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一格 劉藝琳 肖立志
(福建師范大學美術學院)
當今時代,校服不僅是校園文化的體現(xiàn),也是美育工作開展的載體。校服作為與學生校園生活緊密相關的物品,具有了審美和教育雙重功能,對學生的審美意識以及思想品德的培養(yǎng)都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中國傳統(tǒng)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大多都蘊藏著豐富的中國傳統(tǒng)人文精神,將這些融入到校服設計之中,可使學生潛移默化中感受美、接受美的熏陶,對于培養(yǎng)學生形成正確的審美意識與創(chuàng)新意識起著關鍵作用?;谛7F(xiàn)狀“丑校服”“不合適”等問題,很多學者已認識到該問題的存在并展開研究,但大多都集中在改良校服的款式與風格,對于校服的內在文化的探究不夠細致。本文旨在通過對校服教育價值與形式要素的發(fā)掘整理過程中,從中國山水與花鳥繪畫中提取紋樣元素,使得民族傳統(tǒng)文化元素能夠在校服設計中的應用逐漸成熟,充分發(fā)揮校服的育人價值。
一致性與標準化的校服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了規(guī)范與約束,培養(yǎng)了學生的紀律性,有利于學生形成規(guī)范與制度的意識,在構建良好校園的過程中,校服充當了規(guī)范學生行為觀念的重要作用。對于學生的校外行為,校服可以凝聚社會多方的力量,共同保護學生身心的健康發(fā)展。由于中學生大多處于青春期,有著較強的好奇心,且受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越來越大,通過校服的隱性教育,可以減少一些他們自以為很“酷”行為(吸煙、吸毒)的發(fā)生。因此,校服作為未成年人的標志,可以增強學生的身份意識,自覺抵制不良影響,同時也可以收到社會監(jiān)督,便于管理。
校服作為制服的一種形式,源自平等與民主的價值觀,不僅可以對學生形成健康的審美塑造,還對增強學生的自我意識和集體榮譽感具有重要意義。18年千葉縣研究嘗試“跨性別式”,試圖在校服文化政策中改變LGBT群體中的弱勢地位等,日本校服正在從等級制度上的平等觀念引起探索社會群體教育的思想變革,企圖通過這一類的隱性教育形式探究是否能推進社會和諧,降低社會階層中不平等的暴力影響,逐步將“制服”的定義從規(guī)矩轉為表象,優(yōu)化學生的外表形象,減少相互攀比的現(xiàn)象,避免優(yōu)越感與自卑感的產生,促進實施教育公平。
歐美與亞洲其他國家校服出現(xiàn)的時間較長,關于校服的研究相對系統(tǒng)。學者Hannah Norrish利用重復測量的方法,分析了學生的身體活動受校服類型的影響,最后提出長期生活在校園環(huán)境的學生來說,校服的優(yōu)化設計可以提升兒童的身心發(fā)展。學者Russell Edward Sowell 通過對學校的調查統(tǒng)計,分析了校服與學校兩者之間的關系,結論表明校服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出勤率,防止學生違反學校政策。
其次,日本學者難波知子在文章中提出校服可以使目標人群與其他人群相區(qū)分,這種心理文化意識可以提高學生的歸屬感與凝聚力,促進了內部成員的團結,從而保證了集體利益的最大化。日本的校服發(fā)展根植于民族文化之上,同時借鑒發(fā)達國家教育及制服體制,進而不斷成熟,在無形之中對學生的民族文化教育與審美也起到引導作用。
校服反映著一個學校的人文氣息與精神風貌,不僅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化形式,也是一個地區(qū)或者一個國家教育發(fā)展水平的體現(xiàn),但它最容易被忽視的是育人價值。作為直觀的校園物質文化,其能將無形的價值觀念、教育理念等直接呈現(xiàn),并與校園其他物質文化形式相結合,使其所體現(xiàn)的價值觀與育人理念內化為老師與學生的精神動力。在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中,生理歸屬感是第一級,其次分別是安全、情感、歸屬、尊重和自我實現(xiàn)。校服能夠強化“學生”身份意識,協(xié)助青少年進行角色定位,給予一種“我是集體一份子”的心理暗示,增強集體歸屬感與榮譽感。這種心理需求的滿足更有利于學生投入到學校學習與生活當中,幫助其追求更高目標來實現(xiàn)自我,培養(yǎng)正確的三觀。
