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智滔
《中國歷代畫論大觀》是著名美術教育家俞劍華先生傾注畢生心血從浩瀚的古代典籍和散見于公私藏家的書畫墨跡中采珍掇英,編匯成一部集古代畫論于一體的鴻篇巨著。上自先秦諸書的只言片語,下至宋元明清的畫論專書,也有散見于歷代文人的詩文別集和畫家的繪畫作品的題跋中,可謂蔚然大觀。它“集千古畫論之大成,為初學研究之津逮”,是一部被歷史篩選并傳承下來的珍貴資料。這部書稿猶如寶劍鋒從磨礪出,可謂歷經(jīng)波折,終于集腋成裘,匯成大觀。
《中國歷代畫論大觀》這部書稿在20世紀30年代完成初稿,然時因抗戰(zhàn)而內(nèi)遷,遂被擱置下來。1949年后,俞先生在全部書稿基礎上又重新整理,親筆謄寫,共分為12篇,分別裝訂成冊,改名為《歷代中國畫論集成》,但因時局變化,加之書稿龐雜等原因,出版計劃迫于輟止。1953年,俞劍華先生攜書稿“赴首都,請葉恭綽、王朝聞、蔡若虹、王遜諸先生審閱”[1],并提出修正意見,以其篇幅過多,遂將清代畫論刪去兩冊約二十多萬字;1955年又以內(nèi)容繁頤、檢索不便,遂將《中國歷代畫論大觀》書稿以類編形式節(jié)錄,重新整理成書,定名為《中國畫論類編》出版。該書一出,頗受關注,之后又多次再版重印,被學界譽為“影響了半個世紀中國畫家成長的經(jīng)典著述”[2]。這本書不僅成為中國畫研究和繪畫創(chuàng)作者案頭必備讀物,而且對于海內(nèi)外中國繪畫理論、美術史及文藝批評等學科研究,產(chǎn)生了極為重要的影響。但此書只是中國歷代畫論大觀的部分精華節(jié)錄,未能展露《中國歷代畫論大觀》的全貌,俞劍華生前談到這部書稿時極為遺憾地說:“此書上至孔子下至清末,把歷代所有講畫品、畫理、畫法、畫原、畫筌等論畫的書,盡可能搜集起來,加以系統(tǒng)整理,考其時代,訂其真?zhèn)?,評其優(yōu)劣,詳其源流。可惜字數(shù)太多,無法出版,難以公之同好,殊為遺憾?!盵3]
1979年俞劍華先生去世后,《中國歷代畫論大觀》書稿和其收藏的大量圖書文獻被捐贈給南京藝術學院。直至江蘇鳳凰美術出版社接手此書稿,將此列入重點出版計劃。原手稿形態(tài)為線裝,破舊不堪,每翻動一頁都會有紙屑散落,手稿內(nèi)容多處為蠅頭小楷,且文白間雜,無標點,并在四十多年中,幾經(jīng)作者修改、增補,文稿內(nèi)容在句讀、校讎、辨識、文獻核考、查校、繁體轉簡體錄入等工作方面有較大難度。編輯團隊十年間不畏困頓,反復推敲內(nèi)容細節(jié),組織專家多次深度校對,編校上攻堅克難,終于使這本畫論巨帙還其原本面貌,全套十二編分十冊卷得以完整呈現(xiàn)于廣大讀者面前。此書一出版就榮獲了2019年第七屆中華優(yōu)秀出版物獎,又于2021年獲得第五屆中國出版政府獎提名獎。俞劍華先生鉤沉稽古,發(fā)微抉隱,以弘揚中國繪畫之精粹為己任,篳路藍縷、嚴謹求實的治學精神給我們留下寶貴的財富。
其一,這是一部構建完備的古代畫論體系全書。從其涉及的文獻資料、文獻內(nèi)容、文獻的深度與廣度等方面來看,都創(chuàng)下了出版之最,集中國歷代畫論文獻之大成。全書在宏觀體例上以時代為經(jīng),輯錄從先秦至清代,有關畫理、畫法、畫訣、畫品、畫詩、畫評、畫譜、畫鑒等與畫學原理方法有關的論述,包括歷代畫史畫論專著、別集、筆記等浩瀚典籍乃至傳世書畫墨跡。
其二,以性質為緯,自唐代以下,酌情分類,每編以專門著作居首,零星散文次之;再以通論、理法為首,集論次之,題跋又次之,畫品、論畫詩又次之,最后以裝潢為末;畫法之中以山水居首,人物次之,花卉、翎毛、梅蘭竹菊又次之。這樣分類的好處,便于讀者查閱資料時,按經(jīng)緯脈絡搜尋到所需內(nèi)容,也易于對圖書爬梳剔抉,參互考尋。
