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北京 任賀新
一輛2010 年生產的寶馬M 3,搭載S65B40A 型V 8發(fā)動機,VIN碼為WBSPM9109BE19****,行駛里程為200 000km。該車初始故障為掛擋不走車,變速器報警。拖車到店以后,修理工拆下變速器總成并進行解體維修,修復后試車時發(fā)現(xiàn)在高速行駛時加速出現(xiàn)異常振動。
高速行駛過程中在座椅、腳踏板等位置能感受到明顯振動,此時加速會明顯感覺到振動感增強,且車速超過80km/h后加速振動感最強,車速120km/h仍保持加速時,有明顯的嗡鳴聲,耳朵會有壓迫感,此時車內人員甚至聽不清對方講話的聲音。
導致加速振動的原因有很多,如半軸、傳動軸、發(fā)動機液壓支撐故障等。傳統(tǒng)的診斷方法是依靠經驗或感覺,技師通過手、腳或身體感知振動,由于人的敏感性不同,往往分析出的結果也不一樣??茖W的方法是通過NVH分析進行診斷。NVH是噪音、振動與聲振粗糙度(Noise、Vibration、Harshness)的英文縮寫。筆者使用的是PICO示波器的NVH套裝,它可以測量振動的幅度和頻率,并根據檢測的頻率反推故障點,具體的連接方式如圖1所示。
采集振動信號的部件是加速度傳感器,它的頭部帶有磁鐵,可以吸附在鐵質部件上。振動信號傳遞至NVH檢測盒,并被轉化成電壓信號。加速度傳感器可以檢測X、Y、Z軸三個方向的振動量,因此需要三個通道(圖1中的藍、紅、綠線)分別傳遞振動信號。示波器接收電壓信號,將其轉化為圖像的形式,最終在電腦上顯示出波形。
上面講的是振動量的采集過程,僅憑這一點無法進行故障診斷,還需要計算振動發(fā)生時車輛上各個旋轉部件的工作頻率,例如輪胎、半軸、傳動軸、發(fā)動機等部件,那這些信息又是怎樣計算出來的?
將ELM327插在汽車的OBD診斷口,讀取發(fā)動機轉速和車速信號,并傳遞給筆記本電腦。電腦上安裝的Pico Diagnostics軟件將根據轉速和車速信號,結合車輛配置信息,就能計算出各個旋轉部件的工作頻率。
計算過程非常簡單,下面舉例說明。
公式中,發(fā)動機轉速的單位是r/min,假設發(fā)動機轉速為6 000r/min,1min包含60s,那么曲軸1s旋轉100r,則曲軸旋轉頻率為100Hz。E是Engine(發(fā)動機)的縮寫。
公式中,輪胎周長C=πd(d是輪胎直徑,單位是cm),車速的單位是km/h,輪胎轉速的單位是r/min。T是Tyre(輪胎)的縮寫。
由于半軸、制動盤以及輪胎的旋轉頻率相同,因此這種分析方法只能鎖定大概的故障范圍,而無法精確定位故障點。
對于后驅或四驅車型,分析故障時還得考慮傳動軸的旋轉頻率,傳動軸旋轉頻率的計算公式是:P=T×后輪差減速器傳動比。
公式中,T是輪胎的旋轉頻率,P是Propshaft(傳動軸)的縮寫。
這樣,我們每項頻率我們就會有兩個數值,一種是通過實際測量獲得的振動頻率(實際值),另一種是通過計算獲得的各旋轉部件的頻率(理論值)。將實際值與理論值進行比對,從而反推出故障范圍。
具體到本案例中的故障車,由于是在駕駛員座椅處感受到比較明顯的振動,因此將加速度傳感器吸附在駕駛員座椅的導軌上,在車速達到80km/h左右再加速時測量到的振動數據如圖2所示。
在圖2中,縱坐標表示的是振幅,其單位是g或mg,描述的是加速度(重力加速度g為9.81m/s2)。振幅越大,說明振動強度就越大,一般振幅超過20mg,人體就能感受到明顯的振動了。橫坐標表示的是頻率,是指單位時間(1s)內振動的次數,單位是赫茲Hz,如果1s內振動1次,其振動頻率就是1Hz。頻率越高,1s內振動的次數越多。
從圖2中可以看出,在車速77km/h、發(fā)動機轉速2 014r/min時,在駕駛員座椅處檢測到的振動頻率為34.1Hz,幅值為56mg,同時出現(xiàn)以34.1Hz為倍數遞增的諧振。而軟件計算出的理論振動頻率也是34.1Hz,與實際值一致。因此,自動標注了E1~E4階次的振動。需要解釋的是:每旋轉一周中發(fā)生“n”次的振動叫做“n”階次振動,例如E2振動代表曲軸每旋轉一周,發(fā)生2次振動。
一般,引起發(fā)動機產生異常振動的原因有兩個方面:發(fā)動機自身存在故障,如平衡軸位置錯誤;發(fā)動機至車身的緩沖裝置工作不良,即發(fā)動機液壓支撐損壞。
將故障車舉升后進行檢查,發(fā)現(xiàn)發(fā)動機液壓支撐已經損壞(圖3),內部橡膠部件開裂并完全分離,造成發(fā)動機位置下沉,壓在了前懸架的平衡桿上了(圖4)。
更換一對發(fā)動機液壓支撐后,信心滿滿地出去試車,結果故障依舊。將車速提升至80km/h左右時,依然能感受到很強的振動。連接NVH套裝測量振動頻率,分析結果顯示是振動來自于發(fā)動機。這是怎么回事?難道新?lián)Q的液壓支撐是副廠件?
