加給幼兒灌輸更多的知識,如拼音、識字、速算、背唐詩宋詞等。這種急功近利的教育方式不但大大超出了幼兒的接受能力,而且讓幼兒難以適應,導致他們還沒有入學就怕學習、討厭學習。這樣的教學,無益于幼小銜接教育,反而使幼小教育差距越來越大,距離越來越遠,加大了小學教育的難度。
(二)超意識的教育,給孩子們的心理造成障礙
幼兒園的孩子,不管小班、中班、大班,教師采用的方法都是寓教于樂式的,多種教育都是在游戲過程中完成的,所以孩子們的紀律性不強,他們在課堂上的專注力時間非常有限。但是孩子們進入小學階段,不但要認認真真一天上好幾節(jié)課,學習幾門課程,還要有較強的紀律性。比如,一堂40分鐘課,學生至少要認認真真聽講20分鐘左右,接下來的時間不像幼兒園可以自由活動,而是要及時完成教師布置的課堂練習,才能保證學習效果。正因為如此,小學教師在面對剛入學的小學生時,也就忽視了過渡、銜接這一過程,缺少迂回的引導,強迫式地把學生限制在課堂上,會不會聽、聽與不聽,都得背背手、端端坐。這樣嚴格的紀律性及枯燥的課堂教學,會使孩子們對課堂產生逆反心理,導致他們對小學生活失去興趣,對孩子們的成長以及更好的學習與發(fā)展非常不利。事實證明,教育是急不得的事情,要有計劃、有目標地穩(wěn)步前進,在幼小銜接的教育過程中,教師要慢慢引導學生養(yǎng)成習慣,告訴學生紀律的必要性,才能讓學生接受、理解,進而遵守。
(三)家庭教育不足,增加了孩子的無措感
孩子的教育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家庭,二是學校,三是社會。尤其是家庭與學校合力,對于孩子的成長與發(fā)展非常重要,可以說是孩子成長路上不可缺少的陪伴式教育。但是筆者調查發(fā)現(xiàn),幼小銜接過程中,由于家長觀念上的錯誤,他們認為把孩子交給學校就解脫了,喪失了教育的意識,也似乎放棄了教育、陪伴孩子的責任。的確,孩子在幼兒園的三年時間中,由于年齡小,其自理能力、交際能力較弱,再加上幼兒園集體的生活環(huán)境等,家長都擔心他們適應不了、應付不來,所以不管是孩子在幼兒園還是休息在家,家長的陪伴、關照都非常周到;吃喝端到眼前,甚至還給孩子喂食,衣服要大人幫助穿,自己的房間要大人收拾、書包要大人整理等。到了小學,家長雖然在這一方面放手了一些,也讓孩子學著自己的事自己做,但除此之外,孩子的學習、學習習慣等,家長似乎無從下手,或者他們認為孩子在學校辛苦了一天,對孩子放松管束,讓孩子養(yǎng)成了很多不良習慣。
首先,作業(yè)不認真,馬馬虎虎寫完,就當完成任務。家長看到孩子這樣的作業(yè),也不批評、不引導,反而為了孩子高興,溺愛地夸獎、表揚,導致孩子認識不到自己的不足,且忽視這種不足,影響到孩子學習成績的提升、習慣的養(yǎng)成,為他們今后的學習造成難以克服的障礙。
其次,小學的知識比幼兒園繁雜了很多,如識字、計算、拼音、課文等,都是學生天天要面對、要學習的內容。這些內容僅憑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時間是遠遠不夠的。加之小學生剛入學,玩心重,想利用一切課余時間玩游戲,就更不能及時復習、鞏固課堂內容。這就需要家長利用閑暇時間適當?shù)貛椭⒆訌土?、鞏固,多陪孩子講故事、聽、讀、寫,才能保證孩子學習的時間,同時也能消除孩子的無措感。但是在調查中筆者發(fā)現(xiàn),在幼小銜接過程中,家長在這一方面做得遠遠不夠,這就加大了小學教育教學的難度。
最后,由于家長對教育的認識不足,對于素質教育不了解,孩子在家時言語偶爾失敬,行為不禮貌,懶散不勤,作業(yè)能拖就拖、能抄就抄等,家長都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這不但導致孩子養(yǎng)成不利于學習、不利于道德品質提升的壞習慣,還會使學校的教育大打折扣,陷入“5+2=0”的惡性循環(huán)中,使幼小銜接難度大大增加,讓學生適應學校生活與學習的時間無限期延長。
二、幼小銜接過程中小學教育階段的有效策略