其三,這部《中國歷代畫論大觀》集千古畫論之大成,在畫論研究上獨具創(chuàng)見。其創(chuàng)見不僅體現(xiàn)在宏觀系統(tǒng)梳理上,而且在“大觀”之下亦頗重視對細節(jié)的審視與考辨,這對如此蔚然大觀的一部書來說尤為難得。首先,書中每篇之后都附“作者傳略”,即用史料記載作者的生平簡介,以古釋古,有據(jù)可考。其次,在作者傳略后均注明“版本”(流傳版本),作為學者進一步研究的基礎;凡載入正史,如《藝文志》《四庫全書》《文獻通考》等書中著錄的,則另列“著錄”一欄,說明其流傳有序。再次,凡《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書畫書錄解題》中有關提要之文、評論考訂之文均摘錄;意猶未盡,再附加“按語”,闡發(fā)作者之見解。最后,在每章節(jié)或段落后,凡版本錯誤的都及時用“校讎”勘誤,體現(xiàn)文獻考據(jù)的細致嚴謹;凡學句深奧,含意未伸,有待辯駁,則另加“研究”進行闡發(fā),以期摘瑕指瑜,顯其真價??梢?,這部書所涉獵的資料如此詳實,考辨如此精微之至,為初學者甚至深入研究者打開了一扇“金針度人”之門。
其四,《中國歷代畫論大觀》不僅注重古籍編校方法嚴謹性,而且在編輯和設計層面增加了創(chuàng)新性。本書稿大部分文字是由俞先生親筆用繁體小行楷撰寫和抄錄的,且文白間雜,時有原書剪輯,時有批注點校,一些文字難以準確識讀。俞劍華先生對這部書稿的編撰整理長達40多年,其間先生不斷增補采錄,詳加考訂,使得全部書稿在輯撰、校讎、標注等編寫體例上顯得繁雜多樣,前后不盡一致。所以我們在編輯過程中,為了方便讀者閱讀,在保持原稿固有面貌的同時,對于全書的校讎、引錄、標注等內(nèi)容進行了格式統(tǒng)一、體例統(tǒng)一的規(guī)范化處理。凡所輯錄的原文獻版本里有自帶批注和校讎的,則在文獻原文中統(tǒng)一按小字區(qū)別,使原文呈現(xiàn)大小字的排版方式,以保留古籍原貌。其次凡是俞先生后期校讎和批注的,分別列于原文對應的段落或每章節(jié)的后面,統(tǒng)一以“校讎”“按”“研究”的體例格式呈現(xiàn)。
這部書在版式設計上非常講究留空,這個“空”很似中國繪畫中的計白當黑,給版面留下很多透氣的地方,也給讀者留下很多思考與筆錄的空白,這就在版式上大大區(qū)別于一般古籍圖書的沉悶與嚴肅。同時,為了呼應古代畫論中提到的代表畫家、代表畫作、代表風格,也為了更好地以圖釋文,對應闡釋畫論提到的任何理論術語和觀點,我們配備了近千余幅高清黑白圖版。這些作品都是選取代表性的、重要的且罕見的珍品真跡,均選自國內(nèi)及世界各地博物館,或公私博物館收藏。凡對作品存疑的均標注“傳”以示嚴謹性。大量配圖便于讀者在閱讀時,將抽象思維聯(lián)系到形象思維,將理性對接感性,更容易走入古籍文字中去;也大大方便了讀者按圖索驥,探究更深層的理論。豐富的作品插圖使這部皇皇巨著在閱讀、查閱、研究等方面,不僅增添了學術分量,還填補了獨特的藝術價值。
這部書是俞劍華先生留給后人的一部極具文獻價值的理論巨著。作者不僅對歷代畫論文獻進行了系統(tǒng)整合匯編,更重要的是對中國古代繪畫理論體系的建構、輯錄篩選的嚴格,以及在畫論研究上的創(chuàng)見貫穿全書。體現(xiàn)了作者在中國古代藝術理論、中國古代美學、中國古代藝術文獻上的研究和縝密思考,具有開山之深意。正如他所編撰此部巨帙的初心——為初學、為專業(yè)研究中國藝術理論提供便捷之路,才使這部書成為海內(nèi)外中國繪畫理論、美術史及文藝批評等學科研究的必備參考文獻。在當下,這套書可謂既傳承了中國優(yōu)秀典籍文獻,又不負學術界、讀者、作者所期,讓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精神扎根沃土,發(fā)揚光大。謹此為記。
參考文獻:
[1]俞劍華.中國畫論類編[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16.
[2]陳履生.俞劍華《中國畫論類編》出版的時代境遇[M].//俞劍華先生學術討論集.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9.
[3]林樹中.試論俞劍華學派[N].中國美術報,2017-02-09.
(作者單位系江蘇鳳凰美術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