冷靜下來繼續(xù)分析,在車輛加速、減速過程中,我們注意到一個細節(jié),車速較低時故障頻率與發(fā)動機一階振動并不一致,但隨著車速的提升,它們的頻率才越來越接近,車速達到80km/h以上時,兩者才重疊在一起。這個神秘的振動頻率是哪個部件引起的?經仔細觀察,發(fā)現(xiàn)其頻率大約是輪胎旋轉頻率的3倍,存在這種傳動比關系的只能是傳動軸。
查詢維修手冊發(fā)現(xiàn),該車后輪差速器的傳動比是3.15,將該數據輸入Pico Diagnostics軟件,計算結果如圖5所示。車速59km/h時,傳動軸一階振動P1的頻率為26.8Hz,發(fā)動機一階振動E1的頻率為37Hz,P1比E1小了10.2Hz,兩者并不重疊。此時P1振幅為40mg,P2振幅為90mg,明顯超出正常范圍。
隨著車速提升,P1的頻率逐漸升高,車速達到80km/h以上時,P1和E1頻率重疊。例如圖6中車速為94km/h,發(fā)動機轉速為2 463r/min,P1和E1頻率一致。
再次舉升故障車,并拆掉排氣管和隔熱板,觀察故障車的傳動軸,其結構如圖7所示。傳動軸將來自前端變速器的轉矩傳遞到后輪主減速器。為避免較長的傳動軸由于彎曲而產生振動,將其分成兩段并在分開位置用軸承進行支撐。當車輛在道路上行駛時,車橋會上、下運動,為了適應變速器和主減速器相對位置的變化,需要使用萬向節(jié)和可軸向伸縮的滑動節(jié)。
這款傳動軸上安裝了3個萬向節(jié)、1個滑動節(jié)和1個中間軸承。前端是一個多角型橡膠萬向節(jié),可以吸收傳動系統(tǒng)的振動和扭轉沖擊,獲得更加平穩(wěn)的傳動效果。中間是滑動節(jié)、中間軸承以及虎克式萬向節(jié)(圖8),滑動節(jié)讓傳動軸實現(xiàn)長度的變化,中間軸承用球軸承來支撐軸,它安裝在橡膠墊中,以吸收傳遞到車身上的振動?;⒖耸饺f向節(jié)結構緊湊,機械效率高,但這是一個不等速萬向節(jié),每旋轉一周會發(fā)生兩次輸出轉速波動。后端是一個球籠式等速萬向節(jié),它可實現(xiàn)較大的傳動夾角,并且輸入和輸出之間不會產生轉速波動。
讓一名維修技師坐在車內,在舉升狀態(tài)將車輛加速至80km/h,筆者在故障車下方觀察時發(fā)現(xiàn),傳動軸后端和后輪差速器處振動最明顯,因此懷疑傳動軸后端的球籠式等速萬向節(jié)損壞。拆下球籠式等速萬向節(jié)(圖9),發(fā)現(xiàn)其內部已經卡死,外圈和內圈的角度不能變化。
更換球籠式等速萬向節(jié)后,重新試車,故障車上的異常振動明顯消失,該車故障被徹底排除。
本案例中,在診斷過程中發(fā)現(xiàn),當發(fā)動機怠速(626r/min)、擋位處于D擋、車速為0時,在故障車駕駛員座椅上采集到的振動波形如圖10所示,從中可以看出,此時檢測到接近30mg的E4振動。怠速狀態(tài)下的這種振動異常,就是由液壓支撐損壞所引起的。為什么會是E4振動呢?對于單個汽缸來說,曲軸每旋轉兩周,汽缸做功一次,該車裝配V8發(fā)動機,也就是說曲軸每旋轉一周,有四個汽缸共做功四次。這就是E4振動的來源。
本案例中,為什么故障車車速80km/h以上加速時,傳動軸和發(fā)動機的振動頻率趨于一致?通過查詢資料發(fā)現(xiàn),該車裝配7速雙離合自動變速器,其中7擋的傳動比為1,即直接擋。車速80km/h以上時變速器正好處于7擋,此時相當于發(fā)動機直接連到傳動軸上,因此兩者轉動的頻率相同。
最后,本案例中故障現(xiàn)象中提到的“嗡鳴聲”,一般是由傳動軸的振動引起的。車輛高速駛入隧道,或爬升至較高海拔時,我們常常會感到雙耳不適,這是因為耳膜會因周圍壓力的突然變化而感受到向內或向外的力。令人不適的嗡鳴聲會使人體產生相似的感受,因為此時車內的空氣發(fā)生了劇烈的波動。
嗡鳴聲分為低速、中速以及高速三種。低速嗡鳴聲一般是車速在50km/h以下產生的,頻率范圍一般為30~60Hz;中速嗡鳴聲一般是在車速處于50~80km/h的范圍內產生的,頻率范圍一般在60~100Hz;高速嗡鳴聲一般是在車速80km/h以上產生的,頻率范圍為100~200Hz。低速和中速行駛中令人不適的嗡鳴聲是一種持續(xù)時間長、聲音較小的噪聲,沒有方向性,很難聽到,感覺更像是耳內出現(xiàn)了壓力,此時人體往往只會感受到小幅振動。高速行駛時令人不適的嗡鳴聲是一種持續(xù)時間長,沒有方向性的嗡嗡聲,會引起雙耳的不適感。