(一)加強環(huán)境適應能力,消除學生的疏離感
小學與幼兒園的教育模式、方法、內容有很大的不同,教師對學生紀律要求、學習任務、學習能力、學習習慣的要求也與幼兒園有很大的差異。再加上小學環(huán)境的不同、接觸的同學不同、教師不同等,往往會使學生產生疏離感與畏懼心理,導致其情緒低落,不愛上學,影響學習成績的同時,還會大大打擊學生的自信心和學習熱情。針對剛入學的小學生的這種情況,教師要先放下教學任務,提升小學生對環(huán)境的適應能力。
首先,教師可以與家長聯(lián)系,在開學前就給學生介紹學校情況,帶學生去新校園、學校附近走走,讓學生熟悉一下環(huán)境。家長還要在與孩子的溝通中提前告知孩子會認識很多新朋友,與新朋友一起學習、一起成長的事情,給孩子打好預防針,增強學生的心理接受意識。
其次,教師有計劃地組織一些活動,如“我是誰”的演講,讓學生介紹自己,講講自己的幼兒園經歷,自己的愛好是什么。為了促進學生之間相互熟悉,教師可以組織集體活動,如開學第一天表演節(jié)目或者開展親子活動,讓家長和學生一起做一頓美味的飯菜或者做漂亮的手工等,促進學生相互熟悉、相互融入,為學生更好地開始小學生活打好基礎。
最后,作為班主任,要多給學生介紹班級趣事,給學生介紹各代課教師,最好把教師幽默風趣的一面展現(xiàn)給學生,拉近學生與教師的距離,消除學生的疏離感,這能極大地促進學生對班級環(huán)境、學校環(huán)境的熟悉與適應,使他們輕松融入新環(huán)境、新集體,快樂學習,健康成長。
(二)培養(yǎng)學生的交往能力,讓他們學會與人相處
與學習相比,對剛入學的小學生來說學會如何與同學相處,似乎更重要。與人相處是一種能力,是融入集體的一種需要,是通行證,也是夜航燈。所以,作為小學教師,筆者覺得給學生上的第一節(jié)課就是讓學生學會如何與同學相處。比如,如何交朋友;如何禮貌地向教師、同學問好;如何助人為樂,幫助別人;懂得謙讓等;還有為了保持課堂紀律,也為了不影響別人的學習,在課堂上保持安靜,不說話,不睡覺,不做小動作;課下如果有同學在學習,在預習新課不要去打擾,更不能隨便拿同學的東西。這些內容教師都要結合新課內容進行,在降低教學任務難度的同時,加強學生交往能力的培養(yǎng),幫助學生快速融入新同學、新集體、新班級。比如,當學生課間大聲喧嘩、推推搡搡的時候,教師要態(tài)度溫和,但是語氣堅定地告訴他們,這樣做是不對的,會影響同學以至于整個校園環(huán)境,從一點一滴教會學生管理自己,和諧與人相處,為學生快樂的小學生活打好基礎。
(三)循序漸進地教學生聽、讀、寫,切勿急功近利
小學與幼兒最大的區(qū)別,就是學生真正開始系統(tǒng)地、有計劃地學習了,語文、數(shù)學、英語,行為、習慣、紀律等,都是學生每天要面對、要學習的東西。但是作為小學教師,要掌握小學生的心理,尊重他們的接受規(guī)律,切勿用應試教育模式給學生灌輸知識,讓學生產生學習的壓力,滋生逆反心理。這樣急功近利的方法,不但不利于學生學習,還可能摧毀學生學前的一切心理建設,于學生的學習、成長非常不利。教師要循序漸進,通過講故事、復述故事等策略,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喚醒學生的語言意識,讓學生慢慢從聽到讀再到寫。比如,每天給孩子講故事,每天有計劃地讓學生練習寫字或者運用多媒體讓學生聽故事,強化學生的語感,增強學生的共情能力,為提升學生聽、讀、寫的能力打好基礎。
三、結語
總之,幼兒園與小學的教育就隔著一道門檻,但它們的差別非常大,根據(jù)小學教師和幼兒園教師這幾年的共同探究和反映,教育部也意識到了這一過渡環(huán)節(jié)的重要性,2021年3月30日發(fā)布了關于幼兒園與小學銜接的文件《教育部關于大力推進幼兒園與小學科學銜接的指導意見》,指出要從適應能力,習慣,聽、讀、寫的能力,與人相處的方法等入手,加快學生適應小學生活,給他們學習、成長打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