在青春期,青少年的人格與觀念逐步形成,開始重視自身形象,追求形象美與服裝美。現(xiàn)今,社會經濟水平發(fā)展迅速,物質文化日益豐富,人們的審美趣味各有不同,而青少年學生尚在心理與生理的發(fā)育期,判斷是非能力較為薄弱,盲目“跟風”潮流容易導致審美的偏差。統(tǒng)一的著裝對學生的審美意識在一定程度上能夠起到積極的引導作用,幫助學生在高速發(fā)展的物質世界與豐富多彩的精神世界中逐步成熟,形成正確的人格觀念。
中國畫最早可追溯到一萬兩千年前的舊石器時代的原始繪畫,可見中國傳統(tǒng)藝術文化之源遠流長。中國山水畫是中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是國人情愫中最濃厚的沉淀,是表現(xiàn)我國大好河山的重要繪畫語言,是弘揚我國優(yōu)秀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載體。
清代張庚言:“畫,繪事也,古來無不設色,且多青綠?!边@說明了山水畫最早的形式便是設色山水,且設色畫中是以青綠重彩為多?,F(xiàn)今大多數(shù)人只知道水墨山水,事實上,青綠山水也是中國山水畫的重要門類。青綠山水作品多有底色,通過層層疊加積染顏色,所用色彩主要為礦物質石色中的石青、石綠。
青綠山水在宋代被推向發(fā)展高峰,宋代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圖》作為宋代院體畫的代表,以富麗堂皇的氣象以及華美艷麗的色彩成為了繼唐代之后青綠山水發(fā)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但發(fā)展至后,青綠山水呈現(xiàn)衰落趨勢,即使明清時期仍然有青綠山水作品的出現(xiàn),但也只是限于對水墨山水的發(fā)展,真正意義上的青綠山水已經不復存在。2022年,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圖》登上了萬眾矚目的春晚舞臺,“青綠風”也盛行一時,由此也能看出國家對于我國獨有的繪畫語言的推崇與復興。將青綠山水中的色彩語言進行提取轉化,通過校服這一載體的傳達,弘揚極具東方風韻的靚麗色彩與知名度,在一定意義上對青綠山水繪畫能夠起以復興作用。
中國山水畫另一分支是水墨山水畫。青綠山水在宋代達到鼎盛,后發(fā)展至元明清時期,文人畫興起,水墨山水占據(jù)了主流市場,山水畫過渡到水墨表現(xiàn),表現(xiàn)山石結構的皴法語言有所顯現(xiàn)。水墨山水畫在審美表現(xiàn)出注重畫面表的意境與線條的節(jié)奏安排,追求“神似而非形似”,與西方繪畫有著本質上的不同,是我國所獨有的傳統(tǒng)美學意蘊,也是我國優(yōu)秀民族文化中所值得傳承與發(fā)揚的。
元代是中國文人畫發(fā)展相對成熟的時期,黃公望是文人畫家的代表之一,其作品《富春山居圖》也被中央美術學院院長范迪安帶上了2022年春晚舞臺?!陡淮荷骄訄D》與前代山水畫相比,造型顯得更加簡潔,不刻意強調對客觀對象真實性的描繪,也不過分增強實與虛的對比,以干筆勾勒皴擦來表現(xiàn)山體結構,呈現(xiàn)出新的山水面貌。從審美的角度來看,黃公望的繪畫作品更多追求的是閑逸、恬適之美。
將水墨畫中山體局部這一符號語言進行提取,應用于校服設計中,對學生的美學教育以及品德教育有一定的作用:一是通過山水畫這一紋樣,能夠讓學生感悟自然,體會山水之間的美好育中國傳統(tǒng)美學意蘊;二是能夠培養(yǎng)學生儒雅的品質,通過藝術文化語言的表現(xiàn)對學生有一定的良性環(huán)境影響;三是通過大山大水這一題材的紋樣符號的運用,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中國花鳥畫是中國畫另一語言的體現(xiàn),五代宋初,黃荃徐熙兩派的興起,使得花鳥畫的發(fā)展到達了繁盛時期。其中,在文人之間興起的四君子“梅、蘭、竹、菊”的繪畫題材,將中國花鳥畫推向了“托物言志”的階段,即在創(chuàng)作中,以繪制“四君子”表達畫家的個人品格。
“梅”作為“四君子”之首,其繪畫作品極為豐富,其不僅象征著長壽與和平,還象征著不畏嚴寒、堅強不屈的精神。畫家大多通過繪制梅花來表達自身文人雅士孤島傲岸的情懷。“蘭”以飄逸的風姿和高雅的神韻為著名,與文人墨客普遍擁有的清高、飄逸、文雅的品格相契合,因此歷代畫家多有借蘭詠志,表達其雖清貧但不隨波逐流的高尚品質。“菊”以素潔高雅的品性與頑強的風骨備受文人所青睞,其表現(xiàn)出的孤傲與幽雅,是幽人高士隱居,尋求閑逸生活的象征?!爸瘛笔侵袊鴤鹘y(tǒng)美德的物質載體,既是頑強的生命力與正直清高的象征,又是謙虛淡泊、瀟灑飄逸的化身。
因“四君子”具有深厚的美學意蘊,在設計中也處處可見。對于“四君子”的紋樣設計,主要方式有:其一,通過單獨或兩三個花紋紋樣組合而成一個單位的紋樣,上下或左右兩個方向反復連續(xù)而形成二方連續(xù)式紋樣,體現(xiàn)出節(jié)奏之美。例如梅花與菊花組合的邊花布局、梅花與竹子的邊花布局,菊花如意云紋勾邊等;其二,通過“對稱”手段體現(xiàn)出“四君子”紋樣的均衡美,給人帶來一種穩(wěn)定感、秩序感與莊嚴感的視覺效果;其三,通過“四君子”紋樣的重復排列,能夠使紋樣設計更具有裝飾美感,充分體現(xiàn)出古典美;其四,通過對“四君子”的植物形態(tài)進行夸張?zhí)幚?,遵循紋樣的疏密與繁簡的藝術處理及布局規(guī)律,體現(xiàn)出充實之美。
以傳統(tǒng)文化元素的傳承應用為主題對校服進行設計,展現(xiàn)中國學生的文雅且有風度的氣質是本文校服設計的理念。校服設計提取山水畫中的部分山體元素,根據(jù)形式美法則,對其外形進行概括后打亂重組,但仍保留繪畫作品的原貌,將其應用于秋冬季校服。其次,在校服設計構圖中采用“留白”的手法,表達出畫面高遠的意境,在視覺審美上給人們帶來一個遐想的無形空間。再者,采用“邊角式”構圖,從局部景物入手,虛化遠景以刻畫近景,呈現(xiàn)出意境美。秋冬季校服下擺運用了中國傳統(tǒng)山水畫圖案,旨在通過大山大水這一題材紋樣符號的運用,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情懷。
將四君子之一“竹”作為紋樣應用于現(xiàn)今校服設計中,意旨有兩點:一是由于“竹”在中國傳統(tǒng)美德上的優(yōu)良意義,對于學生的思想品德的培養(yǎng)有一定的積極作用。二是通過“竹”紋樣的應用,對于傳承與發(fā)揚我國優(yōu)秀的民族文化,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在春夏季校服上裝衣服下擺與?;罩庍\用竹子圖案。在校服下擺的竹子紋樣設計上,進行了疏密處理,賦予其韻律之美。清代鄭板橋提出了竹子“三段論”——“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其中“胸中之竹”所要表達的藝術意象是要有豐富的內在涵養(yǎng)。校服校徽處應用的竹子紋樣,便是對這一意象的體現(xiàn),為增強隱性教育氛圍以及提高學生的內在修養(yǎng),提供了新的思路。在秋冬季校服上裝也運用竹子圖案于袖子兩側和褲裝的兩側,象征著挺拔正直之意,展示學生青春活力的精神面貌之外,“對稱性”設計原則也使校服設計體現(xiàn)出一種穩(wěn)定感與均衡感的效果。
在色彩選擇中,本設計認為直接提取中國青綠山水畫中的色彩,有些艷麗的顏色不太適合融入校服設計中,因此通過對其純度與明度上的調整,使其與學生更適配,并能夠取得舒適的視覺效果。根據(jù)學生的年齡特點以及季節(jié)特征,春夏季校服以淺藍色與白色作為主色調,其中淺藍色是通過對青綠山水中的石青進行純度上的調整,白色占比更大,視覺上給人以明亮、清新的感覺。秋冬季校服以深藍色與白色為主色調。深藍色同樣是提取了青綠山水中的石青,進行明度降低處理。深色的運用,根據(jù)深色能吸熱的原理,可以在物理色彩上起到一定的保暖效果。春夏季與秋冬季色彩上的不同,使校服的色彩也呈現(xiàn)出多樣性與層次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